书城农林动物检疫理论与实务
6654000000013

第13章 肿瘤

一、肿瘤的概念

肿瘤是指在致瘤因素的协同作用下,局部组织细胞的遗传物质发生质的改变,使细胞异常增生而形成的细胞团,常表现为局部肿块。肿瘤细胞是由正常细胞转变而来的,具有异常的形态、代谢及功能,生长旺盛,而且常呈持续性生长,与整个机体不相协调,即使致瘤因素消除后,肿瘤细胞的生长和代谢特点仍能继续维持,在离体培养的状态下也是如此。这些细胞一般都不能发育成熟,有些肿瘤细胞几乎接近于幼稚的胚胎细胞,在恶性肿瘤上表现的尤为明显。

二、肿瘤的一般特性和组织结构

(一)数目和大小

肿瘤的数量和大小与其性质(良性、恶性)、发育时间长短、生长部位有关,一般情况下是1个,有时可有多个。大小则差别很大,小者甚至肉眼不能看见,大者可达数公斤甚至更大。生长于体表或较大的体腔内(如腹腔)时有的可以长得很大;生长于致密、狭小腔道或实质器官内的一般较小。体积很大的肿瘤一般生长缓慢,生长时间较长,而且多为良性。

(二)形状

肿瘤的形态多种多样,差异很大,可以有乳头状(如菜花状、绒毛状)、蕈状、息肉状、结节状、分叶状、弥漫肥厚状、溃疡状和囊状等。如发生于皮肤或组织器官表面的良性肿瘤,常向表面突起,呈乳头状、结节状、息肉状;发生于黏膜面的肿瘤常呈息肉状、绒毛状、菜花状或蕈状;发生于实质器官内的良性肿瘤常呈结节状,有包膜,和周围组织分界明显。恶性肿瘤除可表现为上述各种形态外,还往往发生坏死、出血,生长于皮肤和黏膜表面的还可形成溃疡。

(三)肿瘤的颜色

一般肿瘤的切面多呈灰白色或灰红色,但可因间质血管(含血量)的多少、有无变性坏死以及肿瘤组织的来源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颜色。如血管瘤多呈红色或暗红色,脂肪瘤呈黄色或白色,黑色素瘤呈黑色或灰褐色,不含色素的肿瘤呈灰白色等。

(四)肿瘤的硬度

肿瘤的硬度一般比其来源组织的大,而且与肿瘤的种类、肿瘤实质与间质的比例以及有无变性坏死等有关,如肉瘤很硬,脂肪瘤软;实质多于间质时则较软,反之则较硬;瘤组织发生变性坏死时变软,有钙质沉着(钙化)或骨质形成(骨化)时则变硬。

(五)肿瘤的组织结构

肿瘤由实质和间质两部分组成。实质是肿瘤细胞的总称,是肿瘤的主要成分,决定着肿瘤的特性。一般情况下,一种肿瘤的实质细胞只有一种,但有些肿瘤可以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肿瘤细胞构成。分化程度较高的肿瘤,其实质细胞的形态结构与源组织十分相似,临床通常表现为良性,如平滑肌瘤。分化程度低的肿瘤,其实质细胞的形态结构与源组织的很不相似,一般属于恶性肿瘤。

肿瘤的间质不具有特异性,一般由血管和结缔组织构成,有时还可有淋巴管或神经纤维,其作用是支持和营养肿瘤实质细胞,某些情况下还可在一定程度上限制肿瘤的生长和肿瘤细胞的转移。间质和实质处于相对分离状态,实质细胞呈团块或条索状存在,形成癌巢。

三、肿瘤形成的原因

肿瘤的原因包括内因和外因两方面。外因是指来自机体周围环境的可能致瘤的因素,内因指机体内各种导致抗肿瘤能力降低,或有助于外源性致癌因素发挥作用的因素。外源性因素很多,包括化学性因素(如亚硝胺类、多环芳烃类的3,4-苯并芘、真菌毒素中的黄曲霉毒素、某些微量化学元素如砷、镍、铬、隔等,其中亚硝胺类、3,4-苯并芘和黄曲霉毒素的致癌作用特别强)、物理性因素(如电离辐射、紫外线等)、生物性因素(如鸡马立克氏病病毒、禽白血病病毒和某些寄生虫等)。某些可引发肿瘤的化学性物质本身并无致癌作用,而是在肝脏内经过一系列代谢活动产生的终末物才具有致癌作用,这类物质称为间接致癌物。有的致瘤物质致癌性较弱,或剂量较小时,需要一些本身无致瘤作用的物质来加强前者的致瘤作用后方可引发肿瘤,后者称为助癌剂或促癌因子。内源性因素包括遗传性因素、免疫性因素、激素因素(如内分泌失调)等等。肿瘤的形成是各种内外因素长期综合作用的结果。当然,个别情况下也有在较短时间内就引发肿瘤的。随着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土壤、水源、饲料等受到有毒有害物质的污染,肿瘤的发生呈现上升趋势。

四、肿瘤的命名与分类

(一)肿瘤的命名

绝大多数肿瘤是根据其来源组织、发生器官、外部形态、良恶性质来命名的。良性瘤一般是在其来源组织名称后加一“瘤”字,如来源于纤维结缔组织的良性瘤称为纤维瘤等;有时还结合肿瘤的形态来命名,如腺瘤呈乳头状生长并有囊腔形成者称为乳头状囊腺瘤;有的在名称前冠以发生器官或部位的名称,如皮肤纤维瘤、直肠腺瘤等。如果良性瘤由两种以上不同类型的组织构成,则称为混合瘤,如纤维腺瘤、纤维黏液软骨瘤等。来源于三个胚层的各种类型的组织混杂于一起构成的肿瘤最为复杂,称为畸胎瘤。对于恶性肿瘤,来源于上皮组织(皮肤、黏膜的被覆上皮和腺上皮)的统称为“癌”,在前边加上来源组织或发生组织、器官的名称,如来源于鳞状上皮的恶性肿瘤称为鳞状细胞癌,如发生于胃则称为胃癌等;来源于间叶组织(包括纤维结缔组织、脂肪、肌肉、脉管、骨、软骨组织等)的恶性肿瘤统称为“肉瘤”,在其前冠以来源组织,如纤维肉瘤、淋巴肉瘤、骨肉瘤、血管肉瘤等;恶性肿瘤有时也可根据其形态加以命名,如形成乳头状及囊状结构的腺癌,可称为乳头状囊腺癌等。一个肿瘤中既有癌的结构,又有肉瘤的结构,则称为癌肉瘤。单纯的“癌”指的是某种具体的上皮组织恶性肿瘤,如肝癌、胃癌等,但通常所说的“癌症”,习惯上泛指所有的恶性肿瘤。

绝大多数肿瘤的命名遵循上述原则,但也有个别例外情况。

有些来源于幼稚组织及神经组织的恶性肿瘤称为母细胞瘤,如神经母细胞瘤、髓母细胞瘤、肾母细胞瘤等。或者在发生肿瘤的组织器官名称前加一“成”字,如成肾细胞瘤等等,也即成肾细胞瘤和肾母细胞瘤是一物两名,其他亦然。此外还有一些肿瘤延用习惯名称,如黑色素瘤、白血病、鸡马立克氏病、劳斯息肉等等。

(二)肿瘤的分类

机体的任何部位、任何组织、任何器官都有可能发生肿瘤,其分类通常以其源组织为依据,每一类又按其分化程度及对机体的影响分为良性和恶性两大类。

1.良性肿瘤 良性肿瘤分化比较成熟,在局部呈缓慢膨胀性生长或外生性生长,一般有包膜形成,不发生转移和浸润,与周围组织界限清楚,对机体的影响有限,主要表现为局部压迫和阻塞性作用。如发生于鳞状上皮的乳头状瘤、腺上皮的腺瘤、平滑肌的平滑肌瘤、神经鞘细胞的神经鞘瘤等等。

在良性肿瘤中,常见的有乳头状瘤,脂肪瘤、神经鞘瘤、腺瘤和纤维瘤等。

(1)乳头状瘤。是由被覆上皮或黏膜上皮发生的一种良性肿瘤,肿瘤实质为数层过度增生的表皮或黏膜上皮覆盖在乳头表面,乳头的中心由随上皮增生的结缔组织形成一轴心,内含血管、淋巴管、神经组织,称为纤维脉管束。乳头状瘤一般向表面呈外生性生长,但有时也有向黏膜下生长的,形成向下的陷窝,周围绕以纤维血管组织而无中轴,称为内生性乳头状瘤。

(2)脂肪瘤。由成熟的脂肪组织所构成,凡体内有脂肪存在的部位均可发生,但以皮下较为多见,极少数可出现于原来无脂肪组织的部位。瘤体外有一层薄的结缔组织包囊,内有被结缔组织束分成叶状成群的正常脂肪细胞。有的脂肪瘤在结构上除大量脂肪组织外,还含有较多结缔组织或血管,即形成复杂的脂肪瘤。如果脂肪瘤中纤维组织所占比例较多,则称纤维脂肪瘤。

(3)神经鞘瘤。这种肿瘤生长缓慢,体积较小时一般易被漏检,在老龄家畜时则体积较大。神经鞘瘤起源于外周神经许旺氏膜的细胞,最多见于牛,以老年牛和消瘦牛为常见,其他家畜甚少。发生部位以心神经、臂神经丛、肋间神经和交感神经链的背神经节最为常见。瘤体有包膜,且易于剥离。发生于心脏的在进行囊尾蚴常规检查时易于发现,所以此瘤在心脏的检出率较高。

2.恶性肿瘤 分化不成熟,与源组织的形态差别很大,生长较快,能向周围组织浸润和转移,无包膜,与周围组织界限不清,易转移和复发,常有出血、坏死和溃疡形成。对机体影响较大,除压迫、阻塞作用外,还可以破坏组织引起出血合并感染。如发生于鳞状上皮的鳞状细胞癌、脂肪组织的脂肪肉瘤等等。

在恶性肿瘤中,最常见的是鳞状上皮细胞癌、腺癌、纤维肉瘤、成肾细胞瘤(肾胚瘤)淋巴肉瘤、黑色素瘤等。肉瘤和癌瘤多见于牛和猪,羊次之;恶性黑色素瘤最常见于马,尤其是淡毛色的老龄马。肉瘤和癌瘤以器官多见,也可见于骨骼肌、骨、淋巴结、浆膜和皮肤上,通常呈灰白色硬结节状,浸润于器官的实质中或组织中,在有的病例中可长得很大,甚至超过生瘤器官的体积;发生于胸膜上的肉瘤有时候很像结核性肉芽肿。

(1)鳞状上皮细胞癌。是由被覆上皮构成的一种恶性瘤,生长较快,发生于皮肤、黏膜表面时常呈息肉状、蕈伞状或菜花状,表面有坏死,坏死脱落后可形成溃疡。发生于器官内时,则常呈不规则的结节状。癌细胞在生长的同时,也突破基底膜向深层组织浸润生长,形成不规则团块状或条索状的细胞团,称为癌巢。癌细胞在组织内呈树根状或蟹足状向周围浸润,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清,早期从淋巴管转移,后期则循血管转移。

(2)肾胚瘤。也称肾胚原瘤、胚腺肉瘤、肾母细胞瘤、成肾细胞瘤,常见于猪、兔和禽,其他动物较少见。此种肿瘤来源于胚胎发育期错位的中胚层细胞。这种中胚层细胞保留有继续生长的能力,并能分化成不同类型的组织。镜下可见肿瘤是一种不同组织的混合瘤,其主要成分是大量的胚胎型恶性结缔组织围绕一些大小不等、形状不一的腺样小管,有的腺上皮细胞也形成实性细胞索,有时呈蔷薇花样排列。瘤体的某些区域呈纤维肉瘤结构,有些区域呈腺瘤结构。肉瘤区细胞呈圆形、卵圆形或纺锤形,腺瘤区细胞为立方状或柱状上皮。有时在瘤体实质内可见瘤细胞呈巢团状排列,形成幼稚的肾小球样体或肾小管样结构,细胞呈扁平或立方状。间质中可见疏松的黏液样组织,有时也可见到横纹肌、软骨、骨或脂肪组织。

(3)肉瘤。是起源于间叶组织的恶性肿瘤,较鳞状上皮的恶性肿瘤少见,肉眼观察呈结节状或分叶状,生长较快,所以体积常较大,质软,切面多呈灰红色,质均湿润,外观如鱼肉状,故称为肉瘤。镜下观察,肉瘤细胞大多弥漫性排列,不形成细胞巢,与间质分界不清,肉瘤细胞间存在有网状纤维。间质中的结缔组织较少,但血管较丰富,所以肉瘤一般先由血道转移。肉瘤中最为多见的是纤维肉瘤,来自纤维组织,体内任何部位均可发生,但以四肢皮下组织或深部组织较为多见。与其它肉瘤相比,纤维肉瘤比较成熟,生长相对缓慢,恶性程度较低。镜下可见瘤细胞大小不一,呈梭形或圆形。分化好的纤维肉瘤与纤维瘤的组织结构较为相似,分化程度低的则差别很大,瘤细胞多而纤维成分少。

(4)淋巴细胞肉瘤。即白血病,是由淋巴细胞剧烈增殖所引起的一种恶性肿瘤,发生于淋巴结或其他器官的淋巴小结,在此基础上增生肿大并发生转移。最常见于鸡(如鸡的白血病),其次为猪、牛,也见于羊。本病可发生于全身各种组织和器官,但最多见于淋巴结、脾、肝和肾。以猪为例,全身淋巴结显著肿大,脾、肝和肾通常也明显肿大,脾镜检可见到红髓和脾小体外围有大量淋巴样细胞灶状或弥漫性增生,在后一种情况时,红髓与白髓界限模糊不清。肾脏镜下所见淋巴样细胞主要位于肾小管之间和血管、肾小球周围,或呈灶状、条状聚集,或呈弥散性浸润。在肝,可见淋巴样细胞大量聚集在肝小叶之间的结缔组织中,特别是门部地区。肺脏变化一般不明显,镜检时除见到充血和局部出血外,在血管、支气管、细支气管管壁及其周围组织内散在有大量的淋巴样细胞,有的区域甚至聚集成结节状,同时间质结缔组织也有增生。少量的淋巴样细胞也见于肺泡壁、肺泡腔和细支气管管腔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