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一个人的奋战
6652300000021

第21章 求学新政(一)

◇在合作医疗社行医的哥哥,偶尔给他几角钱,让他付蒸饭的钱,剩余的钱,他一分也舍不得花。邻村有位70多岁的老人,她叫李明珍,是李家湾的长辈,得了病,呻吟于床褥。医生给她看过病,她却无钱买药。李家安知道了,将积攒下的两元钱,悉数交给了这位老人。

1978年秋日,12岁的李家安告别了亮垭子小学,步入了新政小学附设初中班的课堂。

新政小学设在离场一里之外的麻柳井。从李家湾到新政小学,要翻马家梁子,上山下湾,大约10里路。

这10里路程,每一步,都留下了李家安深深的脚印。每一程,都是他人生路上严肃的艰辛的里程。每一程,都充满了阳光,充满了希望,也充满了辛酸。每一程,都有着彷徨有着无奈,也有着自强有着自励。

上个世纪70年代,公社小学附设了初中班。小学附设初中班,直到今天,仍是农村中普及初中教育的一种形式。增设初中,师资匮乏是普遍现象。即使在今天,有的地方教师虽然超编,但能胜任初中教学的老师,尤其是真正意义上的优秀教师,并非多了,而是少了。乡办初中,不少只适应或只能教小学的老师,甚至小学教育也不能胜任,而是通过某些渠道进入了教师队伍,在从教岗位上又不思进取,只图混日子的人,在人员缺乏的情况下,他们中有的人则勉强打起了精神,登上了初中讲台。最现实的就是胆子冒失的,虽然底气不足,与课文相关无关的话,其声音都很大;底气不足,胆也壮不起来的,抑或张口结舌,抑或自言自语,抑或说完上句,没有下句,想起下句,忘了上句。学生呢?学生在下面,要么云里雾里,要么东张西望,要么窃窃私语,要么你追我打,要么大喊大叫。

新政小学就是这种教学现状。数学老师,对数学的认知程度,在李家安同学眼里,他只能结结巴巴讲到一元一次方程,进入二元一次方程,就不会算题了。化学老师呢?化学老师的注意力不在分子结构上,不在化学反应的推导上,不在化学公式的形成上,而在楚河与汉界之间,在如何以马后炮、重重炮,如何以双马卧槽、马卧槽、车占线,或采取别的招数置对手于败局上。上课铃响了,学生请他上课,他才从棋盘上抬起头来:啊,上课了?他不慌不忙走进教室,第一句话就是“讲到哪里了”。学生说该讲“氧”了,他说该讲氧了;学生说该讲“氢”了,他说该讲氢了。“氢”和“氧”头上都有个“气”字,像男人的帽子,像女人的发夹……一节课,就被东拉西扯拉扯完了。英语老师呢?英语老师的书上画得密密麻麻的,遇到学生捣蛋,把他的书藏了,他就讲不下去了。讲不下去了,他只得让学生背单词。语文老师又如何?语文老师的本事就是将教学参考书上的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一条一条抄写在课本上,然后抄写在黑板上。学生们误以为老师博学,当老师松懈到连这些条条都不愿抄写一遍,就直接带着教参书走进课堂时,学生们才惊讶地发现,原来老师值钱的东西都在这上面呢!离开这个东西,老师教给学生的只是清汤寡水了。

教学环境尽管如此,李家安的书还是要读下去。

早上5点过,他就起床了,喝下头天晚上两碗剩饭,就匆匆上路了。

学校上早自习,一节课也不能缺。

晚上,上完晚自习,回到家里,夜已经深了。

课堂上,老师讲到的哪怕是一点点有用的东西,他都尽可能抓在手上,放在心上;老师讲不到的,也讲不下去的东西,他看书,看不懂,就强迫自己看。

学生要学习,也要吃饭。初中班的学生,住在场上的是少数,绝大部分来自几里十几里之外的乡下。学校请了一位姓龙的农民给学生蒸饭。

李家安的饭盒子里除了装上些红苕,红苕干,有时也装上一点米。班上有个同学,就是这一盒子粗粮也没有带的,饭盒子里有米,家安要给他分点米,要不然饭蒸好了,就各一半。

在合作医疗社行医的哥哥,偶尔给他几角钱,让他付蒸饭的钱,剩余的钱,他一分也舍不得花。邻村有位70多岁的老人,她叫李明珍,是李家湾的长辈,得了病,呻吟于床褥。医生给她看过病,她却无钱买药。李家安知道了,将积攒下的两元钱,悉数交给了这位老人。

亮垭子村九社村民王建学的母亲从新政求医回家,出场口,她就感到很吃力。上马家梁子,她爬两步,要歇一步,爬三步要歇两步。爬上山梁,她再也走不动了。

周末,放学放得早,李家安和几个同学回家,经过这里,见到她坐在地上病恹恹的样子,他招呼过她,问她怎么不走了。得知她走不动了,李家安和几个同学商量后说,婆,我们背你回去吧。

王建学的母亲不好意思让这些10多岁的孩子背她。

少年李家安诚挚地蹲下了身子。

王建学的母亲感动不已,一行热泪禁不住滚落在了家安单薄的肩头上。

冬日里,也是周末回家,山坡上的黄荆丛,青杠林,马桑子,光秃秃的枝条孤零零的、硬撅撅的,而那像水银一样横溢于苍翠的一株株柏树一株株松树枝头的金黄色的夕阳,却一点一点地从高枝上滴落下来,让满地都闪烁着耀眼的光彩。眼前的景象,让行走在山路上的李家安忘却了一周以来的疲劳,感到这个世界即使在冬天,也很美妙、也很灿烂。

又到了马家梁子。

蓦然间,他发现一只鸽子落在山梁上,朝他张望着,像是想诉说什么,又像是等待着什么。鸽子的羽翼被剪断了。李家安走过去,它飞了几步,就飞不动了。李家安扑过去,抓住了它。他虽然分辨不好出鸽子的品种,但看得出来,这只鸽子双目炯炯,毛色如缎,是只良鸽。羽翼被拆,定是主人怕它飞跑了。

果然,一打听,这是一只信鸽,是邻村一个叫余新元的人,花高价从远处买回来的,正在四处寻找。

李家安把鸽子送到他手里,才想起自己还未吃午饭。

吃不上午饭,对他已是常事。

学校聘请的给学生蒸饭的龙姓村民,已离开了学校。没人给学生蒸饭,学生的午饭,由学生自备熟食。李家安每天带的是一个包谷饼,二两多。一个包谷饼可以卖5分钱。5分钱,可以去乡文化站看两本连环画,还余1分钱。家安卖掉包谷饼,饿着肚子,离开平庸的课堂,去一里地之外的乡文化站,看完了几十本《东周列国志》,几十本《三国演义》,十多本《说岳全传》……关羽的刀,张飞的矛,吕布的戟,岳飞的枪……让他见识了兵器的锐利与玄妙;关羽的义,张飞的勇,岳飞的文武兼备、赤胆忠心,诸葛亮、周瑜、陆逊的年轻有为,都令他景仰,令他叹服。

在众多的课外阅读中,他留意驰骋沙场的勇士们的人生际遇,留意他们制胜阵前的一招一式。武术上受过叔父指点,从未弃之脑后的李家安现在更看重讲析武术方面的书刊,这些书刊增进了他对武术的理解,强烈地激发了他提高武术技能的欲望。

人有志,天知也。

1980年暑假,14岁的李家安去10多里外的柴井乡看望外婆。无意中,他见到了一个远房亲戚。这个人姓胡,名明平。胡明平比李家安大两三岁,他从江西回柴井探亲。胡明平三四岁起练童子功,少时遇到一位老拳师,老拳师是旧社会一方丐帮的掌门人,虽然有了年岁,依然双拳生风,双腿似铁,五六个彪形大汉近不了身。胡明平师从老拳师8年,接受了老拳师对他的系统训练,即使10多个青壮汉猛扑上来,胡明平只须亮出几招功夫,众人就纷纷败退!

胡明平的武功让李家安惊佩不已!

经常从连环画上,从传说中描叙得出神入化,一招致敌的武功高手,竟在这个夏天不期而遇!

身高1.74米,年仅十六七岁的武林英才胡明平,为李家安一招一招亮出冲、抄、鞭的拳法形态,一招一招使出蹬、踹、扫、摆、勾的腿法技能,要求他要努力掌握一触即发,一发即至的快速方略。胡明平说,高手临敌,招法隐蔽,身子如猛禽摆翅,如野兽抖毛,松得很透,很漂亮,一旦出手,则如猛虎扑食,一招制胜。胡明平说,高手遇到高手,乱其目,惑其心,阻其行,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出奇制胜——这些打斗中的精义,离不开智慧,离不开豪胆,而更离不开的,是过硬的拳脚。

李家安接受了艰苦的训练。

训练踹沙袋。一次要踹1000次。1000次呀。当星星还闪烁着动人的眸子,当不少比李家安年长的少年尚在睡梦之中,李家安的双脚和双腿已在朝着一个高度极其辛苦地攀登着。

训练百砂拳。在墙上钉上千层纸,对准千层纸,一次要出拳1000次。又是1000次呀。星月无声,天河隐隐。当不少与李家安同龄的少年,早就钻进了被窝,进入了梦乡,李家安还蹲着标准的马步,还在击打着墙壁。

手出血了。汗流流过眼帘,湿透了他的衣衫。1000次。1000次只是一个基本数字!李家安的训练标准是人不倒地,不能收拳;人不倒地,不能住脚。

汗水湿透了李家安一个暑假,又湿透了他以后每个周末。

苦?梅花香自苦寒来。不经历千次万次的苦,哪有眼前威武、潇洒的胡明平?

累?不经历千次万次的累,焉能练就一身真本事?

人后受累,人前显贵?

这时的李家安,经过一次次冲刺,他的志愿已不再局限于学好武功,不受人欺侮了。他意识到,武术是民族特有的文化现象,是民族的宝贵遗产,是民族智慧的结晶,学习武术,既是强身健体的需要,也是继承民族文化精髓,增进民族文化技能,保持奋进姿态的一个不可缺失的方面。

诚如所愿,李家安亦如武林前贤:家里是虎,院里是狼,人前是只小绵羊。班上,他从不提及习武之事,同学们也想不到个子不高,身体也不魁梧的李家安课余竟执著于武术!

班主任黄老师也只了解李家安的语文、英语成绩在班上出众,其它功课也不错。

但黄老师明白,即使优秀如李家安者,能不能考上中专或高中,也很难说。

新政小学毕业了几批初中生,一个班未考上一个学生已成常例。家长们也知道,每年,全县参加中考者不下三四千人,但中专招生全县一年未超过100余人;高中,新政数百人参考,新政中学只收两个班。也很难考上。

所以,家安上初三时,他的父亲李国平已经为儿子准备好了:考不上学,就给儿子买台电影机,让他去放电影,再买台打米机,挣点零花钱。

不出黄老师所料,1981年中考,李家安用铅笔回答理化试卷,未记分,李家安落榜了。

但要让儿子去放电影或去打米,李国平内心明白,这是没办法的办法。真正见到儿子学习结束了一个阶段,前途渺茫,在家闷闷不乐的时候,他还是去了趟新政小学,询问黄老师,家安如果复习,还有没有希望上高中。黄老师不了解家安理化未得分的原因,他告诉李国平:李家安要考上学,只有再读三年。

老师这么说,那还有啥说的?

李国平真买回了电影机、打米机。

李国平的大儿子李学安却不支持父亲让弟弟去放电影去开打米机,他有着另一番见解:弟弟非常聪明,也非常好学,主要是他没遇到好老师。现在已经进入了另一个时代,读书不是没用,而是有用,大有用呀!李学安甚至说,我们李家还有没有希望,一切,就只有看家安了!

哥哥的话说到这个份上了!

经历过几个晚上的徘徊,李家安热血沸腾,他向父母和哥姐们甩出了一句狠话:复习一年,考不上高中,我就跳嘉陵江!

家安重新翻开了书本。没有桌子,他把碾子石当书桌,他决心要靠自学,学出个名堂来。每天一早,他就夹着书本跑到山梁上去,在松树林丛中放声读书。他背语文,背英语,也背数理化。

他背了一个月。

开学在即,原班有23名学生重新走进了课堂。

李家安何尝不期盼得到良师的指拨?何尝不想请教老师一些难题,但是,他不想重新接受照搬教学参考书的语文老师,不想重新接受离开书本就只能让学生自习的英语老师,更不想重新接受上课了才丢下棋子,在课堂上东拉西扯的化学老师,对学生的问题不能作出解答的数学老师;他不想去温习他们的浅薄,去重新感受他们的懈怠,不想让光阴在闹哄哄中被废弃,他明确地告诉教导主任:你们没法教书!

教导主任脸上飘过一层愧色,瞪了他两眼,只是瞪了他两眼——学校中考的低能,使他失去了足够的勇气去反驳这个学生的鄙屑。他换了一种口气,给予了被学校延误了的学生一线希望:今年,我们要换老师。

第二年,新政区应届生、往届生计500余人参加中考,普通高中招生按5:1录取,李家安以高出数十分的成绩,跨进了新政中学的大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