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声胜有声的动作
在交际活动中,动作也往往具有表情达意的作用。有些动作,由于约定俗成的缘故,已成为人们通用的交际礼节。早在古希腊战争年代,双方为了友好不再打仗,都把盔甲、面罩取掉。以后,人们在交际场合表示友好时,就模仿推开盔甲、面罩的动作,逐渐演化成现在表示礼貌与尊重的“举手礼”。除了“举手礼”之外,古代的人们为了表示友好,表示不再争斗,就把手伸出来,让对方看看。意思是说:“我手中没有武器,和好吧!”这一动作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今天的“握手礼”。“举手礼”、“握手礼”业已为全人类通用,还有一些表情达意的动作是各民族特有的,需要我们有意识地熟悉并才能在有关交际场合懂得它们,使用它们。例如中国人指鼻子表示“我”,而美国人表示“我”则要指胸。英国人在公众面前讲话的时候,为了使听众安静下来,往往举起双手,举到同自己头部一样高,掌心向下。而希腊人则把这种动作看作是最大的侮辱或蔑视。即使是通用的握手礼,许多地域或民族之间也有细节上的差别。例如非洲尼日利亚人在握手时,要用大拇指在手上轻轻弹几下,表示手中没有东西。大洋洲人握手时只用中指互相勾住就行了。日本北海道的虾夷人,见面时先要双手合十,再渐渐将手举向前额,掌心朝外推开,然后男人拍拍胡子,女人拍拍上嘴唇,再握手。上面介绍的动作,在交际场合中已具有独立的表情达意的作用。下面,再说说作为言辞的辅助性动作的使用:英国政治家赖白斯曾在伦敦参事会演讲劳工问题。赖白斯在演讲中,突然停顿,取出了表,站在那里一声不响地眼看听众达72秒之久。然后,赖白斯说:“诸位适才所感觉的局促不安的72秒长的时间,就是普通工人垒一块砖所用的时间。”在这里,赖白斯“停顿”、“取表”、“眼看听众达72秒”的动作是为了使听众对劳工垒一块砖所需时间有真切的体会。听众一开始对赖白斯的动作是莫明其妙的,但一经言辞点破,恍然大悟之余,对劳工的艰辛便骤然有了较为鲜明的印象。这样的动作,收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致使当时伦敦的各大报纸都争相登载了这段新闻。然而,有些动作在交际场合却是忌讳的:1960年,前苏联部长会议主席赫鲁晓夫在联合国大会发表演说,他提出了若干改革国际机构的建议,其中一个建议是把联合国总部迁到奥地利或苏联。当联合国大会否决了他的建议时,他又喊又笑,来扰乱其他代表的发言。他这种粗鲁无礼的表现,在麦克米伦讲话时达到了高峰。在全世界几乎所有国家代表面前,这位前苏联领导人脱下了一只皮鞋,就像用小木槌一样,把桌子敲得砰砰作响。这样的动作显然是粗野不堪的,以至于美国总统尼克松在他的回忆录《领袖们》一书中,在记下了上述事实之后,评论道:“赫鲁晓夫是个粗野的狗熊般的人,是一个典型的性情暴躁、好说大话的‘穆热克’(乡巴佬)。”在听说赫鲁晓已被赶下台的消息时,一个前苏联外交官说:“感谢上帝,那个白痴给消除了。他使我们在全世界面前出了洋相。”也是在《领袖们》一书中,谈到周恩来时,尼克松这样写道:“我1972年访问中国期间,周恩来无与伦比的品格是我得到的最深印象之一。通过多次长时间的正式会谈和非正式交谈,我终于了解了他,并对他产生了极大的敬意。‘恩来’译成英文是‘恩惠降临’之意。这个名字很能概括他的风度和气质。他待人很谦虚,但沉着坚定。他优雅的举止,直率而从容的姿态,都显示出巨大的魅力和泰然自若的风度。”除了总的印象之外,尼克松还具体描述了周恩来的神态举止:“在正式的会议上,他轮廓清晰的面部表情始终比较严峻;在听我讲话时,头总是侧向一边,同时两眼紧盯着我。曾经用来描述查尔斯·帕纳尔那位19世纪的爱尔兰伟大爱国者的警句,完全可以用到周恩来身上:他是重冰覆盖下的一座火山。”“随着非正式的宴会和观光活动的增加,我们的互相了解加深了;周恩来的姿态也更加开朗,表情更加丰富了。他经常靠在椅背上,用富于表现力的手势来增强谈话效果。当要扩大谈话的范围,或是从中得出一般性结论时,他经常用手在面前一挥;在搁浅的争议有了结果时,他又会把两手放在一起,十指相对。在正式会谈中,他对一些俏皮话暗自发笑;在闲聊时,他又变得十分轻松自如了,有时对善意的玩笑还发出爽朗的笑声。他开怀大笑时,两眼闪射出快乐的光芒,脸上皱纹显露,显示出这是发自内心的真正的喜悦。”在上述回忆中,尼克松对周恩来的眼神、笑容以及手势等作了细致入微的描写,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资料。我们为中国有这样一位“使许多人为之倾倒”(尼克松语)的卓越政治家、外交家而自豪,更应以周恩来为榜样,力求使自己说话时的神态举止更加优雅,更加落落大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