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让你的谈吐打动人心
6639400000019

第19章 风趣幽默打动人心

反其意的逻辑规则

说话必须合乎逻辑要求的三大基本规律——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律。但在实际运作上,有时为了达到特殊目的,获得出乎听话人意外的效果,说话者可以违逆三大规律,从而形成一种独特的逻辑效果。(1)违逆同一律说话时必须遵循同一律规则,亦即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必须在同一意义上使用概念和判断,不能混淆不相同的概念和判断。但有时违逆这一规则,却可以创造出特殊的说话效果。

——偷换概念鲁迅在厦门大学任教时,校长林文庆经常克扣办学经费。在一次校务会议上,林又提出要克扣一笔经费,教授们纷纷反对。林说:“关于这件事,不能听你们的。学校的经费是有钱人拿出来的;只有有钱人,才有发言权!”鲁迅一下站起,从口袋里摸出两个银币拍在桌上:“我有钱,我也有发言权!”鲁迅的“有钱”和“发言权”与林文庆所说,不是含义相同的概念。既然林如此说,鲁迅便将其抓住,偷换其概念来表示自己的不满。——混淆概念有一年国庆,中央电视台在晚会中播出了一个歌星与笑星比赛唱歌的节目。歌星有郑绪岚、毛阿敏、关贵敏、李双江、彭丽媛等人,笑星有侯耀文、石富宽、李金斗、陈涌泉等人。裁判是李谷一和姜昆。第一轮唱罢,评委亮分为:歌星10分,笑星10分。第二轮唱罢,评委亮分为:歌星10分,笑星3分。这时,裁判姜昆说:“去掉一个最高分10分,去掉一个最低分3分,双方最后得分,歌星10分,笑星10分。引得大家哄堂大笑。姜昆前后的两个“去掉一个”,不是同一概念。本来,“去掉一个”只能是指同一个对象,而他却各指一个对象,故意将二者混淆在一起,风趣幽默。——背离主题公共汽车上有一对恋人。男士问:“单位那么多好小伙子,为啥偏偏只爱我?”女士答:“因为我眼中只有你!”男士一把将女士搂进怀里,女士挣扎着说:“瞧你!车上这么多人。”男士说:“因为我眼中只有你。”男士所说“我眼中只有你”,与女士所说的,不是同一个语意。男士故意背离它,而造成与女士所说的言辞吻合,产生一种幽默味道。——转移论题前苏共总书记戈尔巴乔夫有一年冬天访美,在从下榻的宾馆赴白宫参加宴会的途中,他突然下车与路旁的市民握手。在前面的苏联保安人员急忙下车,大声喝令周围市民:“放在衣袋里的手,全部抽出来!”市民不知所措,戈尔巴乔夫的妻子赖莎赶紧说:“请你们把手抽出来,准备与我丈夫握手。”市民这才释然。因严寒,在街头的市民自然要将手揣在口袋里。但苏联保安人员害怕有人手中握有凶器,因此喝令大家把手抽出来。这当然有失戈尔巴乔夫要给美国人民留下好印象的意愿,在外交礼节上也欠妥。经赖莎巧妙地释义,一下挽回了局面。

(2)违逆矛盾律

所谓矛盾律就是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对同一对象不能同时作出两个矛盾的判断,即不能肯定它之后又否定它。但有时违逆这一规则,也能创造出别有意味的说话效果。——失语补救一次相声演员马季等人到湖北黄石演出,前面一位演员在讲话中将“黄石市”说成“黄石县”,观众颇有不快。待马季上场,则故意说成“黄石省”。在观众的轰笑声中,他补上一句:“刚才我们那位将‘市’说成‘县’,给降了一级;现在我将‘市’说成‘省’,给升了一级。这一降一升,正好扯平。”赢得观众一片喝彩。——相映成趣明代学者解缙一次入宫晋见皇帝朱棣。朱棣告诉他:“昨夜后宫生了个孩子,请先生以诗记之。”解缙便吟出一句:“君王昨夜降金龙。”朱棣说:“错了,不是男孩,是女孩。”解缙又改口道:“化作嫦娥下九重。”朱棣又说:“又错了,她生下就已经死了。”解缙赶忙说:“料是世间留不住。”朱棣说:“已扔进金水河里了。”解缙于是说:“翻身跳入水晶宫。”一连串的矛盾,一连串的化解,相互衬托照应,显得别有风趣。——以误治误旧时一小镇药店伙计听见老板在除夕向菩萨祷告:“大慈大悲的菩萨,愿您保佑来年本镇男女老少多多生病,好让我生意兴隆。”伙计觉得老板实在可恶,很想治治他。不久,老板的老母和儿子都生了重病,老板急得要命。伙计对他说:“老太太和少爷都同时得病,这全是菩萨保佑的洪福啊。”老板大怒:“哪有菩萨保佑生病的!”伙计说:“年三十你不是乞求菩萨保佑本镇男女老少多多生病吗?这不应了验!”——启发诱导旧时民谚说:“纺织娘,没衣裳;泥瓦匠,住草房;卖盐的,喝淡汤;淘金的,穷得光。”全是矛盾的组合,但启发人们去思索。电视连续剧《北京人在纽约》中引了一首美国乡村歌曲:“如果你爱他,那就送他去纽约,因为那里是天堂;如果你恨他,那就送他去纽约,因为那里是地狱。”虽然明显矛盾,但却发人深省。它告诉人们:纽约是一个天堂与地狱交织在一起的城市,问题是看你自己怎么把握命运。

(3)违逆排中律

排中律要求在同一时间和同一条件下,对同一对象所作的两个矛盾判断不能同时都假,必有一真。若有一个是假的,另一个一定是真的,不能有中间情况。但有时违逆这一规则,可以创造出对自己更有利的说话效果。——回击挑衅有一次,一无赖站在十字路口拦住一位过路的姑娘:“你说,我是要往东去,还是要往西去?猜中了就放你走。”对此,姑娘怎么答都不会对,因为他的问话不排中,并非非此即彼。这时,姑娘掏出手绢揉成一团:“女士优先。请让我先问你一问题好吗?”无赖有恃无恐,便答应了。姑娘便说:“你猜猜,我这手绢是要丢向东边,还是丢向西边?”无赖当然同样不能答,只好让姑娘走了。——巧言解祸百兽之王狮子想吃其他兽类,但得找借口,于是张开大口让百兽闻自己的口是香还是臭。首先轮到狗熊,它闻后如实地说:“有股肉的腥臭味。”狮子怒曰:“你不尊重我,留你何用。”将它吃掉。第二天,轮到狗来闻。鉴于狗熊的教训,它乖巧地说:“哟,好一股肉的清香味啊!”狮子又怒曰:“你溜须拍马,留你何用。”也将它吃掉。第三天,轮到兔子来闻。它知道,说臭要被吃掉,说香也要被吃掉,于是它凑到狮子嘴边,故意闻得十分认真,但却老不开口。狮子急了,催它快说。它便说道:“报告大王,我昨晚受了风寒,感冒鼻塞,闻了这么久,实在闻不出是臭还是香。等我好了,鼻子通了,再来闻吧。”狮子无奈,只好放了它。——解嘲圆场某先生酷爱下棋,但又好面子。一次与一高手对弈,连输三局。别人问他胜败如何,他回答道:“第一局,他没有输;第二局,我没有赢;第三局,本是和局,可他又不肯。”乍一听,似乎他一局也没有输;第一局他没有输,不等于我输,因下棋还有个和局;第二局我没赢,也不等于我输,还有和局嘛;第三局也不等于我输,本是和局,他争强好胜,我让他了。

——复杂问语复杂问语是指隐含着某种错误假定的问语。对这种问语,无论采取肯定还是否定的答复,结果都得承认问语中的错误假定,从而落入话者的圈套。如一个人被告偷窃了别人的东西,但又死不承认偷过。这时审问者便问:“那么你以后还偷不偷别人的东西?”无论其回答“偷”还是“不偷”,都陷入审问者问语中隐含的“你是偷了别人的东西的”这个假定中。复杂问语实际上是戏弄排中律,让别人上当的一种违反逻辑规律的手法。但在实际的说话中,作为一种表达艺术,又是需要的。美国第一任总统华盛顿年轻时,镇上一人偷了他家的一匹马。他调查清楚后报了案,然后随同警官前往索要。但那人拒不承认,声称马是他自家养的。这时华盛顿走过去用双手蒙住马的两眼,问那人:“你说这马是你家养的,那么,请你告诉我,这马的哪只眼睛是瞎的?”那人想想说:“右眼。”华盛顿松开一只手,右眼并不瞎。那人赶忙说:“哦,我记错了,是左眼。”华盛顿又松开另一只手,左眼也不瞎。那人慌了,警官当即责令其将马还给华盛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