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目标,就不怕路远。
——牛根生
不管你是创业者还是一个普通的打工者都应该给自己定一个切实可行的目标。因为创业者的个人目标与企业目标是密不可分的。创业者创建企业的目的是实现个人目标。所以创业者为企业确定目标之前,必须明确自己的个人目标,而且必须定期问自己这些目标是否发生了变化。目标可以是长期的,也可以是阶段性的;但是,我们定的目标也要切实可行,别太宏伟壮观了,目标是定给自己完成的,不是作秀给外人看的。许多创业者声称他们创建企业是为了实现独立和掌握自己的命运,这样的目标太模糊了。如果他们认真考虑此事,多数创业者都能确定更具体的目标。例如,获得施展艺术才华的机会,获得试验新技术的机会,过上丰富多彩的生活,或者渴望创建一家体现个人深层价值观的机构等。
很多人都有着投机的心理,这点从中国的彩票兴旺程度就看得出来。一些创业者想一夜致富;一些创业者希望得到一个令人满意的收益;还有一些创业者则盘算着先建立企业后出售企业,从中获取资本收益。如何实现自己定下的目标呢?其实实现目标就和吃饭一样简单。谁都不可能一口就把一碗饭吃下,也不能一口吃个胖子出来。所以你没有耐心去等待成功的到来,那么,你只好用一生的耐心去面对失败。
“我有能力实现自己的目标吗?”这一个问题可能最为致命,事实上,正是由于很多人没有客观正确认识到自己的能力,而导致目标的失败。实现目标必须从自有资源、个人的能力以及目标的实际性这三个方面进行评估,作出最坦诚的能力评价。一般说来,创业者的目标决定了企业的持续性和规模。一般创业者,他们只想赚取足够的现金来维持生活,所以企业规模不需要很大。而寻求获得资本收益的创业者必须建立足够大的企业架构,才能保证企业的长期持续经营。
牛根生认为,只要有了目标就必须去实现,哪怕经历一些挫折和失败。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信念,牛根生和他的蒙牛已经实现了诸多梦想:国内乳业大王、首家在海外上市的乳制品企业、首个航天员和运动员双特选产品、唯一入选中国香港超市“十大品牌”的大陆食品品牌、亚洲地区首家获得世界乳业最高荣誉——产品创新奖,国内第一个设立基金会的民营企业家……
不过,已经功成名就的牛根生似乎仍不满足,他说,他和蒙牛还有一个更大的梦想——“把内蒙古建成世界乳业中心”。下面是媒体记者采访牛根生时的记录。
记者:蒙牛的发展被称为“火箭速度”。大家感兴趣的是,牛总的“第一桶金”是从哪来的?
牛根生:我办蒙牛所投的第一笔钱,是我和爱人出售所持的伊利股票筹集的。在原企业,我们一个在管理层一个在基层,当初买这些股的时候花了几万块钱,卖的时候增值到了100多万元。
记者:除建设“世界牛”之外,蒙牛的下一个目标是什么?
牛根生:把内蒙古建成世界乳业中心。
记者:这是一个“良好的祝愿”,还是一个“现实的目标”?
牛根生:这是一个非常现实的目标。我给你说三个根据。
第一个根据,就乳业来讲,世界的亮点在中国,中国的亮点在内蒙古,内蒙古的亮点在呼和浩特。在第27届世界乳业大会上,世界乳业联合会主席吉姆先生说,2005年世界乳业50%的增量来自中国。我们清楚,中国乳业50%的增量来自内蒙古,内蒙古乳业50%的增量来自蒙牛。
第二个根据,中国有全世界22%的人口,乳制品产量目前只占世界的2%。这个缺口缩小的过程,就是中国牛奶产量迈向世界第一的过程。
第三个根据,牛奶是最接近完美的食品。我们正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每天一斤奶,强壮中国人”的理念广泛传播,人们的饮奶意识逐步养成,过去是“开门七件事”,现在已经变成了“开门八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奶。
成功企业家与失败的创业者的区别在于成功企业家有自己明确的奋斗目标,要想成为成功企业家就必须确定明确的目标,当你确定好你的人生目标时,才能成为一艘有航行目标的船,你才能达到希望的彼岸。牛根生在博客里这样写道:
人的导向模式有两种:一种是“原点导向式”——从现有资源出发,正向推演,步步为营,如同笑话《一个鸡蛋的家当》所言的那样:一蛋生一鸡,一鸡生多蛋,多蛋生多鸡,多鸡换一牛……另一种是“目标导向式”——从目标出发,反向推演,步步链接:倒推资源配置,倒推时间分配,链接战略战术,链接方法手段……不问我的一双手能干多少件事,唯问移泰山需要多少双手;不问我的一口锅能煮多少斤米,唯问劳千军需要多少口锅;不问我的一盏灯能照多少里路,唯问亮天下需要多少盏灯!
两点之间,直线最短。目标导向式,就是在原点与目标点之间架起最短的桥梁。臭皮匠与诸葛亮之间有什么区别?一提到箭,臭皮匠想到的是砌多少铺子,砍多少竹子,铸多少模子;诸葛亮想到的却是“草船借箭”。
市场竞争,资源互动,人无边界,财无边界,物无边界,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目标的诞生,不仅是个抱负问题,也是个方法问题;目标的伺服,不仅是个机械过程,也是个能动过程。“原点导向式”,先点兵后打旗,捡到篮里才是菜,从有做有;“目标导向式”,先树旗后招兵,没到篮里也是菜,从无做有。有的人广阔天地无作为,有的人螺蛳壳里做道场,心大天也大,志阔地也阔。古人讲“善假于物”。只会用自身肢体作战的是低等动物,能够用十八般武器开战的才是高等动物。只会盯着脚尖就事论事属于一般智慧,能够运筹千里谋定而动才是高级智慧。
这样的经典论述,唯有经过深度实践才能盘点出来的,是牛根生的“体而知之”。
这种“思想贡献”是企业家的社会价值所在。渴望更多的“牛根生思维”得于盘点、传播,催生更多的“牛根生式的商业英雄”,让中国人在国际舞台上能够牛气冲天!
感谢牛根生,感谢牛根生思维,感谢精英思维。
创业者必须要为自己制定目标,成为一个全心投入目标的创业者,在这一刻,就是迈向成功的第一步。“良禽择木而栖”,当你找到你认为可依赖的事业,就要告诉自己:“要好好把握机会,奋力一战,直到成功为止。”全心地投入这个有挑战性的工作,当你把全部的心血投入时,你会发现你的人生有了方向,有了目标,当你慢慢地接近目标的同时,你也会逐渐发现:你的付出是值得的。在这里,我们来看看牛根生在他的博客里写的另一篇文章。
在我们总部办公大楼旁有一个企业文化牌。牌上的文字来自“西点军校”:“超乎常人想象的关怀,是明智;超乎常人想象的冒险,是安全;超乎常人想象的梦想,是务实;超乎常人想象的期望,是可能。”我感觉,蒙牛这几年的发展,与这几句话包含的理念非常巧合。但今天这里只说最后一句:“超乎常人想象的期望,是可能。”
目标决定行动。如果你确立的目标是60,就会以60的导向行动;如果你确立的目标是40,就会以40的导向行动。
在原企业,当销售收入只有一两个亿的时候,我就提出,在全国31个省的每一个省会城市都建一个冰淇淋工厂,这样,一个工厂一年销5000万元,年销售收入就将是15个亿!
我的上司瞪大了眼睛——怎么可能?
我就据理力争:全国省会城市中,有谁不吃雪糕吗?昆明不吃?还是拉萨不吃……它怎么能不吃呢?关键是没人想这个事。
上司反问我:即使真能建这么多厂,厂长从哪来,管理人员从哪来?
我说:从社会上聘呀。
上司说:那是人家的人呀。
我说:什么叫“人家的人”?哪个人过去不是“人家的人”!
我由此深刻地体会到:当一个管理者主观上区分“你的人”、“我的人”的时候,那就接近画地为牢了!
从1999年到2005年,蒙牛的年均递增速度是158%,换句话说,平均折算,每一年我们都会把原来的“一个蒙牛”变成“两个半蒙牛”。当然,起初几年是一变三、一变五,后来几年是一变二、一变一个半。而第二名增长速度最快的时候,也就是48%。
这里面就有一个“敢想不敢想”与“会想不会想”的问题。
首先,我分析了全世界乳业发展的规律。发现乳业的先发达国家在发展到我们这个阶段的时候,GDP每增长1%,牛奶就增长3%。所以,我相信,中国牛奶的增长空间很大。
分析完世界规律,我又分析国内的情况:国内有多少个企业?国营企业有多少?民营企业有多少?认识到这个规律的有多少,认识不到的有多少?我估了一下,由于中国总体经济是按10%来发展的,所以,按照大规律,牛奶行业就将至少按20%的速度增长;那么,牛奶行业那多出的10%由谁来完成?肯定是由认识到这个规律的企业来完成。
所以,当一些企业每年为自己40%的高增长欢欣鼓舞时,我们把增长速度设计成了行业平均速度的10倍、5倍(前几年与后几年有所区别)。这样,我们就走在了前面。
记得2002年我们做三期工程时,有竞争队友蔑然一笑:生产出来,卖给谁?卖给谁?
但当我们2003年做四期工程的时候,竞争队友就急了……
记得2001年完成7.24亿元。在当年前三季度完成6亿元时,10月份我提出一个五年规划,也就是“2006年要完成100亿”——这相当于2000年中国乳业全行业销售收入的半壁江山……啊!这个话说出来,全乱套了,当时开会的人全乱套了。记得当时很多人跟副董事长说:“邓哥,你带着老牛去看看病吧。”还有人和党委书记说:“卢大姐,你带老牛看病的时候,到精神病院也查查。”你想,当时只达到6个亿,定100亿的目标就是它的十五六倍——就像今天我们做五年规划在现有基础上定15倍,常温奶就将是2000多亿,全集团就将是3000多亿——这不是需要去医院看看病吗?
在一片质疑声中,我耐心做董事的工作,做高管人员的工作……勉勉强强,大家通过了这个“五年规划”。记得在总结会上,我说:“这也是我这个总裁胆子小,是姓牛的、属鸡的,如果我要是姓王的、属老虎的,那就定的不是100亿,而是200亿!”
到了2002年,当蒙牛销售收入达到16.7亿元的时候,大家才开始真正信服。到了2004年,蒙牛销售收入蹿升至72.138亿元时,大家又仿佛觉得我当初订的计划“偏小”了。2005年,我们提前一年实现目标,销售收入达到108.25亿元。
2001年要是没有这个“百亿计划”,蒙牛几年来的资源配置结构就不可能那样“大派”,那样富有“吞吐性”——会不会盖第一批全球样板工厂,会不会建第一批国际示范牧场,会不会放眼华尔街携手摩根,会不会开拓中国香港市场并最终上市——都很难说。我相信,“有准备的仗”和“没准备的仗”,一定会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打法。有目标不一定赢,但没有目标一定会输。
“有了目标,就不怕路远,”这是牛根生在中央电视台“中国青年创业行动”论坛上的讲话,确实,对于创业者来说,科学、合理的目标是创业成功的关键。研究发现,目标对于创业者,犹如空气对生命,不可缺少。没有目标就没有成功,没有空气就不能生存。设定明确的目标,是所有成就的出发点,98%的创业者之所以失败,就在于他们从来没有设定明确的目标,并且也从来没有踏出他的第一步。有了明确的目标,并针对这一目标付诸行动,这样才能将企业做强做大。
对此,《哈佛商业评论》有一个非常著名的关于目标对创业者影响的跟踪调查。对象是一群智力、学历、环境等条件差不多的创业者,调查结果发现:27%的创业者没有目标;60%的创业者目标模糊;10%的创业者有清晰但比较短期的目标;3%的创业者有清晰且长期的目标。25年的跟踪研究结果显示,他们的企业状况及分布现象十分有意思。那些占3%有清晰且长期目标者,25年来几乎都不曾更改过自己的企业目标。25年来他们都朝着同一个方向不懈地努力,25年后,他们几乎都成了企业界的最富有的创始人。那些占10%有清晰但比较短期的目标者,企业的业绩大都是中型企业。他们的共同特点是,那些短期目标不断被达到,企业的业绩稳步上升,成为隐形的中小企业冠军。其中占60%的模糊目标者,这些企业几乎都发展缓慢,但都没有什么特别的业绩。剩下的27%是那些25年来都没有目标的企业,他们几乎都在2~5年倒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