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活学妙用博弈论:最奇妙的19个博弈策略
6632300000014

第14章 脏脸博弈:暗自达成共识

思维总是很玄妙的东西,通过策略分析我们就能得到自己想要的信息。"我知道你知道,你知道我知道你知道。。。。。。"如此循环反复的逆推理,我们最终能判断出最终的答案。

"共同知识"是一件可怕的武器,它可以杀人于无形,强大到让我们无法预料其威力。于是在无意中我们走向了联合,这样就可以判断敌人的策略,以便克敌制胜。这其中谁掌握的信息更多,谁就有更大的把握。在双方的博弈中,要尽量快速地做出策略分析,避免形成双死的局面。思维游戏中的共同知识

一列火车上发生了火灾。火势并不凶猛,只是有些浓烟,因此大火很快就被扑灭了。大家都松了一口气,然后回到自己的座位上去了。

抢救大火的两个人面对面坐着,坐在A座上的人看了一眼对面B座乘客的脸,立刻跑去洗脸了。但是,B座上的这位乘客看到A座乘客的脸后,仍然坐在座位上四处观望。周围的乘客看到了这种情形都哑然失笑。

其他乘客之所以笑,必然是因为A座的乘客和B座的乘客做了搞笑的事情,那么请问:A座乘客和B座乘客哪个脸是脏的呢?

A座乘客和B座乘客都犯了一个共同的错误:以他人的脸为参照物。这种现象在我们生活中非常常见,当看到别人脸上有脏东西时,就会怀疑自己的脸是不是也同样不干净。在这个故事中,我们似乎读出了不应该以他人为参照物这么一个问题,但是唐太宗李世民却曾有"以人为镜"的说法,难道有什么不对吗?

要回答这个问题就要引出博弈论中一个著名的模型:"脏脸博弈"。

一个房间里有3个人,他们不能说话,只能看别人的脸而不能看自己的脸。这时进来一位美女,她看了看这3个人,委婉地告诉他们:"你们当中至少有1人的脸是脏的。"这句话说完后,3个人环看了一眼,没有反应。

美女见他们没反应又补加了一句:"你们知道吗?"3个人再次环看,突然意识到了脏脸的存在,而且推测对方也知道了脏脸的存在,也知道了对方知道自己已经想到了上一步。。。。。。如此循环推测,大家的脸都红了。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第一步,假设只有1张脸是脏的,那么美女说第一句话的时候,脏脸的那个人在看到另外两张干净的脸时就应该马上脸红。而且所有在场的人都知道这点。但是问题就在于,美女第一次宣布的时候,大家都是环顾了一眼,却并没有人脸红,也就是说,现场至少有两张脸是脏的。

第二步,假设现场有两张脸是脏的,那么两个脏脸的人各自看到一个脏脸一个干净的脸,那么很明显:通过观看对方的脸就知道自己的脸是干净的或者是脏的。

第三步,因为现场一直没人脸红,所以他们就知道现场肯定是3张脏脸,因此在他们打量第二眼的时候,他们的脸全都红了。

但是就是美女的第二句话,他们也应当推测出现场至少有1张脏脸,并由此推出现场肯定有3张脏脸。为什么这位美女看似无用的话却让现场3个人都脸红了呢?

这就是共同知识的作用,它的作用显得有点可怕的强大。诺贝尔奖经济学家奥曼对"共同知识"的定义是以下事件的无限循环:我知道某事,你知道我知道某事,我知道你知道我知道某事,你知道我知道你知道我知道某事,我知道你知道我知道你知道我知道某事。。。。。。这就相当于动态博弈中的倒推法,是一种获得决策信息的方式。但是它不同于一条线性推理链,它是一个循环。

房间里的3人都知道这么一个事实:他们当中至少有1张脏脸。由此推测得出的"现场有3张脏脸"是他们各自的知识,而不是他们的共同知识。当3人均知道对方知道"现场有3张脏脸",并且他们各自都知道对方知道自己知道"现场有3张脏脸"。。。。。。由此开始,这个大家共知的事件就成为一个可以循环转动的车轮,因此我们就说"现场有3张脏脸"成了3人的共同知识。由此知道,这位美女看似多余的一句话,所起到的作用仅仅是让大家都事先知道的事实成为"共同知识"。也就是说,你知道我知道你知道我知道"现场有3张脏脸"。因此,他们才都会脸红。

那么这时我们再回顾开头那个故事就可以推测出谁是脏脸,谁是净脸了。

推测一,假设A座和B座全是干净的脸,那么他们都不会去洗脸。

推测二,假设A座和B座的脸全是脏的,那么他们因为看到对方的脸是脏的,所以都会去洗脸。

推测三,因为他们只有一个人去洗脸,所以肯定他们只有一张脏脸。A座的人看到B座的脸后去洗脸,那么可以肯定B座的人脸是脏的。B座的人看到A座的人没去洗脸,那么可以肯定A座的人的脸是干净的。

那么问题就在于B座的人无论如何都应当看到A座乘客的表现,从而也应当去洗脸。因为A座乘客去洗脸,就代表对方看到了一张脏脸,但是B座竟然没去。而让他们把"有1张脏脸"这个信息变为共同知识的就是其他乘客都笑了。

"脏脸博弈"告诉我们,博弈者都是在看穿对手的策略后才展开行动的。这似乎是一招无影腿,杀人不见血。在台面上的博弈之前,大家都已经私下里开始算计如何置对手于死地。不过,单单假设自己处于对手的位置会如何采取策略还不够,即使你如此做了,你也许会发现,你的对手也会做同样的事情。每一个人在博弈时都会同时担任两种角色:一个是自己,一个是对方,只有这样才能找到对方的最佳行动方式。因此,双方博弈时,你要想的比别人更广才有更大的优势。否则,就很可能失败或者造成双死的局面。

稳操胜券的赌局

一个村子里有一位能人,可以控制骰子。据说他想要什么点就是什么点,为此他赢了不少钱,村里的人都称呼他为"赌神"。

有一天来了一位衣履破烂、手摇破蒲扇的"乞丐"要挑战赌神,1两1局。于是赌神迎战了,结果果然赢得不少钱。乞丐要离去,赌神想挽留他以便能多捞点好处。"敢问如何请教?""我是白松山上的仙人,闲暇游玩到此。"这个"乞丐"竟然自称是"仙人",这让"赌神"暗自发笑,"如果是仙人怎会输?"但还是忍住笑问道:"仙人还要再赌几局吗?""不了,我要回仙府了。"仙人飘然要离开。

赌神当然不想错过这个机会,还想从这个"仙人"身上多榨取点银两。因此他想要打探仙人的落脚点,于是尾随仙人来到了一条河边,他远远地看到这个仙人把破蒲扇扔到了河里,然后跳了上去,踩着这把破蒲扇渡过了河。这下可让赌神眼珠子都要掉出来了,"神仙啊!"他立刻叫住了神仙,仙人又踩着蒲扇飘了过来,问他什么事情。"我要学仙法。"赌神跪求赐教,要拜师。

"也不是什么了不得的仙法,只要你付给我15两银子,你立刻就学会了这种仙法。"赌神乖乖地掏出了银子,除了仙人赌博中输掉的,自己还倒贴了一些。"先告诉我,你之前那赌术是如何欺诈我的?""仙人果然厉害,其实那骰子有一面是铁做的。我在底盘下用磁铁吸引自然就可以摇出我想要的点数。请仙人赐教我仙法吧!"

"很简单。你们出来吧!"这时,从水里面出来两个人。仙人给了他们每人1两银子,打发他们离开了,"这就是我的仙法。"仙人摇着破蒲扇笑吟吟地离开了。

无论是这个"仙人"还是这个"赌神"都无疑是个彻头彻尾的大骗子,他们从一开始就已经精心设好了骗局等对方上钩,在博弈前就已经从对方的角度对这场赌局进行了评估--假如对方愿意参加这场赌局,那么他一定认为自己可以取胜,同时也意味着他一定认为对方会输。这就应用到"脏脸博弈"的循环推理模式:我知道你会输,你知道我知道你会输,我知道你知道我知道你会输。。。。。。但是,这个赌局中的骗术并没有成为双方的"共同知识"。因此,好奇心就使他们想知道这个结果。能够扩大"脏脸博弈"的循环推理模式的推广范围的假仙人在整场博弈中更具优势,所以最终假仙人赢了假赌神。

公元前666年,楚国公子元亲自率领战车600乘浩浩荡荡地攻打郑国。大军一路攻下好几座城池,直逼郑国的国都。当时郑国国力虚弱,城内更是兵力空虚,根本无法抵挡楚国的进犯。

楚国的来犯无疑是一场无法阻挡的灾难,郑国大乱。众臣有主张委屈求和的,有主张生死一搏的,也有主张固守待援的。此时,上卿叔詹献计:"请和和决战都不是上策,固守待援倒是可取。郑国和齐国有盟约,今天郑国有难,齐国肯定会出兵相助。公子元来讨伐,其目的是想邀功讨好文夫人,他一定急于求功害怕失败。我有一计,可退楚军。"

于是,郑国按照叔詹的计策在城内做了安排。郑国士兵全部埋伏起来,不让敌人看见一兵一卒。城内的店铺照常开张,百姓如往常一样,丝毫看不出慌乱的迹象。城门大开,吊桥放下,摆出一副不设防的样子迎接楚军。

楚军先锋部队到达都城时看到这副景象便有了疑虑,因为怕中了诱敌深入的埋伏而不敢轻举妄动,就这样直到公子元的到来。公子元站在高处眺望,发现城中空虚,却又隐约看到了郑国的旋旗甲士,不敢贸然进攻,于是按兵不动,先派人进城打听虚实。

而此时,齐国接到了郑国的求救信,也已经联合了鲁、宋两国发兵救郑。公子元闻此消息,害怕无力抗击三军之势,于是做了撤退的准备。但是他又害怕郑国军队出城追击,于是下令连夜撤走--营寨也不拆,旗子也照旧飘着,让人看不出离开的迹象。

第二天,叔詹在城上观望,说道:"楚军已经撤走了。"但是众人却见旗子招展,不相信楚国已撤军。叔詹说:"如果营中有人,怎么会有那么多的飞鸟在上面盘旋呢?他也用空城计骗了我们。"

郑国和楚国的对峙就如同一场博弈,必然存在的一个事实就是一个国家的所得意味着一个国家的所失。因此博弈中双方都力求谨慎、小心,没有十分把握绝不敢轻易出兵,否则中了别人的埋伏就无力翻身。郑国和楚国都从对方的角度考虑最有利于自己的策略,并有意制造一些假象扰乱对方的策略分析,避免自己的信息成为双方的"共同知识",从而做出有利于自己的下一步策略。

楚国来到郑国城外,就要考虑到底是攻还是不攻,如果攻则面临两种可能:一种真的是空城,一种则是中了埋伏;如果不攻也同样面临两种抉择:一种是因为空城而错失机会,一种是中了敌人的埋伏而损失大量的兵力。出于这种考虑,他们肯定会选择比较有利于自己的选择:先防守。而对郑国来说,最重要的目的就是要制造更多的假象让对方的逆推理过程变得更为复杂,从而争取更多的有利时机。也就是说,站在郑国的角度看,他要考虑楚国的思维过程,并且要进一步考虑到楚国怎么看待郑国对自己的看法。同样,楚国也是如此。因此,郑国为了避免这种想法成为双方的"共同知识",郑国就要极力地保持镇定,在楚国得出这个结论的过程中,郑国就只有等待齐国的救援快点到来了。另外,郑国推理楚国的真退还是假退也是获取"共同知识"的一个过程。

双方博弈就在于更多"私有信息"的优先获取,能够胜出在于你是否比别人先一步推测到他所没有掌握的信息,并避免它成为双方的"共同知识"。如果你掌握了比别人更多的信息,那么无疑你在这场博弈中就占据了绝对优势,而这场赌局也就成为你稳操胜券的囊中物。

村中到底有几只病狗

一个拥有50户人家的小村庄里家家户户都养狗,而且每家都仅有一只狗。突然有一天,村长宣布:在这50只狗当中至少有一只病狗,病狗的主人要在门前亮起红灯,并不准再携狗出来。于是人们开始寻找病狗,但是村长规定:每个人都可以观察其他的49只狗,通过观察别人的狗来判断自己的狗是否得病,但观察后的结果不能告诉别人。

就这样,第一天没有人亮红灯,第二天没人亮红灯,第三天传来警报声--红灯亮了。那么请问村中有几只病狗呢?

这是来自IBM公司的面试题,也是一个推理和行动的过程。解答这道题需要一个逆推理的过程,才能得到我们想要的答案。

第一步,假设村中只有1只病狗,那么病狗的主人会看到其他49只狗都没有病,那么他很快就会得出推论:自己的狗有病。所以,第一天晚上肯定就会亮起红灯。当然,这个推理过程别人也一定知道,也就是"你知道我知道"。但是第一天并没有人亮起红灯,也就是说"病狗的数目是大于1的"。当然,这个推论大家都能推测得知,是共知的。

第二步,假设村中有2只病狗,病狗的主人只会看到1只病狗和48只好狗,但是在第二天的时候他仍旧看到1只病狗和48只好狗。那么,病狗的主人就应当知晓自己的狗是病狗,也就应当亮起红灯。因为在第一步的推理不成立的基础上得知"病狗的数目是2",但是第二天并没有人亮红灯,所以,我们可以推断,病狗的数目是大于2的,其中一个病狗的主人看到的肯定不止1只病狗。因此,他也无法判断出自己的狗是不是病狗。同样,对其他人而言,他的这种推论大家都能推测得到:"我知道你知道我知道"。

第三步,假设村中有3只病狗,那么其中一个病狗的主人在第一天就应当看到2只病狗和47只好狗,第二天同样如此。其他两位病狗的主人也根据每天自己看到的病狗数目推测村中病狗的数目,所以在第二步不成立的基础上,病狗的主人应当推测"病狗的数目是3"。因此在第三天的时候,病狗的主人仍旧看到2只病狗和47只好狗的时候就应当形成一种共识:自己的狗是病狗。所以在第三天的时候红灯亮了。此时,这种共识成为所有人的共同知识。

这种推论是放在病狗主人的角度上进行的推理,病狗的主人和好狗的主人在看到病狗的数目上是有区别的。因此,当第三天红灯亮起时,这种推论就成为一种共同知识,否则推理仍将继续。当然,这种推论是以诚信为基础的思维游戏,既然推出来就应当执行,不能有病狗的主人隐瞒病狗情况之类的说法。

"脏脸博弈"中提到了"共同知识"的作用,这是一种极为强大而可怕的力量。

胡雪岩和盛宣怀代表了两个不同的利益集团。胡雪岩的后台是左宗棠,盛宣怀的后台则是李鸿章,因为左宗棠和李鸿章之间的矛盾很深,也由此导致了胡雪岩和盛宣怀之间的争斗。

如果凭借真本事,盛宣怀要斗倒"一界商神"胡雪岩不太可能,但是他却做到了,他凭借的是直击要害的手段,使胡雪岩的"财富大厦"短时间内轰然倒塌。这个手段的采用,正是盛宣怀利用了人们无形中形成的"共同知识",从而把斗倒胡雪岩这个不太可能的梦想变成现实。

胡雪岩每年都会囤积大量生丝以垄断生丝市场,控制生丝的价格。要知道,对于某种东西太过依赖就会成为一个人的弱点。而盛宣怀恰恰把握住了胡雪岩的这个"七寸"并向此部位发动了攻击。他先秘密掌握了胡雪岩买卖生丝的情况,并大量收购生丝再出售给胡雪岩的客户群。同时,他还收买各地的商人和洋行买办,这样胡雪岩的生丝就无法出手,以至于资金周转不开。这对胡雪岩来说无疑是非常痛苦的一件事。

事情到此并未结束,胡雪岩在银行有一千多万两的两笔贷款,都以各省的协饷做担保。每年这笔协饷都会由上海道台准时补贴给胡雪岩,但是盛宣怀却动了手脚,他用李鸿章的名义唆使上海道台把补贴胡雪岩协饷的时间推迟了20天之多。而同时,他又串通了外国银行向胡雪岩催款。无奈之下,胡雪岩只好将他在阜康钱庄的钱调出了80万来补这个窟窿,这正好中了盛宣怀的圈套。

盛宣怀通过内线得知胡雪岩的调款活动,于是他针对阜康钱庄提款挤兑。他不仅派出一些大户挤兑钱庄,而且还四处散播消息说"胡雪岩因为囤积生丝大赔血本,只好挪用阜康钱庄的贷款;胡雪岩尚欠外国银行贷款80万,阜康钱庄倒闭在即"之类的话,弄得人心惶惶。人们纷纷跑到阜康钱庄挤兑提款。很快局面就失去了控制,胡雪岩此时已经无力回天。不久,他在悲愤中死去。

由此我们得知,当"共同知识"成为别人手里的一件武器将会是多么可怕的事情。在金融市场上,"共同知识"所形成的这个机制有着深刻的意义,而经济学家们也以"共同知识"为基础讨论过金融危机与金融恐慌的传导机制。盛宣怀打倒胡雪岩的这种手段恰恰是将"共同知识"巧妙地运用在了金融领域并最终打垮了这位商界巨人。

无形走向的步调一致

一场精彩的舞台剧将要上演,故事讲述的是残暴的君王想要杀死疯狂爱恋自己女儿的一位伯爵,于是他命令自己的护卫队长和这位伯爵击剑,从中暗下杀手。得手后,国王下令护卫队长从暗道离开(舞台后面一个铁制的升降台),然后自己得意地举起一杯葡萄酒庆祝最后的胜利。

但是舞台上扮演这3个角色的人相互之间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扮演国王的是剧本导演,他一直都瞧不起护卫队长的扮演者,从来不让他担任主角。因此这个人怀恨在心,并在国王的酒杯里下了毒,准备让这位国王在舞台上永远消失。伯爵的扮演者嫉恨护卫队长的扮演者多次当众侮辱他,并抢走了他最心爱的女人。因此,他在升降机上接通了高压电线,只要这位护卫队长一登上升降台,电流就会通过他那件金属外壳的衣服将他电死。国王的扮演者则恼怒伯爵的扮演者曾经欺骗了自己的女儿,让自己的女儿绝望自杀,因此也设下了圈套。3个人各自打着算盘,等待着舞台剧上演的那一刻。

舞台剧开始了,也预示着一个悲剧的开始。最终3人都在自己没有预料到却期待结束别人的地方走向了共同的命运--死亡。

3人的命运似乎被一双看不到的手操控着,在这个故事中,假定的条件是这3个人都同样聪明,同样理性而自私自利,那么他们这个时候就会迅速地盘算着自己和别人的想法。"我知道他知道我怎么想,我也知道他怎么想,而且我也知道他知道我怎么想",这就是他们之间的"共同知识"。这时他们所选择的最好想法就是先下手为强,但是可惜的是,他们的想法似乎被一双看不到的手操控并导致了失灵。他们思考的速度一样快、理性程度一样高,所以他们同时下手,选择了这个最隆重的舞台作为他人却最终也成为自己的结束点。这就形成了双死的均衡,无形中走向了步调的一致。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他们3人最终死亡的关键因素就是"共同知识"的作用机制,事实上,在军事中我们也常可以看到"共同知识"所发挥的这种不可或缺的作用。

公元前5世纪,波斯帝国出兵希腊。为了防止希腊城邦的联合抵抗,波斯君王首先运用外交攻势离间希腊诸城邦的关系,然后他动用了海陆部队大举进攻雅典和埃维厄两国。很快埃维厄便被攻陷,经过波斯帝国的血洗和掠夺,所有市民都沦为奴隶。面对波斯帝国,希腊求助于斯巴达却遭到了拒绝。无奈之下,雅典奋力抵抗,只取得了一些小规模的胜利。此次战争过后10年,又爆发了第二次波希战争。

公元前480年,波斯君王亲自率领陆军30万以及战舰1000艘进攻希腊。雅典面对波斯大军的压境,全城进入备战状态。面对波斯的百万大军,全希腊各城邦均有生死存亡系于一线的感觉,因此他们结成联盟,共同抵抗波斯。就连在第一次波希战争中拒绝与希腊结盟的斯巴达也参与了对抗波斯的行动。

波希战争最终以双方签订的《卡里阿斯和约》宣告结束,波斯帝国从此承认小亚细亚之希腊城邦的独立地位。从此,希腊称霸地中海数百年,而波斯帝国也由这次战役转向衰落,最后被马其顿消灭。

在第一波希战争中,波斯君王是用足够的理性制定策略的。他为了防止希腊各城邦的联合而采用了离间的手法,这就显示了他策略上的高明,所以这种策略也让波斯取得了胜利。从波斯君王的角度看,他并不希望希腊各城邦结成联盟,"我知道他们想结成联盟,我知道你知道我知道他们想结成联盟。。。。。。"由此一系列的推理使雅典各小城邦无法达成思想上的共识,最终奈何不了波斯帝国的强力攻击。

在第二次波希战争中,波斯帝国却并没有采取战略上的理性思考,而是采用大军压境的方法。这样的情势无疑就让希腊各城邦无形中达成共识,共同抵抗敌人的进攻,正是这种"共同知识"的作用使希腊的凝聚力量非常强大,最终击垮了波斯大军。由此也可以看出"脏脸博弈"在军事中的应用及其作用机制。

皇帝正在赤身裸体

很多事情大家心知肚明并不可怕,因为它毕竟还是"私有信息",而可怕之处在于,一旦其中有一个人大声揭露,把这个大家心知肚明的"私有信息"转变成"共同知识",大家就会变得非常恐慌,尴尬也由此产生。

这正如《皇帝的新衣》中,那个无情揭露皇帝正在赤身裸体地行走在大街上的小孩一样。在他没说话之前,尽管人人都知道皇帝是赤身裸体的,但是"皇帝正赤身裸体"还没有成为大家的"共同知识"。但是小孩一句话却导致了两种不同的局面,并导致了皇帝被迫承认某些事实。这就是"共同知识"所起的作用。"共同知识"在历史上也有所体现。

秦朝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采用了历史上最愚蠢而残酷的手段--焚书坑儒,从肉体和精神上摧残了知识分子群体;同时,又推广儒家学说,借以麻痹人们的思想,使人民服务于自己的统治。

秦朝统一后暴露了其残暴的本性,对人民无限制地搜刮、徭役,并实行残暴统治,日益激化了阶级间的矛盾。秦二世的时候,其残暴程度更是超过了秦始皇。但即便如此,人们也是安于现状,敢怒而不敢言。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被征戍守的途中遇到大雨,延误了时期,按照秦法当斩。众人虽然惧怕,但都没有更好的办法,陈胜、吴广却借助鬼神之说,以秦始皇长子扶苏和楚将项燕的名义揭竿起义。在他们的号召下,人们纷纷加入起义军,沉重地打击了秦王朝的腐朽统治。虽然起义最终失败了,但其意义却是非常深远的。

秦朝也知道人言可畏的力量,所以它禁止人们言论自由,麻痹人们的思想,使人们无法达成共识。所以,在秦朝如此极端的残暴统治下,人们虽然都有反抗之心却不敢反抗。其原因就在于"出头鸟"虽然可以唤起人们的共同意识,却无疑会成为最大的利益牺牲者。因此,每个人都在度量自己的利益,寻求最有利于自身的策略,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在博弈中每个人都在寻求自己的纳什均衡。虽然人们都有暗自达成的共识,也都心知肚明,却并没有形成"共同知识",要打破这种稳定均衡的状态,"出头鸟"无疑会成为最大的牺牲者。

"共同知识"是可怕的,一旦人们形成共识就会形成联合,进而共同抗击侵犯他们利益的人。陈胜、吴广在这场博弈中所起到的作用就如同那个说出真话的小孩,虽然失败了,但是其意义却不容小视。

慈禧喜欢看京戏,也常常赏赐艺人们一些东西。有一次,她看完著名演员杨小楼的戏后,便召唤他到跟前,指着满桌子的糕点说:"这些赐给你,带回去吧。"

杨小楼叩首谢恩,但他不想要糕点。因为他并不稀罕糕点,而且糕点很快就会吃完,不会产生长远的意义,好不容易得来的赏赐机会岂能错过?于是他便壮着胆子说:"叩谢老佛爷,这些贵重之物,奴才不敢领,请。。。。。。另外恩赐点。。。。。。"

"要什么?"慈禧心情不错,对戏子的大胆拒绝并没有发怒。

杨小楼又叩首说:"老佛爷洪福齐天,不知可否赐个'字'给奴才?"慈禧一听高兴了,召唤身边的太监捧来笔墨纸砚,举笔一挥,就写了一个"福"字。站在一旁的小王爷看了慈禧的字,悄悄对她说:"'福'字是'示'字旁,不是'衣'字旁。"杨小楼一看,这字写错了,若是拿回去一定遭人议论,那样不仅会让慈禧难堪,还会招致杀身之祸;不拿回去吧,慈禧一怒也会要自己的命。这可成了一件麻烦事了,杨小楼紧张得直冒冷汗。

慈禧这边也觉得很不好意思,自己都答应戏子的请求了,总不能再要回来吧?但是给他这幅字又太丢人了,这可难办了。现场气氛变得非常尴尬。

旁边的李莲英脑子一动,笑呵呵地说:"老佛爷之福,比世上的任何人都要多出一'点'啊。"杨小楼一听,立刻明白了李莲英的意思,连忙叩首说:"老佛爷福多,这万人之上的福,奴才怎么敢领呢。"慈禧正为下不了台发愁,听他这么一说也就顺水推舟,笑着说:"好吧,隔天再赐你吧。"这件事就算过去了。

这与《皇帝的新衣》中的场景如出一辙,慈禧就如同那位在众目睽睽下出尽洋相的皇帝,所不同的是那位敢于直言的小孩变成了一位善于察言观色的"老狐狸"。李莲英不是直言道出慈禧的不是,而是拐弯抹角地指点杨小楼该如何去做,同时还拍了慈禧的马屁。当然,这个拐弯抹角的做法最终化解了现场的尴尬,同时也避免了因为让每个人心知肚明的信息成为"共同知识"而带来的利益上的牺牲。

同时,我们从中可以看清"共同知识"的获取过程,聪明的杨小楼明白了李莲英的意思,顺势给了慈禧一个台阶。他们都是聪明人,相互之间这种逆推理的策略分析使大家都明了究竟是怎么一回事。"我知道你的意思,你知道我知道你的意思。。。。。。"如此反复,最终在无形之中就达成了一种共识,只是大家心照不宣罢了。

在很多电影或电视剧中,我们也会看到这样一种情景:两个人都爱恋着对方,但是谁都没有说破。"我知道你喜欢我,你知道我知道你喜欢我。。。。。。"但是因为没有说破,所以相互之间的关系才变得很微妙。通常具有点睛之笔的一幕就是突然有人道出了两人之间的关系,于是气氛变得尴尬。这个敢于直言的人要么是"红娘",要么就是利益的"牺牲者",无论如何,如果不是这个人的提点,两个相恋的人是不会把心知肚明的共识变成"共同知识"的。

这个把每个人都心知肚明的事情变成"共同知识"的人并不好做,他就如同一只"出头鸟",往往牺牲自己的利益,但是如果处理得当,别人也会感激他所带来的恩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