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活学妙用博弈论:最奇妙的19个博弈策略
6632300000013

第13章 鹰鸽博弈:进化中的"顽固因子"

鹰鸽博弈是两种不同群体间的博弈:一方采用的是强硬的"鹰策略",一方采用的是温和的"鸽策略"。"鹰方"肯定会吃掉"鸽方"。但却不能说执行"鸽策略"的一方就一定会输。

鹰鸽博弈最终会形成进化中的稳定均衡状态,并由此形成路径依赖和习惯性思维。因此要想在这场博弈中取得胜利,最好的方法就是争取在稳定均衡形成前出其不意、快速制胜。即在大家未形成习惯性思维之前先下手为强,以取得先发优势。但同时,在平时生活中要勇于打破习惯性思维,这样反而能取得伟大的成就。进化中的稳定均衡

一群鸽子被放养在一个苞谷场中,它们相安无事、悠然自得。随着一只老鹰的出现,鸽群的平和局面被打破,虽然集合鸽子群体的力量足以打倒这只入侵的老鹰,但鸽子是"温和派",它们只顾抱头鼠窜、委屈退让以求和平共处。于是,这只老鹰获得了巨大的收益。同时,这里还吸引了别的老鹰的目光,于是有更多的老鹰想来捞取一点好处。当然,老鹰并不是将鸽子逐出苞谷场,而是被一定比例的共存。

虽然先前加入的老鹰很不乐意,但是它仍然可以获得一份利益,驱赶别的老鹰的行为也许会获得更大的利益,但是也可能会两败俱伤。因此,只要有收益存在,它们就不会互搏,直到这种收益的稳定均衡被打破。也就是说,当鹰群中再增加一只鹰时,它们的边际收益趋于0,这种均衡就已经形成,再也不能接受其他老鹰的加入,这就是ESS进化上的稳定策略。均衡一旦形成,偏离的运动就会受到自然选择的打击;鹰群饱和后,再试图加入的鹰就会受到鹰群的排挤。

"鹰鸽博弈"是两种群体的博弈,它们的稳定均衡不容易形成。这种理想状态的进化过程是需要伴随着各种演进策略的。在鹰鸽演进的过程中,共会出现3种演进策略:鹰和鹰的搏斗、鸽和鸽的搏斗、鹰和鸽的搏斗。鹰是凶狠霸道的动物,搏斗起来会全力以赴、孤注一掷,除非有一方投降,否则绝不退却。因此,鹰和鹰的搏斗常会伴随着伤亡。鸽子却是风度高雅的动物,即使是搏斗也只是威胁恫吓,从不伤害对手,最终常会出现委曲求全的局面。因此,鸽和鸽的搏斗,谁也不会受伤,直到其中一方退让为止。鹰和鸽的搏斗结果非常明了,鸽子会选择逃跑,因此在这场搏斗中,双方也不会受伤。这就是"鹰策略"和"鸽策略"。

对于相互搏斗的两种动物来说,"胜利"相当于 1分,"失败"相当于-1分,"重伤"相当于-2分,那么最好的策略就是自己选择"鹰策略",对方选择"鸽策略"(自己 1,对方-1),最坏的结局就是双方都选择"鹰策略"(双方-4)。

在我们做出决断究竟是采取"鹰策略"还是"鸽策略"时,也要考虑到对方所要采取的对应策略,否则就会使自己损失惨重。

美国"9·11事件"发生后,温和的鸽派立足美国自身做出反思,主张从自身来寻找消除恐怖主义的途径,在国际关系中奉行多边合作;但是,强硬的鹰派却采取了与鸽派大相径庭的策略,他们更加强硬,咄咄逼人,主张以先发制人战略消灭对自身构成威胁的力量。而此后爆发的伊拉克战争正是在鹰派策略下制造的一场博弈。鹰派策略使得美国变得更安全了吗?使得世界变得和平了吗?答案是否定的。2005年7月,美国的盟国英国连续遭到两次恐怖袭击,伤亡惨重。随后,埃及的旅游胜地沙姆沙依赫也遭受了连环爆炸袭击。在此次博弈对局中双方都采用了"鹰策略",因此双方为|4分。

在进化稳定均衡中,并不是只要采取"鹰策略"或是"鸽策略"就能达到这种收益的平衡状态的。因为人们在对某种事件做出相应的策略或对策时,都会朝着最有利于自己的方向考虑。因此,在不考虑结果的情况下,这种做出最有利于自身收益的策略都属于纳什均衡策略,也就是说纳什均衡策略并不是进化中的稳定均衡策略,但却肯定是最有利于自身的策略。但是在考虑到结果的情况下,我们就可以看出,只有双方采取混合策略,纳什均衡才是进化稳定的策略。

若要获取最大的利益,无疑需要打破现有的稳定均衡状态。如果贸然采取"鹰策略",势必会成为打破这种状态的出头鸟,只有看准时机选择适合自己的策略才是获取最大利益的纳什均衡策略,也才能维持进化中的稳定均衡。

"弱者"为何吃掉了"强者"

"鹰鸽博弈"告诉我们,强弱互搏一定要采取合适的对策。强者不一定胜利,弱者也不一定会输。只要采取的策略得当,弱者一样可以吃掉对方。

在鹰鸽博弈中我们知道,个人要获得最大的收益,达到纳什平衡最有效的策略就是,我方采用"鹰策略",对方采用"鸽策略",此时我方为1分,对方为|1分,我方吃掉对方。同时最为危险的策略就是,我方采用"鹰策略",对方也采用"鹰策略",此时双方为|4分。所以我们在考虑自己的纳什平衡时,同时要想到对方所要采取的策略,因为双方都想获得最大的利益,如果双方采用"鹰策略"就会导致最坏的结果。

有一位怒气冲冲的顾客冲进一家乳品公司的办公室,说要状告公司的产品,因为他在食用奶粉时发现里面竟然有一只活苍蝇。

这家乳品公司的老板知道他们公司的奶粉经过了严格的卫生处理:为了防止产品氧化,会先将罐内空气抽空,再装氮密封。在这种条件下,苍蝇是百分之百不能生存的,因此出现这种情形是消费者的过失。按一般的情况分析,这个乳品公司的老板一定会强调这个道理。但出乎意料,尽管这个顾客猛烈地批评乳品公司,但老板静静地听完后却开口道:"是吗?那还了得!如果是我们的失误,此问题太严重了。工厂机械全面停工,我要对生产过程进行总检查。"然后,老板面带愁容地对他说:"我公司的奶粉是将罐内空气抽出,再装氮密封起来的,活苍蝇绝不可能存在。我要仔细调查,请你告诉我开罐情况及保管情况。"

老板后发制人,以守为攻的策略使这个顾客无话可说。他自知有错,怕露了自己的底。于是,他面带惊讶地说:"希望今后不要发生此事!"结果,不了了之。

在顾客与这个乳品公司老板的博弈中,这名顾客采取了"鹰策略",想获得自己的最大利益。虽然乳品公司老板知道自己有正当的理由反击对方,但此时采用"鹰策略"无疑会激怒对方,使对方的态度更为强硬,结果使双方的利益都受到损失,造成两败俱伤。这种局面当然不是双方想要的结果,因此,这位老板采用了温和的"鸽策略",先造成一种稳定的均衡假象,然后趁对方无力攻击时,展开自己强硬的"鹰策略"论证自己的观点,从而吃掉对方。

若要在这个世上生存、发展、壮大,除了拥有机遇、智慧和努力外,还要学会预防和抵御来自外界的攻击。有人采取了以攻代守,有人采取了以守代攻。双方博弈到底是采取强硬的"鹰策略"还是温和的"鸽策略"都是根据对方的策略而定。在不知道对方是鹰还是鸽的情况下,做出的决策会导致双方利益的损伤。弱者并不一定会被强者吃掉,只要策略运用得当,弱者也会吃掉对方。

楚襄王听到许多关于宋玉的谣言,于是责问宋玉:"宋玉,我想你有什么表现不好的地方吧?否则,为什么那么多老百姓都不称赞你呢?"

宋玉觉得自己并没有什么问题,心里不能接受楚襄王的批评,但是如果对楚襄王直言的话,不但不能洗清自己的冤屈,反而会适得其反,让楚襄王确信自己有问题。想到这些,宋玉就采取了以守为攻的策略:"是的,是这样的,有这种情况。大家都在议论我,说我不好,我也的确应该受到惩罚。只是我有一个小小的请求,请允许我把话说完,然后再处分我,好吗?"

楚襄王虽然觉得宋玉平时表现不好,但是鉴于他认错态度良好,又能虚心接受,于是就给了宋玉一个说话的机会。宋玉给楚襄王讲述了"下里巴人"和"阳春白雪"的道理:"有个人在城里唱歌,一开始他唱《下里》、《巴人》这一类通俗歌曲的时候,很多人都跟着一起附和;但是当这个人唱到《阳春》、《白雪》这类高雅的歌曲时,城里跟着附和的人就变得非常少了。"

听了宋玉的这番话,楚襄王明白了其中的原因。宋玉的境界是"阳春白雪",而议论他的人则是"下里巴人",这些人怎能不对宋玉议论纷纷呢?于是楚襄王从此不再怀疑宋玉的品格。

在宋玉和楚襄王的博弈中,宋玉是鸽子,楚襄王是老鹰,但是弱者不一定会被吃掉。宋玉的胜出就说明了这个道理:强弱之间博弈,关键是看双方采取的策略,只要策略得当,"弱者"一样可以吃掉"强者"。面对楚襄王的强硬,宋玉如果也采取强硬的态度,就会被吃掉。但是聪明的宋玉采取了温和的鸽策略,主动承认错误,先让楚襄王疏于防范,造成一种稳定均衡的假象,然后宋玉再借机发力,最终这场强弱博弈以"弱者"宋玉的胜出而宣告结束。

弱者并不是真的弱者,强者也只是一种假象,关键是双方是否采取了正确的对应策略。当然,博弈双方都知道当自己为"鹰策略",对方是"鸽策略"时才能获得最大的收益,但是同时也应当想到,如果双方都采用"鹰策略",就会造成两败俱伤的局面,效益值最低。所以,要想在强弱的博弈中胜出,就应当把对方的策略转为"鸽策略",这样就能以强硬的"鹰策略"吃掉对方。而实现转化的过程,采用以守为攻的方式将会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皇帝和裹脚之间的路径依赖

稳定均衡一旦形成,再想打破这种状态就非常困难了。因为这种均衡状态的维系是大家所认同的,在这种稳定均衡状态下,人们的收益都保持在一定的稳定状态。尽管这种状态对一部分人来说是不利的,但久而久之形成的习惯性思维占据了主导地位,他们也很快服从于这种现有的状况。人们也就不再去追究这种稳定均衡状态到底该不该维系。

古代封建社会人们以女性有一双"三寸金莲"为美。这种病态的审美观虽然让女人们伤筋动骨、痛苦不堪,但是在封建社会"吃人"的礼教下不得不遵从当时人们的习惯性思维模式,裹起自己的双脚。

裹脚始于五代末期,兴盛于明清时期。据说,南唐后主李煜喜欢观看女人在"金制的莲花"上翩翩起舞。由于这个金制的莲花太小,舞女们便将自己的双脚用白绸裹起来,这样就可以使脚弯曲而能立在上面,跳舞的时候就显得婀娜多姿、轻柔曼妙了。这本来是一种舞蹈的装束,但是后来却从后宫慢慢流传到上流社会。再后来,民间的女子也纷纷效仿,并逐渐发展成一种封建礼教。

这就是一种进化中的稳定均衡,皇帝是老鹰,裹足者是鸽子。这种稳定均衡一旦形成就会得到双方的维系,谁也不想去破坏这种平衡状态,也没人去追究为什么要保持这种均衡。

如果说马的屁股决定了火箭推进器的容量,也许很多人会觉得匪夷所思。这两件风马牛不相及的东西如何发生了联系呢?

注意观察美国航天飞机两侧的两个火箭推进器,这些推进器是由一家设在犹他州的公司所提供的。如果可能的话,这家公司的工程师更愿意把这些推进器的容量造得更大一些,但是他们不可以。

推进器造好后需要用火车从工厂运送到发射点,路上要经过一些隧道,而这些隧道的宽度是根据火车轨道的宽度设计的--宽度只是比火车轨宽了一点。美国铁路两条铁轨之间的标准距离是4英尺85英寸,美国的铁路早先是由英国人修建的,因此这个铁路标准也是英国的铁路标准。英国的铁路是由建电车轨道的人设计的,而这个铁路标准正是电车所用的标准。原先造电车的人以前是造马车的,他们沿用的又是马车的轮宽标准。马车为什么要用这么一个轮距标准呢?因为如果马车用其他任何车轮距,车轮很容易在英国的凹陷的老路辙上撞坏,因为这些老路的辙痕宽度正是4英尺85英寸。而这些辙痕是古罗马人的杰作,因为英国的老路是古罗马人所铺设的。4英尺85英寸正是古罗马人战车的宽度,而他们制定这个标准的原因,是因为拉动古罗马战车的两匹马屁股的宽度。

这样看来,如今火箭推进器的容量是由两千年前的两匹马屁股决定的,这让人觉得悖谬和幽默,但这是事实。不难想象我们周围也正发生着许多相似的路径依赖,为了维持这种稳定均衡状态,因此形成了习惯性思维。如此一环扣一环的传导,影响着其他人或者其他领域的稳定均衡。

不能说这种路径依赖所造成的影响好还是不好,我们应当知道习惯的某种行为是不是也正受着他人牵制下的影响,我们所维系的这种稳定均衡又会生出什么样的影响呢?有时候很难摆脱这种路径依赖,一旦选择了"马屁股",人生轨道可能就只有4英尺85英寸宽。

这一整环的路径依赖关系是在稳定均衡的维系中得以开展、进行的,我们不能说维系稳定均衡所导致的路径依赖是对是错,但是却值得我们思考--我们所采取的任何一个行动是否应该有所突破。

动作快才能吃上热豆腐

稳定均衡的形成需要一段时间,一旦形成就会变成一种固有的思维模式,产生路径依赖。因此,要让别人接受你的思想或者产品就一定要趁早、尽快。这正如人们所熟悉的第一印象,只要他们接受和默许了第一印象的东西,就会对此产生一种固有的思维和依赖。

魏国新城太守孟达一心密谋反曹,在得到孙吴、诸葛亮的暗中支持后,便在新城举起了反曹的大旗。

孟达反曹的消息很快便传到驻守在宛城的曹军元帅司马懿那里,司马懿听到这个消息后左右为难。他一心想出兵消灭孟达,但需要得到皇帝诏书方能行动。从宛城到朝廷所在地洛阳来回有1200里路,快马也要十来天。若是孙权、诸葛亮的援军再来相助,那就更难征讨了。

司马懿想自行采取行动,又想到朝廷已嫌自己权势过大,而等皇帝诏令,又会对国家不利。思量再三,司马懿觉得还是应以国家利益为重。于是他一边上疏报告情况,解释原因,一边率大军即刻进发。

既然出击就要讲求"快、狠、猛",司马懿准备偷袭敌人,打敌人一个措手不及。于是,他让三军偃旗息鼓,分为八队齐头并进,昼夜兼程,8天就行完了1200里路程。

司马懿的兵马一出现就引起孟达军中的一片惊慌。原来孟达以为司马懿请示朝廷后才会率兵至此,这个过程少说也要一个月。所以他按照一个月的时间来安排加固城墙的任务,准备把司马懿困在城外等他粮草不济准备退兵时再突然袭击。哪知司马懿仅8天便到了新城,这样就打乱了孟达的部署,新城城墙不坚固的弱点也一下子暴露出来。

在这样的形势下,孟达的部队敌不过司马懿的部队。孟达手下见大势已去,便开门投降。司马懿挥师杀进城去,杀了孟达,平定了叛乱,并受到了朝廷的嘉奖。

如果要选择强硬的"鹰策略"就要讲求战术上的快速进攻,不要延误了最好的时机,否则局势演变成一种稳定的均衡再采取"鹰策略"就可能被吞并或者形成双亡的局面。司马懿明白这个道理,所以他在局面对自己有利的时候出击,面对强硬的老鹰,孟达无疑成为一只被捕杀的鸽子,只有被吞食的份儿。

在稳定均衡尚未形成前,强硬的"鹰策略"尚有发挥的余地,在稳定均衡形成后再采取行动只会形成双亡或者自取灭亡的局面。因此,想要得到效益就要出手快,要想吃到热豆腐也要尽早。

女皇武则天晚年非常宠幸张易之、张昌宗兄弟俩。这两兄弟经常侍候在武则天左右,百般讨武则天欢心。他们倚仗武则天的宠幸做一些贪赃枉法的事情,还常常欺凌群臣。因为被武则天袒护着,群臣对此也无可奈何。

武则天对张易之、张昌宗的宠幸胜过了自己的骨肉子孙。她的儿子李显虽然贵为太子,却被幽居东宫,不得参与朝政。李显生性懦弱,惧怕武则天,这更让武则天厌恶他。

公元705年,武则天病重,只让张易之、张昌宗二人陪伴在身边,并把国事统统交给二张处理,不许大臣近前。大臣们担心二张擅权篡位,焦急地筹划对策。宰相张柬之虽然年已80岁,却决心自己冒风险,出面组织策划铲除二张。

张柬之联络了朝中的武将、大臣和部分皇宫羽林军,又逼迫太子出面,以太子的名义号召宫廷上下讨伐二张。到了预定的时间,张柬之和武将们率领500多名羽林军来到了宫廷外的玄武门,并事先派李多祚等人到东宫去迎接太子。

太子虽然懦弱但是面对强硬的大臣们的恳求和激励,迫不得已随同他们来到玄武门。在张柬之的带领下,众将径直闯入武则天的寝宫,乱刀砍死了二张。武则天在寝宫内听到响声,正欲起身,张柬之却先一步进前奏报:"张易之和张昌宗谋反,我等奉太子之命,已将逆贼杀死。"武则天一听此言,轰地一下晕过去了。待她醒来,有气无力地问太子李显:"这件事是你指使的吗?"李显点头承认。武则天虽然痛恨杀二张的大臣们,但由于是秉承太子的旨意,也无法降罪于大臣。大臣们又乘机进言,希望武则天传位给太子。迫于无奈,武则天只得让太子继位。

在这场宫廷博弈中,任何一步差错都会导致杀身之祸。张柬之强硬的"鹰策略"得力于他把握了最好的有利时机,心思周密、先发制人。借助太子的名义先行一步除掉二张,以免武则天死后皇权落入二张的手里。这就如同"鹰鸽博弈"一样,在稳定均衡形成前,要想取得最大的利益就只有快速地出击,早一步行动就少一分危险,多一份利益。如果等待稳定均衡的局面形成,自己就会成为多余的那只老鹰遭到排挤和迫害。

在生活中也会遇到这种现象,以前看到的或者接触到的第一件东西往往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这种印象是其他同类产品无法替代的。这用"鹰鸽博弈"也可以解释,这件东西就如同稳定均衡状态,一旦形成就会产生路径依赖和习惯性思维,因此再想改变就非常困难了。基于这个道理,我们应该在这种均衡状态尚未形成前早点破坏或者形成有益于自己的稳定均衡状态,这样才能在这种均衡状态中享受到最大的利益。

由竖鸡蛋引发的思维分析

当稳定均衡的局面保持长久的平和与安定,人们就会顺势产生一种习惯性的思维模式。而这种习惯性思维会左右我们的认知、判断,使我们安于现状、不思进取。

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政府为他举办了一个规模盛大的庆功宴会以表彰他的伟大功绩。

在宴会上,客人们都殷勤地传达着自己对哥伦布的敬意。但有一个客人对他嗤之以鼻:"如果是我出海,我也能够发现美洲新大陆。"哥伦布听到后并没有生气,而是从桌子上拿起一个鸡蛋对那个人说:"你能把他竖起来吗?"

这个人拿着鸡蛋小心翼翼地尝试了很多次,始终不能让它平稳地竖在桌子上。他嘟着嘴抱怨道:"这根本就不可能。"哥伦布却微笑着说:"其实把它竖起来和发现美洲大陆一样简单。"说完,哥伦布便把鸡蛋的一头敲破,稳稳地把鸡蛋竖在了桌子上。

此举让那个自大的人仍不甘心:"你打破鸡蛋有什么稀奇?"

"可是你为什么做不到呢?"哥伦布反问道。

人有习惯性思维,都有获取最大利益的欲望,为了维持进化中的稳定均衡,就会产生一种习惯性的思维模式。而大家都竭力维持这种现状,不允许有人有任何改变。

嘲讽哥伦布的那个人形成了一种习惯性思维。他认为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无非就是驾着船沿着岛屿航行;而岛屿是早已经存在的,哥伦布仅仅是发现了它而已。但是这种思维方式正如他竖鸡蛋一样:他认为竖鸡蛋就是把鸡蛋完好地竖立在桌面上,如此一来就变得困难得多了。而哥伦布的做法仅仅是突破了这种习惯性的思维方式,只要把鸡蛋打破就可以实现这一目的。这看似简单的做法却代表了一种突破:即打破固有的习惯性思维,只有突破才有发展和进步。

对于大部分人来说,习惯性思维的突破是很困难的。因为要改变别人的习惯性思维方式,就意味着打破这种稳定均衡,这常常是大部分人所不愿意看到的。

有一户人家的院子里有一块大石头,石头上布满了绿色的青苔。因为这块石头正好挡住了通往门外的道路,这户人家的儿子就准备把这块碍事的石头挪到一边去。

正当儿子准备移动这块石头的时候,父亲走过来阻止了他:"别费事了,这么大块石头你是移不动的。""不试试怎么知道呢?"儿子疑惑地问。"叫你别移!你移不动的,这块石头从我父亲那时起就在这儿了。"说完,父亲有些愤怒地离开了。儿子虽然有些不情愿还是听从了父亲的劝告,放弃了。

就这样直到父亲去世,儿子也一直没有移动这块碍事的石头。直到有一天,他再次被这块石头撞到了,才决定试试看。结果,没费多大力气就移动了这块石头。"既然这么轻松就移动了,为什么之前父亲说它很重呢?"

也许很多人都存有试试看的心理,但此时会有一股力量约束你--这就是反对派,他们代表着习惯性的思维方式,是不希望改变现状的保守派。也许他们也不知道为什么要维持这种均衡,但他们就是不想改变。要知道这种稳定的均衡是很难打破的,因为他们已经习惯了这种生活方式。不仅如此,他们还会极力地阻止和妨碍别人的"激进"行为,因为这些人的行为会妨碍和破坏这种稳定的均衡。在强大的力量面前,许多人选择了妥协和放弃,打算试试看的态度也渐渐地化为乌有。于是这种均衡状态便保住了,再过许久以后,也许这部分人也就成为维持这种均衡的保守派。

甲午中日战争前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此时代表民族资产阶级上层和开明绅士的维新派企图通过改革变法的方式改变中国的命运,使中国富强起来。但是他们没有想到,自己的变法措施虽然没有触及到封建统治者的基础,却代表了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这是封建顽固势力所不容许的。

清政府中的一些权贵、守旧官僚对实行新政的措施阳奉阴违、托词抗命。就在光绪皇帝宣布变法的第5天,慈禧就逼迫光绪连下3道谕旨,控制了人事任免和京津地区的军政大权,准备发动政变。紧接着又囚禁光绪,发布训政诏书,临朝训政,"戊戌政变"失败。慈禧杀了谭嗣同为首的6个人后,下令捕杀在逃的康有为、梁启超。慈禧似乎维护住了封建保守派的利益,但加快了清政府灭亡的脚步。

维新派和保守派的博弈,恰如鹰鸽博弈。维新派所推出的变革措施虽然有利于清政府,有利于解决民族危机,但是触犯了一些保守派的利益。维新派对保守派而言无疑就是打破稳定均衡的那只鹰,这是保守派所不能容忍的。保守派在这种稳定均衡状态中形成的习惯性思维阻碍了他们的前进,以至于拖垮了清政府,等到他们发现不变革不行时已经来不及了。但是,我们不能说谁对谁错,虽然清政府压制了维新派的变法,却使许多民族资产阶级人士站到了清政府的对立面。因此,在这场博弈中,双方斗得两败俱伤,他们都是输家。

正如把鸡蛋竖立在桌面上很简单,但是很多人都已经习惯维持这种稳定均衡的习惯性思维,而不愿意有所突破,或者说不敢有所突破。这样,大部分人就被这种习惯性的思维方式束缚住,始终保持着原地踏步走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