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与运作管理发展的轨迹并不是企业家选择的结果,更不是学者的研究成果,它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有其自身的内在规律。自进入工业社会以来,企业间竞争日趋激烈,为了取得竞争优势,需要不断地寻求新的生产方式以增强企业的竞争力。这时,企业首先要确定自己的战略定位,明确自己应该向市场提供怎样的产品。其次需要考虑采用怎样的生产组织形式和技术手段制造产品,才能实现目标。从这两条可以看出,生产与运作管理发展的动力来自两个方面,一个是市场需求的拉动,再一个就是科学技术的推动。
其一,市场需求的拉动。
企业是以市场需求来确定自己的战略定位的,在战略目标指导下探索生产与管理活动的创新。以汽车工业为例,20世纪初,汽车制造的方式是单件小批量,生产效率低,成本高,限制了市场空间的拓展。当时的市场需要的是低成本低价格的汽车,福特流水线生产方式刚好能够满足这一要求,于是应运而生。二战以后,市场对汽车的要求变得更为复杂,性能、质量、价格、交货期都成为竞争的筹码,丰田公司的JIT生产方式就是在这种新的需求下产生的。在生产与管理的发展史上,每一种新的理论或新的方法的出现都与市场的需求密不可分。
其二,技术进步的推动。
生产技术包括制造技术和管理技术,生产与运作管理的每一项新的进步都离不开技术的支持。比如,福特流水线生产需要两个基本条件:一是零件要能互换;二是生产线按节拍生产。在当时,工作母机的加工精度已达到零件互换的水平,泰勒的科学管理也已经在理论上和实践上为其做好了准备,在制造技术和管理技术的推动下福特流水线生产方式诞生了。MRP方法受技术进步的影响最为明显。经济批量生产理论产生以后,在实际操作中暴露出了严重的缺陷,那就是它无法回答每种库存什么时候要和要多少,这个问题实际上是由于信息工作量太大,手工操作难以胜任而产生的。20世纪60年代电子计算机的发展终于使MRP方法具有了实际可操作性,因此其价值大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