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感动你的员工:留住英才的9堂课
6629300000101

第101章 让人才自由流动

现在企业经常遇到这样的事,企业很需要的某些技术骨干或是重要岗位的员工要“跳槽”到效益更好的单位。这些员工对于企业而讲都是精华,一旦流失,会给企业带来很大的损失。于是有的企业坚决卡住不让走。想走的员工也托关系走后门,或者大吵大闹纠缠领导。有时甚至闹到剑拔弩张水火不相容的地步。

某厂技术科负责人郭明设计的产品曾多次获奖,对厂里贡献颇大,厂里为此曾经奖励郭明一套房。后来厂里怀疑郭明为外厂干私活,撤销了其科长职务,调到与技术无关的岗位。因为发挥不了特长,郭明要求离开工厂调到某三资企业。企业坚决不放,理由是现在厂里经营十分困难,专业队伍不稳定,如果同意郭命调走会使更多的技术人员外流,现在没有为郭明安排工作只是暂时的,以后还是调整的。而郭命本人去意已坚,最后经人才交流中心仲裁,郭明终于去了三资企业,但厂里一直不给转行政关系、组织关系。

“天要下雨、娘要嫁人”,人才要走很难留的住,管理者抓小辫,穿小鞋,只会让真正的人才更加疯狂地反抗。

再如,某三资企业好不容易招聘到的几名韩语翻译突然提出辞职,中方管理人员坚决不同意,理由就是工作合同未到期,放走几人会跟走一大批。但是外方总经理对此事的批示很简单:“凡是要走的员工都应该同意他们走,强制留人,心情不舒畅是做不好工作的。”走时外方总经理还专门为员工开个欢送会,送给每人100元的纪念品和一张名片,表示以后有困难可以直接找他,愿意回来也可以。

一席话说得几位翻译热泪盈眶,果然不久大家又回到这家企业,并且还引荐了外单位的几个人。

从外方总经理对待离职员工的事情上可以看出,让人才流动起来并非不是好事。其实,人才合理流动有利于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最佳组合,充分发挥人的潜力。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才流动将有更大的自由度。很多开明的企业家也欢迎人才流动,一位求职大学生问著名企业家、杭州万向集团董事长鲁冠球:“调入后还可以再出来吗?”鲁冠球爽快地回答:“当然可以。”

对于企业来讲,要留住人才,企业的工作重点要放在如何增加企业凝聚力上,而不是用种种行政措施不让人走。有些人才跳槽为了钱,但也有相当一部分人才跳槽是因为人际关系不融洽、特长得不到发挥、领导不重视人才。

同时,对于执意要走的员工企业还要搞清他走的动机,如果企业在用人关心人等方面确有失误,可以坦率地承认并立即改正。总之要对症下药,但是千万不要说:“只要我在一天,你就别想调走”之类伤感情的话,这只会激化矛盾。如果员工本来还有犹豫不决的话,这会儿也铁了心,因为他明白,即使不走,今后也没好果子吃了。曾经一位企业家因对一个要求调走的年轻人这么讲而被杀,年轻人绝望之余铤而走险,受到了法律制裁,但也给我们留下了一个教训:此类伤人的话固然解气,但于事有百害而无一利。当管理者做了很多工作,员工仍然要走,明智而现实的做法是开绿灯放行。因为强扭的瓜不甜,留人留不住心。人才潜能发挥不出来,只能产生负作用:首先是不好好干工作,甚至吃里扒外,把单位技术资料外传;其次是搅乱人心,影响其他人。甚至有些企业对要求离职的员工采取处罚办法,对要调离者降职、调换工作,企图“杀一儆百”,最后发展到意气用事。其实这正是将离职者逼向绝路,要调走者后路已无,一心要走。舆论也会日渐同情他,因为大家心理上会感到作为员工为厂里卖了半天命却落得如此下场而寒心,害怕自己有一天因为调走或什么事得罪厂里,和他一样下场。这实际上也挫伤了留下的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损害了企业形象。

如果管理者都像那位外方经理一样处理问题,效果恐怕会大不一样。为即将离职的员工开一个小范围的欢送会,肯定过去的成绩,给予实事求是的评价,表明忍痛割爱的心情。这样做可以使调离者感恩戴德,留下者看到企业爱才,让员工感到企业充满了温馨和人情味,不是人走茶凉,无形中为企业树立了良好的形象。

当然,企业如有正当的理由,完全应该理直气壮地维护自己的权益。如某些员工与企业签订的服务合同期未满就想走,有些人仅仅把企业做进京跳板,达到目的就想走,这些都是不允许的。国外高薪雇佣的球星都必须在合同期履行义务,否则将追究责任。这是基本的法律常识,企业当然不能改。即使企业同意员工调走,也必须执行有关规定,该退的培训费要退,该上交的技术资料要交清,这些都属具体操作问题。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对于管理者而言,虽然不是上帝,不是靠怜悯和赐予维持特权的人,但是多讲人情味,绝对不是坏事。今日你对跳槽者仁至义尽,他便会对你有感激之心,以后在业务上或者在生活中,还可以做一对好朋友,有困难的时候,他也会毫不犹豫地向你伸出援助之手,或者他在外面经过一番选择,终究还会回到你的旗下,尽心尽意地效劳,总不至于咬牙切齿而去,卷土重来报仇。

当然也会有一些员工,能力并不符合工作要求。这时,企业就要毫不犹豫地请其另谋高就。去芜存精,是企业保证集体凝聚力和战斗力的必要手段,但是要做到公私分明,持一颗公平的心。作为员工,他们有更多的时间接触和交流,谁是谁非,每一个员工都有自己心中一杆秤,千万不要快了己意,寒了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