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不惑之年话健康中年须知
6624500000004

第4章 中年人更须用心保护自己

工作、家庭的压力矛盾吗

压力,对我们每一个人来说都是一种负担,现代的中年双职工夫妇更是必须承受比上一代人还要大的压力,他们往往感到工作、家庭难以两全。下面这对夫妇的抱怨,就道出了许多双职工夫妇的共同心理感受:“我拥有非常好的工作,稳定的婚姻,孩子也很棒”,妻子说,“但我觉得我们的家庭生活老是乱哄哄的。由于实在大忙,任何约好的事,哪怕是外出吃一顿饭这样的小事,也可能会因为临时变故而告吹。”

“我们力图不让生活的压力影响我们的关系”,丈夫说,“但是我不可能在事业成功的同时又成为好父亲、好丈夫。说实话,生活中的压力有时真的大得令我们承受不住。”

这样的抱怨在咨询机构可以说“屡听不鲜”。美国纽约市的一个咨询机构负责人作过统计,“有些双职工夫妇每天只谈15分钟,交谈的主题也大多有关家务事和孩子。他们由于精疲力竭,已经不再有兴趣谈论令他们感到快活的事情了”。由于难以承受的压力,许多中年双职工夫妇之间的关系产生了问题。性生活的减少是最初的信号,接踵而来的是其他一些症状:易怒、急躁、缺乏幽默、失眠、酗酒、滥用药物,以及一种对生活没有兴趣的感觉。

那么这些身处重压下的夫妇们应该怎么做呢?下面听听国外专家的建议,也许能有些启示。

1.列出问题。“许多人自诩他们知道夫妻之间的问题在哪里”,艾尔肯说,“但实际上他们并不一定知道。”

在这种情况下,专家建议您最好花上半小时列出您所烦恼的事,然后把这些事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您可以改变的,另一部分是您不可能改变的。比如,如果您不喜欢别人打电话来打扰您的休息,就可以装一个电话录音装置来打发他们,而对于那些您不能改变的事,您则要记住《圣经》里的一句话:上帝让我拥有接受的从容、改变的勇气和知道吾能吾不能的智慧。

2.重新预算。“您究竟需要多少钱?”这是“压力问题”专家纽约州立大学心理学副教授查德·弗里德曼提出的问题,“或许你们并无必要整日工作挣钱养家,尽管这样你们会少买一辆新车或少度几个奢侈的假期,但如果能使你们的心理减轻一点压力,又何乐而不为呢?”

那些两个人都必须工作才能维持生活的夫妇们又该怎么办呢?“记帐或许是个好办法”,专家们建议。凯伦是密歇根一家私立学校的游泳教练,她负责家里的财政支出,她的丈夫老是担心家里入不敷出,为此在外面兼了两份职,把自己搞得疲惫不堪。后来,凯伦用小本子仔细记录下了每个月的开支情况,从住房到食品,甚至到礼品的花费。“这样可以让我们清楚地知道钱是怎样花掉的”,她说,“由此我们可以更好地量入为出,再也不觉得赚钱是一种压力了。”

3.分清轻重缓急。假如您和朋友约好出去看电影,但您妻子却要您待在家里照顾孩子,原因是她突然受到邀请去参加一个工作晚餐会。您觉得哪项活动更重要呢?“任何计划的变更对我们来说都是不愉快的”,弗里德曼说,“但如果夫妻双方能就活动的重要性达成共识,这种变动就不会成为心理压力的根源。问题往往出在不解释理由的突然变更上。”比如夫妻一方对另一方说:“我今晚临时有事,你别出去了,在家里照顾孩子。”试想,这种不说明理由的命令式口吻,谁能接受呢?

一般来说,事业总是重要的,但更为重要的是在对方处于困难时给予帮助。“夫妻关系的重要作用在于相互支持”,德克萨斯大学医疗中心的心理学家与行为科学教授戴维·以肯斯说,“如果您妻子打电话说有要紧事,那么不论您在干什么,都应该让助手马上把电话接过来,而不要让秘书跟她说‘有事晚上回家谈’。”

4.重新评估您的责任。重新审视一下您的工作、家庭和社会工作,您是否能放弃一些不重要的事务呢?

您可以让同事代您完成一部分报告,可以让孩子与邻居的孩子合乘一辆车,然后与他们的父母一起轮流送他们上学,您甚至可以辞掉几个并无多大意义的委员会主席职务。

此外,在分配家务时应力求公平。最好先列一张家务明细单,然后讨论出一个夫妻双方都认为比较公平的分配方案。“家庭中的时间对于双职工夫妇是非常宝贵的,要努力避免让自己陷入‘家务苦役的泥沼’”,弗里德曼建议说,“如果家庭经济状况允许,可以考虑雇些帮手,比如雇钟点工帮您打扫屋子。”

5.腾出时间多多亲近。双职工夫妇把自己太多的精力花在了工作上,以致很少能给对方时间。我们为什么不把精力充沛的时刻与对方分享呢?

如果晚上感到精疲力尽,那就在中午一块儿出去吃顿饭;查阅剧院的演出目录,买上两张票去听听音乐也是不错的主意;要能一起外出度假就更好了。此外,要让运动成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每天两人在一起散散步,或者打打网球,去舞蹈训练班学学跳舞。运动不仅可以改变身体状况,更重要的是可以改善心境,减轻心理压力。

6.给对方一个惊喜。结婚之后,夫妻生活往往会陷入周而复始的老一套中,双方都没有兴趣再改变什么。“我经常问他(她)们”,艾尔肯说,“您能不能马上做一些令您妻子(丈夫)感到惊讶但同时又能十分取悦于她(他)的事情呢?如果他们回答说‘行’,我就鼓励他(她)们立即去干。”美好的惊喜往往是向夫妻和谐迈出的第一步。

更年期心理保健

分散对更年期不适的注意力

更年期妇女最大的心理改变是易急躁、发脾气,或是焦虑与抑郁等,要想使更年期妇女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必须做心理保健。还需注意以下几点:①讲出你感到焦虑的事,不要闷在心里,或者以工作为寄托分散注意力。②进行体育锻炼,消耗体力,将聚焦在体内的焦虑能量释放出来,缓解心理压力。③与人争得面红耳赤,异常激动时,可暂时让步,或从争执现场退出。④若感到工作负担太重,疲于奔命,就重新进行合理安排,利用娱乐来调解紧张的情绪。⑤不要过于苛求他人,避免紧张的人际关系。⑥培养广泛的兴趣,它不仅能给人创造通往成功的多种途径,又是排解忧伤情绪的好办法。⑦正确地认识自我,评价自我。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妄自尊大,更不想入非非,这样会减少个人无谓的忧虑和烦恼。⑧保持身体健康和外貌的整洁。

保持乐观情绪

进入更年期的妇女,生理上的变化是必然的,所有组织器官,包括大脑在内,从形态到功能逐渐发生衰退,表现出人体各种功能对内外环境适应能力下降,往往是不顺心的事多于愉快的事。此时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保持乐观的情绪。①养成乐观性格。培养自己成为一个乐观、风趣、诙谐、幽默、性格开朗的人。处世待人要心胸开阔,宽厚为怀。做任何事情要拿得起,放得下。②培养广泛兴趣。这样可从自己取得的成绩中看到自己的价值,引以为乐。使你的生活时时处处充满乐趣,得到满足。

③学会转移矛盾。当伤心、焦虑、生气时,应设法消除和缓和,变不利为有利。看戏剧、听音乐、赏花、访友、结伴郊游等,有利于保持精神愉快。④主动与人交往。在交往中,人们可以相互交换观点与想法,尤其是有不愉快之事时,讲出来既解除了内心的憋闷,又能得到朋友的帮助,安慰和理解,心情会好得多。

克服回归心理

回归心理是一种不良的心理状态,如常常夸耀自己过去的光荣历史和业绩。要克服回归心理,保持平衡心态,需要注意以下几点:①对自己不苛求。②对他人期望不能太高。③必要时要屈服。一个做大事的人,处事要从大处着眼,心胸开阔,小事上不必过分坚持,以减少自己的烦恼。④为别人做些事。帮助别人不单使自己忘却烦恼,而且还可能确定自己存在的价值,更可获得珍贵的友谊。

家庭和睦,社会关心

中年人是家庭的支柱,上有老人需照顾,下有子女要抚养,一天繁忙的工作之余,回到和睦温暖的家庭环境中,可减轻一天的疲劳,获得良好的休息,因而有益于健康。首先家庭要有一个和睦的气氛,家庭成员要互敬互爱。其次丈夫对进入更年期的妻子,应给予理解和体谅,鼓励和劝慰,帮助她消除疑虑。子女要定期回家与父母团聚,使他们减少孤独感。作为更年期妇女也要克制自己,不要过于要求一切都按自己的想法去行事,也要尊重子女的权益和自尊心。周围同事对处于更年期的妇女要给予帮助、理解、关怀,使她们感到社会上还需要他们,自己的存在仍有人生价值。千万不能对进入更年期的妇女的某些奇异行为进行嘲笑或挖苦,更不能歧视她们。

动机明确的社交和择友

人生至乐是朋友,人们都希望自己有更多的知心朋友,获得更多的友谊,然而“人”字容易写,做人处世却最难。难在何处?难就难在与人怎样交往和相处,这是一个我们整天都遇到而又不容易把握的复杂的问题。

不消说,一个人年龄越大,走过的地方、任过的职务越多,相识的人理该增多了。可是相识的人并不就是朋友。我们与许多人相识,动机很明确,或是为了事业关系,或是偶然的机缘——如在别人请客同席吃过饭之类,见面时点头或握手,有时走访和通信,口头上彼此称“朋友”,笔头上有时候称“仁兄”,诸如此类,其实只是社交上的客套,和“顿首”、“有拜”同为仪式的虚伪。这种人与人的交际可以说是社交,与真心朋友的友谊相差似乎甚远。即使成了朋友关系,其亲疏程度也分为不同的层次:知心朋友,彼此心心相印,完全信赖;亲密朋友,彼此间极其亲密,连个人问题也可交谈;好朋友,彼此相处很融洽,但不觉得有特别深的感情;熟人,彼此间相互认识而已。一般朋友关系的发展,是从单纯的熟人、好朋友,向亲密朋友、知心朋友发展,但要达到知心朋友是比较困难的。

与少年和青年相比,中年人的旧知己越来越少,又不易交到真正的新朋友,这使他们常常感到苦恼和寂寞。究其原因,一方面由于中年人经过岁月的磨砺变得世故而深沉,人情练达,互相之间谁也不能披肝露胆,掏出性灵深处那片纯真。相反,青年人就不如此,他们往往友好相处,相互交谈,互相信赖,彼此毫不保留地将自己的内心世界袒露给对方,这种心灵的交流极易引起情感的共鸣,使双方产生知己感。另一方面,中年人若在友谊上发生不和,那一痕迹便终生拂拭不去,很难互相谅解,回到友好的感情氛围之中。而青少年则不一样,因关系发生危机吵架时好像其仇不共戴天,转眼又可破涕为笑,言归于好。另外,人到中年,多忙于事业与家庭之间的操劳,加上有些朋友天各一方,旧时相交的那份深厚感情也只好深藏于心底,无暇去顾及了。

不过,中年人有时候也是可以交到知心朋友的,只不过与青年人友谊的支点相比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著名作家苏雪林就有这样一段描述:中年人可以交到极知心的朋友,这时候将嬉笑放浪的无聊,化作有益学问的切磋,酒肉征逐的浪费,变为严肃事业的互助。一位学问见识都比您广的朋友,不但能促进您学业上的进步,更能给您以人格上的潜移默化。开头时,你俩的意见,一个站在南极的冰峰,一个居于北极的雪岭,后来慢慢接近了,慢慢同化了。你们辩论时也许还免不了几场激烈的争执,然而到头来,还不是九九归元,折中于同一个论点。每当久别相逢之际,夜雨西窗,烹茶剪烛,举凡读书的乐趣,艺术的欣赏,变幻莫测的仕途经历,生命旅途的甘酸苦辣,都化作娓娓清谈,相互勘查,互相印证,结果往往是相视而笑,莫逆于心。这体现了中年人择友、交友的明确动机。

说到此,还得再提一下少年时的旧友。人生中最真诚的朋友,恐怕要算“总角之交”和“竹马之交”了。

在小学和中学时代,容易结成真正的友谊,那时彼此尚未感到生活的压迫,入世未深,打算计较的念头较少,朋友的结成,全由于兴趣相近或性情适合,差不多可以说是“无所为”的,性质比较纯粹,并且友谊也较持久。这些朋友本来就不多,有些住在远地,连相会的机会也不可多得。到中年以后,平日各人所走的方向不同,思想趣味、境遇也都不免各异,大家晤谈现在,常会遇到说不出的隔膜情形,但如话旧,则各人都有另一番不同的感受,“旧游如梦”,把过去少年时代重提,顺应了谈话的进行,同时也勾起双方对往事的回忆,仿佛又回到少年时代,这其中的快乐是独自无法体会的。之所以人到中年仍旧情难忘,友谊难舍,想其原因就在于此吧。

“秋天”里的婚姻家庭

美满的婚姻,和谐的家庭,是中年人心理健康的基础,也是他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年婚姻关系经历了青年燕尔新婚的狂热时期之后,开始进入中年初期情感生活的持续调适期,中期家庭空巢期,以及后期夫妻相互眷恋的深层期。

中年初期,随着家庭的建立,夫妻双方需要有一个相互适应的过程。双方都有自己的事业和工作,同时又要照顾好自己的家庭,这就需要相互配合协调。在这个时期内,男女双方的优缺点暴露出来,都在给对方重新评价。家庭生活的平淡与恋爱时期的浪漫形成鲜明的对照,男女双方都在给对方进行结婚前后的对比,必然发现了对方的许多“缺点”,而往往忽略了“优点”。这就势必造成心理上的失望和不满意。一般说来,夫妻双方的性格、兴趣、爱好与生活习惯不会完全相同,这就需要双方在心理上容纳对方,试图改变对方是不明智的。

夫妻都要考虑到对方的心理需要,既要做到互敬、互爱、互相体谅和谦让,又要寻找共同的兴趣和爱好,创造家庭的温馨与乐趣,使家庭日趋巩固。在此时期内,若男女双方处理不好生活琐事,相互之间不能适应,往往造成不良心理,甚至分道扬镳。国内外资料表明,这一时期的离婚率是最高的。

夫妻关系不睦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的夫妻事无巨细,整天见面就吵,一天不吵他们便感到不舒服,事实上争吵已成为他们婚姻生活的组成部分。他们可能为谁该倒洗脚水吵得面红耳赤,怒目相向,如有他人劝阻不仅于事无益,还常把怒气洒向他人,协力予以攻击。有的夫妇恰好相反,无论遇到什么事都不争不吵,彼此客客气气,实际上貌合神离,同床异梦,互存戒心,虽然性接触依然继续,但思想上已无坦诚的交流。

有的夫妇,婚姻关系只是一纸结婚证,分居两处,互不来往,互不理睬。有的夫妇,关系冷淡,吃饭各出各的钱,各有各的“小金库”,各有各的性伙伴。不协调的夫妻关系的共同点是缺乏爱情和共同的志趣,思想格格不入,情感交流不畅,价值观念和人生哲学存在明显的认识差距,而且他们之间很少有心情舒畅、灵肉交融的性生活。

就婚姻观来看,绝大多数婚姻关系的不睦要追溯到年轻时双方或一方的恋爱动机。除源于功利主义的策略必然孕育夫妻关系的冷漠外,以性魅力或肉欲为基础的婚姻多在早年就植入了中年夫妻失和的祸根,因为这类夫妻多为对方的以肉体美或性魅力为标志的性感所倾倒,一旦邂逅相遇,往往一见钟情,三言两语便海誓山盟定终身,至于双方的个性、气质、情趣、价值观、人生哲学是否一致,都极少虑及。进入中年后,由于岁月的磨蚀,人老珠黄容颜改,性的魅力便日渐消逝,此时夫妻关系不睦便越演越烈。因为中年夫妻在感情上要求更趋于志趣的投合、个性的相容、心灵的融合、生活目标的一致等等,所以中年夫妻在适应阶段应不断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学会适应对方、容纳对方、相互体谅、豁达大度、善于克制。

人到45岁左右,就进入了中年中期。此时期的中年人,机体的生理机能出现了明显的下降趋势。如女性月经逐渐停止,出现了更年期的一系列表现,失去了生育能力,子女长大成人离家工作或建立了新的家庭,原来热闹的家庭变得孤寂。由于这些变化,她们感到人生的短暂,往往会表现出对子女的无限眷恋,和无所作为的情绪,容易出现烦躁不安,情绪变化较大。男性则不同,虽然体力有所下降,但他们在事业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有了一定的社会地位,表现得更加老练和成熟,对事业的追求更加努力,希望利用有限的时间和精力争取更大的成就。这一时期的中年男性往往充满自信心与优越感,与女性差别较大。因此,夫妻双方应该相互体贴、安慰和支持,尤其是中年男性,在追求事业的同时,应该注重家庭感情的“建设”,增加与妻子的交流,消除不安定的家庭情绪氛围。

55岁,以后,一般来说已进入了中年后期。此时中年人机体的生理功能出现了明显的衰弱,逐渐出现行动迟缓,做事力不从心。一方面,来自社会及家庭的压力并没有停止。例如对长辈晚年的生活料理,对子女婚姻的帮助,及第三代的出生及抚养,事业上的成败及社会评价等。一部分人以“知足常乐”自慰,表现出消极、不求进取的情绪,开始注意休息、娱乐,准备安度晚年,另一部分人则希望把过去的知识、经验、收获等加以回顾综合,以便对社会、家庭、自己有个交待,希望得到年轻人的承认。另一方面,夫妻之间多年的相濡以沫,已使他们的情感变得深沉,更能相容。经过长期的共同生活,双方都熟悉了解了对方,包容了对方,并建立起了二人相容的生活模式,二人在这个生活模式下生活,都适应这个模式,都喜欢这个模式,都离不开这个模式。

44岁男人的心理门槛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一份报告中指出,从世界各国大量的统计资料看,43岁到45岁之间的男人在生理上将发生巨大的变化,为此将44岁定为青年和壮年的分界点。人的生命曲线从高峰跌下,而工作和家庭的负担曲线上升,这两条剪刀状曲线的相交处正是44岁,所以,44岁又可称为“中年剪刀”的轴。由于生理上的变化,中年男人在心理思维和工作等方面都发生显著变化。

孤独。44岁男人忙忙碌碌,负载着家庭和事业的压力,由于一头扎在自己的天地里,很少有时间与别人进行交流,44岁男人会倍感孤独。竞争空前激烈,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冷漠,彼此产生警戒之心。成功的44岁男人有种高处不胜寒的感觉,事业进展不顺的44岁男人难免会产生沮丧、压抑的感觉。“我的心已老”是44岁男人常发出的感慨。大多数中年人都会有内在的、精神上的孤独。

44岁的刘先生是一家大商场的经理,他说自己没有任何亲密的朋友,也不愿意与自己的下属有过多交往,“我认为要把自己的事情完成得好,就得与他人保持一种不带任何感情色彩的关系”。他觉得对另一个人流露真情是不恰当的。在现实生活中,一个44岁的男人没有一个知己不足为奇。许多人都承认他们没有一个可以完全信赖和吐露心事的亲密无间的朋友。然而,他们之间的大多数又似乎都认为这种现象是正常的,是可以接受的。内心世界的封闭使人们无法通过情感交流建立真正的友谊,友情的缺乏使现代人陷入一种强烈的孤独。有的中年人对自己的感受如此描述:“在这个世界里我感到孤独、嫉妒、愤怒、紧张。”也正是这种孤独感和对他人的排斥感加剧了中年人的情绪危机。

敌意。44岁的男人可能会同情那些在生活中陷入困境的人,对那些平步青云的人,却往往会生出敌意来。敌意的产生大都与自卑感有关。当44岁男人有了一番建树后会变得和蔼、富有同情心和慷慨大方,而失败之后,又容易恼怒。一个44岁男子在工作中遇到麻烦,孩子打翻油瓶就足以使他大发雷霆,可同样的事情若发生在自己得到上司嘉奖的那天时,他的态度可能会是柔声地对孩子说:“不要紧,别怕。”虽然敌意对44岁男人来说是十分普遍的现象,但它毕竟是种消极情绪,过多的敌意很容易使一个人的心灵扭曲,习惯戴着变色眼镜看人,以至于经常牢骚满腹,痛苦不堪。

沮丧。刘君今年刚到44岁,生活便一蹶不振,慢慢地不再喜悦激动。他逃避责任,把所有的过失全归咎于别人。他整日忧愁沮丧,好像只是等死似的。他内心沮丧主要因为周围的人和事,他无法适应周围环境的要求。于是他拒绝长大,继续伪装下去,总在自怜地说:“怎么办呢?我为什么这么没出息呢?这个世界对我太不公平了!”沮丧情绪常会扩大生活的不幸,所以对被持续强烈的沮丧情绪困扰的中年男人来说,很有必要接受心理治疗,但这些人又常常不愿承认自己心理有问题,这就不可避免地会对他们的工作、生活、婚姻造成进一步的破坏。

压抑。现代社会强调竞争,强调出人头地,尤其对中年男人来说更是要建功立业,从而给他们带来了无穷的心理压力。而中国传统社会文化又要求人们“喜怒不形于色”,强调人对自己情绪的抑制,这就造成了许多44岁男人的抑郁症状,深化了情感危机。

焦虑。44岁的杜君被突然通知下岗后,心里一着急就失明了,这种观象被心理学家称为“转换反应”,是由神经焦虑症所引起的。由于工作和家庭的压力以及对事业成功的渴望,中年男人的心理压力往往很大,很多人由此而焦虑不安。

44岁中年男人要想摆脱心理危机,就应培养快乐的心态,形成积极的自我,挖掘潜能,重新调整人生的奋斗目标,学会关心自己,抓住机遇,走向成功。

中年女性的十大心病

中年女性,尤其是更年期女性,身体和心理都处在一个巨变时期,大多会出现更年期综合征,部分女性症状感受十分强烈。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她们太过关注生活和工作的压力,而不注重维护自己的健康,尤其是心理健康。心理学研究表明,中年人的更年期症状大多表现为心理方面的障碍,而生理反应往往也是由于身心的交互作用。下面是影响中年人心理健康的十大因素,希望能引起中年女性的注意。

1.对自己认识不清。职业进展到一定阶段,很多女性对自己的认识反而模糊了。有的女性会在机会面前瞻前顾后,犹豫不决,有的会过于追求变化,而放弃有发展前途的工作。传统的性别角色观念,使许多中年妇女在事业如日中天的时候却不得不承担起家庭的重任,这使得她们经受着事业和家庭的双重压力。内心的矛盾,使得她们认识混乱,陷入生活决策的痛苦中。

2.年龄恐慌症。近来,由年龄而产生的恐慌心理症在女性中弥漫开来,她们面临随时被老板解雇的风险,又因年过35岁而被众多招聘单位排斥。目前,社会经济体制改革,国企减员增效,中年人尤其是中年女性工人将面临着下岗压力,许多中年女性因下岗找不到工作而忧心忡忡,因害怕下岗而整日惶恐不安,从而表现出对年龄的恐惧和忧虑。

3.心理疲劳。随着阅历的增长,中年女性对工作的新鲜感逐渐减少,加上家庭的压力和自身的更年期症状,不少人经常出现莫名的疲劳感,这种来自心理的疲劳感降低了工作效率,也会削弱职业女性未来发展的竞争力。

4.寂寞。人到中年,由于工作繁忙、家务缠身,往往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处理人际关系,因此,她们的朋友越来越少,生活也变得简单、重复,中年夫妻也因各自忙于事业而无暇沟通,产生生活的困顿和心理的寂寞也就不足为怪了。曾有位在外企做高级管理者的女士说:“我什么都有,就是没有朋友和快乐;我什么都不怕,就是怕寂寞!”尽管生活和工作繁忙而紧张,可是一旦停止忙碌,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就会从内心涌出一股渴望,渴望将生活中的烦恼、幻想和情感向人倾诉。

5.自信心不足。事业发展不顺利的时候,很多女性怀疑自己的能力,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她们自信心不足,过多地消耗了她们的精力和时间,减弱了她们追求成功的动力,影响了工作效率。

6.目标游移。许多中年女性爱跟别人比较,总觉得自己处处不如别人,常常产生失落、自卑、嫉妒等不良心理感受。这种来自内心的干扰容易使职业女性被外界的目标所迁移,缺乏专一的目标和追求的理想。

7.知识更新不快。信息时代需要更新更快、更系统化、更理论化的知识人才,而这正是许多职业女性所欠缺的。她们的这种现状有许多原因,其中主要原因是中年妇女承担着繁重的家务劳动和子女的家庭教育,没有足够的时间顾及自身的学习和充实。正因为如此,许多中年职业女性正面临着巨大的工作压力,社会的挑剔,使她们在工作中屡屡受挫,从而强化了她们的自卑和无助。

8.观念跟不上时代。社会发展到现在,许多观念已经渐渐被摒弃,但是一些中年女性的思维定式还停留在20世纪80年代。过去饱经酸甜苦辣人生经历,使她们难以忘怀。为了求得自保,她们墨守成规,甘愿受过去思维方式的禁锢。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旧的观念已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这对一些缺乏变通的中年职业女性来说,无疑将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能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关键在于她们是否愿意打破思维陈规,挑战命运,超越自我。

9.薪水缺乏症。城市中大多数女性属工薪阶层,拿国家的薪水过日子,因此也仅仅能维持中等生活而已。然而,时代的飞速发展,物质的极大丰富,一些先富起来的大款们奢华的生活往往从各个方面强烈地刺激着城市人,以前作为城市人的那种优越感也消失了,安于现状的心理也不平衡起来。生活在这样一个繁华的都市,耳濡目染着都市的物质文明和现代气息,作为占绝大多数都市女性的工薪族,时常感到薪水缺乏,囊中羞涩。伴随这一感受,一些中年妇女常通过抱怨来发泄内心的不满,这不仅造成个人的伤害,也带来了家庭的不和。

10.紧张症。中年职业女性是社会的中坚力量,是单位的组织、业务、技术骨干,是家庭的栋梁,上有老,下有小,在社会和家庭中都处于承上启下的角色。

她们为事业、家庭和子女而奔波,还要在上下级、同事、姻亲、家庭等纵横交错的人际关系中角逐。她们承受的各种压力较大,工作、生活节奏也较快,诸多的社会心理因素,常常使她们处于某种紧张状态之中,有的学者称其为职业女性“紧张病”。

面对以上种种心理困扰,中年妇女应注重自我调适。首先,要克服自老心理,建立生活和事业的自信心。人的生理发展的盛衰乃自然规律,自身无法抗拒,中年妇女如若产生自老心理,势必使自己的注意力常关注身体的不适,那么不适感将会越来越重,致使她们害怕面对生活的挑战,丧失自我进取的意识和信心。正常的心态应是顺应自然,为所当为,积极进取。追求人生的发展和完善是我们每一个人的内在动机,只是有时候人们因为生活和工作的挫折而暂时失去自信心。因此,建立生活和事业的自信心本身就是顺应自然、为所当大的人生哲学。中年妇女正处在人生发展的多事之秋,努力克服自老心理,建立生活和事业的自信心,将是你们挑战心病、保持心理健康的良方。其次,要加强学习,保持竞争意识。我们这一代中年人曾经上山下乡,几经人生选择,获得了许多,但失去了学习的机会和时间。

今天我们又得面临下海、下岗,过去的知识结构和思维方式已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必须不断地获取知识,更新观念,这对我们中年人来说,无疑是一项重大的人生工程。加强学习、保持竞争意识不仅是中年人维护其心理健康的需要,更是其保持年轻心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再次,要加强心理训练,增强挫折容忍力。人生挫折常伴,尤其是背负多重压力的中年女性更是如此。

面临重大人生挫折,比如下岗、疾病、经济困难等,中年女性难免会产生紧张、恐慌、焦虑、孤独无助等不良情绪,如果长时间受这些情绪困扰而不注意自我调节,它将会极大地影响中年人的工作、学习和家庭生活。中年人进行心理训练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积极地进行自我暗示,激发内心成长的潜能。二是掌握放松技巧,学会放松自己。心身医学研究表明,心理的紧张和松弛与生理机能一样具有拮抗作用,放松生理可以使心理得到放松,心理的紧张必然导致生理的紧张。中年妇女可以通过丰富自己的生活,调节生理疲劳,转移紧张情绪,同时也有意识地学会一些全身或局部肌肉的放松技巧,忙里偷闲,从而有效地调节自己的不良情绪。

下岗中年女性急需关怀

这个时代的中年女性曾经历过“上山下乡”的热情,也曾感受过“下海经商”的激动和紧张,如今她们又得面对“下岗分流”的困惑和苦闷。下岗中年女性都是在新中国长大的,她们过惯了“捧着铁饭碗,吃着大锅饭”的无忧无虑的生活。忽然间严峻的现实摆在自己面前,许多人感到难以承受如此沉重的打击,茫然、惊诧、惶惑、痛苦、愤怒等情绪油然而生,并在严重的挫折后产生了多种消极的情绪反应:

1.埋怨心理。在缺乏足够的心理准备的情况下,女性职工下岗后,许多人都因难以接受现实、内心极不平衡而产生埋怨。既有怨天怨地怨社会不公的,也有怨自己命运不好的。有人认为,产业结构调整是政府的事情,为什么要我们下岗呢?也有人认为,企业搞得不好,倒闭了,这是企业领导的事,让我们下岗承担责任太不公平了。据一项调查显示,在下岗职工中,把下岗原因归结于企业领导方面的占66%,政府方面的占26%,而归结于自身文化技能欠缺的只占8%。即使那些承认自己文化低、技能差的人,也不认为是自己造成的,而归结于自己命运不好。处于这种心理状态的下岗女性,在刚下岗的人员中占有很大的比例。她们不能理解下岗现象,感到社会对自己不公,只得通过发牢骚来宣泄自己的怨气。

2.自卑心理。不少下岗女性,尤其是性格内向的人,会因下岗而产生强烈的自卑感,感觉自己无能,是个失败者。还有人感到自己被社会淘汰了。有些人甚至不愿被人知道自己下岗,害怕被人耻笑,在亲朋好友面前抬不起头。有自卑心理的下岗女性往往把自己关在家里,不愿与人交往。这样,长期处于失败的体验之中,势必会影响身心健康。

3.内疚心理。下岗待业意味着经济收入锐减,使家庭经济紧张,甚至陷入经济困境,许多下岗女性会因此深感内疚不安,觉得愧对家人和子女,从而陷入深深的自责之中,更加重了自卑心理。

4.失落心理。离开了原来的工作岗位、原来的社会群体,离开了奋斗多年的事业,失去了奋斗的目标后,整天闷在家里无所事事,就会产生失落感与被遗弃之感,内心深感苦闷。即使再就业以后,如果不能重新树立奋斗目标,或者不能适应新的环境,也会存在一种寄人篱下的失落感。由失落感还会产生怀旧感,怀念过去的好时光,从而更增加对现状的不满,引起更严重的心理失衡。

5.焦虑心理。焦虑是对危险或威胁的预料所引起的无方向的唤醒状态。下岗女性,在感到怨恨、苦闷之余,更多的是感到焦虑不安,为家庭的生活担心,为自己和家人的前途担心。

以上都是女性在下岗后心理遭受挫折而产生的种种挫折情绪体验。从心理学角度看,挫折是个体从事有目的活动中遇到阻碍或干扰,致使其动机不能满足时产生的情绪状态。遭受挫折是痛苦的,但挫折引起的结果是不同的。挫折可以激发人们的斗志,促使人们改变方式去实现既定目标。挫折也可以使人因失望而失去自信和自尊,严重的还可能引起人们极度痛苦、情绪消沉或出现行为异常,甚至引起其他的生理心理疾病。因此,下岗中年女性应注意摆脱挫折情绪的困扰,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勇敢面对现实,迎接新的挑战。

’首先,正确认识下岗失业现象。下岗是经济体制改革的必然抉择。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劳动就业采取国家统包分配的就业模式,铁饭碗、大锅饭成了国有企业低工资、广就业、低效率的真实写照。实行经济体制改革,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国有企业要走向市场,参与市场竞争,必然要走高效率、低成本之路。

要提高劳动生产效率,降低成本,就要进行结构调整,分流多余人员。因此,下岗其实是原先平均主义保护下的隐性失业的显性化而已。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下岗是市场竞争的必然现象。优胜劣汰是市场经济的竞争规则。一家企业如果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住脚跟,等待它的命运便是破产或被兼并。一个职工如果不能在企业内部的竞争中站住脚跟,等待他的命运将是下岗待业。因此,每个人都必须做好下岗转岗的心理准备,把下岗转岗看作人生中正常的一环。就像日常生活中乘车一样,如果没有直达目的地的车,就要换车,要换车必须先下车,下车是上车的前提,下岗也是再上岗的必要前提。换个角度看问题,下岗失业,能使人重新认识自己,调整奋斗目标,或许是一生的重要转折点。

其次,中年女性应注意调整心态,走出困境。中年女性面临下岗,心理上难以适应,常常表现出多方面的心理冲突:第一,沉重的心理负担;第二,长期的消极情绪困扰;第三,对环境变化与角度转换不适应。以上原因,再加上下岗女性多为中年女性,她们本来就处于人生的多事之秋——更年期,下岗后的不良心境再加上更年期的焦虑情绪,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下岗女性的心理健康,出现了睡眠障碍以及各种身心症状。这种状况不改变,不仅会影响她们的再就业,而且会影响她们整体素质的进一步提高和自我潜能的充分发挥。因此,中年下岗女性应注重自己的心理调适,学会顺应生活的自然变化,保持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主动转换角色,不断充实自己,实现人生的第二次创业。在此还要说的是,心理问题较严重的女性应主动找心理医生咨询,以便早日走出困境。

可怜中年父母心

当前,我国的中年父母们正面临着一个严峻的事实:中国的第一代独生子女已经开始跨入青年期,如何与子女建立健康的亲子关系,已是迫在眉睫的重要问题。这关系到一代独生子女的健康成长,也关系到每一个家庭的稳定和幸福。一些心理咨询机构进行的调查结果显示,在接受心理咨询的来访者中,有60%以上的咨询问题都是与亲子关系有密切联系的。许多做父母的不知在家中应该把亲子关系摆在什么位置,因此出现了很多令人烦恼和痛心的事情。

初二男生小龙一直是父母的掌上明珠,上小学时还比较听话,可自从上了中学,学习不努力,只在吃、穿、玩上“长本事”,母亲每月给他的零花钱直线上升,可他仍不满足。一次他去姥姥家玩,偷了舅舅的200元钱,虽然钱被追了回来,他还被父亲暴打了一顿,可此后各种不良行为接二连三。有一次,小龙要求父母给他买一双200元的旅游鞋,没得到同意,小龙竟拿起菜刀,将妈妈逼到阳台上,并说:“你给不给钱?再不给,你就从这儿跳下去!”幸亏隔壁邻居及时赶到,才制止了这场“闹剧”。而十分可悲的是小龙的母亲,她在讲述儿子的劣迹时,虽然是痛哭流涕,但更多的是对儿子的惋惜和无尽的“爱”,并且说:“他怎么不争气,他还是孩子,还不懂事,虽然他逼我时,我真想一死了之,可又想,我死了,谁管他?他爸爸心肠可硬了,孩子一犯错,他就恨不得把他打死……”小龙在母亲的溺爱和纵容之下,已经发展到经常逃学,加入到社会上那一群整日无所事事的“新贵族”行列中。小龙将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呢?

研究者发现,现代孩子存在的问题,常常反映了家庭中情感关系的倒错。一般常见的有三种情况:一是父母中的一方在孩子出生后把自己的注意力和情感都无保留地倾注到孩子身上,以至于忽视了配偶,这种情况母亲更甚于父亲,使孩子成了家庭的中心,父亲退居次要的地位;二是父母双方都把孩子摆在主要地位,夫妻感情和生活都被忽视,孩子成为惟一的精神寄托,此所谓“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但二人在对孩子的教养方法上常有分歧;三是一些离异家庭,带孩子的一方把一切希望放在孩子身上,但又常抱着既爱又恨的矛盾心态。这三类家庭的共同特点是,都没有认识到一个家庭的稳定和幸福必须以夫妻关系为核心,夫妻之间必须有自己独立的天地和精神世界,决不能因为孩子的存在而牺牲夫妻的情感世界。只有夫妻双方互敬互爱,创设良好的家庭氛围,并且在取得共识的基础上,扮演不同的家庭角色,齐心协力教育孩子,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更值得一提的是,孩子从来到这世界上的第一天起,就已经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虽然他在幼小时常需要父母的精心照料,但父母教养他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使他成为一个真正独立的社会所需要的人。所以,父母时时不可忘记这个伟大的目标。如果永远把子女拴在自己的羽翼护卫之下,就会造就出“长不大的孩子”,或胆怯依赖,自我封闭,或自私自利,毫无责任感,或唯唯诺诺,毫无创造性,甚或胡作非为,违法犯罪,难道这是父母们所期望的吗?所以,明智的父母应该懂得,亲子之爱是“分离之爱”,帮助孩子从小锻炼各方面的能力和独立性是至关重要的。要使孩子尽早获得脱离父母而独立的健康人格是给他的最好财富,他将终生受益。

在一个健全的家庭中,夫妻之爱是融洽之爱。夫妻二人共同支撑家庭大厦,并以一个完美的形象来影响和感染孩子。我国自古以来所赞美的是“严父慈母”的理想长辈形象,但这两者是缺一不可的,是相互弥补的,是一个辩证统一的整体。这就意味着父母是孩子的人生顾问和朋友,孩子作为独立的个体,不仅延续了父母的生命,而且继承父母的优势,肩负长辈的殷切希望,将成为一小当代社会的合格的公民。那么,做父母的怎样培养一个真正符合时代要求的人呢?我们不禁要对一些社会上司空见惯的现象提出疑问:孩子自己有一双脚会走会跑,为什么总要抱着他,用车推着他?孩子要靠自己的头脑学习知识,为什么父母老要“陪读”?孩子自己有一双手,可以做很多事情,能劳动,为什么有些家庭只要他“读书、读书、再读书”,而包办他所有力所能及的事情呢?一个人自己的前途要自己去思考,青少年的升学就业问题,为什么有些父母总是一手“包办”?

甚至,上了大学的青年还要家长千里迢迢送去报到,不少青年要父母给“托关系、走门路”找工作,结婚也要家长“大力赞助”,以至于白发苍苍的父母离退休后再工作,都是在为儿女奔波。更有甚者,在某些家庭中,青年人有了自己的孩子,也完全推给老人去“尽义务”,老人不仅出力,还得出钱等等。难道这些现象正常吗?

可是,造成这类现象的根源又是什么呢?我想,根源在于父母的过分溺爱,他们对此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因此,父母应当与孩子保持适当的“距离”,不可无条件地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在很多情况下,父母们要学会一种“不为之教”,即不去为孩子做什么,只是支持孩子自己有勇气去解决面临的问题,无论他是否成功,都值得称赞,因为他可以从实践中得到经验并增长能力,也可学会承受挫折和失败。所以,做父母的,必须能够镇定沉着,不仅要做孩子的“衣食父母”,还要做孩子精神上的支柱和心理上的坚强后盾。

妻子跳舞去了

偶尔,带着深夜写作的疲劳打开收音机,听到一位中年男子与主持人的对话。抱怨和无奈的男士称他的妻子又跳舞去了,让带着工作疲惫的他一人在家独守空房。他说他本是一个性格内向、兴趣贫乏的中年人,最大的乐趣就是工作,与妻儿相处也只是“例行公事”,最近工作忙,更少顾家。妻子也常抱怨他心中只有工作,没了家。可是,近来常挂在妻子嘴边的抱怨声没有了,晚上她很少在家,直到近几天才知道一向不跳舞的妻子居然泡上了舞厅,苦恼、彷徨、不知所措难以言表。

类似遭遇,在我们周围中年朋友中并不少见。研究表明,中年阶段,其婚姻由青年时代的幸福和幻想阶段过渡到动荡与波折的阶段。究其原因,中年夫妇十几年甚至二十多年一成不变的生活方式开始使双方感到厌倦,加上家庭、子女、社会的压力,在中年人家庭中,容易引起唠叨、埋怨、抵触、暴躁、迁怒等不良家庭情绪氛围,严重地影响夫妻间感情和家庭生活乐趣,走出家庭寻求精神寄托也就不足为怪了。

中年夫妇要顺利度过情感的动荡和波折期,将爱妻从舞场上拉回来,中年男子的努力十分必要,当然也得尴尬的家庭“冷战”

中年夫妻,风风火火几十年,按理说应深得为夫、为妻之道了,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一个星期繁忙工作,好不容易到了周末,恰巧儿子参加同学生日Party,胡先生和乐女士星期六打算骑自行车去公园春游。为计划这项活动,他们专门留意了天气预报,预报说明天将是晴好天气。可第二天,乐女士见天气灰蒙蒙的,天上还布满乌云,便对胡先生说:“我们还是带上雨披吧!”

胡先生则认为:“天气阴一点儿,过会儿就会好的,天气预报也说不下雨呢!再说带上两件雨披太累赘了,拎这带那的还有什么游兴。”

乐女士有些不高兴了:游兴要紧还是身体要紧?

淋得像落汤鸡一样,你再去挥洒你的游兴吧!

胡先生也不服气:“可是谁告诉你会下雨?再说公园里还找不到躲雨的地方吗?”

乐女士开始揭胡先生的“伤疤”了:“你现在说得倒轻松,到时就来不及了。你做事总是疲疲沓沓。还记得上次去北京吗?你非说时间还早呢,结果误了火车,让我老爸在北京白接了三班火车,差不多在车站等了一整天!”

胡先生也动火了:“别乱扯一气好吗?这与今天的事毫不相干嘛!再说那天你要是坚持早点出门,我会不跟你走吗?”

乐女士火气更大:“你这是蛮不讲理!”

胡先生也不示弱:“你这是胡搅蛮缠!”

结果自然是春游没游成,两人还都憋了一肚子的气,导致一场持续好几天的“冷战”。

类似这样的荒唐故事在家庭生活中屡见不鲜。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倘若胡先生和乐女士不是夫妻,而仅是一般的老朋友,或是挚友,结果也就完全不会这样了。

当乐女士建议胡先生带上雨披时,胡先生哪怕不采纳她的意见,也会对她的好意表示感谢;胡先生不采纳乐女士的建议,乐女士也不会执意勉强。两人看法不一样时,完全可以一位带自己的雨披以求保险,另一位空着自己的双手以求潇洒。用不用带雨披之类的讨论只会使双方感受到对方的关心和善意,并加深双方的理解和友谊。

为什么关系不同,结果会截然相反呢?我们知道,夫妻关系是天下最亲密、最特殊的一种人际关系,按说夫妻情为天下第一“爱”,但由于长相厮守,彼此过于了解,且日常生活中又不可能尽如人意,因此这种特殊的人际关系中,人们极易滋生种种非理智行为和非理智语言,妨碍了相互沟通和理解。前例“冷战”的发生就是这种非理智行为和非理智语言引发的冲突,影响了夫妻间的感情,也影响了家庭生活的和谐。本文就是要对夫妻之间容易出现的一些非理智行为和非理智语言进行一定的剖析,希望对中年朋友有所裨益。

我们先分析一下家庭生活中非理智行为和非理智语言的一些基本形式。

1.寻错行为。表现为对配偶所做的一切事情都非得挑出毛病而后快,然后就不停地告诉配偶“你应该……”,“你要是……就好了”,“看你把事情搞成什么样子”等等。有的妻子,丈夫出差为她捎回一些时装饰品等,她也总爱挑出许多毛病,“这件衣服款式早落伍了”,“那件东西价格太贵了,你如何买得下手”,“这种土里土气的头饰,扔到马路上也不会有人捡”等等。难怪有位作家开玩笑说:“世界上最难买的是妻子的东西,再费尽心思也难得有一句好话;最好买的是情人的东西,无论怎么买她也肯定会爱不释手!”这一对比,正说出了夫妻之间许多矛盾的症结所在。寻错行为,对于家庭温馨和谐的气氛实在是一种极大的破坏力量。

2.语言和行为的完全情绪化。一个人在完全情绪化的情形下,其理智能力常常近于零。完全情绪化的语言和行为只出现在家庭生活中,但由于夫妻之间关系的特殊性,当事人常不注意自我克制,因而在家庭生活中完全情绪化的语言和行为大大多于其他场合。有许多人在家庭生活中略不顺遂,便任自己的怨气冲破理智的堤坝而任意泼洒,毫无顾忌。有些人并非真的想伤害配偶,在完全情绪化背景下,却给配偶造成十分严重的感情伤害。有的人一有不满,便对配偶恶语相向,横加指责,而且什么话难听就拣什么话讲,只图一时痛快,完全不计后果。这种完全情绪化的语言和行为,不仅无法有效地解决家庭生活中出现的裂痕,反而会迅速恶化夫妻关系,甚至给爱巢带来毁灭性的打击。

3.认识中的“有色眼镜”。许多夫妻往往会带有很大的偏见看待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如许多人总是看自己配偶的长处少,短处多,有的对配偶横竖看不顺眼。特别是在封闭式的家庭生活中,极容易产生对配偶的厌倦心理。这就是俗话所谓的“孩子总是自己的好,老婆总是人家的好”(但这种偏见绝不只是男士们的“专利”)。

在对自己的认识中,许多人将自己想像成家庭中的委屈者,常被“早知今日,何必当初”之类的不良情绪困扰。在对双方为家庭所尽义务的认识中,许多人戴有一副“有色眼镜”,总抱怨所做的家务事太多,指责对方没尽到应尽的责任。以上种种带有非理智特征的认识,常会使夫妻双方纠缠于蝇头小事而争吵不休,或各自为政,以“冷战”刺伤对方自尊。

4.语言的无逻辑性。有这样一对夫妻,丈夫讲话很粗俗,老是在家中制造一些“精神垃圾”。有一次妻子批评他:“请你少说几句粗话行不行,否则孩子会受影响的。”丈夫立即反唇相讥:“你还有资格指责我?你自己在小孩教育上花了多少时间?”妻子语塞。她请求的是丈夫少说几句粗话,丈夫不仅没有正面回答她的请求,反倒指责她花在小孩教育上的时间太少。对丈夫的指责,她是绝对不承认的,但此时她毫无兴致为自己辩护。她只是以“冷战”告白他们之间深深的隔阂。

从理论上分析,这位先生对妻子的反驳是完全不符合逻辑的。说具体一些,他违背了形式逻辑的“同一律”,其性质就如同甲说“明天一定会下雨”,乙反驳说“错了,错了,明天电影院放映的是《画魂》”。妻子批评他粗话大多,他就应当对此命题本身予以肯定或否定。他“反驳”了妻子,提出的论据却与妻子的“命题”,风马牛不相及。有些人在夫妻争执中特别喜欢揭对方一些毫不相干的“伤疤”,大多也是违背了语言中的“同一律”。这种不顾任何逻辑要求的语言,是夫妻对话中大量非理智语言中典型的一种。一旦有一方用这种不合逻辑的方式“反驳”对方,立即就会使双方的沟通发生严重的“梗阻”,并使对方陷入深刻的失望中。假如一再发生这种情况,就会使夫妻双方长时间无法进行有效沟通,婚姻生活的质量必定会大打折扣,甚至可能导致多年苦心经营的“爱巢”土崩瓦解,其危害不可低估。

这种非理智行为和非理智语言极易危害中年夫妻的情感及家庭的和睦,因此要摆脱尴尬的“冷战”,关键还是在于创设良好的夫妻人际氛围,尽量克服非理智行为和非理智语言情景的发生。那么如何做到这一点呢?

我想,生活中普通朋友的“友谊”心境就值得借鉴,也就是要想到您的爱人需要您的“友谊”。

中年夫妇要培养这种“友谊”,使自己成为对方的“朋友”,应该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谅解。关心他人、表达自己的感情和理解他人是友谊的基础。加利福尼亚临床心理学家玛丽恩·罗曼说:“人们喜欢那些能给他人带来快乐的人,并且这些也是使人获得成功的原因。”

当一个朋友惹您生气时,最好的办法是气消后再与他接触。您的配偶忽略了清理空罐头盒,不管您因此怎样生气,仍应坐下来和他(她)共进晚餐,而且最好当晚和他(她)睡在一起。

2.控制自己的情绪。您也许心安理得地认为,他是我丈夫,或她是我的妻子,无论如何他(她)会爱我的。这种想法也许正是危机所在。心理学家罗曼说:“女人们总是将自己的丈夫当作大夫而不是当做朋友来批评。但我们有义务去爱的好或坏的那个人难道不应当得到尽量多的谅解吗?”

3.学会容忍。“有教养也许是装出未的,但装上一会儿就成为自然的习惯了。”心理学家海曼林如是说。

您要及时地变得更有忍耐性,更悠闲、随和。如果每天晚上做饭时您都乏累和烦躁,您不妨准备一部分方便食品;如果您和您的爱人已独处了几个月,你们最好达成一种默契,每两周在一起度过一个晚上。

4.领会对方的意思。与流行的看法相反,男人们也谈论感情和需要,但他们是在谈论工作的幌子下谈论感情和需要的。作为一名妻子,必须认识到,丈夫谈论工作时,他或许同时也在谈论着更深层的话题。另一方面,当丈夫谈论工作时,他也可能真的就只是谈论工作。这里,就要用到友谊的原则了,那就是倾听。相反,女人们往往喜欢重复谈论自己的感情和需要,她的丈夫就应该保留一份理解和耐心来倾听。

另外,在夫妻交流中要就事论事,不要使双方的问题复杂化。友谊意味着尊重,尊重各自的特点、各自的理想、各自的人格。爱情是必需的,但仅有爱情是不够的。“友谊”将爱情升华为一种具有强大生命力的配偶关系,这才是使一桩美好婚姻永葆青春的秘诀。

为“爱情”加油

人到中年,夫妻十多年,昔日恋爱时的浪漫情怀早已不复存在,代替它的是工作忙碌,家务缠身。这样的夫妻生活看似波澜不惊,其实在各自内心都潜藏着对爱的渴望,对浪漫的追求,希望重新找回年轻时的心跳和羞涩的眼神。心理学研究表明,真正的爱情最多只能保持18~30个月,此后如不注意精心培植,极易导致夫妻情感淡化,失去爱的激动和相互吸引,出现“红杏出墙”甚至“分道扬镳”就不足为怪了。那么中年夫妇应如何找回青春的激情,爱到永远呢?下面这则故事值得中年朋友们体味。

情人节那天,韩姐收到一份情人卡,粉红色的卡片散发着诱人的玫瑰香味,余香中,一排刚劲的仿宋体字夺人眼目:“晚七时,老地方等你!”

韩姐已是半老徐娘,结婚十余载,且育有一女。是谁寄给她的?有同事私语:韩姐有外遇了。这时只见韩姐双手颤抖着情人卡,一阵激动掠过脸庞。

原来,自从新婚洞房之夜开始,韩姐夫妻俩就约定,按时用铅笔在日历上圈划,一个标点、一行字、一束花,还有三角、方块、椭圆等符号,分别代表结婚周年、生日、节假、周末,同时也代表各自的行动计划。

“惊喜”意味着打破常规。您可以为了纪念某个日子在饭店里吃一顿晚餐,或者某天早点下班,出其不意地做好一顿精致的晚饭,或者在哪个早晨意外地送妻子一束鲜花,给她一份意外。

中年朋友,如果您真用以上方法赋予夫妻生活以新的内容,注入新的力量,您或许可以从容地度过工作的危机、塞车的焦躁,以及回到家中看到上涨的帐单和调皮的孩子所产生的沮丧——此外还有闲情逸致与另一个同样度过紧张一天的人开开玩笑,或者进行一次真正的交流。

宁缺毋滥

——未婚中年男子的性心理卫生

性对大多数已婚中年朋友已不再是一个神秘的话题,然而对于未婚中年男子却仍是他们生活中一个敏感而神秘的领域。性的问题处理好坏,直接关系到他们的身心健康。性的问题既是生理的、身体的问题,也是心理的、社会的问题。因而,这些性生理早已成熟的单身贵族们不仅要讲究性生理卫生,同时也要讲究性心理卫生。所谓性心理卫生,就是保持性心理的常态,有效地调节和控制性欲望,从而促进心理的健康发展。

未婚中年男子,按生理发展规律,其性发展早已成熟,其性心理发展,也应该经历了青年初期的性意识萌发、情窦初开,和青年中期以后追求异性的爱情心理和婚姻心理。然而,这些中年男子,也许因为种种原因,虽早已到了结婚年龄,却仍只身于单身俱乐部。按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这些中年男子怎样适应自身性生理和心理的压抑力量,就成为影响他们身心健康的关键。

性心理的调适,对中年未婚者来说,不仅是一个身心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据调查,中青年犯罪的人数比例中,性犯罪占43%。可见,调节中年未婚男子的性心理,使之适应环境、适应自身成熟的状态是不可忽视的事情。中年未婚男子性心理的调节应从以下几方面作出努力:

1.净化社会环境。每个人都处在社会的各种刺激中,性意识虽然是一种生理现象,但是,外界不良刺激会引起恶性强化作用。不健康的书刊、电影、裸体画、庸俗的舞蹈以及社会上一些色情场所等肉感的刺激,往往对中年未婚男子的性欲起挑逗作用,甚至诱导他们的放纵行为,走上犯罪道路。因此,要严禁黄色书刊、黄色影视节目及黄色影碟、计算机软件等的传播,尽可能避免不良性信号对人们的刺激,净化社会环境,使他们受到良好的熏陶。

2.自我创设两性交往的条件。心理学研究表明,男女之间分隔越严,对于性的问题就越觉神秘、越紧张、越过敏。有些中年未婚男子平时缺乏与异性的交往,往往会出现私藏收集美人像或见到女士就逃避等现象。因此,未婚中年男子,不要“闭关锁营”,要积极参加联谊活动、共建活动和社会活动,通过这些活动扩大与异性的接触,避免对异性过于敏感而导致胡思乱想。

3.主动进行自我疏导和升华。一般来说,中年未婚男子满足性的要求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手淫自慰行为这样的直接方式,另一种是通过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和文体活动以实现疏导和升华的间接方式。手淫自慰方式不可取。比较积极的方法,是通过各种活动产生升华,阅读健康的文学作品,进行文娱体育活动等,使这些中年单身一族主动实现自我价值,启发想像力和创造力,引发广阔的兴趣和健康的情感。这样,这些未婚男子感知和思考的方向就会转向学习和工作,降低对性的关注和注意。

4.要充分地应用理智。法国著名作家雨果曾经说过:“本能,让您冲动;理智,叫您停下!”人毕竟不同于动物,人是有思维能力的,善于用理智和道德的力量约束自己,对自己的行为承担道德责任、法律责任。理智与道德能够产生坚强的抑制力,在紧急关头,及时而果断地关上冲动的闸门,让汹涌澎湃的欲望激流平静下去,保持性爱的高尚性和纯洁性。充分运用理智,是调节性心理的重要手段。

与此同时,中年未婚男子应主动接受一些行之有效的性知识教育,使自己学会正确处理、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某些欲望,这对于促进其性心理卫生、培养和发展个性都是十分重要的。

首先,要了解性生理的真实面目。很多中年朋友性生理知识很缺乏或没有留心去了解它,因此往往产生“窥探”心理,甚至为满足其“好奇心”而产生一些盲目无知的行为。心理学研究表明,逆行性生理知识的教育,可以提高感官刺激阈限,即感官刺激与性冲动之间的阈限值,从而产生建立在自觉的基础上的性适应力和性控制力,使他们能更好地适应复杂的文化和生活环境。

其次,要自觉纯化价值观。在文明社会里,人类的性行为明显地表现出综合需要的特征。性既包括生理上的欲望,也包括精神上的性爱。人与世界上其他动物的区别,特别重要的一点是人使性的本能高尚化,使性由单纯的生理领域进入到精神生活领域。因此,中年未婚男子在培养自身性爱价值观时,必须批驳所谓“性解放”、“性自由”的错误价值论调,反对“杯水主义”(所谓“杯水主义”,就是认为满足性欲的要求就像喝一杯水那样简单和平常),同时摆脱单纯的性生理欲望,从而树立性的道德价值观和理智价值观。

最后,要自觉增强法制观念。性关系倒错、滥交等等,会引起一系列复杂的社会问题,因而,中年未婚男子应自觉接受法律的限制和约束,“宁缺毋滥”,这对保持中年未婚男子性生理卫生和心理健康有着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