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不惑之年话健康中年须知
6624500000003

第3章 认清威胁健康的生活方式

概述

在人生命活动的长河中,中年时期是“承前启后”的重要阶段。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自然生理功能逐渐衰退,中年人的体力和对疾病的抵抗力比青年时期大大减弱。而中年人却肩负着繁重的工作任务和沉重的家庭重担,二些青年时期潜伏的致病因素往往会在此时乘虚而入,引发各种疾病。另一方面,由于中年人自以为精力充沛,对某些不舒服的感觉常不以为然,加上工作繁忙,容易忽视病情。大量资料表明,许多老年病不是到了老年才发病,而大多发生在中年,只不过早期症状不明显。尤其是许多慢性病,如高血压、溃疡病、心律失常、慢性气管炎等常以潜伏的形式悄悄地发展。

影响人类健康的因素有多种,人类自身的行为(主要是生活方式)就是其中一项重要因素。

随着传染病被人类控制,疾病谱发生了改变,非传染病如脑血管病、心血管病、肿瘤、糖尿病等成为影响人们健康的主要疾病。而现代医学研究表明:这些疾病的产生与人们的生活方式、生活习惯(如吸烟、酗酒)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医学家也将这些疾病称为“生活方式病”。

近20年来,高血压、冠心病的发病率居高不下,而恶性肿瘤和糖尿病发病率在明显上升,而且它们是死亡原因中的主要杀手。美国的糖尿病病人有一千万,每年有60万新病例发现。1997年我国报道每年新增50万糖尿病病人,1998年这个数字又增致75万,这些数据充分说明我国人民的健康正面临生活方式的威胁。这说明人类的行为对自身健康的影响极大。

近20年来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直接或间接地与多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有关,如高血压、冠心病、肥胖、糖尿病、恶性肿瘤等。同时,不健康生活方式也直接与性病、艾滋病、甲型肝炎等传染病相关。现代人类所患疾病中有45%与生活方式有关,而死亡的因素中有60%与生活方式有关。在美国,不健康生活方式占总死因的48.9%,在我国占37.3%。

在城市,不健康生活方式如:吸烟、超量饮酒、高糖高脂高胆固醇饮食、减少运动、食物过细、精神紧张、不健康夜生活等等。在农村,农民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许多的改变,过去的某些不健康行为没有得到完全的纠正,又增加了新的不健康生活方式,如:饮用不清洁的水、吃东西前不洗手、膳食不平衡、食物由多粗粮改为多细粮、吸烟、超量饮酒等等。肥胖、超体重已越来越成为城市里司空见惯的“风景线”,在城镇郊区也不少见。而肥胖、超体重是与动脉硬化、高血压、糖尿病有着直接关系的健康问题。

大多数的人以吃得多、吃得可口、吃得精细为“好”,以少劳动、少运动、少费力为“享福”,并不知道就在他们“享福”的过程中,“生活方式病”已经开始缠身了。这说明人们对来自日常生活中危害健康的因素认识不足,不懂得生活方式与疾病的关系,脑子里还没有“健康生活方式”的概念。

不健康生活方式与慢性非传染疾病在很多中年人中存在有多种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如不注意平衡的营养,不坚持身体锻炼,抽烟喝酒,生活没有规律,不注重自我保健,自我封闭等等。年头一久,慢性病就会悄悄地发生。如果对身患的慢性病缺乏警觉,没有及时检查和治疗,有可能突发而造成很大损失。如有高血压的人突发中风;有冠心病的人发生致命性的猝死;有的癌症发现时已属晚期等。目前,威胁人类健康的心脑血管疾病和癌症在中年时期发病率就很高。在我国的知识分子中,英年早逝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引起多方注意的严重问题。因此,中年人应该特别注意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改变不健康的行为习惯,科学地生活和工作,加强自我保健,定期进行健康检查,消除疾病隐患,使自己更健康地工作和生活。

简议吸烟

一、烟草的危害

吸烟被视为人类自身最严重的损害健康的行为。世界卫生组织在1996年的一份文件中证实,在90年代初,烟草估计每年引起约300万人死亡,而且死亡人数正稳步增加,当前的趋势如不扭转,到21世纪20年代或30年代初(届时当今的青年吸烟者将进入中老年)每年因吸烟致死的人数预期将升至1000万,其中70%发生在发展中国家。

在我国大约有烟民3亿人,人均香烟的消费增长很快,从70年代初至90年代增长了260%。专家估计,目前我国每年有100万人因吸烟而死亡,到本世纪中叶,每年因吸烟死亡的人数就会增长到300万。在因吸烟导致的死亡中,近一半是由于肺气肿,结核、食管癌、胃癌、肝癌、心脏病、脑卒中各占5%~8%。在我国城市地区,吸烟者肺癌死亡率是不吸烟者的3倍。

在烟草的烟雾中含有的千余种有害物质中,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成分是尼古丁、烟焦油和一氧化碳等。尼古丁是近似可卡因的成瘾性物质,它是导致吸烟上瘾的原因。在紧张或劳累时吸烟,往往给人一种放松的感觉,实际上这是尼古丁造成的假象。因为尼古丁刺激了体内肾上腺素的分泌,而肾上腺素能增加人体的应激能力,从而使人适应外界刺激的能力提高,导致主观上的轻松感。烟草在燃烧时产生的烟焦油中含有苯并芘等多种致癌物质和诱癌物质,它们与多种癌症都有密切关系。吸烟时吸入大量的一氧化碳,一氧化碳可以使红细胞携带氧的能力降低,从而减少对大脑、心脏及全身器官所需氧的输送。

1.吸烟与癌症

调查研究表明,每月吸烟20支以上的人同不吸烟的比较,死于癌症的危险性明显增加,如食管癌增加了3~4倍,口腔癌增加了4~1倍等。科学家曾经用小鼠和狗做实验,强迫它们吸烟,结果可使这些实验动物致癌。有人曾对美国、英国、加拿大三个国家100万以上的人群进行了7次大规模的对比观察,发现吸烟者患肺癌的人数是不吸烟者患肺癌人数的10.8倍,我国一些统计资料也表明,肺癌患者中有长期大量吸烟史者占70%以上。前面提到,在我国城市地区,吸烟者肺癌死亡率是不吸烟者的3倍。

一系列事实说明吸烟是多种癌症的主要致病因素之一。吸烟之所以致癌,主要因素有以下几点:一是烟草中的有害物质使机体中一种叫做p53的抑制肿瘤基因变性或缺失。p53是一个代号,p是英文protein的第一个字母,代表蛋白质,53是分子量53千道尔顿的简写,p53的含义是分子量为53千道尔顿的蛋白质片段,位于细胞中的染色体上,它能控制人体细胞分化,制止细胞无限制地生长,从而避免肿瘤的发生。当这种基因缺陷时,细胞分化,生长失去控制,易致肿瘤形成;二是放射性损伤,烟草中含有的放射性物质,随着烟雾流入人体而在体内聚积,不断地放射出肉眼看不见的X射线,损伤机体组织细胞;三是损伤免疫功能,人体免疫系统中有一种天然杀伤细胞,它可直接抑制和杀灭癌细胞,而吸烟会导致这种细胞的活性降低,吸烟越严重,其活性就越低。

2.吸烟与心脑血管疾病

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等疾病对人类健康的威胁已经越来越大,而导致这类疾病发生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吸烟。

烟中的尼古丁可使血压升高、心率加快,心脏血管的血流增加,同时使四肢的血管痉挛变窄,一氧化碳可使心脏及机体其他部位减少氧含量。另一方面,吸烟也可引起血小板的粘附、聚集,并减少血小板的寿命,减少血液凝固时间,增加粘稠度,所有这些都是造成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脑卒中(俗称中风)等疾病的元凶。

研究人员发现,吸烟者越年轻,因吸烟而引起心脏病发作的比例越高,30~40岁人群中,80%的心脏病发作与吸烟有关,50~59岁及60~69岁人群中分别是67%及50%。吸烟使动脉壁产生结构损伤而使血管的老化过程提前10年,并产生栓塞、冠心病发作及发生脑卒中。同时,吸烟还是周围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吸烟者比不吸烟者更易患周围血管病,并且患病后病情更严重,而戒烟者可减少这种严重性。动脉硬化是心脏疾病及中风的主要原因,吸烟者患动脉硬化多于非吸烟者,发生后情况也更严重。吸烟、高血压、高血脂是心肌梗死的三个危险因素,因此,患有高血压、高血脂再吸烟,就增加了心肌梗死的危险性。吸烟量越多,心肌梗死危险性越大,每天吸三包烟者机会多三倍。吸烟者发生心肌梗死后存活率比不吸烟低,心肌梗死继续吸烟增加再次心肌梗死的危险性。

青少年吸烟可出现咳嗽、体力减低、心跳加快,随着抽烟时间的延长,这些情况会越来越严重,最后发展成为心脏病或慢性肺病。

有些人误认为吸低焦油、低尼古丁的烟可减小危害,但实际上吸低焦油、低尼古丁烟者吸烟的量会增多,吸得也更深,以此来补偿减少的尼古丁,这样增加了烟中的其他有害成分,又增加其他病的危险性。

不管目前你吸多少烟,吸多长时间烟,戒烟后的心脏病危险性会逐渐降低,例如戒烟后10年,心脏病死亡的危险性与从未吸烟者相似。应在心脏病出现症状前停止吸烟,一旦出现症状,即使戒烟,心肌梗死的危险虽然可降低,但不能降到正常。因此不要等到有心脏病时才戒烟,应该从现在起就开始戒烟。

3.被动吸烟也受害

吸烟者吐出的烟雾中同样含有有害物质,吸入这些有害物质同样会损害人体的健康。

研究证明,父母吸烟的一岁以下婴儿患严重胸肺疾病机会比其他婴儿高一倍。孕妇被动吸烟对胎儿也造成严重影响,出现低体重、畸形婴儿等。研究表明:父亲大量吸烟的婴儿在围产期死亡率比父亲不吸烟的婴儿高得多。

美国著名医学家埃维莱特·库帕最近指出:吸烟会使您孩子健康受到威胁……吸烟者的子女比不吸烟者的子女更易患呼吸道疾病,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其毒害也随之增加。根据对3528名5~9岁的儿童的流行病学调查,父母一人吸烟患呼吸道疾病比不吸烟者高6%;父母都吸烟者,则高出15%左右。哺乳妇女吸烟时,烟碱也可以从乳汁排出,重度吸烟者每升乳汁可含0.5毫克的烟碱。烟碱不仅可分布到许多脏器,而且在妊娠妇女还可通过胎盘分布到胎儿周身。因此吸烟的母亲能把自己吸收的烟碱传给胎儿,对胎儿造成有害影响。胎儿作为一个未成熟的人体也是被动吸烟受害者。据统计妊娠期间吸烟者比不吸烟者分娩的婴儿体重平均小180克,即5%左右。吸烟者中自发流产发生率比不吸烟者为多。吸烟者死胎的发生率亦高于不吸者。据日本《朝日新闻》报道,日本有10所大学医学院对出生婴儿的父母及其孩子的体表畸形进行了调查研究。发现父亲每日吸烟在10支以内者,孩子畸形的发生率亦较高,如先天性心脏病,在吸烟的妇女所生的孩子中为0.47%。无头儿、兔唇、颚裂等畸形,发生率均比不吸烟者父母的婴儿为高。这些都充分说明父母的吸烟陋习,可导致未来出生的婴儿畸形。日本的另一项研究还证明,本人不吸烟而丈夫吸烟的妇女的肺癌死亡率是丈夫也不吸烟的妇女的2倍以上。

被动吸烟对儿童的智力也有明显影响。据黑龙江省850农场医院对800名大专学生(为甲组)与600名因学业不佳而留级的初中以下学生(为乙组)的父母“嗜好烟酒对子女智力影响”的调查指出:父母每日吸烟少于10支,饮酒少于100克者,两组子女智力无明显差异;而每日吸烟大于20支,饮酒多于100克者,两组智力有明显差异。乙组学生父母吸烟饮酒量大、时间长的是甲组的5倍,无烟酒嗜好的父母,甲组是乙组的6倍。

因此,在吸烟已成为世界公害的今天,许多国家广大被动吸烟者普遍呼吁:保护不吸烟的公众不受害于飘浮的烟尘而产生的致死因素,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卫生问题的重点。保护无辜者健康的行动应该来得更加强烈。不吸烟者所在地禁止吸烟应被考虑为各国保护不吸烟者的最低标准。应当大声疾呼:自由吸烟者不要侵犯别人不吸烟的自由。被动吸烟加重成人支气管炎症状。据《美国医学论坛报》1994年12月15日报道,一项多中心试验研究发现,被动吸烟者与不呼吸烟雾污染的空气者相比,患哮喘、阵发喘鸣、支气管炎者多40%至2倍。瑞士和美国的研究人员对4197名18~60岁非吸烟者进行调查,内容包括:接触吸烟者人数;每日接触烟雾的小时数;已接触烟草烟雾的年数;还有呼吸系统疾病的症状如喘鸣、呼吸短促及哮喘等。在调整了年龄、性别、体重指数、研究地区、特应性、父母及兄弟姐妹的病史等后,研究者发现被动吸烟喘鸣危险增加2倍,支气管炎症状危险增加60%,呼吸困难危险增加45%,慢性支气管炎症状危险增加65%,经医师诊断的哮喘危险增加39%。英国的报告则指出,11岁以下的不吸烟男孩,如果家中无人吸烟,患过咳嗽的占35%;若家中有一人吸烟,患咳嗽的占42%;家中有两人吸烟,患咳嗽的就占48%。还有统计说明,婴儿在头一年里患气管炎和肺炎的患病率在吸烟家庭中比不吸烟家庭中高2倍。

二、戒烟并不难

在我们规劝吸烟者戒烟时经常会听到吸烟者说:“戒烟太难了!”

美国的戒烟专家麦克法兰得博士说吸烟习惯是一种“神经肌肉习惯”;也有专家说吸烟习惯是一种“心理依赖”;当然,也有许多人认为是“对尼古丁的依赖”。依笔者看,三种原因都有。有些吸烟者身体里的尼古丁受体比较敏感,长期吸烟形成对尼古丁的依赖,在身体里尼古丁水平很低以后就感到不舒服,就是我们说的“烟瘾犯了”,一定要想办法吸几口烟才能缓解。另有一些吸烟者并没有不吸烟就浑身难受的感觉,只是思想里常冒出吸烟的念头,看见别人吸烟自己就想吸,这类吸烟者主要是对吸烟行为的心理依赖。还有一些吸烟者是习惯成自然,手指头上总想夹支香烟,在一些情景里特别习惯做用手掏香烟的动作,或者是手握打火机打火的动作。比如当与别人说话的时候,往往不自觉地把手伸向放香烟的口袋,或者把一支粉笔、一支圆珠笔夹在食指和中指之间,像夹着香烟一样,似乎是在体会拿香烟的感觉。这类吸烟者属于“神经肌肉习惯”型的。

改变一种行为习惯是不容易的。在吸烟成为一种嗜好和习惯之后,要想戒除的确并非易事,有的人甚至说“要我戒烟,还不如要我戒饭哩!”

其实,要戒断烟瘾也并不难。我国前卫生产部长崔月犁就曾说过“戒烟也不难”。他就曾经吸过烟,后来在他认识到吸烟的危害后就戒掉了,他的家人也和他一起戒了烟。所以他作出了“戒烟也不难”的评说。

这里再讲一个真实的故事:同事老郑长期大量吸烟,一次因身体不适到医院检查,肺部X线片有阴影,医生怀疑肺癌的可能,除开方给药外嘱其戒烟。此君从医生脸上的严肃表情和与其家属的低声细语中似乎领悟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他把医生的话记在心里,从那天起就不再吸烟。同事们开玩笑说:“老郑,你不总是说戒烟多难吗,怎么这么容易就戒了?”老郑只得作无可奈何状。

而两个星期过后,当他到医院复查时,肺部的阴影明显的减退了,医生说很可能只是一些炎症,基本上没问题了。此君如释重负,出得医院门来的第一件事就是奔向烟摊,买包香烟,点燃一支,“美美”地吸了起来。

老郑的表现虽然好笑,但说明了一个问题,就是戒烟并不是那么难的,只要是真正认识到吸烟的危害,内心有了动力,拿出毅力来,并借助一定的戒烟方法,是完全能够戒烟成功的。

如果您是真正想戒烟的话,请按照以下几个步骤,持之以恒,我相信您一定会成功的。

准备戒烟

你首先是应该知道吸烟的坏处和戒烟的好处:

(1)吸烟会引起咳嗽和吐痰,自己难受,别人也讨厌。

(2)吸烟满身都是烟味,不吸烟的人很讨厌烟味。

(3)吸烟会损害味觉和嗅觉。

(4)吸烟会引起早衰,面部皱纹早出现。

(5)吸烟浪费金钱,一年积下来可买一部大彩电。

(6)长期吸烟必然导致气管炎和肺气肿,还会引起和加重心脑血管病,甚至还会诱发癌症。中年人的体质本来就在退步,如果不保护,衰退会更快。

(7)戒烟后可以免除以上麻烦,又节约金钱又可以获得健康,何乐而不为!

开始行动

实施戒烟计划有两种方法可以选择,如果没有尼古丁依赖,你就不要犹豫,说戒就戒,作出决定,把存有的香烟和打火机都扔掉,并向家里的人、同事和好朋友宣布你的戒烟决定,请他们帮助监督你。

如果你有尼古丁依赖,可以采取以下方法。先订一个戒烟日期,然后从现在开始减少吸烟的次数。然后定下几个星期以后完全停止吸烟(最好在大约三个星期到一个月)。也要向家里的人、同事和好朋友宣布你的戒烟决定,请他们帮助监督你。

下列方法也许可以帮助你戒烟:

(1)逐日推迟15分钟点燃第一根烟的时间。

(2)烟瘾来时,想法分散注意力,找点事情做。

(3)定出不吸烟时间,逐渐延长这段时间。

(4)饭后尽快离开餐桌去刷牙或洗碗,不要坐下聊天或看电视、看报。

(5)试用自己平常不用的那只手吸烟。

(6)每次需要买烟时想办法拖一段时间再买,每次最多只买烟一包。

(7)每根烟只吸一半。

(8)对于那些有尼古丁依赖的吸烟者则可以用一些尼古丁替代的办法来解决“烟瘾”问题。如目前已经有可以粘贴在皮肤上的尼古丁粘膏帖,它可以让你的皮肤吸收一定的尼古丁,以降低烟瘾。最近又有了口服的尼古丁替代品,也是可以用来帮助戒烟的。

坚持阶段

在一个月后,就要完全戒掉吸烟的习惯,不能拖延彻底放弃香烟的日子。在这第二个月里一定要有坚定的毅力,用自己的意志战胜自己的动摇,千万不能动摇信心,放弃自己的努力。可以采用一些措施和办法,帮助自己成功,要让自己能够做到在一个月内一口烟都不吸。

(1)每天早晨醒来,都要想一想“今天是我戒烟的第几天了?我已经战胜了自己,我要坚持住,今天决不吸烟”!

(2)继续在最容易拿起烟的时间里让自己保持忙碌,在烟瘾没有过去以前不要停下来。

(3)在这段时间要尽量以素食为主,避免油腻辛辣食物。

(4)两餐之间喝6~8杯水,促使尼古丁泌出体外。烟瘾来了,就喝上两杯果汁或白开水,然后到室外去做10次深呼吸。忍不住烟瘾时还可冲洗淋浴,或用冷热水交替擦洗臂膀和上身,促进血液循环。

(5)要回避与吸烟的人交谈聊天。

(6)当有人给你递烟时要大声说:“谢谢,我已经戒烟了!”

巩固阶段

坚持完全戒烟一个月后,你就基本取得了成功,但还必须要继续巩固。在随后的两个月的巩固阶段里,还要继续坚持前面的做法,并且要自己总结一下戒烟的好处:是不是嘴里没有烟臭了;是不是吃东西觉得有味道了;是不是气管里感觉清爽了;是不是说话的声音变得利落了;是不是得到家人、同事的称赞了……。

在你开始戒烟以后,你的体内将发生许多有益的变化:戒烟8小时后,血液中的一氧化碳含量减少到正常水平,含氧量增至正常水平。24小时后,心脏病发作机会减少。48小时后,神经末梢再度恢复敏感性;嗅觉和味觉增强。72小时后,支气管不再出现痉挛,呼吸将变得较为舒畅,肺活量相应增加。戒烟1个月后,咳嗽、鼻窦充血、气急等症状明显减轻;支气管出现新的纤毛,呼吸器官处理粘液的功能得到增强,抗感染的能力也相应增强。戒烟5年后,一般水平吸烟者患肺癌的死亡率下降一半。戒烟10年后,易癌变的细胞被健康细胞取而代之,口腔癌、喉癌、食管癌、膀胱癌、肾癌的发病率下降。

在巩固阶段里,你仍然需要经常做室外运动;与戒烟的朋友交流体会,互相鼓励;多喝水;少吃油腻辛辣食物;不饮酒;还要培养自己的多种业余爱好。不管再遇到什么特殊情况,如招待客人、过节、高兴、烦闷、看球赛、看戏、聊天等等,都不能重新拿起香烟,每当有动摇念头出现时,就要想到“我已经取得了成功,切不可让自己的努力白费了,我必须战胜自己——为了我和家人的健康!”

戒烟后的感觉真好,你一定会从中获得很多的益处,祝贺你的成功!

酗酒

一、酒的功过

酒是一把双刃剑,适量饮低度酒可延年益寿,经常酗酒却能严重损害人们的身体健康,甚至酒还可以夺人性命。

有人说中国有个“酒文化”,的确,中国人酿酒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了。在中国人的生活中似乎离不开酒,只是近些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酒的使用和消耗有些过多。在日常生活中,朋友聚会、亲人团圆、节日庆典,以酒助兴,举杯相庆,无可厚非。但是近些年来劝酒之风日渐盛行,在酒宴中,为了表示热情好客,主人总要向来宾敬酒、劝酒,客人为了表达感激之情也要回敬。如此推杯换盏、你来我往,甚至还流行什么“宁伤身体,不伤感情”,“感情浅,舔一舔,感情深,一口闷”,“感情铁,喝得胃出血”等等的说道,直搞得酩酊大醉,翻江倒海,轻则不能自持,中则伤害身体,重则赔上性命。这样的饮酒,决不应该算在“酒文化”之列,倒是应该禁止的。

少饮酒有益健康。适量饮酒即每天饮不超过100克的红葡萄酒,对人体有舒筋活血之功效,有减少发生心血管病的效果,还可刺激胃液分泌,增强消化功能。但若对酒的喜爱达到依赖不舍的程度,或饮酒过量,或饮酒方法不正确等等,那么就会对人的健康构成危害,甚至是很大的危害。我国历史上著名文人陶渊明,终生嗜酒,不但严重地影响了自己的健康,而且祸及子女,导致后代智力发育不全。当他觉察到酒对身体的危害后,欲戒不能,已经到了酒精依赖的程度。在今天的社会上也有不少的嗜酒者,他们中许多人患有“脂肪肝”、动脉硬化、肝硬化等病症,老年容易得老年性痴呆、脑血管意外等,造成健康和寿命的损失。

酒对人体的危害主要在于酒精,酒精含量越高,危害越大。酒精在体内通过肝脏分解燃烧,长期过量饮酒必然造成对肝脏的损害。特别是在肝脏本身已经有了某些问题(如慢性肝炎、“脂肪肝”等)时,酒精就会加重肝脏的负担,长期饮酒就必然会造成肝脏的损害。当大量饮酒,使体内血液中酒精浓度达50毫克%以上时,即可出现注意力减退、精神恍惚。在这种情况下进行某些操作就很危险,如开车、高空作业等。酒精浓度达到100~150毫克%时,则不能自持,呈轻度醉酒态。此时,如果在没有旁人照顾的情况下做某些动作或行动就很危险,如过马路、接触火、水、电等。达地毫克%时,则陷于沉醉。

此时,经常会出现呕吐,如果达300毫克%以上时,即有致死的危险。如果一次饮酒量相当于50~100克酒精,血中酒精突然升高达100~150毫克%时,亦有致死的危险。

二、酗酒的危害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经常酗酒可造成以下危害:

1.容易引起早衰

饮酒可妨碍叶酸和维生素B1的吸收,引起贫血和多发性神经炎;影响食欲,造成营养不良;酒后发热,消耗大量热能,导致蛋白质缺乏。

人的大脑的细胞约有20亿个,每天脑细胞正常的新陈代谢约20万个,约占二万分之一。长期大量饮酒可使脑细胞受损,每天要死亡20万个脑细胞,久而久之会造成智力迟钝、注意力涣散、记忆力衰退,判断力下降等,甚至患“老年性痴呆症”,这是因为嗜酒的人把酒当成主要能量来源,不注意饮食调节从而造成营养不良,缺乏维生素,尤其是硫胺和烟酸。

2.容易引起骨折

钙磷代谢和骨代谢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正常情况下。

血钙浓度和血磷浓度维持在一定水平,有利于钙和磷在骨的有机质中先形成胶体的磷酸盐,再沉淀成骨盐,从而保持骨的坚硬度。长期嗜酒妨碍钙的代谢,加之嗜酒的人尿中排出的钙和磷酸盐的增加,使血钙、血磷浓度降低,这时沉积在骨组织中的钙和磷就从骨中释放出来以维持血中钙、磷浓度的恒定,从而造成骨质疏松,使骨骸变得松脆,因而容易骨折。

3.增加心脏的负荷

醇可使体循环血管收缩,周围血管阻力增加,心肌工作量和氧需要量增加,心肌收缩力减退以致引起心搏量和心排量明显降低,出现心律失常,重者可造成左心室衰竭,甚至死亡。使血压、血脂升高,胆固醇含量增加,冠状动脉硬化进程加快,心肌损害加重,冠心病发病率增高。长期大量饮用啤酒,可致心脏扩大,称为“啤酒心”。

4.引起肝脏的损害

人体摄入的酒精主要依赖肝脏进行氧化分解,乙醇在’体内氧化产生乙醛和氢,可直接损害肝脏。肝细胞受损变性,最终导致肝硬化。100毫升血中酒精达到80毫克(按全身血液5000毫升计,全血中4克酒精)肝脏即可受损。

5.对消化道的影响

长期饮酒,食管蠕动功能降低,下端括约肌功能减退,胃液容易反流引起食管炎。酒后呕吐可引起食管破裂或贲门粘膜撕裂,造成上消化道大出血。胃内容物中酒精达到30%时,胃粘膜会因强烈刺激而受损。长期饮酒,影响消化功能,容易发生慢性胃炎、溃疡,或使溃疡加重,引起出血。急性酒精中毒,可引起急性胰腺炎,还使这些部位的癌变率明显提高。

6.对泌尿生殖系统的影响

酒精可使肾上腺素分泌增加,心跳加快,小动脉收缩,导致肾缺血,产生肾素,血压升高。酒精可使血中睾丸酮含量降低。嗜酒男性往往发生勃起障碍或不育;女性可致月经不调,停止排卵。酗酒后受孕的胎儿往往会发育不良,或发生流产,或畸形,生下后也许是低能儿。西方把这类孩子称为“星期六婴儿”,因为他们是在父母星期六(周末)放纵狂饮后受孕而生的。

7.酒精长期刺激肾上腺皮质,使其功能逐渐减退,最终造成早衰

据统计,酒徒的平均寿命比不喝酒的人平均低15年。

呼吸道防御功能减低。嗜酒者肺结核发病率比不饮酒者高9倍。肺结核、支气管扩张的病人饮酒后,由于酒精刺激,病灶部位的血管迅速扩张,可引起咯血。

8.长期饮酒,眼底血管受累,可使视力减退如酒质不纯,含有甲醇,还可导致失明。

9.使机体代谢紊乱

抗毒能力降低,增强某些药物、毒物的毒性。所以在有毒环境内,服药期间,切忌饮酒。

10.酒后驾车是造成车祸的主要原因之一,造成的社会危害极大。

11.长期大量饮啤酒容易造成能量过剩,长出个“啤酒肚”,促使身体发胖。而肥胖是一个很严重的健康问题,它与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都有着直接的关系。

应该说明的是,我们这里说的是酗酒,而如果没有对酒精过敏或身体患有不能饮酒的病症,少量饮用低度葡萄酒或啤酒、黄酒,则有促进血液循环作用。

长坐不起缺乏运动

运动对于每一个人都是十分重要的,特别是对于经常坐在办公桌前、计算机前工作的中年人来说,运动对于他们的健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可是,许多的中年人一坐到办公桌前就很难想到运动,特别是由于近年来工作的紧张度增强了,运动的时间就更少了。同时生活方式也发生了许多变化,如过去骑车的改成了坐车,或者开车;过去要做饭、干家务,现在请保姆、经常吃饭馆……原来家庭生活和工作中的一些运动减少了,而人的惰性也增加了:能坐车就不骑车;能乘电梯就不爬楼梯;能享受一份舒适,就不会付出一份辛苦。许多人的确是不愿“自找苦吃”的,总是感觉少费力、少出汗、少受累才舒服,殊不知自己的活力和健康就在这样的“舒适”和“安逸”中渐渐减退。

长期缺少运动,身体得不到锻炼,不仅各项功能会衰退,更重要的是通过摄食吸收的营养得不到消耗而转成能量储存起来,能量的积存会导致身体肥胖,而肥胖是高血压、冠心病和糖尿病的直接诱发因素。过去把肥胖称之为“发福”和“富态”,以为身体胖了是好事情,而实际上肥胖却是健康的敌人,我们应该避免肥胖才对。

许多中年人有程度不同的发胖趋势。近年来,大城市里的儿童、青年人、中年人、老年人中有许多体重超重者,如北京市超体重者就多过6成,这是一个不好的趋势。中年人如果出现发胖的趋势,更应该提高警惕。首先应该加强锻炼,每天要安排出运动的时间,其次才是注意饮食,不要吃得饱。中年人的工作担子、家庭生活担子都比较重,时间也比较不够用,因此应该有意识地在工作和生活中“自找苦吃”,避免安逸,如多活动、少坐着;多爬楼梯少乘电梯;多走路、多骑车、少坐车;这样就可以在每天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加大运动量。当然,如果能够专门安排时间运动更好。

我们提倡人人运动,不是要求每天都进行剧烈运动,更不是希望千篇一律。体育运动要因人而异,因季节而异,适可而止,以适合自己身体健康为度,一般地说,住高层楼的不宜一口气爬20层楼梯;患有心肺脑血管疾病的不宜作剧烈运动;患严重关节炎的在严冬不宜作户外晨练。工间操、太极拳和快步走则人人皆宜。

高脂、高糖、高盐饮食

历史上我国人民的生活一直比较贫困,在那受穷苦的年代里人们只能够吃到很少的肉、油和糖。贫困使得大多数中国人渴望多吃肉,多吃油,多吃精白面,多吃是“福”,大腹便便是“富态”……。

近20年来生活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人们吃的油多了,吃的肉多了,吃的糖也多了,精细的食品也多了。这样的饮食习惯对人健康会有什么样的影响呢?

一、高脂饮食

脂肪是人体不可缺少的营养物质,食物中的脂肪含量高可以给人体提供高热量。但是脂肪中的胆固醇含量过高又有害于健康。因为胆固醇容易附着在血管内壁上,造成动脉粥样硬化(简称动脉硬化),而动脉硬化就会引发高血压、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脑血管病变(脑溢血、脑血栓等)。另外,高脂肪食物使血液中的脂肪酸含量增高导致“高脂血症”,而高脂血症可能引发一系列不良后果,如加重肝脏的负担,引起“脂肪肝”等。因此,经常吃高脂肪食物对健康不是好事。健康的饮食应素荤结合,以素为主。低脂肪、低胆固醇饮食有利健康。

二、高糖饮食

许多人喜欢吃甜食,除了菜里放糖或某些糖制点心(如甜糕、糖包、麻元、元宵等)外,还经常吃糖果、蛋糕、冰激凌,喝甜饮料,这样人体就摄入了太多的糖。

糖在体内经过代谢,可以产生热量,是人体能量的主要来源。但是经常、大量吃糖,糖的摄入使血液中糖的含量处在一个高水平上,一方面糖对胰岛细胞的过分刺激会加重胰岛的负担,长期的过分刺激会降低胰岛的功能,易诱发糖尿病。另一方面,糖在体内的转化和吸收会增加身体内的能量储存,使体重增加,身体发胖。

高脂和高糖饮食都能使身体发胖,而肥胖又可以导致高血压和冠心病,同时,肥胖也是糖尿病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吃过多的糖对健康是不利的。经常吃含糖量高的食品不是健康的生活方式。

三、高盐饮食

有的人“口重”,喜欢吃偏咸的菜肴。特别是北方人,普遍口味较重。从医学的角度看吃得过咸是不好的。

盐的化学名字叫氯化钠,钠是人体必需的物质,钠和水在体内的平衡则是维系生命的重要条件。当吃盐太多时身体里的钠就会过多,钠多时身体细胞里就会潴留相应的水,细胞就会出现水肿。因此,吃盐过多可以增加肥胖。

同时,钠摄入过多容易导致高血压,从而增加脑卒中、心脏病、肾功能衰竭的危险。许多的研究证实,只要给高血压的病人限盐,血压就会降低;限制心脏功能衰竭或肾脏功能衰竭的病人的盐摄入量也可以改善他们的心脏功能和肾脏功能。这说明,高盐饮食是一种不健康的生活方式。

因此,在日常的饮食中应该尽量减少盐的摄入,中年人尽管改变口味较难,但也要去努力改变。多吃新鲜蔬菜,不吃很咸的腌制菜,以清淡为主。这样长期坚持,对健康将会很有好处。

生活无律常张少弛

一、生活无律有害健康

人的生命活动有其一定的节律和周期,人们应该遵循一定的生活节律,按照人体的“生物钟”的运转常规来工作和休息,才能保持旺盛的精力,促进健康,延缓衰老。

德国哲学家康德生下来身体很弱,经常闹病,却能活到80岁。后人曾这样描述他的生活规律:他的全部生活都按照最精确的天文钟作了估量、计算和比拟。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在总结自己的生活经验时曾说“我的生活过得像机器那样有规则,当我的生命告终时就像时钟的指针停在一处不动了”。

然而,许多人并没有认识到生活节律对健康和生命的重要性。特别是近年来,社会的变革带来了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有许多人、特别是那些不受上下班时间约束的人,工作和休息,吃饭和睡觉不讲节律,只图个人的自在,或不吃早餐;或到下午2点吃午饭;或晚上八九点才吃晚餐;或半夜不归;该睡不睡;该起不起;该吃不吃;该作不作;该息不息;生活没有规律。

一个人长期生活没有节律,必然影响身体健康。因为一方面人体的生物钟是有节律的,什么时间该睡觉,什么时间该吃饭,都有一定的时间规律。比如去过西半球的人都有“时差”的体会,那就是因为我们平时生活在东半球,我们的生物钟是根据太阳在东半球起落的规律形成的。而到了西半球以后,太阳升起的时间正好是我们东半球日落的时间,当我们身体内部的生物钟还没有调整过来时,我们就会感到不适应:西半球太阳高照的时候我们瞌睡得很深,可是当夜半人静,我们却清醒异常。要调整生物钟还需要好几天的时间哩!所以,我们的生活首先应该遵循自身已经形成的生物钟的节律。这样才是遵循自然法则,有利于健康的。

拿饮食来说,如果胃里空的时间太久不进食必然会对胃造成伤害,容易得胃溃疡或十二指肠溃疡。而晚上吃饱了就睡觉也不好,经常如此,很容易出现肥胖,因为营养没有消耗,充分被身体吸收了。这对于中年人是很不健康的生活方式。

但是,生活和工作不可能总是规律的,太严格的规律谁也做不到,只要有这方面的意识,个人能够加以调节,经常注意纠正不规律的生活,做到基本规律就行了。

二、常张少弛有损健康

中年人的工作和生活大都是紧张的,但长期的紧张会对人体健康造成伤害。因为人的精神需要有张有弛,需要调节;人的身体也需要劳逸结合。如果不能有意识地在繁忙的工作中“忙中偷闲”,加以调节,让自己的精神一直处在紧张状态,让身体总是处在疲劳状态,那么,久而久之,身心问题就会出现了。

一个人精神长期处在紧张状态会带来一系列的不利影响。精神紧张造成心理压力,心理压力可能会使人的睡眠质量差,甚至失眠;导致食欲减退;心态改变(如没有好心情);可能使性欲减退;记忆力也会明显减退;反应变慢……由此又能导致身体体能的减退。

长期的忙碌使人的体力得不到恢复而处于疲劳状态。

一个人长期处于疲劳状态时就会使机体的功能状况下降,抵抗力下降,容易感染疾病,如结核病、肝炎等。

以上由于现代社会生活和工作的快节奏所给人们带来的影响和导致的健康问题被某些专家称为“快节奏综合征”,或“现代都市生活综合征”。许多中年人并不特别注意这种生活方式所带来的健康问题,而这些问题又恰恰是中年人应该特别注意的,因为他们的健康往往就是在那忙忙碌碌的工作和生活中不知不觉地遭受着损害的。

自我封闭缺少沟通

历史早已证明,在人类社会中,不管是远古人还是现代人,不管是生产斗争与自然斗争,还是与自己斗争,融入群体才能生存,天马行空则难有立足之地。人与人之间可以而且必须通过语言和行为进行充分的交流,互相沟通,互相启发,互相帮助。这是生活方式的重要内容之一。在这方面,有的人善于与他人交流沟通,而有的人则不愿与人交流,很难与他人沟通。缺乏好的交流习惯的人往往比较封闭,遇到什么事情不顺心了,有了什么思想负担了,习惯放在自己心里,憋着,闷着,要么自己生闷气,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化解;要么“积压愈久反应愈烈”,等到哪一天憋不过去了,爆发出来,不是坏了事情就是伤害了自己或他人。

俗话说,生活的道路上并不总是铺满鲜花的。每个人不可能事事都顺心,时时都开心,总会有不如意的时候,总会有疙瘩的事情。在遇到这种情况时缺乏与他人交流的人往往不懂得“释放”,总是把心事放在自己的“肚子”

里,连对自己的丈夫、妻子、好朋友都不愿讲,使自己处在一种自我封闭的状态。很多中年人由于工作忙缺少与同事们交流的机会,或者由于周围的人际关系不太融洽,而不愿意与人沟通,慢慢也就习惯了自我封闭。这种自我封闭的生活方式不是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因为人们间的思想交流有助于释放思想情感方面的压力,有助于调整自己的心态。在当今社会,生活的节奏加快,来自生活、工作、学习方面的压力增加,许多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和挑战,因此就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情绪问题、心理问题,所以抑郁症已经是一种普遍的精神问题,在每十位男性中就有一位可能有过抑郁,而女性则每五位中就可能有一位有过抑郁。在我国,15~35岁人群死亡的第一位原因是自杀。世界卫生组织的报告说,抑郁症已经被列为人类的第5大杀手。而抑郁往往与自我封闭的习惯密切相关。心理学家强调,增加人们的交流机会可以对健康产生巨大的正面影响。

中年人应该认识交流沟通的重要性,在繁重的工作之余要增加自己的社交面,要参加一定的社交活动,同时要善于与人交流思想,沟通情感。有了不愉快,碰到烦心的事情,或心里有了解不汗的疙瘩,可以与自己的朋友、家人聊一聊,当你把心里的矛盾和烦恼说了出来,实际上你心头的压力就得到了释放,你就会觉得比没说出来时好受了些。如果你的朋友和家人能够为你分忧解愁,那对你就会更有帮助。有时也许你觉得聊天是耽误时间,但实际上从聊天中获取到的益处往往是你所估计不到的。

大自然对健康的警告

在我们的地球上,一有着不计其数的生物在千变万化的自然界繁衍生息,人类即其中之一。对于人类来说,大自然如同慈爱宽厚的母亲、相濡以沫的朋友,亿万年来尽其所有为人类创造了赖以生活、生存的环境。人类与自然界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物质的交换。

许多自然因素对于人类来说不仅是有益的,而且是须臾不可离开的。人们常说:“雨露滋润禾苗壮,万物生长靠太阳。”可见来源于大自然的阳光、空气、水及各种营养物质是人类生命的基础,与人类的健康息息相关。

阳光给地球以光和热,让大千世界充满勃勃生机。阳光中的红外线、紫外线等各种光线不仅可使人体血液循环加速,神经系统兴奋,还具有杀菌、促进骨骼生长发育等功效。

空气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物质之一。地球上的空气含有足够的氧供人体利用,以进行生物氧化,产生能量。

自然界各种各样的声音组成了人类生活的交响曲。和谐悦耳的声音给人以美好的精神享受,使人身心舒展,振奋向上。

适宜的温度是生物生存的必要条件。人类通过高度进化的体温调节系统增加产热或散热,来适应一年四季环境温度的变化,使自身的新陈代谢得以正常进行。

取之不尽的食物和水更是大自然对人类的无私馈赠。

就像母亲哺育自己的孩子一样,自然母亲用这些丰富的营养创造了人类的生命,健壮了人类的肌体,繁衍了人类的后代。

而,大自然向人类展示的不仅仅是母性的仁慈祥和,如果对大自然的馈赠利用不当或破坏有加,它也会露出狰狞的面目,威胁人类的健康。

紫外线的侵害

在没有适当防护的情况下,过度强烈的阳光中的紫外线照射可严重损害人体健康。紫外线除来源于阳光外,还来源于日常生产生活环境中温度达摄氏1200度以上的物体,如正在冶炼中的冶炼炉温度、乙炔气焊、探照灯和水银石英灯的直接照射。如在这种环境中生活或工作会引起可怕后果,患恶性皮肤癌的可能性大大增加。有资料报道,因美国日光浴盛行,每年约2500人因恶性皮肤癌而丧命。年龄越小,肤色越浅患,此病的可能性越大。近年来由于工业污染环境,大气的臭氧层遭到直接破坏而变得很薄,因紫外线过度照射引起的皮肤癌发病率越来越高。

过度的紫外线照射可造成对眼睛的损害,引起“角膜炎”、“结膜炎”,一般临床医学称为“日光性眼炎”、“电光性眼炎”。“雪盲”也是其中之一。患者表现为眼睛发炎、疼痛、甚至失明。

空气污染的影响

大家知道,地球上的空气是由多种气体组成并含有各种各样的物质微粒。这些气体所形成的气压及各种气体在大气中所含的浓度正常与否,大气中物质微粒的成分如何,是空气影响人类健康的主要因素。

最适合人类生活的气压为一个大气压,即平原地区的大气压。当人们生活环境发生变化,如高空飞行、深海潜水或内陆地区的人到高原地区旅游或生活时,环境气压的变化幅度是相当大的。如果没有恰当的生理防护,健康状况就会受到严重损害。如果环境气压突然降低,会导致血液及组织中的溶解气体变成气泡,阻塞血管,最终使组织器官缺血、缺氧。

高原地区明显低于平原地区的大气氧分压会使旅游者或其他人因缺氧而头痛、心慌、呼吸困难甚至昏迷,即发生“高原反应”。当然,如果长期生活在此环境中,机体会出现血液中红细胞增多,携氧增加以满足人体生理需要的代偿反应,而这种反应是否有效,取决于个人的体质及生理适应能力。体育锻炼则是提高这些能力的有效手段。

空气中物质微粒成分也可直接影响到人体健康。在科技迅猛发展、工业高度发达、生活日益现代化的现代社会中,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大气中充满了对人体健康有害的物质微粒。工业、交通废气每年大约要排放数以亿吨计的有害化学物质污染空气;熔炼、金属切割的粉尘也大量飘浮在空气中;生活垃圾无处不在。这些使空气的成分、透明度及理化性质都发生了明显的改变。如今在地球上的许多地方,那“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的美丽景象已成为昔日的回忆,取而代之的是终年头顶灰蒙蒙的一片。当这种严重污染的空气进入人体,会严重破坏我们机体的防护系统之一——免疫系统,使疾病不断爆发,几倍、几十倍地增长。空气污染带给人类的危害主要有以下几种:(1)由于空气中的有害物质对呼吸器官的侵袭造成支气管、肺的炎症或癌症、过敏性哮喘以及尘肺、矽肺等呼吸性疾病;(2)空气中某些化学物质的浓度过高可直接损害机体的器官组织,如氟类物质中毒可使牙齿着色、缺损、脱落,骨关节疼痛、畸形、活动障碍,铅类物质中毒可破坏血液成分,损害神经系统;在工业生产、日常生活中大量接触的有机化合物苯中毒又可引起精神神经病变、血液成分异常、出血等严重情况;(3)空气中有害气体聚集,如一氧化碳过多可导致机体严重缺氧,出现生命危险,即通常所说的“煤气中毒”。

温度的变化

自然界适宜的温度给人类的生存提供了适宜的条件。人类可通过自身的体温调节来适应地球上四季的不同温度,但如果环境温度过高或过低,超过于人体的体温调节能力则会造成健康损害。

1.高温

如在酷暑烈日下旅游、劳动,或在大量散热而不能降温的车间里、熔炉旁工作,机体的散热中枢首先被迫过度工作,通过大量排汗而散热降温,继而发生调节障碍使体内热蓄积,最终造成内环境平衡失调,生理机能紊乱,神经活动抑制的“热射病”;而强烈阳光的直接照射颅顶又可造成颅内温度升高、脑组织充血、出血、水肿的“日射病”。这两种情况即通常所称“中暑”。

2.低温

在环境温度较低时,机体的体温调节系统可通过肌肉、血管强烈收缩增加产热来适应环境温度,但如果环境温度过低,又可由于血管持续收缩造成组织冻伤,此时还可因为机体抗低温调节失调而出现体温过低。在这种情况下,人体的神经系统活动受到明显抑制甚至发生昏迷,如体温在25℃~29℃以下则有死亡的危险。

噪音的威胁

与美妙的音乐相反,物体作无规律无周期的运动时所发出的杂乱音响组合被称为“噪音”。在现代社会,人类的生活环境中处处充满噪音,如城市里各种汽车的喇叭声、工厂里机器的轰鸣声、飞机的轰鸣声、轮船尖锐的鸣笛声、大街上的喧闹声等等。

科学研究已证明,噪音对人类的危害极大,主要影响人类的神经系统及高级神经活动,由此继发内脏机能失调。人们用“分贝”

(dB)为单位来评定声音等级。声音在40分贝左右是较为理想的安静环境;50分贝则可影响睡眠;60分贝的噪音就可干扰学习、工作、谈话、娱乐;超过80分贝会使人感到吵闹,甚至会损害人的听力;如长期生活在70~80分贝的噪音环境中,会出现听力明显下降、血压增高、微血管收缩、肢端供血不足、中枢神经功能紊乱、妇女内分泌失调、影响月经周期及妊娠、儿童生长发育不良、胃肠功能紊乱等甚至出现神经症状,还可由此而诱发或复发冠心病、心律紊乱、精神病等疾病。据统计,生活在90~115分贝的噪声区附近,人们的肝硬化病发病率比低噪音区的人高140%,死亡率比低噪音区的人高20%。噪音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如此之大,可见减弱或消除噪音是现代社会环境保护的重要工作之一。

对饮水和食物的忧虑

人类从自然界摄取食物和水。人体的60%~70%都是水,可见水对人类生命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水及食物中所含的糖、脂肪、蛋白质、维生素及各种无机盐离子共同为人体提供充分的养料及能量来保证人体机能活动和生长发育的正常进行。但是,如果不能科学地、合理地利用大自然的无私馈赠,对这些物质饮用或食用不当也会对人体健康带来很大的损害。

人类的饮用水主要取自大自然,自然水源的洁净是保证人类身体健康的极为重要的因素。然而近年来随着全球现代化进程的加速,自然水源被理化及生物学因素污染日趋严重。全世界仅工厂每年约排放7000亿立方米的工业废水,江河湖泊受到严重污染,人类饮用后,由于化学及生物学物质的毒性作用,各器官系统的结构及功能发生异常改变,最终导致种种疾病的出现。据统计,每年约有1000万人因饮水不洁而患病、丧生。因此,保护自然水源免受污染就是保护人类的生命。水的防污染工作是环境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人类的当务之急。

在日常生活中,必须重视饮食卫生。如果不慎误食被病原微生物或化学毒物污染的食物,会给人体带来来势凶猛的急病,甚至危及生命,即发生“食物中毒”。

能够污染食物的细菌种类很多。有的存在于家畜家禽的肠道或粪便中,如沙门氏菌属;有的存在于人或畜的皮肤化脓处,如金黄色葡萄球菌;还有存在于海产品、盐渍食品中的副溶血性弧菌及存在于发酵物、罐头、腌肉中的肉毒杆菌、产气荚膜杆菌等。更为可怕的是近年发现的“二口恶英”病毒对人类健康的威胁。这些细菌有些可产生内毒素,有些可产生外毒素,主要可分别引起严重的肠道症状及神经症状。另外,误食毒菌或被有机磷农药、其他剧毒化学药品污染的食物,则可引起体内出现严重的生物学变化,进而危及生命。

从进化论角度来看,人是自然的产物,因此人对自然的依附关系是永存的。人类应该像保护自己的母亲一样保护大自然,像爱护自己的朋友一样爱护大自然。要合理地利用大自然给予我们的无私馈赠,同时也要警惕、抵御自然存在或人为造成的自然不利因素对我们健康的不良影响。改善环境、加强营养、医疗防御及体育锻炼都是提高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生理适应能力的有效手段。

心理社会因素对健康的影响

从理论上说,发生在人身上的一切疾病,都会受到心理社会因素的影响,因为人既具有动物特别是高级动物身上所具有的一切器官和本能,但人又不是单纯的动物有机体,人作为社会成员,又具有动物所没有的极其复杂、丰富的内在心理世界、无限的创造才能和智慧,还具有各种高级的社会性功能。人所独有的高级的心理社会功能制约着人体本身的生物本性,其中包括人体的健康和疾病。这是合乎逻辑的。当然,有的病症的发生、发展和变化都直接受到心理社会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如精神疾患中的神经官能症和反应性精神病以及一些典型的心身疾病等。虽然身体素质、遗传因素及其他某些生物学因素也会对这些病症产生影响,但是,作为病因,起主要作用的却是不良的心理社会因素,或者说是由于紧张生活事件所造成的心理应激。此外,有的病症的发生、发展、变化过程只受到心理社会因素的间接制约和影响,或者只在疾病过程的某一个环节或阶段受到影响。即使那些完全是由于病菌、病毒和有害理化因素造成的病症,如外伤、骨折、烧伤、中毒、感染等,心理社会因素虽然没有参与致病作用,但是病人的人格特征、对病因和病症本身的主观评价则有可能成为不良的心理社会因素,明显地影响到病症的进程。如外伤病人可以影响到伤口的愈合,感染的病人可以影响到炎症的消退时间,外科病人如果在不良心理状态下(如情绪忧郁、恐惧等)做手术,其手术效果往往不佳,创口愈合缓慢,这几乎是外科医生都具有的经验。在日常生活中细心的人都会体验到,伤风感冒虽然是由病菌病毒引起的常见病,但是在心理状态不佳(如情绪不好,感到疲劳等)的情况下,往往容易诱发其他病症。

影响心身健康的心理社会因素是很复杂的,主要有早期教育与家庭环境、生活事件与环境变迁、心理冲突与不良人格等。

早期教育与家庭环境

对个体早期发育的研究表明,那些在单调、贫乏环境中成长的婴儿,其心理发育将受到阻碍。父母对儿童的态度和教养方式也会对个体以后的心理健康产生影响,对患有恐惧症、强迫症、焦虑症和抑郁症的4种神经症的个体进行的早期家庭关系调查表明,这4种病人的父母与正常个体的父母相比,表现出较少的情感温暖,较多的拒绝态度,或较多的过多保护。家庭对个体心理健康的影响是极大的、深远的。心理学家一致认为,个体幼时的生活经验或亲子之间的关系,对人格的形成与发展是极为重要的因素。家庭影响可简单地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育儿方式,包括婴儿期的哺乳方式(定时式或自由式),幼儿的大小便排泄(任意的或苛刻的),对儿童行为的放任、溺爱、苛刻等;父母关系,包括争吵、分居、离婚等;家庭成员的影响,包括父母和其他家庭成员情绪的反复无常、前后矛盾、行为障碍或反社会行为等;其他事件,包括家庭成员的死亡、经济拮据、家庭声誉等。

生活事件与环境变迁

生活事件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各样的社会生活变动,如升学就业、婚丧嫁娶、疾病、迁居等。生活事件的增加所产生的应激体验与各种各样的生理障碍和心理障碍有着明显的联系。

霍姆兹等人采用“社会再适应评定量表”以“生活变化单位”(LCU)来评定个体再适应的困难程度。他们认为,若一个人在年内的LCU不超过150,则来年可能是健康平安;若LCU为150~300,则来年有50%的患病可能性;若LCU超过300,则来年患病的可能性将高达70%。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类风湿性关节炎、胃肠溃疡、癌症、神经症、事故、体育运动中的运动损伤等都与明显的生活事件的增加有密切的关系。

心理冲突

我们几乎天天都面临很多选择。选择本身就意味着拥有一些东西,但又不得不丢掉一些东西。这样,选择往往会使个体产生心理上的矛盾和斗争,即心理冲突。例如,如果一个人对另一个人不满,但又不想得罪对方,不能表达自己的不满情绪,这就会产生一种心理冲突。人在有目的的活动过程中,心理冲突是经常发生的。

持续或剧烈的心理冲突会对心理健康产生极大的影响。

特殊人格

某些特殊人格特征往往是导致某种心理障碍或精神病的一种内在原因。例如,强迫性神经症的人格特征表现为谨小慎微、求全求美、自我克制、优柔寡断、墨守成规、拘谨呆板、敏感多疑、心胸狭窄、事事容易后悔、责任心过重和苛求自己等。又例如,与癔病相联系的人格特征是富于暗示性、情绪多变、容易激动、耽于幻想、自我中心和爱自我表现等。

由于现代社会的急剧发展和变化及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目前对人类健康和生命构成严重威胁的因素主要的已经不是生物学因素(据报道,由于病菌、病毒引起的各种传染病,造成死亡的比率只占5%),而是心理社会因素(由于有明显心理社会因素影响的高血压、冠心病、脑溢血和癌症造成的死亡以及意外事故死亡占死亡比率的70%以上)。这种明显的变化告诉我们,对于发生在人身上的疾病的预防、治疗和康复等过程,如果只从生物学方面来考虑已经解决不了问题,而必须遵循新的医学、生物、心理和社会综合医学模式来考虑问题。强调心理社会因素的作用才能找到对疾病的预防、治疗和康复的全面、合理和有效的方法与措施。在当今社会,个体的不良情绪反应(紧张、焦虑、抑郁等)、有害的行为习惯(酗酒、吸烟、淫乱等)和不良的生活方式(起居无常、劳逸失调等)是对个体健康的严重威胁。因此,我们在考虑如何对疾病进行有效的预防、治疗和康复的时候,必须充分认识到心理社会因素对个体健康的影响。只有这样才能采取全面、合理和有效的方法促进个体的身心健康。

把握住健康的中年

人类无法长生不老。医药及生命科学的功用,仅能帮助人减少疾病侵害,延长生命而已。综观世界上发展国家,近百年来国民的平均寿命一般延长了30多岁。根据医学上的研究报告,近百年来人类死亡主因的排序,随生活素质及医药卫生条件的改善,业已产生了很大的改变;由本世纪早期传染病致死为领先的顺序,改变为因不良习惯致病而死亡居前的排列。造成现代人死亡的病因中,前3种最重要的疾病是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和癌症。在这些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情绪因素、个性特征、生活事件,尤其是生活方式起着重要的作用。

现代一般公认,很多非传染性但能置人于死的疾病,多半是由于生活中的长期不良习惯积累而成。尽人皆知,心脏病是第一号杀手。美国心脏医学会在1981年将A型性格列为患心脏病的危险因素之一。A型性格就是由于个人日常生活习惯形成的。在下文的讨论中,我们将提出几项具体研究资料,用以说明有哪些生活习惯,确实与众所向往的健康长寿具有密切的关系。1973年与1980年,美国预防医学杂志连续两次刊载研究报告,报告内容都是一项长期研究的结果。该研究以美国加州某地区45岁以上6800人为对象,调查他们的生活习惯与死亡率的关系。该项研究自1965年始,是一项有计划的长期追踪研究,计划对45岁以上的受调查者追踪到死亡为止;这一研究目前仍在进行中。该研究进行研究前先根据调查列出7项众所公认的生活习惯,然后再调查分析,查看这些生活习惯与某段期间内死亡率的关系。这了项生活习惯是:

(1)每天睡眠7~8小时;

(2)每天按时吃早餐;

(3)正餐之外不吃零食;

(4)保持合于自己身高的体重;

(5)从不吸烟;

(6)不酗酒;

(7)经常运动。

经过5年半的观察研究后发现,不分性别年龄,实践以上7项生活习惯项数愈多者,愈能健康长寿,其死亡率愈低。由此可见,生活习惯对健康长寿的影响实在是太大了。

在1979年,美国联邦政府卫生教育福利部部长卡里凡诺曾对“是谁杀害了我们人类?”一问题提出警告说:“是我们养成的不良习惯杀害了我们自己!”因此,自从80年代健康心理学兴起之后,人类的生命观兴起了第二次革命。在医疗科学发达之前,人类将生命交在上帝或其他神明的手里。医疗科学发达,是人类生命观的第一次革命;自此以后,人类把生命交到科学家的手中。80年代以后,人类死亡原因顺序的改变,外因传染而靠医药控制的疾病顺序下降或消失,社会心理因素与不良习惯导致的疾病,却随之大增。

习惯导致的疾病是很难靠医药控制的。因此,推行良好生活习惯运动,就成了人类生命观的第二次革命。此次革命的特色是,生命的保护者不是别人,而是自己,是自己能掌握的生活习惯。在推行第二次革命运动时所提倡的口号是:健康长寿之道无他,三不四要而已!

“三不”为:不吸烟,不酗酒,不吃零食。

“四要”为:要吃早餐,尊适当睡眠,要运动,要控制体重。在众多的不良习惯中,吸烟是不良习惯之最。吸烟危害之大,不仅影响健康,而且是慢性自杀。吸烟者平均每人减少12年的生命。因此,未养成吸烟习惯者,切莫吸烟;吸烟成瘾者,要痛下决心,早日戒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