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明白“被狗咬后不能反咬狗”,为什么还去跟那些不可理喻的人去生气、理论呢?
有一位作家,作为特约嘉宾出席某个活动,刚到现场,进门时不小心碰到了一位女士,作家赶忙道歉,这位高傲的女士并不知作家的身份,便刻薄地取笑作家说:“看你长得样子简直像一只猴子。”周围的人听到这话都笑了,作家显得有些难为情,尴尬地笑笑,自我解嘲地说:“是呀,没赶上好年代。”于是很绅士地伸出手说道:“请您先走。”
周围的人不明白为什么有身份、有地位的大作家能这么平静地忍受来自别人的侮辱。这件事就像一个谜一样让大家困惑不已,而这位作家却闭口不谈。
直到多年后,有人问起此事,作家笑笑没有直接回答,而是问了对方一个问题:
“当你被狗咬了一口时,你会也去咬狗一口吗?”
“当然不会,我又不是狗”。
“同样道理,我也不是狗。”
作家的话道出了与人交往的道理,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为人处世的原则,不能因对象的不同就随意改变,别人的失礼决不能成为你失礼的借口,要不然你不就变成他了吗?不过在现实生活中,被另一只“狗”咬了以后很难做到不去跟“狗”较劲。
在公交车上,甲乙两人在急刹车时不小心碰着了。
甲:“你没长眼呀?”
乙:“你才没长眼呢……”
于是一场“狗咬狗”的恶战开始了。
美国一位非常成功的商人在回忆自己的父亲时,提到过一段往事,他说这是他父亲给他上的一堂意义深远的课,对这件事的记忆多年来一直伴随着他。他的父亲曾对他说出这样的话:“人与人相处,千万别因为别人对你的态度而改变自己的行为准则,如果面对每一个不够礼貌的人我都生气并回击或者做出不理智的举动,那我的生活可能就会糟糕透顶,我的一生就真的太不值得了。”仔细想想老人的话,的确蕴藏着深刻的道理。
杰克逊小的时候,常在父亲开的杂货铺里帮忙。在那儿工作的都是成年人,大家互相尊重,其乐融融。后来,杂货铺里来了一个不怎么受欢迎的人,伙计们背地里都叫他“堕落的老家伙”。这里工作的人都知道他在年轻时做过一些不光彩的事,尽管他已经改邪归正了,但人们总是不忘记他的过去,认为他不是一个值得尊敬的人。
杰克逊对这个人的背景也有所耳闻,所以与其他孩子一样,对他很不尊重。这里的孩子们称呼其他成年男性都是“某某先生”,而对于这个人,他们却只叫他“乔森”。
有一天,杰克逊的父亲听到了儿子与“乔森”不礼貌的对话,于是便把儿子叫到跟前。
“我的孩子”,父亲说,“我曾经告诉过你无数次,跟长辈说话时一定要有礼貌,你为什么还是不听话?”
杰克逊知道父亲指的是这件事,便理直气壮地解释道:“先生”一词是给值得尊敬的人用的,而那个家伙,他可不配!他怎么能和“史密斯先生”或“布朗先生”共同使用这一个词呢?
父亲听到这里有些发怒了:“他配不配那是他的事,而你这样对待他是你的失礼,年轻人,你明白吗?”父亲接着又说,“孩子,你要记住,别人的污点不是你失礼的借口!”
智慧礼记
如果被“狗”咬了一口,你不会大失人的风范再去咬狗一口,与人交往也一样,不假思索地“以牙还牙”也许并不是最好的办法。因为失礼时展示的是你自己对待事物的态度,无礼地对待那些该轻蔑的人,会降低你自己的水平,甚至还会影响到你在别人眼中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