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易经智慧吉祥书
6604900000008

第8章 做人虚心谦恭,一生顺达吉祥——谦谦君子,用涉大川,吉

“原典”

谦,亨。君子有终。

《彖》曰:谦,亨。天道下济而光明,地道卑而上行。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谦尊而光,卑而不可逾,君子之终也。

……

初六,谦谦君子,用涉大川,吉。

《象》曰:谦谦君子,卑以自牧也。

九三,劳谦君子,有终,吉。

《象》曰:劳谦君子,万民服也。

——《易经·谦》

“释义”

《谦》卦上说:亨通。君子能做到安于谦,终身吉祥。

《彖传》说:谦则亨。天道向下却不失其光明,地道卑下却向上行。天道损去盈满的而增加谦虚的,地道变动多余的以达到不足之处,鬼神祸害盈满的而降福于谦虚的,人道厌恶盈满而喜好谦虚。谦虚恭让反而可以扩大,卑下反而不可逾越,君子之终讲的就是这个道理。《谦》卦初六爻说:谦而又谦的君子,以涉过大江大河,必获吉祥。

《相传》说:谦而又谦的君子,能以谦卑之道自我修养。

《谦》卦九三爻说:有大功劳而能谦,君子一生始终如此,吉祥。

……

《相传》说:有大功劳而能谦的人,广大人民都服他。

常言道:“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谦虚永远都是做人的美德,而且这种美德本身就是一层保护色,也是人生最大的智慧。做人要有谦德,做到谦,遇事就通达,就有好的结果,如果骄傲起来必会招来祸害。

骄傲是一种可怕的不幸,自负是一种对人的毁灭。现实中总有些自以为是、沾沾自喜、自高自大的人,目光短浅,犹如井底之蛙。骄傲使人变得无知,让真正有识之士看了发笑,而自己往往也被碰得焦头烂额。

《尚书》中说:“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纵观古今中外,大凡人生惨败者多数都是狂妄之辈,而人生成功者绝大多数都是谦谦君子。谦虚能使自己广有人缘,从而备受人们的欢迎,并且自己不会四面树敌,导致人生之路越走越窄。骄傲则只会讨别人的厌恶,更不用说与其合作共事。不会谦虚的人往往不能正确看待自己和别人,于是走入了愚蠢的绝境。

《老子》中说:“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这是告诫我们,做人要谦虚。人要有谦逊顺从之道。英武刚猛的人虽然做事不犹豫,但刚猛有余谦逊不足,缺乏进退之间的三思而行。柔能克刚,做事如果刚猛就容易过头,来一点顺从退让,那就正好平衡了。

“事典”

故事一:周文王凭谦德得谋士

周文王姬昌雄才大略,为了讨伐商朝,取而代之,他广泛搜罗人才。一旦发现,就想法罗致,予以重用。

在一个偶然的机会,姬昌得知常在渭水之滨垂钓的姜子牙是个难得的大贤。于是,文王迫不及待,拍马快奔,大臣们紧随其后。来到硒溪边,只见一棵柳树下,有一块光滑平整的大石头,石头旁边鱼竿支在岸边上,姜子牙却无踪迹。

求才心切的文王耐心地等到夜幕降临,仍不见人影。散宜生一语提醒文王:“求贤聘杰,应当虔诚,今天突然闯入,说明心意不诚,行为不恭,因此,贤人才故意避开,我们应当另择吉日专程拜访才是。”文王认为言之有理,只好恋恋不舍地离开了硒溪。

文王回来后马上命令文武大臣不得回家,都住在宫里,斋戒三日。第四天,大家沐浴整衣,抬着礼品,前往硒溪。沿途惊动了无数百姓,扶老携幼,观看迎贤盛况。队伍行至树林边,文王命令队伍停下,不准喧哗。文王下马,同散宜生步行人林,只见一老翁背坐溪边,文王猜想此人一定是姜子牙。

其实,姜子牙早已发现了他们,而且,前几天他也是故意躲开的,他想考察文王,看看他是否是真正的明君,是否真正求才若渴。后来姜子牙见文王确实是谦虚待人、礼贤下士的君王,于是收拾行装,随文王进宫当起谋士。

谦虚是跨越时空界限的美德。学问浅少的人谦虚会得到热情的指导,知识渊博的人谦虚会得到人们的尊重。谦虚绝不会让人失去什么,只能使人得到他不曾有的东西。可不知为什么,有的人宁愿把一顶骄傲的帽子戴在自己的头上,也绝不肯谦虚一点。想一想,这是何等地愚蠢啊。

故事二:唐太宗谦逊随和保社稷

有一次,唐太宗告诉众臣:“有人说当了皇帝就可以得到最崇高的地位,没有任何畏惧。事实上,我却是常怀着畏惧之心,倾听臣下的批评与建议,一向以谦虚的态度处理政事。倘若因为自己是一国之君,就不肯谦恭而以自大的态度来对待臣下,那么一旦行事偏离正道时,恐怕就再没有能够指正过失的人了。”

“当我想说一句话,做一件事的时候,必定先想一想如此一来是否顺了天意?同时也要自问有没有违反了臣民的意向。为什么呢?因为天子是那样高高在上,对底下的事一目了然,而臣民们对君主的一举一动十分注意,所以我不仅要以谦虚的态度待人,更要时时反省自己的一言一行是否顺应天意与民心。”

旁边的魏征接着说:“古人说过‘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有好的开始并不一定能有好的结束。但愿陛下常怀畏惧之心,畏惧上天及人民,且谦虚待人,严格地自我反省,如此一来,吾国必能长保社稷,而无倾覆之虞了。”

谦虚的态度,也是唐太宗受后世景仰的原因之一。唐太宗说过:“与人交谈实在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即使是一般百姓,在与人交谈时若稍微得罪对方,对方因而牢记在心,便会遭到报复。更何况是万乘国君,在和臣下交谈时绝不容许有一点失言。因为即使是微不足道的失言,也有可能导致极重大的影响,这种影响是庶民的失言所万万及不上的,我心中一直牢记着这一点。”

他还说:“昔日,隋炀帝第一次进入甘泉宫时,对宫中的庭园十分中意,但是认为有一美中不足之处就是庭园中看不到萤火虫,于是隋炀帝下令捉一些萤火虫来代替灯火。负责的官吏赶紧动员数千人去捕捉萤火虫,最后捕捉了五百车的萤火虫。连这样的一件小事都能演变到这种田地,又何况是天下大事,更不知道要受到多大的影响呢。为人君主的又怎能不谨言慎行呢?”

由此得到启示:作为上级,要保持谦逊随和,就要时时处处注意不让下属感到和你之间有距离感,这就要求你要做到态度谦虚,真诚恳切。

故事三:狄青骄矜自损其身

宋朝名将狄青任枢密使的时候,自恃有功,十分骄横傲慢,得罪了一些人。当时文彦博执掌国事,建议皇上调狄青出京做两镇节度使。

狄青不服,向皇上陈述自己的想法说:“我没功,怎么能接受节度使的任命?我没有犯罪,为什么要把我调离京城呢?”宋仁宗觉得他说的有些道理,就没有再怎么样,而且称赞狄青是个忠臣。

文彦博对仁宗说:“太祖不也是周世宗的忠臣吗?太祖得了军心,就有了陈桥兵变。”仁宗听了这番话,嘴上什么也没说,但同意了文彦博的意见。狄青对此毫无所知,就又到尚书省去为自己辩解,仗着自己的军功还是不想去当节度使。

可文彦博则对他说:“让你出去当节度使没有别的原因,是朝廷怀疑你了。”狄青一听此话后退数步,惊恐不安,只好出京。

朝廷每月两次派使者去慰问他,只要一听说朝廷派人来了,狄青就恐惧不已,不到半年,就发病身亡了。可见骄傲不忍是难以成大事的。

狄青自恃有功,于是骄傲起来,结果是什么呢?是积压损其身。人要忍骄,不自以为是,要克骄防躁,谦恭待人,礼贤下士,才能获得他人的支持和拥护。

人在顺境时最易忘乎所以,失去警惕,往往会摔跟头;人在逆境之时最易意志消沉,自暴自弃,失去前进的动力。所以,做人贵在以超然之心看待自己的得与失,得意时不忘形,失意时不失态,还要有谦德。

故事四:龚定庵狂放不羁

清朝嘉庆年间有个怪人叫龚定庵,以狂闻名,(康有为、梁启超受其影响很大)当时就预见中国边境会出大问题,他做了篇文章,说天下将乱,因为缺乏人才。文章骂得淋漓尽致,入木三分,说“朝无才臣,军无才将,巷无才偷,泽无才盗”。

他感叹那是一个人才末时代,过不了多少年,天下将大乱。果然不出半个世纪,内忧外患接踵而至。虽有“中兴名臣”曾国藩从中打点,奈何大厦将倾,非独木能支。

龚定庵之子更怪、更狂。在读父亲的文章时,把父亲的神主牌放在旁边,拿一根棍子,读到他以为不对之时,就敲打一下神主牌,斥道:“你又错了!”其怪,其狂,也属非常。

我们从小就知道不要骄傲,但骄傲实则是两个概念,没有内涵确自以为是为骄,有内涵而看不起人为傲。骄傲之人宽容不足,缺乏机巧圆润,其所作所为也非平常人所能理解和认同。由于过分狂傲,不会锋芒内敛,常给自己添麻烦,甚至引来杀身之祸。杨修就因恃才傲物,不遵军纪,乱说军事机密而掉了脑袋。祢衡,年纪轻轻,不仅不服人,还公然擂鼓大骂曹操,曹操也不是省油的灯,一气之下,摆平了祢衡。因此,做人要有谦谦君子的心态,也就是说,要以低姿态出现在别人面前。

“吉言”

一位哲人说过:“虚心待人,则于人无忤;自满者反是。”他把虚心看作是交友待客的根本态度,可谓一语中的。若一个人在春风得意时,能戒夸张和傲慢,喜怒不形于色,修养足,德行厚,聪明内敛,谦恭近人,才能受人欢迎、尊重。

要想与别人友好相处,把事情做成,最好以一种低姿态出现在大家面前,表现得谦虚、平和、朴实、憨厚,甚至愚笨、毕恭毕敬,使对方感到自己受人尊重,这样你无形中就获得了别人的好感。

你谦虚时显得对方高大;你朴实和气,他就愿与你相处,认为你亲切可靠;你恭敬顺从,他的指挥欲得到满足,认为与你配合很默契,很合得来;你愚笨,他就愿意帮助你,这种心理状态对你非常有利。

如果你以高姿态出现,处处高于对方,咄咄逼人,对方心里会感到紧张,就会感到低你一等,而且会产生一种逆反心理,相互之间的和谐关系就难以形成。有些人为了突出自己,一再地表现带有炫耀的成分,把自己的长处挂在嘴边,在无形之中贬低别人,抬高自己。这样,在无形之中,就为自己设置了许多障碍,增加了交往办事的难度。收起自己的傲慢,表现得谦恭一点,那样就不会孑然无朋了。

总之,骄傲狂妄,会把自己遮住,得不到真理之光,还会与别人疏远,这是造成人生大起大落的原因之一。懂得物极必反、骄兵必败的道理,做到谦虚待人,不得意忘形,把成功当作更上一层楼的动力,就能够事业顺达,一生吉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