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盂县辛庄村史考
6598600000008

第8章 辛庄建村考

辛庄村虽然处于交通要冲的位置,但在以农业经济为主的封建社会时期,即使倾全村之力也很难达到上述规模的建筑,结合前述事例可做如下推测:

推测一:明建立后,一为大力表彰徐家抗元事迹,二为兴建南来北往的中转场所加快商品流通促进经济发展,由明政府出资,迁村移民至现在村庄的位置,重建村庄,起名为“辛庄村”。理由如下:

首先,从布局、建筑特色看,单凭本村村民是无力而为的。

其次,单就几座洞门用料方面看,根基石头都比较大,一般在1.6×0.6×0.5米左右。其中,保存于施本玉门口的北洞门上的一块细錾青石重800多斤(前面见图)。而六座洞门的石料和式样大体相同,说明是同时期的建筑而不是慢慢地、逐步地长时期的修建的。

村里南山为土山,无石头可采。虽然北山为青石山,但20世纪70年代前没有开采痕迹。现在养马山西侧的采石场是在1974年“打坝治河”运动中开采的。也就是说洞门石头是从外地运来的。如此硕大的工程凭村民自建的可能性不大。

再次,讲堂的沿石是和石磨、石碾的质地一样的略黄色的砂石,而在阳曲县、盂县西部地区(东梁乡、西烟镇、西潘乡)没有此种砂石头。只有在本县下社上细腰、皇后,郊区的燕龛,河北平山有此种石头。运输这多石头,单凭村民之力很难达到。至于为什么选此种石作台基沿石,是有所讲究?还是无意?有待进一步考究。

第四,从姓氏分布居住看。施姓人口自古主要居住在村西头,是辛庄村地理位置最好(地势平、后面紧靠墙西坪,背风、向阳)的地方,施姓人口占村人口数的40%,而至今已繁衍至24代,已有600多年的时间。

施姓民国之前的大型墓葬就有三处(上河湾、官庄、墙西),而始祖坟位于村东头的上河湾。村东头以张姓为主。这说明建村时施姓是最早的,而单凭一姓家族之力很难建造成前述的格局。

推测二:施鼎捐资、村民捐款修建。施鼎,字朝明,号玉泉。盂县辛庄村施姓第五代,生于1488年(明孝宗弘治元年),逝世于1579年(明神宗万历七年),寿年92岁。在世时“田园数顷,高楼堡垣,乃盂阳之巨家也”,“轻财好施,凡寺观桥梁,钟鼓炉磬,皆喜功德”。是辛庄村有史以来的富裕户,由他出资修建而成。

总之,用土墙围村、建四门把关,集聚居生活、防盗、军事防御的功能为一体的堡子式村落,若没有“外资”的支援是很难达到的。由于该村处于咽喉要冲,加之“反坡”传说,笔者认为该村是由明政府资助、施鼎等村民捐资,经过村民的辛劳而建立的“辛庄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