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盂县辛庄村史考
6598600000007

第7章 另眼看辛庄

从麻河看辛庄村建筑

辛庄村麻河呈油锅状,共有六个。从布局看,分布在主干道附近,靠近洞门和庙宇附近。1号麻河靠近西洞门和三官阁,2、3号麻河(是村里最大的麻河)靠近大觉寺与堡子,4号麻河靠近中洞、小洞门和财神庙,5号麻河靠近观音庙,6号麻河靠近东洞门与真武庙。

从麻河布局看其特点有二:一、主干道附近。二、在庙和洞门附近。村里人说“有麻河的地方就有庙,凡有庙的地方可见到麻河”。

为什么会形成以上特点?笔者认为是在修造洞门庙宇时需要大量的土,而简捷实用的办法就是就近取土,这样就挖出了六个大土坑。由于是在主干道附近,加之村的地形是东高西低,绵延二华里,玉泉山之水又是穿村而过,六个大土坑就起到了雨天缓流、旱天蓄水、平时调节气候的作用。古人这种就地取材、一箭双雕的可持续发展做法是可取的。

附:麻河小忆

家乡至少有大大小小六个麻河,儿时一直认为是几个“大水坑”而已。而对“大水坑”里发生过许许多多事情的记忆又是那样的深。

夏季的上午和下午,麻河是妇女洗衣服、唠嗑、嬉戏之乐园。嫂子大娘,大姑娘小媳妇端着自家的脏衣物来到麻河边,先占好空儿,也就是石板大些的位子。把衣物浸泡在麻河里一会儿,就将衣物捞在石板上,抡起棒槌敲打起来,“噼噼啪啪”响成一片。她们手动嘴也闲不下来,昨夜谁家的汉子没回家了,谁和谁相好呀,谁家小子看上谁家的闺女啦,谁家的婆婆管媳妇太严啦,谁家吃的没米啦,“武金凤”(东梁村挑着卖货的“货郎担”之人)卖的塑料头绳可漂亮啦、蓝头巾比红头巾质量好、这回买的蓝颜色(买染布的染料,本村人叫“买颜色”)染的衣服可好看了,谁昨夜听见鬼叫了……所有的家长里短,神神鬼鬼的消息在这里汇聚、扩散。同时又把所有的烦恼与忧愁一股脑抛进麻河里。

洗衣物者把洗好的衣物一般情况下就晾晒在左右的草坪或树枝上,麻河周围就呈现出一道红花柳绿亮丽的风景线。麻河里的欢声笑语此起彼伏,她们可真有点“乐不思蜀”的样子。

临近中午和晚上,麻河是牛羊的饮水源,当它们奔跑着,不管三七二十一,呼啸而来时,其他都得乖乖让位给这些生灵。

夏天的中午,麻河成了男人们的天下和孩子们的乐园,会凫水(游泳)的男人在麻河里表演仰、踩、钻水(潜水)绝技。阎敬荣、郭月喜的踩水,北京知青的仰泳是非常令人羡慕的。后生们经常撩水起哄没有洗完衣物的大姑娘小媳妇,有的将洗衣物用的石板,背在背上来个钻水把它丢到麻河底,有的抓个青蛙偷偷放在准备洗的衣物里。小男孩光着小屁股,肆无忌惮地、有恃无恐地露着小鸡鸡,反复练“狗卜腾”。笔者70年代时也曾在大麻河被“怂恿”着表演过所谓的各种绝技,喝过了多次麻河水,但也没觉得过“倒胃”,到是留存了许多的记忆。

蜻蜓、燕子围绕麻河穿梭不断,蝌蚪、青蛙满地串,蝉鸣蛙叫声不绝于耳。特别是雨季的夏夜,麻河里的青蛙组成的原生态合唱团“肆无忌惮”地不间断地表演。

冬天到了,1、4、5、6号麻河冻得像铁壳一样结实,是孩子们爬冰、滑冰的乐园。2、3号麻河水较深,一般在三九以后才敢在冰上面“撒野”。

家乡的麻河,实际不是河,也不是单纯的大水坑!是家乡在明代时为建洞门和庙宇而取土开挖的大坑,夏天充沛的雨水流进去后就成了死水潭,有人说是先人用这样的死水来沤麻,因此而得名麻河。笔者与父亲确曾也在这样的死水潭沤过六七年的麻。是否是因沤麻而叫“麻河”我也不得而知,但麻河吸纳了许多蝉鸣蛙叫,包容了太多的故事,化解了很多忧愁与烦恼。麻河,给我的很多欢乐,至今让我忘也忘不掉。

从地名看辛庄村建筑

辛庄村的地名大约有:为王、顺道、中道渠、道角、蛇丝坡、封神坡、羊圈坡、马咀、北坡、庙滩、小庙咀、小庙咀沟、东西窑头、桥上、官庄、东坪、西坪、二畛、三畛、柳荫、南梁、狼坡、达里地、施家坟湾、许家坟、桃儿坟、张家坟、赵家坟、道儿北、钱咀沟、钱咀坡、满牛、兔儿脑、大东沟、长沟、少林寺、暮迎望、墙西、墙东坡湾、墙后头、南场、南崖等。

在上述地名中呈现如下特征:

第一、根据古代建筑而得名。如,东西窑头、小庙咀、小庙咀沟、庙滩、桥上、官庄。这些地方在古代曾有过建筑而命名。辛庄村的原住民在东西窑头,小庙咀、小庙咀沟、庙滩则是根据在古代建过寺庙而命名。而钱咀沟、钱咀坡是古代窖藏钱币之地而取名。

第二、根据地理位置而命名。如,墙西、墙东坡湾、墙后头、南场、南崖、南梁、北坡、道儿北。

第三、根据地形特征而命名。如,东坪、西坪、二畛、三畛、柳荫、大东沟、长沟、少林寺、兔儿脑、狼坡、达里地。

第四、根据地点功用而命名。养马山、马咀、蛇丝坡、羊圈坡、满牛、顺道、中道渠、道角。

第五、根据墓葬而命名。如,为王、施家坟湾、许家坟、桃儿坟、张家坟、赵家坟垴。

第六、根据神话传说而命名。如,封神坡、暮迎望。如前两点所述,也可印证辛庄村建筑特色的真实性。反坡的传说辛庄村原址在“窑头地”(现村址北面一公里处),由徐氏(一说为许姓,下同)最先在此开荒种地,在北崖头下打窑洞居住。因徐姓居民不满元朝统治掀起抗元斗争失败,村庄被官兵毁灭,徐姓全族被抄斩于“窑头地”东侧的窑头坡。据老人讲,当时尸骸满地,血流成河,窑头坡被血水浸润成了红坡。为纪念此事,后人把“窑头坡”改名为“反坡”。

从此以后,凡经过此处(反坡)的牛、驴、骡马车都要在坡底自然停住不上坡,赶车人须站在车上,用鞭子狠抽牲畜才能上去。由此,中下川人把该坡称作“胡姬坡”,意为牲畜害怕之坡。

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情况?笔者认为是两点原因所致:一是该坡地势北高南低、弯急、风流不畅,当年杀人之血渗入周围土地后的血腥气久散不尽。牲畜的嗅觉都比较灵敏,到此处嗅到血腥味,就会停步不前;二为坡陡且长,牲畜到此处怯坡而停。窑头地徐姓被全族抄斩后就葬于该地北,在此处有超乎民间规制的大石碑(现深埋地下)可印证,待挖掘考查后,该地原住民是“徐”还是“许”,是传说还是事实便可知晓。

关于徐姓原住址的另一种说法是在“堡子”(见本文“堡子”)。因徐家抗元斗争失败后被灭族,此地由崔姓居住。

关于徐姓原住址的两种说法还有待进一步考证,笔者倾向第一种。但两种说法可验证关于“反坡”的传说并非虚构。

“五谷神”传说

盂县1548—1551年(明嘉靖朝)连续4年遭灾“盂民老弱辗转,壮者流离,甚至木皮、草籽亦将索然,卖子鬻妻,苟延旦夕”。1551年施鼎捐谷千石,赈济灾民,明皇帝朱厚熜两次下圣旨旌表。相传施鼎当年捐谷1000石(明万历四十年关廷访著《太原府志卷二十》记载)时,运输粮食的工具不是车马拉,也不人扛,而是用自己养的羊。

当白羊用黑口袋、黑羊用白口袋驮着粮食“过堂”(县太爷在大堂上亲自过数)。起初,县太爷以为是施鼎在戏弄本县的父母官,大有不悦。施鼎微笑着劝县太爷息怒,请过数,入库,就这样,白羊驮着黑口袋、黑羊驮着白口袋,白天黑夜不间断地驮满了库房。县太爷感激不尽,连称“神了”“神了”!从此之后,施鼎被尊称为“五谷神”。

每年秋天,各家户在收秋时都要恭请“五谷神”到场,让其估算收成。“五谷神”说能收多少就能收多少。从此,只要有“五谷神”在场,就能多收下粮食的观念很是深入人心的。“五谷神”在乡邻族里的威望十分高,人人恭敬有加待为上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