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平遥古城
6597300000014

第14章 别样禅寺看双林

平遥古城有三处国宝级文物景点:一城、两寺。城指明代城墙;寺指镇国寺和双林寺。镇国寺以古建筑艺术取胜,双林寺不仅在佛教建筑和造像艺术上有所创新,而且还以彩色泥塑闻名于世,被中外专家学者誉为“东方彩塑艺术宝库”。两寺同属佛教建筑,有异曲同工之妙,营造了弘传佛教文化的完美意境。

双林寺坐落在古城西南6公里的桥头村,原名中都寺,最初建在哪个年代,现在已经很难说得清楚。不过寺中现存一通最古老的“姑姑之碑”,上有北宋大中祥符四年(1011)的碑刻,记载这座佛寺曾在北齐武平二年(571)重修。可见它的始建年代很可能在北魏早期。中都寺后来屡遭战火毁坏,已非昔日庙貌。到北宋时根据《佛遗教经》,取娑罗双树林下世尊涅槃的典故,更名为双林寺,借以追思释迦佛祖“双林入灭”。

如今双林寺殿宇是明清时期的遗存,三进院落,坐北朝南,沿着中轴线循序排列着天王殿、释迦殿、大雄宝殿与娘娘殿。中轴线两侧分列钟鼓二楼和东西配殿。这座佛教寺院和众多佛寺相比,总体布局大致相同,但在局部处理和彩塑艺术上,却是特立独行,有着别样的意韵和瑰丽的风采。

通常佛寺围墙都依山就势在自然地形上砌筑。双林寺则不同,不仅刻意将四周围墙建成了3米高的夯土城垣,而且采用了外包城砖的做法,在墙头还有砖砌垛口和女儿墙,看上去很像一座城堡。这在国内颇为罕见,显然不是佛教建筑本身的需要,而是元末明初为了防御战乱。那时山西位于战事前沿,元朝残余势力随时都有卷土重来的威胁。双林寺紧临平遥古城,地处通往北京、秦陇、川陕的京陕驿道,常受战火袭扰,采用军事设施守护佛国净土,当在情理之中。寺的山门也因此一改汉传佛寺形制,把三门并立形式建成了券拱城门。

拱门直通天王殿。一般佛寺的天王殿内,都把四大金刚两两对称排列在步道两侧,而双林寺不然,它把四大金刚布置在了天王殿外檐廊下,面向掬,而是身着菩萨装,法相庄严,展现出佛教最初由西域传入中国的弥勒形象。天王殿里还塑有四大天王、八大菩萨、诸多力士和一尊观音像。这些佛像无论大到丈余,还是小到方寸,都精雕细刻,塑造得神态逼真,把原本冰冷的泥土变成了一个个鲜活的生命。

双林寺彩塑的经典技艺在悬塑。将佛像下端固定在殿宇内的梁架、墙体和平台上,形成悬空前倾的稳定角度。佛像眼睛采用光感度极强的黑色琉璃制作,生动提神,随着礼佛者视觉的变换,产生了佛像眼球随人转动的神奇感觉。佛教传入中国以后,佛雕艺术擅长运用背景描绘来烘托圆雕主像,使有限的殿宇空间无限延伸,达到佛界意韵的补充。然而像双林寺这样,殿宇内随处可见极具人性化的彩色雕塑艺术,甚至以多达70%的悬塑描绘背景,在中国却是绝无仅有。

拱门而坐。四尊金刚塑像尺度超大,高度在3米以上,按照古印度佛教中“缠衣裸体、执金刚杵”的形象塑造,通过隆起的肌肉和夸张的动作表现金刚魁梧刚健、威武勇猛的超人气势。金刚炯炯有神的目光极富穿透力,分别从不同角度看护着天王殿前的每一个角落,摄人心魄。天王殿里的元代天冠弥勒造像也很特别,不像江南佛寺供奉的大肚弥勒那样笑容可释迦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悬山屋顶,外檐门额横匾上书“灵鹫遗风”。殿内四壁运用悬塑、壁塑手法,表现了释迦牟尼从“白象投胎”、“四门问苦”、“夜半逾城”、“金刀削发”、“菩提悟道”、“初转法轮”、“灵鹫说法”直到“双林入灭”的成佛过程和度化众生的佛经故事。彩塑高约40厘米,总计200多尊。身世不同、神态各异的人物形象活动在宫廷、城堡、山野和森林中,展示了古代社会的多种场面,铺天盖地的悬塑围绕四周,成功地营造出了佛经教义神秘的环境氛围。

古代匠师们传承了宋、金、元代的技法和风格,运用写实、概括、夸张、提炼的艺术手段,不拘一格地采用多种雕塑表现形式,塑造了一批个性鲜明的艺术形象,达到了现汉。于是才艺过人的匠师在观音宝座后墙两侧虚开门扉,右侧门扉半开,一尊身着官服的迎宾罗汉手持叩门砖,面容欣喜,侧身破门而入,醉罗汉紧随其后;左侧同样半开门扉,让矮罗汉搀扶着一尊病罗汉步履艰难地侧身挤开边门进入殿堂。在这两扇门扉背后究竟还有多少罗汉纷沓而来,似乎没有人能说得出。这也正是匠师们的用意所在,运用虚实对比和写意实主义和理想主义的完美结合,成为最具代表性的不朽之作。

罗汉殿里一组十八罗汉朝观音的塑像和现实生活中的人体大小相当,大部分呈坐式,位居观音两厢。匠师们在塑造罗汉群像时,巧妙利用了观音坐东朝西和南北两墙所形成的两个直角的空间对应关系,有意让这些罗汉的神态、目光、举手投足产生交融互动的情景,活跃了殿堂气氛,也平添了生活的情趣。罗汉堂空间狭小,无法如数塑造出十八尊罗表现手法,极大地拓展和丰富了人们对罗汉堂的想象空间。这些手持各种法器的罗汉衣纹、肌肤细腻逼真,胖瘦高矮形象传神。匠师通过彩塑艺术把罗汉在观音面前恭敬朝拜、不便轻言,却又按捺不住喜怒哀愁和欲言又止的心情表现得活灵活现,成为我国不可多得的艺术瑰宝。

千佛殿与菩萨殿建筑相同,建在从释迦殿通往大雄宝殿的二进院里,东、西对称布局,外观也无惊人之处。然而一旦踏进殿内,如同真的来到了佛国梵境,顿时被铺天盖地涌上前来的群仙聚会盛况所震撼。两殿空间原本不大,却分别塑有五百多尊菩萨。沿墙四周,自下而上分成五到六层,运用悬塑技法排列着千姿百态的菩萨佛像,令人目不暇接。他们衣纹飞舞,满壁生风,或拱手迎客,或对坐讲经,或成对渡海,或独驾祥云,前呼后拥,就连殿宇梁架上的菩萨悬塑也如飘逸的飞天,腾云驾雾,凌空而降,众星捧月般地拱卫着主尊圆雕观音菩萨,带给人们意蕴深远的想象空间。

千佛殿的观音塑像潇洒自如,一改结跏趺坐的常规造像手法,取其袒胸露臂、单腿偏坐姿式,塑造出一付超然神态,真是出神入化,令人拍案叫绝!她以中国女性为创作原形,体态柔美,仪容清秀,眉似弯月,口若樱桃,鼻梁隆起,二目微睁,显得格外娴静。塑像呈坐势,左腿下垂,足踏莲叶,身体随之稍稍向左倾斜,整个重心落在了左臀上,由左臂支撑全身。她右腿曲蹲宝座,右脚拇指微微上翘,右臂悠闲自得地搭在半曲的膝盖上,恍若真的有一窈窕淑女坐在那里养神小憩,随时呼之欲起。

与观音菩萨的塑像形成鲜明对照的是站立在她右侧的护法天神韦驮。韦驮塑像高1.6米,身穿将服甲冑(zhòu),首顶兽形头盔,左手紧紧握拳,右手横持金刚杵,挺胸张臂,怒目圆睁,飘带飞舞,战袍临风,浑身充满张力,威风凛凛,叱咤风云,一副明代勇猛武士的形象。不但如此,古代匠师还有意把这尊武士塑像的胸部、腰部和臀部塑造成扭动的S状,让身体形似一张拉满的弓,并且使目光注视的方向与头部转动的方向略错一个角度,慢一个时差,于是产生了一种意想不到的强烈动势,仿佛一触即发。把极富动感的韦驮塑像和娴静自在的观音塑像组合在一起,一坐一立,一高一矮,一张一弛,一静一动,阳刚之气和阴柔之美在夸张的对比下美轮美奂,求得了和谐统一。韦驮彩塑也因高超的艺术成就,被美术界誉为“全国韦驮之冠”。

菩萨殿的千手观音塑像同样是一件稀世之作。造型采取了赤足双跏趺坐莲台的姿势,头顶天冠,耳戴环饰,胸佩金色项圈,身披天衣飘带,右手置于胸前作吉祥手印,左臂微屈,掌心向上,拇指与中指上翘,其余三指伸开,仪容丰满端庄,神态恬静妩媚,慈眉善目里透着普度众生的博大情怀。在观音菩萨的背后塑有12对姿态多变的手臂,手里分别托着日、月,持有金轮、伞盖、莲花和弓、剑、刀、戟(jǐ)等不同法器,象征法力无边。手臂交错呼应,上下左右构成扇形环状,极富动感韵律,将这尊千手观音菩萨烘托得美妙绝伦。

双林寺是中国彩塑艺术的殿堂,在数以千计的彩塑作品中,奉祀的神祇相当广泛,从武圣关公、土地神、送子娘娘、乳母娘娘,到接生婆、“引孩儿先生”和供养人,无所不有。甚至也不乏表现明代庶民生活的佳作,将各种神祇人格化、市俗化,使人神和谐共存,是明代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