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美食饮膳随缘
6591100000016

第16章 朴实的幸福滋味

一位客家籍的朋友认为,囿于成见,都会区的客家朋友往往不愿表明自己的身份,他也不例外,所以自嘲为“隐形人”。最近,客家人却成为许多媒体争相报导的对象,连带地,客家菜也成为许多人的新欢,客家小炒一味,就成了客家菜的代名词。其实,客家菜并不如此简单。

说客家菜,先要说说“客家”。这个名词大概是指魏晋时期才开始往南移民的中原人士,散布的地区甚广,从江西、湖南、四川到福建、广东均有,他们仍操“中原正音”,与各地方言有些隔阂,也因此被视为外来的客人。只是台湾的客家人多来自广东、福建之交,许多人因此认定广东的蕉岭、五华、梅县一带是客家的原乡,恐有商榷之余地。

客家人既来自中原,饮食习惯当然也来自中原,并不特殊。只是往南迁移的过程中,处处受到排挤,只能在偏远山区落脚,生活不易,必须克勤克俭。饮食方面则受限于食材,才会发展出炒咸肉、炖梅干菜、清炒腌萝卜干等较有特色的客家菜。

但也有些著名菜式广泛流传,例如赣南广东一带的名菜——酿豆腐。这道菜的做法并不难,把肉、葱、蒜等剁碎、搅拌,调味之后,放在豆腐之中,或蒸或炸,都相当可口。可别看这样的做法貌似简单,它早在周代就已经出现,酿的本意,《礼记》说是“杂和”,就是将许多材料拌在一起,用清淡的豆腐将滋味引出,多巧的安排,也说明客家菜来自中原,与周代八珍不遑多让。

当然,源远流长也就子孙绵延,酿豆腐在各地菜色中都有,安徽就有一道凤阳豆腐,做法类似;粤菜的菜谱中,不但接收了酿豆腐,甚至摇身变成东江豆腐、八珍豆腐之类,做法都与酿豆腐类似。

我的外婆是中坜的客家人,在一个闽粤不合的时代,她是怎么嫁到闽南村落,谁也不清楚,只记得他的闽南语中,仍有浓浓的客家腔,以及每年大拜拜时,他娘家亲戚都要来热闹一番,这时,外婆也是倾其所有地将鸡、鸭、鱼、肉拿出来待客,但却没有见到客家菜。

至于儿时在外婆家所吃的,也就是些普通菜肴,炒些时新的蔬菜或是梅干菜炖肉,总是菜多肉少,印象尤其深刻的是菜脯蛋,萝卜干多,蛋少,不愧是“菜脯蛋”,按英国人的说法,叫做“依此次序”(in this order)。久而久之,也就认定菜脯蛋该是这样,现在吃的菜脯蛋却是蛋多萝卜干少,成了“蛋、菜脯”,味道不对。

客家菜朴朴实实的,没有大的席面菜,现在流行的客家小炒就是鱿鱼干、肉丝、豆腐干加上芹菜、大蒜同炒,调味时,口味要重,便于下饭,实际而不花俏。吃客家菜,本着这个大原则,一定错不了。有一阵子常上新竹,别人吃新竹米粉、贡丸,我却宁可把车子再往前开些,到竹东找客家味。记得省道边有一家卖粄倡的小店,店面小,老太太的手脚也不利落,但是她做的汤粄还真好吃,每回都要来上一大碗,炒一道咸肉炒大蒜,满意而归。

客家人多务农为生,平日居家简朴,如果吃饱饭之后,能有一团白白净净的桼粑(麻糬)蘸糖水当作点心,就已经心满意足了,管他客家菜为何不在菜系之中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