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探索心理的奥秘:心理学及应用
6590700000014

第14章 几种不同的意识状态

4 .2.1 睡眠

4.2.1.1 睡眠与睡眠周期

睡眠是人类生命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的一生大概有1/3的时间在睡眠。人们通过睡眠,可以消除身心疲劳,恢复精力和体力,保证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保证身体健康,所以人们总是十分重视和珍惜睡眠。人在睡眠期间,还常常伴有做梦的现象。那么睡眠和梦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在古代,人们认为睡眠是灵魂暂时离开躯体,人们可以在睡觉的时候见到已故的亲人,去前所未到的地方,睡眠类似于死亡。现在,心理学的发展使我们对睡眠的理解更加深入,我们知道了睡眠和死亡是不同的。睡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在睡眠的时候大脑和其他生理心理过程仍然处于工作状态,在睡眠过程中,觉醒和睡眠是交替进行的,以维持机体的正常运转。通过对复杂变化的大脑电活动的测量并且绘成相应的脑电图,就可以很好地揭示睡眠的本质。

现在让我们来看看整夜的脑电波。当人处于清醒和警觉状态的时候,脑电波主要以每秒14~30个周期的β波为主。β波的频率较高,波幅比较小。当处于安静和休息状态时,β波就被每秒8~13个周期、波幅稍大的α波取代。当人睡着时,进入睡眠周期,又分为慢波睡眠(slow wave sleep,SWS)和快速眼动睡眠(rapid eye movement sleep,REM sleep)。

慢波睡眠分为4个睡眠阶段,每个阶段的脑电波又有不同。1期为睡眠开始阶段,脑电图呈现低振幅脑电波,频率快慢混合,以4~7次/秒的θ波为主。2期主要为浅睡过程,脑电图呈现较低振幅的脑电波,中间常出现较短串的12~14次/秒的睡眠棱形波和一些复合波。3期和4期是放松睡眠时期,脑波慢到1~2次/秒。3期和4期没有质的差别,只是4期较3期有更多的1~2次/秒的脑电波。4期通常被称为深度睡眠,人的肌肉放松,呼吸和心率降低,梦游、梦呓、尿床等也大多数发生在这个阶段。几乎所有的人都会经历这四个阶段,如果没有遵循这个模式,通常预示着身体或者心理机能的失调。

这四个阶段的睡眠大概要持续1个小时到90分钟,之后个体通常会有翻身的动作,并且很容易惊醒,之后进入快速眼动睡眠阶段。这个阶段一般持续10~30分钟,而且脑电迅速改变,脑电活动和个体在清醒状态下的脑电活动非常相似。个体的眼球开始快速地上下左右转动,而且常常伴有梦境,此时睡眠者醒来会报告他正在做梦,似乎眼睛的移动和做梦有一定的关系。

在人的整个睡眠过程中,慢波睡眠和快波这两种睡眠阶段反复交替,转换反复约4~6次,且临近黎明,慢波睡眠的3期和4期就逐渐消失了,快速眼动睡眠的时间增长。就整个睡眠时间来讲,慢波睡眠约占四分之三,快速眼动睡眠约占四分之一。当一个人非常疲劳时,第一个快速眼动睡眠的时间非常短,甚至可不发生,与此相反,当一个人已经充分休息后,快速眼动睡眠的时程就会增加,做梦现象会更多。

并非所有的个体都有相同的睡眠时间,人们可以主动控制睡眠的长度,在人的一生中睡眠模式也有变化。初生婴儿每天睡眠16个小时,将近一半是快速眼动睡眠,到50岁的时候,睡眠时间为6个小时,其中进行快速眼动睡眠的时间大概为睡眠时间的五分之一,年轻人的典型睡眠时间为7~8个小时,其中进行快速眼动睡眠的时间大概占整个睡眠时间的四分之一。

4.2.1.2 睡眠的功能

有人认为,如果个体能在较长时间内保持每晚7~8个小时的睡眠,那么他的各项功能就会运转完好。对睡眠的功能存在着不同的解释,一种解释是睡眠可以使工作了一天的大脑和身体得到休息和恢复,这个比较符合我们的常识,一般我们睡一觉起来总是感觉神清气爽、精力充沛。但是这个观点没有得到直接证据的支持。对睡眠功能的另一个解释是睡眠与生物进化有关。该观点认为,睡眠可以使动物在不需要寻找食物或者工作时保持能量,它才得以演化,成为生理功能周期变化的一个环节。

4.2.1.3 失眠

许多人都有入睡困难、睡眠不好的经历,这种现象通常称为失眠(insomnia)。约有40%的成年人报告自己有过失眠的经历。失眠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有增加的趋势,且通常在女性中更为普遍。失眠是由多种心理学的、环境的和生物学因素导致的复杂的障碍,如刚到一个新环境、高考之前等,生活中的压力是暂时性失眠的最常见原因,一般来讲,压力消失后,睡眠也就会恢复正常。

有些人的入睡困难问题显得很有规律,并且影响到了一个人的正常生活,这时失眠就成为一种病症,称为失眠症。一般来说,失眠症患者具有不能很快入睡、经常醒来或者早醒等特点。失眠还会伴随其他方面的问题,最常见的是精神失调,例如焦虑、抑郁,还会导致记忆力下降等等。如果患者担心失眠,往往会加重失眠的程度。

4 .2.2 梦

梦一般出现在快速眼动睡眠阶段,梦是怎样形成的,现在还不是很清楚,对梦的功能的解释,还存在着很多分歧。

4.2.2.1 弗洛伊德关于梦的分析

弗洛伊德认为,梦是潜意识的表现,是通向潜意识的最直接的通路。梦是被压抑的潜意识或者欲望通过改头换面的形式出现在意识中。这些潜意识的冲动和愿望主要是人类的性本能和攻击本能的反映。在人清醒的时候,潜意识里的冲动和愿望因为不符合道德规范而受到压抑和抑制,无法出现在意识中,但是在睡眠时,这种抑制就有所减弱,潜意识的冲动和愿望就可以通过改头换面出现在意识中,于是就形成了梦。弗洛伊德认为,通过解释病人的梦,就可以得到一些重要的线索,从而可以帮助病人解决一些心理疾病。弗洛伊德对梦的解释虽然没有得到科学证据的支持,但是他对梦在心理学中重要性的强调,为当代梦内容的研究指明了一条道路。

4.2.2.2 心理学的观点

此观点认为,梦的本质是我们对脑的随机神经活动的主观体验。一定量的刺激对维持脑细胞和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是非常有必要的。个体在睡眠时,由于所接收的刺激减少,神经系统就会产生一些随机活动,来维持大脑和神经系统的正常运转,而梦就是我们对这些随机活动进行解释并且赋予一定的意义。

4.2.2.3 认知观点

此观点认为,梦承担着一定的认知功能。在睡眠过程中,认知系统仍然会对储存的知识进行检索、排序、巩固、整合,而有一部分会进入意识,成为梦境。

现在,通过记录睡眠者的脑电变化和眼动情况,结合睡眠者的主观报告,对梦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在梦的研究中,奇异梦境是很多研究者感兴趣的领域。奇异梦境的一些主要特征,有不协调性(人物、物体、行为、时间、地点等的错误搭配)、不连续性(人物、物体、行为、时间、地点等会发生突然变化,而且没有规律性)和认知的不确定性(认知模糊,例如,无法看清梦境中人物的容貌)等。其中,不连续性是梦的最主要特征。

4 .2.3 意识的其他状态

4.2.3.1 催眠

“催眠”(hypnosis)这个词是从希腊神话的睡眠之神许普诺斯的名字衍生而来的。催眠和睡眠并不是一回事。奥瑞恩(M 。Orne,1980)对催眠的一个广义的定义是:以一些人对暗示有特殊的反应能力为基础,并在知觉、记忆、动机和自我控制等方面发生变化为特征的一种觉知状态。在催眠状态的人好像是睡着了,但此时的脑电记录和人清醒时是一样的。在催眠的状态下,个体的思维、言语和活动等是在催眠师的指示或者指引下进行的,没有了独立思考和行动的能力。

并不是每个个体都容易被催眠,可催眠性(hypnotizability)是指个体对标准化的暗示做出反应并且体验催眠反应的程度。每个人的受暗示性不同,对催眠的反应也就不同,有些人容易被催眠,有些人则很难。可催眠性是一个稳定的特质。大约有10%到20%的人很容易被催眠,约10%的人根本不可能被催眠。容易被催眠的人有以下一些特征:

(1)经常做情节生动丰富的白日梦;

(2)想象力丰富;

(3)容易沉迷于眼前的或者想象中的情景;

(4)依赖性强,喜欢得到他人的指点;

(5)对催眠的作用深信不疑;

(6)有经验分离的经历,就是说自我的部分和其余部分分离的经验。

个体在上述六个方面的倾向越强,就越容易被催眠。

催眠一般采取如下的步骤:

首先,让被催眠者放松,同时将环境干扰减至最小;然后催眠师要求被催眠者将注意力集中在某些特定的事物上,例如想象的风景、表的滴滴答答的声音等等,催眠师用平和的语言引导被催眠者的感受和体验,比如“放松”、“你现在感觉非常舒适”等等,这样催眠者在完全进入放松的状态后,他会顺从和接受催眠师的指示去做一些动作和事情,并且相信催眠师的一些描述和指示是真的。

催眠现在被广泛地使用于心理治疗、医学、犯罪侦破和运动等方面。在心理治疗领域,催眠适用于酗酒、梦游症、自杀倾向、过量饮食以及吸烟等。但是,除非病人的动机非常强,不然催眠一般不会马上就有很好的效果,所以,催眠一般配合使用其他心理治疗技术效果会更好。

4.2.3.2 幻想

每个人都有注意力不集中的经历。例如,上课开小差,根本听不到老师在说什么,满脑子都是昨天晚上看的连续剧中的情节;再有,在工作的时候,忽然走神,想象某些事情,这种现象称为白日梦,当程度比较严重的时候,就称为幻想(fantasy)。

多数人的白日梦或者幻想的内容包括:成功或者失败、攻击或者敌意、性幻想或者浪漫奇遇、内疚等。研究表明,在很大程度上,白日梦或幻想是基于记忆或者想象自发产生的,过去的经历对白日梦或幻想有非常重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