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探索心理的奥秘:心理学及应用
6590700000013

第13章 意识的一般问题

在心理学发展的早期,意识(consciousness)曾经是心理学研究的中心问题之一,到了20世纪初,行为主义的兴起强调心理学研究的客观性,注重研究外部可以观察的行为,而将意识完全排除到心理学研究的范围之外。直到20世纪中叶,认知心理学的兴起,意识才得到人们的再次重视,而且随着神经科学的发展以及脑成像技术的发展,为意识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4.1 .1 意识的概念

一直以来,意识的概念都是比较模糊的,在心理水平上,意识表示一般的心理状态,例如说“我是有意识的”或者说“我是清醒的”,或者意识可以表示心理状态的特殊的内容,例如对幸福的体验、对往事的回忆等。在行为水平上,意识是指受意愿支配的活动,例如,在做作业时,如何回答一道数学题就是一个受意识支配的过程。在更高的哲学层面上,意识是一种与物质相对立的精神实体,由思想、幻想、梦等构成。

4.1 .2 无意识

与意识对应的是无意识的概念,无意识是个体不曾觉察到的心理活动和过程。精神分析学派的弗洛伊德发展了最初关于无意识的理论,他认为无意识包含了大量的观念和愿望,这些观念和愿望是不容于社会道德观念而被压抑,只有在睡觉等不受道德观念约束的时候这些观念和意愿才能以其他形式———梦的方式出现。弗洛伊德的冰山理论认为,如果将人的心理比作一座冰山的话,那么人的意识就是露出水面的冰山顶端,它只占人的心理的一小部分,多数是无意识的心理活动。常见的无意识现象有:

(1)无意识行为

有时候人的行为是不受意识控制的,是一种自动化的行为。例如,有的妇女可以边织毛衣边看电视,这时候织毛衣就是无意识的动作,并不需要意识的参与。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的许多小动作,例如挠头皮等,都是无意识的行为。如果把日常生活的活动用录像记录下来,再播给自己看,常常会令自己都感到惊讶。

(2)对刺激的无意识

人们在活动的时候,有时并不能意识到对他们的行为产生了影响的事件。例如,当一个人专注于某件事的时候,即使窗外是刺耳的噪音,也会“两耳不闻窗外事”。

(3)盲视

对刺激的无意识是由于脑损伤造成的。曾经有这样一个案例:一个大脑受损的病人,其视野绝大多数部分变成了一个黑色的盲点,虽然病人不能察觉到也报告不出呈现在这个大黑点中的刺激为何,但是可以对呈现在大黑点中的不同刺激进行区分,正确率高于随机水平。这说明虽然该病人“看”不到刺激,但是却可以对盲点中的刺激进行一定程度的信息加工。

小资料———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西格蒙德 · 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1939)是奥地利精神科、神经科医生,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1856年5 月 6 日出生于摩拉维亚一犹太商人之家,是其父母八个子女中的长子。他 4 岁时随家人迁居维也纳。17岁考入维也纳大学医学院,1881年获医学博士学位。后开业行医,担任临床神经专科医生,终生从事精神病的临床治疗工作。在探寻精神病病源方面,弗洛伊德抛弃了当时占主流的生理病因说,逐步走向了心理病因说,创立了心理分析学说(Psychoanalysis,又译精神分析),认为精神病起源于心理内部动机的冲突。他思考敏锐、分析精细、推断循回递进、构思步步趋入,探讨问题中,往往引述文学、历史、医学、哲学、宗教等材料,揭示出人们心灵的底层。主要著作有:枟梦的解析枠(1900)、枟性学三论枠(1905)、枟心理分析导论枠(1910)、枟文明及其缺陷枠(1929)。

作为一个治疗精神疾病的医生,弗洛伊德创立了一个涉及人类心理结构和功能的学说。他的观点不仅在精神病学,也在艺术创造、教育及政治活动等方面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弗洛伊德学说的主要论点已被后人所修正、发展。人们认识到,人类的行为不仅是由性欲所支配,社会 -经济因素对人格的形成、教养对本性也都起着作用。虽然弗洛伊德学说一再受到抨击,这丝毫无损于他的形象。他卓绝的学说、治疗技术以及对人类心理隐藏的那一部分的深刻理解,开创了一个全新的心理学研究领域。由他所创立的学说,从根本上改变了对人类本性的看法。

4.1 .3 意识的局限

意识经验不是外界事物的镜像,意识是有一定局限性的。很多刺激作用于人的感官,但人并没有意识到。例如,人们对于超过一定范围的波长就看不见,超过一定频率的声音就听不见。另外,同一时间进入人的意识的信息量是有限的,意识难以在同一时间内容纳过多的东西。例如,在日常生活中,当人们集中做事时,对身边的事物视而不见。

有人认为意识的局限是由于认知加工过程造成的。人们能够同时意识到哪些事物和多少事物是与认知过程的性质及认知技能的熟练程度是相关的。例如,人们可以边看书边听音乐,这种视觉通道和听觉通道的认知并不冲突,但是同时听两种音乐就比较困难。另外,通过训练后,人们可以提高在同一时间意识到更多事物的能力。

4.1 .4 生物节律的周期性与意识状态

人体的基本生理活动、过程和心理状态是呈周期性自然变化的,例如,通常人的各种生物节律都是1天或一个星期为一个变化周期的。但是有些例外,如睡眠时,梦的周期大约为90分钟。有些生理活动的周期比较长,例如,女性的月经周期通常为28天。人的意识状态的变化与这种人的身体功能的周期性变化密切相关,大多数人都能意识到他们的精神状态、精力和心情的波动与变化。一般来说,当个体的体温及其他生理指标达到一天中的最高时,个体的工作效率就最高。

小资料———为什么夜间比白天疲劳?

位于海马的视交叉上核对人体的生理功能和心理状态的周期性起关键作用。视交叉上核的活动影响松果腺分泌褪黑激素,褪黑激素有镇静剂的作用,可以减少机体的活动,增加疲劳感。白天光线激活视交叉,抑制松果腺分泌褪黑激素,所以不会感到那么疲劳。

4.1 。5 意识的功能

意识对人类生存和社会功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N.N。的案例就是一个有力的证据,没有一种过去或者将来的感觉,不能充分利用意识,那么就像N.N。一样,生活中的重要方面只是一片空白。

4.1.5.1 意识功能的生物学观点

从生物学的观点来看,因为意识帮助个体有效了解环境信息并在实际行动中使用这些信息,所以人类才得以演化,意识的重要作用是帮助人类的生存。当个体身处某一环境中时,他面临着信息负荷过重的情况,大量的信息连番轰炸感受器,意识通过3种方式来减轻信息轰炸,帮助个体适应环境:

首先,意识能对个体所察觉到的和所注意的范围进行限制,从而减少刺激的输入。意识的这种限制功能滤掉了很多与个体即时目标无关的信息,从而使个体更好地完成任务。例如,当你专注于做某件事情的时候,周围环境中的其他无关刺激(如小鸟的叫声等)就不大能意识到。

其次,意识有选择储存的功能。在所有的感觉输入被知觉加工为少量可识别的模式和范畴时,意识使个体选择性地储存那些个体想要分析、解释并对未来起作用的刺激。

最后,意识使个体基于过去的知识和对不同后果的想象来终止或者考虑不同的方案。这种计划或者执行控制的功能使个体能压抑那些与道德、伦理和实践冲突的强烈的愿望。没有这样的意识,也许你在饥饿的时候,看到面包就要将面包偷抢过来。同时,由于个体可以唤起意识中的经验成分和对将来的期望来影响决策,所以意识给个体以极大的潜能,使他能够面对多变的环境作出灵活的反应。

4.1.5.2 意识是个体或者文化群体对环境的建构

不会有两个人以绝对相同的方式解释同一个环境。个体会基于自身的知识、经验、需要、价值、信念和目标等对当前的情境进行独特的解释,他们会更注意刺激环境中的某些特征,形成独特的个人建构。当一个人对现实的解释保持相对稳定的时候,他的自我感就具有了连续性。

当人们在不同的文化中成长,或者在同一文化中而生活在不同的环境下,或者在面临不同的生存任务的时候,个体的个人建构就会有较大的个体差异。相反,同一文化下的人们分享着很多相同的经验,他们通常会有相似的对环境的认识。文化建构是由特定的一组人群的多数成员所分享的思考世界的方式。当一个社会成员发展了一种与文化建构相适应的个人建构,个体就会被社会群体所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