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杜甫写诗为民成一代诗圣的故事
6587900000007

第7章 缅怀吴越古迹

游历百川

未及前贤更勿疑,递相祖述复先谁?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

731年,这时正是“开元盛世”的大好局面,当时社会财富充足,国库殷实,民生安定,道路畅通,社会秩序也好。这时的杜甫已经年满20岁,成为了一名谦谦君子。

这天,他在书房中又读到了太史公司马迁的《史记》,这已经不知道是他第几次的拜读了,读完后,他合上书本陷入了沉思:

想那司马迁在20岁的时候,漫游了天下的许多名山大川,开阔了心胸,增长了见识,帮助他完成了《史记》。我今年也已是弱冠之年了,也应该去游历一番。

杜甫有了这个想法没几天,参加了一帮文人朋友的聚会,在聚会中他听到了很多自己以前不知道的游历见闻,他心潮澎湃,更加坚定了出去游历的决心,于是匆忙赶往家中和二姑母商量。

“姑母”,一进门,杜甫就兴奋地喊道。

二姑母抬起头,问:“甫儿,怎么这么高兴啊?是不是又结交到了好朋友?”

杜甫拉着二姑母的手,激动地说:“姑母,孩儿现在已经不小了,有句话说得好,‘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想出去看看闯闯,多结交些朋友,寻找一下创作的灵感。”

听完这些话,二姑母沉默了,不禁想起杜甫刚来到这里,那瘦弱单薄,楚楚可怜的样子;想起自己这十几年来待他像自己亲生儿子一样照顾,甚至为了他连自己的亲生骨肉都不顾;想起了这几年,杜甫勤奋好学,在诗坛名声大震……

“姑母”,杜甫的一声轻唤把二姑母的情绪拉了回来。她让杜甫坐在自己身边,说到:“让姑母再好好看看你,你看你现在都成大人了,个子比姑母还高好多。”

杜甫趁机撒娇似地偎依了过去,姑母抚摸着他的头说“你大了,是应该出去多见见世面了。你姑父说过你是雄鹰,早就想让你去外面看看,可是我舍不得,总认为你还小,怕你出去受欺负。”

“姑母,我今年已经20岁了,是个顶天立地的汉子了!”说完,还摆了雄壮的姿势。

二姑母“扑哧”乐了,笑着说:“怎么还像个长不大的孩子。在姑母眼里,即使你80岁了,也是孩子。”

二姑母抬起头,正巧看见一只羽毛还没有长丰满的小鸟,正在跃跃欲试地往天上飞,她又看了看杜甫,道:“是该出去闯闯,见见世面了!这几天你收拾一下,就择日启程吧。”

杜甫得到了姑母的应允,心里别提多高兴了。

又过了几天,杜甫将一切事情安排妥当,和二姑母一家依依惜别,踏上了远方的征程。

在杜甫眼中家乡的一切都是单调、平凡的,青的天笼盖着黄的地,每隔几里路,绿杨藏着人家,白杨翳着坟地,分布得像驿站一样的呆板,这里的人生活得和他们的背景一样的单调。

现在的他就像是羽翮初满的雏凤,乘着灵风,踏着彩云,往漾漾的长空飞去。他胁下只觉得一股轻松,到处有竹实,有醴泉,他的世界是清鲜,是自由,是无限的希望。

当时的唐朝处于鼎盛时期,米粟充实了粮仓,商贾在路上络绎不绝。交通以长安为中心,四通八达,大道上驿站旁的店肆里都备有丰富的酒馔和供客乘坐的驿驴,行人远行数千里,身边用不着带粮食,也用不着带兵器。

水路有沟通黄河与淮水、淮水与长江的运河。从江南乘船可以直达洛阳,成为运粮的要道,这也是唐代统治者经济上最重要的命脉。杜甫这次的漫游就是沿着这条水路而行的。

他从洛阳出发经水路首先抵达江宁,即今江苏南京。他看见六朝时代像王家、谢家的那些豪门氏族都已经烟消云散,可是秦淮河北岸的瓦棺寺里,晋代名家顾恺之的维摩壁画却依然无恙。

杜甫站在壁画之前,不禁想起那段艺坛佳话。

据说,在东晋兴宁年间,瓦棺寺准备重修,寺僧请人捐款,最多者也不过十万钱,而顾恺之出口便是百万。等到兑现时,他让僧人粉好一面墙壁,自己关在这间屋子里达一月之久,精心绘制维摩诘的画像。

画完身躯将点眸子时,顾恺之便对僧人说:“请告知世人,第一天来观此像者捐十万钱,第二天可捐五万。”世人皆知顾恺之丹青绝妙,前来观画者挤满寺院。不消片刻,便得钱百万。

杜甫在瞻顾之间,不禁深深遗憾未能与这位艺术大师生在同一个年代。

杜甫一路游山玩水,一路广结好友,不知不觉间离开江宁来到苏州,这里是春秋时吴国国都,不仅风光秀美,而且有着重重的历史印记。

在苏州阊门外,杜甫一眼就看见了虎丘山上吴王阖闾的坟墓,想起书中记载,阖闾死后曾以扁诸、鱼肠剑3000柄作为陪葬,封土三日,有金精结成白虎踞于坟上的传说。他看看四周,这里已十分荒凉,山花野草,葱葱茏茏长满四周,称雄一时的一代君主长眠与此,与苏州城人来人往的繁华,成了鲜明的对比。

再往前走是秦始皇为挖掘阖闾墓而形成的深涧——剑池,这里水深莫测,旁边伫立着几丈高的石壁,仿佛也发出了寂寞的寒光。杜甫在这里左右徘徊,陷入了沉思:真是物是人非啊!想当年阖闾做公子时,一心想着王位,他用重金收买刺客专诸,专诸在鱼腹里暗藏了鱼肠剑,趁献鱼之际杀了吴王僚,他自己当场被打死,阖闾便成了吴王。

后来他伐楚得胜,直到把楚王逼出都城,接着又伐越,一时间,吴王阖闾成了霸主。当时的吴国是多么强大?阖闾又是何等威风?宫关台榭又是何等富丽?如今这一切都如落花流水,一去不复返了!

接着杜甫又去游城西南的长洲苑,到了这里不禁感慨万千“这里原是当年吴王游猎的场所,水汀沙渚间早已消失了帝王的踪影,唯留荷花菱叶在天水之间吐着清香。”游完城西南,杜甫又去了城西北的吴泰伯庙。

泰伯是周朝祖先古公父的长子,传说古公预见其幼子季历的儿子姬昌,即后来的周文王)会为君,泰伯深明大义,为让父亲的愿望顺利实现,便让王位于三弟季历,偕二弟仲雍南奔荆蛮,定居梅里,今无锡梅村,筑城立国,字号勾吴。

杜甫想着这个典故,被泰伯的礼让精神感动得落了泪。这泰伯庙中,进进出出的人络绎不绝,香火很旺,和阖闾的荒凉形成了极大的反差。

杜甫不禁又有感而发:帝王的争夺充满了血腥,吃苦的是百姓;泰伯的谦让,不仅避免了兄弟间的勾心斗角和无畏的战争,而且赢得了后人的尊敬。同样建立了强大的国家,其中的对与错后人看得最清楚、最明白。

杜甫从苏州南渡钱塘江到了会稽,即今浙江绍兴,在这里他凭吊了卧薪尝胆,终报国仇的越王勾践,游览了秦始皇留在会稽的古迹。

就这样杜甫怀着惊喜、崇拜、仰慕之情游遍了吴越,这里山明水秀,处处都是陈迹、名胜,处处都足以促醒他的回忆,触发他的诗怀,同时也让他开始想到了江山社稷,想到了黎民百姓,使他萌发出天下大治的意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