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杜甫写诗为民成一代诗圣的故事
6587900000006

第6章 名声大噪于洛阳

时光飞逝,不知不觉间六七年过去了,杜甫已经长成了一个翩翩少年。平日里,他总是喜欢在书房里读书写字,或者是吟诗作画,书房里的书差不多都让他读了个遍,而他作的诗也不下百首了。

这一天,朝列和朝英正在院中玩耍,忽然听见有人敲门。

出去一看,原来是一名仆人装束的人,牵着两匹马站在门口,只听他毕恭毕敬地问:“请问,这是杜老爷府上吗?”

朝列和朝英互相看了看,摇了摇头,“这是裴府,我家只有一个表格姓杜。”

那个仆人听后,省思了一下,问道:“你表哥是否姓杜名甫,字子美?”

“对啊,对啊,那就是我表哥。”

“哦”,那家丁长出了口气,“那麻烦两位小哥,帮我把这帖子送给杜老爷,说我家老爷有请。”

朝列和朝英拿过帖子,“那您等一下”,说完就向书房跑去。

“表哥,你的帖子,有人请杜老爷赴宴呢”,这小哥儿俩好奇地很,“为什么管你叫杜老爷啊,你有那么老吗?”

杜甫看过请帖,笑笑,没搭理他两人,径直向门口走去。

那人瞥了杜甫一眼,问道:“公子,请问杜老爷在家吗?”

杜甫问来人:“这就要去?”

“是,是,有好几位老爷在恭候着他老人家呢。请公子马上转告杜老爷,就说马已经准备好了。”

“那就走吧!”杜甫作了一个手势,朝马走去。

“公子,你,你……”来人惊疑地望看杜甫,几乎要怪他在搞恶作剧。

这时杜甫已经跨上了马,笑道:“咱们走吧!”

来人没有办法,只好骑着马在前面引路。

就在这会儿,岐王李范府上张灯结彩,热闹非凡。李范在后花园中摆酒宴,宴请了许多文人墨客,有崔尚、魏启心、崔涤、王翰等。

李范是唐玄宗的弟弟,好学工书、雅爱文士,而且不拘王室尊卑之礼,所以诗人、学者等经常在这里以诗会友,渐渐地这里成为了名人汇聚的中心堂。

王翰是大诗人,崔涤是中书令……总之,今天来的都是有一定职位和声望的人。这些人都在向门口张望着,像在等什么人。

“王爷,您今天邀请的这位客人,诗赋写得真是妙极了!魏大人和崔大人,夸他是班固和杨雄再世,依我看这造诣远不止此。可是,咱们过去谁也没听说过这位先生的大名,足见民间的人才还多得很哪!”,说话的是大诗人王翰。

听了这话,崔尚和魏启心会心地一笑,说道:“还有你们想不到的事情呢!”

崔涤也感叹地说:“是啊,连这样一位杰出的人才,咱们过去都不知道,也实在太惭愧了!”

正说着,仆人来报,“杜老爷来了。”

岐王连忙起身,“快请,快请”,边说边往外迎。

来人正是杜甫,他一眼瞥见崔尚和魏启心,惊喜地叫道:“两位伯父也在啊!”

“都在等你呢”,崔尚和魏启心笑着说,“今天王爷特意请你,快来拜见!”

这下子,所有的人都傻了眼,纷纷交头接耳,“这到底是咋回事啊?”

李范生气地暗瞪了那仆人一眼。仆人吓坏了,低头站在一边,气也不敢出。

崔尚见大家很心凉,便拉着杜甫上前说:“还是让他自我介绍吧!”

杜甫向众人揖了一弓,说:“晚生是杜甫。”

李范一听,愣住了,“难道自己郑重其事下贴子邀请的,竟是个少年?”

他又仔细打量了一下杜甫,只见眼前这个少年身着白衣,头戴书生帽,双眼中透出灵慧,雅而脱俗。

歧王从袖里抽出一卷诗,带着考问的语气对杜甫说:“这些诗都是贤侄你写的吗?”

“是的”,杜甫谦虚而沉着地回答。

这少年身上散发的浓浓的书生气,还有这彬彬有礼的风范,驱散了笼罩在人们心头的疑云。大家终于相信了站在面前的这个少年,就是当今诗坛上冉冉升起的一颗光芒夺目的新星!

这时,只听魏启心笑道:“你们比我和崔兄强多了,我们见他第一面时,他还给我们来了个腾云驾雾呢,只是没表演好,摔得满身的泥土。”

杜甫不好意思地说:“您又在笑话我了。”

众人哈哈一笑,刚才的尴尬气氛早已跑到九霄云外去了。

岐王亲热地拉着杜甫的手,大笑道:“哈哈,最初读了你的诗,我还以为是哪位古人写的呢!后来,崔、魏两位大人说是他们的一位好朋友,我又估计你已经胡子一大把了。真想不到贤侄竟然这样年少,真是英雄出少年啊!”

“小侄年幼无知,浅薄得很,还请您多多教导!”

“不敢当!不敢当!贤侄写诗作赋,过去是哪位名师指点的?”

崔尚插嘴道:“他祖父就是审言公。”

李范更加高兴了:“原来是名门之后啊,难怪,难怪!你祖父他老人家不但胸怀宽广,而且诗赋超群。譬如他的《和李大夫嗣真奉使存抚河东》诗,声律那么和雅,气势那么雄壮,的确是少有啊!不过,凭贤侄目前的成就,将来说不定能超过你祖父呢!”

“谢谢您的鼓励,小侄的诗还很幼稚。”

一番寒暄过后,大家纷纷落座。这时崔尚和杜甫耳语道“贤侄,你可是真有耳福啊,今天李大人还特意请来了著名的宫廷乐师李龟年。”

杜甫听罢,欣喜若狂,暗想“早就听闻李龟年的大名,没想到今天能够有此荣幸。”

他正在暗自窃喜,只见从凉亭的回廊中走出三位男子,个个英俊潇洒。这三个人就是李龟年、李彭年、和李鹤年,是当时有名的梨园弟子,三人都很有才学,李彭年善舞,李鹤年和李龟年善歌。尤其是李龟年的歌声名骚两京。

歧王早就安排好了乐队,李龟年和李鹤年放开歌喉,唱了一首诗人王翰的《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李彭年则随着歌声和乐声而舞。

李龟年兄弟的歌声唱出了战争中战士们豪放的性格,歌声铿锵有力,催人振奋。

杜甫听着这歌声,仿佛身临其境,在心中暗暗叫绝。一曲唱完,李龟年又一人连唱三曲,歌声时而悠扬婉转,时而悲楚动人,时而高亢嘹亮,在座的人都陶醉在这优美的歌声中。

经过这次聚会,杜甫的名声大噪,从此后经常出入于文人荟萃的场所,与当时的文坛名流交往,使他的诗词歌赋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同时李龟年的音乐对他的影响也很大,使他一生写诗都十分讲究技巧,反复推敲,“语不惊人死不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