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杜甫写诗为民成一代诗圣的故事
6587900000017

第17章 哀叹世间的不平等

755年,杜甫在官职确定后又攒了些银两,便决定到奉先探亲。奉先在长安城东北,路程约有一百公里,杜甫怀揣着喜悦的心情,半夜就从城里出发了,想着这样在第二天就能见到妻儿。

当时正值秋末冬初,天寒地冻,百树凋零,可杜甫的心里还是美滋滋的。在长安求仕已经十年了,在这十年里,有多少的辛酸和泪水只有他自己知道。

然而,不管碰到多少挫折,遭受到多少冷遇,他的内心始终是热的,他始终抱着一个希望,希望玄宗能够恢复当年那种奋发有为的精神,治理好天下,使老百姓能过上好日子。

尽管自己是一个平民,但始终以尧舜时代的贤臣稷、契自比,立志要辅佐皇上,做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在这期间有不少的人都笑话他,说他这种志向不切实际,永远实现不了,他也曾动摇,但最后都把持住了,相信自己一定能够成功的。

终于,他等到了这一天,虽然他的职位很卑微,但是这只是一个开端,虽然万事开头难,可是开了头,就不难。

杜甫的思绪一转,又想到了前几日,妻子杨氏给他的家书,书中说她们寄人篱下的日子并不好过,如今第三个孩子又出世了,他这个做父亲的还没有见过面呢。

杜甫面露笑容,想象着把一家人接到少陵原上的草房居住,虽然环境很简陋,但是毕竟是一家人在一起,父慈子孝倒也其乐融融。

天空渐渐泛出了鱼肚色,快到黎明时分了。远远地看见骊山的轮廓,它还隐没在大雾之中,影影绰绰,看不分明。耳边响起一阵阵美妙的音乐,穿过寒雪,在广阔的天空中飘荡回响,杜甫知道,这是玄宗和他的后妃、大臣们在山上寻欢作乐。

那升腾的大雾,或许是华清池散发出来的蒸气?听那兵器相互摩擦撞击的声音,或许是御林军在往来巡卫?

杜甫不禁把目光移向骊山之巅,恨不得自己插上翅膀飞到他面前,诉一诉自己的衷肠,可是想到里面陪同皇上的都是高冠长缨的达官显贵,他的心冷了。

这些宠臣每天陪在皇上身边,阿谀奉承,皇上赏赐珠玉素帛成千上万,渴望他们能够更加忠心地辅佐他。然而,越是如此,这些人就越是猖狂,只知享乐,不知为国担忧,为君分忧。

这些人整天看的是仙人玉姿般的轻歌曼舞,穿的是黑貂、银鼠这些名贵的皮球,吃的鲜果、山珍、海鲜更不必说了,这些达官贵人肉山酒海地尽情享受,哪里想过皇上恩赐的一切都来自民间穷苦的百姓!

朝廷里挤满了“济济英才”,稍有良心的,就应该怵目惊心!想到这里,杜甫脱口吟道:

彤庭所分帛,本自寒女出;

鞭挞其夫家,聚敛贡城阙。

圣人筐篚恩,实欲邦国活。

臣如忽至理,君岂弃此物?

多士盈朝廷,仁者宜战栗!

晨雾仍然没有消散,音乐仍然发出动人的旋律。杜甫仿佛看到,就在皇亲国戚的宅第上,炉烟缭绕,乐声轻扬,神仙般的美女在翩翩起舞,满堂的宾客,穿着貂鼠皮衣,吃着驼蹄羹汤;那香橙和金桔堆积得简直像小丘一般。

虽然这一切没有真的呈现在眼前,但也不是什么幻想。杜甫清楚地记得,在多少个寒冷的冬天,他从达官贵人的朱漆大门前经过的时候,亲眼看到多少个饥寒交迫的穷苦百姓倒毙在地。

仅仅隔着一堵高墙,一扇朱门,贫富差异竟是这样的大啊!他不忍心再想下去了,脑子里沸腾着热血,眼眶里饱含着热泪,强烈的爱憎迸发出来,凝成了惊心动魄,一字千金的不朽名句: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雪花开始从灰白色的天空中落下来,笼罩着荒漠凄凉的大地,使人感到难以忍受的窒息。车向北行,到达泾渭二水会合之处临潼县的渡口。

没有渡船,只有一座年久未修的木桥横在水上。旅客们走下驿车,一个搀一个,小心地从桥上经过。桥身摇动着身躯,桥柱发出“咯吱、咯吱”的声响。杜甫望着从西边顺流而下的巨大冰块,真担心它们将这撑天的柱子撞断,把这世界毁灭掉。

终于平安地过了桥。驿车继续北行,黄昏时分到达了奉先县。

孩子已经入梦了吧?妻子还在灯下缝缝补补呢吧?离家越近,杜甫的心情越不平静,是喜?是悲?他自己也说不清,此时此刻,他只有一个念头,赶紧到家。

还没到家门口,耳边就传来一阵阵凄惨的哭声。

杜甫赶紧往家里跑去,心里七上八下,担心极了。

刚进屋门,他就看见杨氏和两个儿子正在抱头痛哭,“怎么了?怎么了?”杜甫急切地问道。

杨氏看见是杜甫回来了,再也坚持不住,差点晕倒在地上。

“爹爹!爹爹!”宗文、宗武跑到杜甫身边,偎依在他怀中,悲哀地说:“弟弟饿死了!”

林甫一下子呆了,他甚至还没见过这个孩子呢,怎么会……等他回过神来,也忍不住老泪纵横,大声疾呼:“我这无耻男人竟然养不起一家妻小,真是愧对祖先啊!”

村中的人见到一家人抱头痛哭,都抹着眼泪,悄悄地走了。

过了好一会儿,杨氏才断断续续地向杜甫讲述了事情的经过。

原来,杨氏生了小儿子以后身体状况明显下降,奶水不足。小儿子靠水喝面糊糊养活。

近些天来,奉先一带连降大雪,天气异常寒冷,几间小屋几乎像冰窖一样。没办法,杨氏只好找来了一个缸,然后把沙子炒热放入缸中,让几个孩子轮流取暖。

这样宗文和宗武的命总算是保住了。可怜这最小的孩子,身子太弱了,没有挺过来。

杨氏哭诉完经过后,悲伤地说:“相公,是我不好,没有把孩子照顾好,对不起杜家的先人。”

杜甫擦了擦眼泪,安慰道:“夫人,你一个妇道人家,带着孩子生活很是不易,是我对不起你们啊!”说着说着,又泪流满面。

夜深了,杜甫哄睡了两个年幼的孩子,妻子杨氏因为几日的操劳和悲痛,也迷迷糊糊地睡着了。

经过一夜一天的奔波,杜甫本来已经很累了,但是他睡不着。想起自己出身在官宦世家,一直享受着免交租税、免服兵役的特权,可生活尚且如此潦倒,那一般的百姓就更不用说了。

狂风夹着雪花,从门缝里钻进来,杜甫感到透骨的寒冷,可他的心更冷。在这漫漫的雪夜,那些失去土地的农民,那些戍守的士兵,是怎样过的呢?他们的痛苦不知道要比自己多多少呢!

想到这里,他更加无法入眠,于是披衣下床,挑亮油灯,把自己多年来的思想、生活,以及这次来奉先县途中的见闻感受,通通都写了下来,抒发了他“先天下之忧而忧”的情怀,形成了划时代的巨作——《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在这首诗中表达了杜甫对皇帝的忠诚,沉痛而坚决:“葵藿倾太阳,物性固难夺”,然而同样坚定的是他伟大的民间立场:

彤庭所分帛,本自寒女出。

鞭挞其夫家,聚敛供城阙。

在这首诗的结尾,他才写到幼子之死,表达了他个人的情怀。

此时的杜甫还不知道,就在他回奉先的时候,大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