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太原:历史深处走来的城
6586900000050

第50章 秘密交通:看不见的战线

1937年11月8日,太原失守,华北地区的正面战场作战基本结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游击战争上升到主要地位。八路军各师主力分别在晋察冀、晋东南、晋西北和晋西南开展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争,开辟了晋察冀、晋西北、晋冀豫、晋西南等抗日根据地,实现了在山西的战略展开。这些抗日根据地以同蒲铁路、汾离公路、正太铁路等为界分布于太原的南北东西,阳曲县和太原县、徐沟县、清源县即处于各根据地的交汇分界处。太原由此成为连接各大根据地的交通枢纽。随着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和巩固,为开展沦陷区的城市工作提供了基地。1940年9月18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敌后大城市工作的通知》,要求把开展敌后大城市工作视为党的最重要的任务。太原周围的晋察冀、晋冀豫、晋西北(晋绥)等抗日根据地党委先后成立了太原城市工作委员会、敌情工作委员会和敌军工作委员会等,分别在太原城内建立了晋绥军区调查局太原情报站、晋绥八分区清太徐敌工站、晋绥军区调查局阳曲工作站、晋察冀分局社会部太原情报联络站、晋察冀二分区秘密交通站、太行二分区太原情报站、太岳军区司令部太原情报站等党的地下工作机构。这些机构活跃在太原城中或渗透到敌人内部搜集情报,或开辟秘密交通线和运输线,有力配合了根据地抗日军民的对敌斗争。1945年1月,太行二军区司令部就是根据太原情报站发出的情报,活捉了日本天皇表弟、少将军团长铃木川三郎。

中共中央所在的陕甘宁是边区的首脑,太原周围各县所在的晋西北根据地则是各根据地的咽喉。从陕甘宁到各根据地之间的人员往来及物资运送大都要通过晋西北(晋绥)根据地。1939年7月,中央决定抗大总校迁往后方。8月至9月,罗瑞卿、张际春等率抗大5000多名学员从延安出发,徒涉汾河、翻越云中山,在358旅部队掩护下从阳曲等地通过同蒲路封锁线抵达晋察冀。同年10月,李公朴率“抗战建国教学团”一行10人,在八路军120师独2旅5团第1连护送下,从阳曲穿越同蒲路封锁线进入晋察冀边区。晋西事变后,随着八路军撤出晋西南地区,晋绥边区便成为延安与华北、华中、华南各抗日根据地惟一的交通通道。1940年10月,120师成立晋西北交通司令部,由358旅和决死2纵队各抽调1个营的兵力组成交通大队,专门担负护送延安与各根据地之间往来人员、物资、经费的任务。12月,根据中央军委的指示,决死二纵队组成交通支队,在地方党委和政府配合下,负责执行繁重的交通任务。1942年1月,为着保证将中央与各根据地的文件及干部能够迅速而安全地互相传送,中共中央书记处发出《关于建立各根据地秘密交通的指示》。根据中央指示,晋西北设立了北线、中线和南线3条主要交通线,其中中线从兴县经临县、交城、清源、太原、徐沟等县到太行二分区。同时撤销交通支队,重建了4个交通队和6个兵站,分担八分区东、西两方面的交通任务。八地委和交城、清徐等县委也组织了交通科、队,建立了秘密交通线。交通线为保证党中央和根据地的联系作出了重要贡献。据不完全统计,从1941—1945年,共接送干部2852人,其中有刘少奇、彭德怀、陈毅、刘伯承等领导人及中共七大代表和中央委员多人;掩护过往部队、学生等多批,约50000余人;护送日本反战同盟、朝鲜独立同盟、美军联络组及新闻记者等国际友人数百人;护送物资、武器、文件、书刊等多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