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太原:历史深处走来的城
6586900000031

第31章 西风东渐:圣母堂和基督堂

除佛、道两教外,历史上,自元朝以来,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陆续传入太原,由此多种宗教并存发展,太原文化愈加多元。

伊斯兰教又称回教,元明时大规模传入我国。太原穆斯林除元末明初随军队而来外,大多是明永乐年间移民。太原今存著名的清真古寺,位于解放路南段东侧,始建年代不详,据寺内现存建筑判断,一般认为明初所建,清代重修,并有元代建筑遗风。其占地面积2800平方米,是太原2万穆斯林的主要宗教活动场所。

西方的天主教从万历年间传入山西,由晋南绛州,向晋中一带逐步扩展。传入太原的时间为明崇祯六年(1633),随之建起教堂。太原市今有天主教信教群众8万人,有批准开放的天主教活动场所86处,堂区23个,天主教神职人员60多人。位于解放路的太原天主教堂重修于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1905年竣工。该堂为太原地区最大天主堂,又称太原总堂,现为天主教爱国会所在地。另有位于阳曲县城东南35华里的板寺山圣母堂,与上海佘山圣母堂,一南一北,是国内最有名望和影响的圣母堂。

清嘉庆十二年(1807),基督教(即新教,为16世纪欧洲宗教改革后,从天主教分化出来的一些新宗教之总称)开始在华传教。同治八年(1869),伦敦会牧师韦廉臣和理一规游历北中国,曾涉足山西,开基督教在晋传教之先河。光绪三年(1877),山西大旱,基督教会来晋赈灾,随之,其传教活动在此广泛展开。位于桥头街的太原基督堂由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山西大学堂创始人之一)创建,专为传教布道时使用。现为省、市基督教两会所在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