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太原:历史深处走来的城
6586900000030

第30章 龙山苍苍:别有洞天道教兴

道教是土生土长的本土宗教,东汉顺帝时(126—144),张道陵以老子为教主所创,由其时的太平道、五斗米教发展而来,魏晋北朝上层道教形成并得到统治者承认。隋唐五代时,太原佛道两教同时流行。就道教信仰而言,中原民族和周边民族的差别很大。中原民族把道教方术和得道成仙联系在一起,而周边民族对之却真诚崇拜,如李渊父子起兵时,曾向突厥借兵,突厥兵到晋阳,见老君真容皆拜,可见道教在北边胡地的渗透。唐太宗时追认老子为先人,所谓天机神授,对李唐政权大加神化,并在各地兴建道观,史籍记载太原这时有兴唐观等建筑,龙山之巅的昊天观据说也始建于这一时期。北宋时,太宗、真宗、徽宗皆崇尚道教,道教文化在民间有相当影响。元代对宗教宽容,全真教首领丘处机受成吉思汗之命掌管天下道教,全真教盛极一时。

现太原市西南有始于唐以来开凿的道教龙山石窟,是我国现存为数不多的道教石窟中最大的一处,为研究我国道教史,特别是全真教发展史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据载,丘处机弟子宋德芳(道号披云子)于元太宗六年(1234)云游至太原,发现这里山川形胜,是一块风水宝地,遂于龙山之巅复修昊天观,在东侧续开道窟5龛。到明代,又续开1窟,形成现今规模,共三层8个道窟。其中第4、5窟又称古洞,约凿于唐高宗至唐玄宗时期(650—755),带有明显的摹仿佛窟的痕迹,第1—3,6—8窟,建于蒙古窝阔台统治时期的1234—1239年,雕凿具有北方的粗犷强悍之风格,总体艺术风格与佛教石窟迥然不同,是元代全真道教所存的唯一石窟。

元末迄于清代,道教在太原民间影响日深,道教宫观遍及全市。太原的纯阳宫,现存有4处,其中规模最大、保存完好的当推位于五一广场西北角的纯阳宫。由于道观所奉神祇众多,道观名称也各异。太原地区现存主要有玉皇庙、真武庙、三清观、三官庙、文昌宫、卿云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