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武都区概况
武都区位于甘肃省东南部,地处长江流域嘉陵江水系白龙江中游,是陇南市委、市政府所在地。全区辖36个乡镇、684个村、15个社区,总人口5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8.96万人。辖区面积4683平方公里,折合702万亩,有耕地71.53万亩,人均1.54亩。2008年实现生产总值243151万元,大口径财政收入1456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706元。全区仍有3.03万绝对贫困人口和9万低收入人口,灾后重建任务十分艰巨。
武都境内山高坡陡,地质复杂,地貌多样,气候条件多变,生态环境恶劣,水土流失严重。致使土、热、水资源分布不平衡,耕地资源总量严重不足,且立地条件差,山地多、川坝地少,旱地多、水地少,人地矛盾突出。目前,土地承载力平均达到116人,远远高出临界状态。地震引发大面积的山体滑坡、地面塌陷裂缝等地质灾害,使耕地及生态遭到严重破坏,发生次生灾害的危险性增大,环境承载力明显下降。
(二)地震灾害损失
“5·12”地震是百年不遇的特大灾害,持续时间约两分钟,震感十分强烈,据初步测算破坏烈度为9度。地震涉及范围之广,破坏程度之强,死伤人员之多,损失之惨重,救灾难度之大是历史罕见,直接经济损失高达132.8亿元。给全区人民带来了沉重灾难,造成了严重的人员伤亡、房屋倒塌、公路坍塌、山体滑坡、生产生活设施毁坏。地震使全区36个乡镇684个村、15个社区、4个居委会普遍受灾,涉及122472户、509705人,全区因灾遇难120人,受伤1401人,其中重伤549人,轻伤843人。死亡大小牲畜4869头(只)。地震造成武都区7.189万户30.9893万人的39.2324万间784.6486万平方米房屋倒塌,3.9109万户17.851万人的32.4299万间648.599万平方米房屋损坏。交通、电力、水利等基础设施遭到破坏。学校、医疗机构及城乡办公等设施损失严重。地震导致城乡民房、学校校舍、单位办公楼、工厂厂房出现倾斜裂缝,一些高大建筑物出现断裂错位,排除隐患的任务相当艰巨。地震造成地质灾害点3659处,其中滑坡358处、崩塌1739处、地面塌陷420处、地面裂缝1132处,泥石流沟10条。损毁耕地32310亩。有205个村庄存在严重滑坡隐患,需要整体搬迁。
(三)重建规划和重建形式
1.重建思路。是以优先恢复灾区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和重要基础设施为重点,以提高项目质量水平为核心,以恢复生产、实现人民群众正常生产生活秩序为目的,坚持尊重科学、尊重自然,充分考虑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把恢复重建与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相结合,与主体功能区建设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相结合,与统筹城乡发展结合起来,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按照“规划先行、统筹安排、分清缓急、突出重点、近期应急、远期提高”的原则,统一规划,分步实施,总体达标。
2.规划原则。坚持统筹安排、合理布局的原则。统筹区域、行业和经济的空间布局,使其更合理、更科学。乡镇、村庄和各类办公用房设施,要结合城乡总体规划、村镇规划和新农村建设规划来统筹布局。农村中小学、乡镇卫生院、文化站等公共服务设施,要本着整合资源,提高标准、辐射周边的要求,适当集中规划建设。新建项目的选址,要考虑当地自然环境和地质条件,远离或避开山洪、泥石流、滑坡、地震断裂带等自然灾害影响的地段。坚持远近结合、突出重点的原则;坚持科学论证、遵循程序的原则;坚持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原则;坚持轻重缓急、分步推进的原则;坚持核实项目、优化设计的原则。
3.总体布局的奋斗目标。通过2至3年的努力,力争在2010年底前确保灾区人民基本生活生产条件、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基础设施和工农业生产设施得到全面恢复,保证灾区正常的经济建设和社会秩序,确保灾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高于灾前水平。总体布局与发展方向。一是以武都市区为中心,建制镇、公路沿线小集镇为纽带,加快城镇化进程。二是以搞好白龙江、北峪河流域为依托,积极推进产业化。三是以半山地区水土保持和洛塘区、高寒阴湿区生物多样性保护为重点,实行生态自行修复。四是以加快交通建设龙头,全力加快基础设施建设。要继续实施适度超前的发展战略,大力加快交通、水利、能源、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五是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4.主要任务:修复重要基础设施,主要包括因灾损毁倒塌民房的修建以及电网、公路、城镇供水和污水处理、通信、教育、广播电视、卫生设施等;恢复农业生产,主要包括修复农业、林业生产设施,水利以及支持恢复农业生产的其他措施;同时解决制约区域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基础设施、公益设施滞后和生产力布局优化等结构性和战略性问题,保障经济社会长远稳定有序健康发展。规划项目估算投资1438131.7万元,其中:市县财政自有17136.0万元,争取各类银行贷款42955.1万元,企业投资18937.6万元,申请国家和省上补助资金1298739.9万元,社会捐助40万元,个人筹资6513万元,其他55029万元。
5.重建规划执行落实情况。重建的具体形式主要有原址重建、异地重建、整村重建、零散重建、区外移民等。重建的主要内容包括城乡住房、农村建设、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产业重组、市场服务、防灾减灾和生态环境重建等。全区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启动实施以来,在对口援建单位的大力支持和援助下,灾后恢复重建工作进展顺利。截至2009年10月30日,全区共开工重建项目352项,竣工103项,在建249项,累计到位各类重建资金61.77亿元,其中:国家和省上补助资金22.16亿元,深圳援建资金3.19亿元,特殊党费3.54亿元,银行贷款13.1亿元,社会捐助资金0.62亿元,单位及个人自筹资金14.79亿元,企业投资4.37亿元。累计完成投资45.5亿元。
(四)人口迁移的总量、地区分布、迁移形式
1.改革开放以来移民安置的基本情况。武都区移民工作起步于1994年,目前已累计向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及部分农场输送移民4567户、16986人,向省内疏勒河流域输送移民415户、2100人。总体来看,省内移民的稳定率高于新疆移民,发展速度快于新疆移民。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新疆移民安置政策、方式不同于省内移民,新疆在土地上以租赁为主,省内则以政策性永久承包为主。住房上新疆以分配住公房为主,省内则以划拨宅基地,修建住房为主。在基本生产资料土地和基本生活资料住房上省内优于新疆。二是以民生为主的教育、医疗、社保等诸多方面省内移民安排比较到位,能够逐步与当地居民同等待遇。
2.人口迁移的基本形式。主要是村内迁移,如两水镇杜家沟村寨子社52户、210人,由于交通不便等原因迁入两水坪上。市外迁移向新疆累计输送劳务移民4567户、16986人。向福建石狮市输送工业移民111户、125人。向疏勒河输送移民415户、2100人。到城镇落户。城关镇北山片的腰道村、庙堎干村、孟家山村、阳山村、没水山村、水子山村6个村918户、3530人,整体搬迁城区。城郊乡葛条坪村123户、540人整体搬迁城区。
(五)经济恢复
随着灾后重建工作的向前推进,特别是整村搬迁村,后续产业的发展逐渐凸显出来,如何积极谋划后续产业的发展,已成为群众迫切的要求。武都区石门乡木竹村按照区、乡灾后重建工作的总体部署,实施下山入川,重建家园,积极发展后续产业,取得了良好成效。木竹村整村从山上搬迁到川坝后,把后续产业发展摆在主要位置,积极筹划特色产业发展,他们打算把木竹沟村的四粱五湾实行退耕还林、封山育林,扩大林草覆盖面积,将全村1000亩山坡耕地发展成花椒、核桃和中药材种植基地,使花椒产量由现在的1.5万斤,增加到2万斤,产值达到40万元;核桃由现在的2万株,产量6000斤,增加到5万株,产量增加到2万斤,产值增加到16万元;当归、红芪、大黄、半夏等中药材产量由现在的1.5万斤,增加到3万斤,产值由现在的8万元,增加到2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