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启动灾后重建科技示范专项
陇南的重建得到了国家和社会上的技术方面的大力支持。2009年,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专项“陇南地区灾后住宅重建与特色农产品快速生产技术集成与示范”项目全面启动。项目由西北师范大学主持,目前已获得国家500万元科技经费支持。
陇南地区位于甘肃省南部,属长江上游地区,利于发展优质绿色农产品作物。该科技示范项目依托区域优势和产业优势,重点展开节能环保型住宅重建、特色农业快速生产关键技术、农产品废弃物利用转化三方面的研究。汶川地震后,陇南的房屋、耕地以及农作物受损严重,灾后重建迫切需要新技术支撑引导。灾后重建科技示范专项涉及灾区的民生民计和可持续发展,项目完成后,将设计建造3至5个新型抗震节能环保型民居样板房试点,研发一批小杂粮、冬播马铃薯、食用菌、油橄榄、核桃、花椒、茶叶等特色农产品高产栽培集成技术,并在具有代表性的村镇示范推广。
灾后重建大量采用新墙材新能源。在科技部“陇南地区灾后住宅重建与特色农产品快速生产技术集成及示范”项目的带动下,由甘肃建材科研设计院与沈阳建筑大学共同承担的子项目——陇南市武都区蒲池乡上巩村希望小学校舍及有关公共建筑,因其利用新墙材、新能源并将新技术免费传授给灾区农民、扶持灾区产业发展、增强灾区“造血”功能的新援助模式,而成为所有项目中的新亮点。在陇南灾后重建中,援建希望小学,打造新材料、新技术集成的环保、节能型建筑,对甘肃建材业来说是一次有意义的尝试。它不仅为甘肃建材企业开发和推广适应广大农村市场的节能环保型新产品开了个好头,也将为甘肃建材企业如何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做出示范。
该项目由甘肃省科技厅、西北师范大学等9个部门、单位承担和参与。其中,由甘肃建材科研设计院承担的陇南市武都区蒲池乡上巩村希望小学项目。目标是通过建设1所希望小学,解决周边5个村的学龄儿童上学问题,并使当地每户受灾农户每年减少开支1万元。该希望小学校舍占地2130平方米,规划内建筑由教学楼及辅助用房组成,其中教学楼为地上3层,辅助用房(由老师宿舍、水房、村委会办公室及卫生站组成)为地上1层,总建筑面积为1510.95平方米。
该项目之所以被有关专家称为“亮点”,主要是因为该项目与传统希望小学工程相比,在建设和运作中有以下3个方面的突出特点:
第一,该项目将全部使用满足国家第三步建筑节能要求的新型墙体材料。建筑外墙将采用200毫米厚多功能复合砌块。该产品是甘肃省建材科研设计院最新研制的节能墙体材料,获得了甘肃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产品具有保温隔热性能好、重量轻、密度可调节、成型便捷和投资低等特点,原料可使用水泥、砂、石、粉煤灰、炉渣、废加气块和废砖瓦等,特别适合灾后重建和中小城镇建设。此外,为满足节能要求,屋面采用100毫米厚挤塑保温隔热板,外窗采用铝合金中空玻璃窗,地面为300毫米厚水泥炉渣保湿层。
第二,该项目将充分利用太阳能,采用被动式太阳房技术设计。被动式太阳房是节能建筑的典范形式之一,是一种新型节能型绿色环保建筑。该项目利用当地的自然环境和地形特点,借鉴这一技术,在建筑南侧设置了太阳能吸热走廊。冬季走廊封闭,起到保温并向教室提供暖风的作用;夏季走廊开放,起到通风和避免阳光直射的作用。直接降低了建筑物能耗。冬季,在无辅助热源的情况下,太阳房比普通房室内温度高5℃~8℃左右;夏季,太阳房比普通房室内温度低3℃~5℃。据测算,一栋100平方米的太阳房和普通房,在保证室内温度相同的情况下,每年可节约薪柴或秸秆1.5吨左右,将有效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
第三,在该项目建设过程中,甘肃省建材科研设计院不仅负责筹措部分建设资金,而且动员其他相关建材企业参与援建工作,同时,将向灾区农民免费转让新型墙材生产技术,并支持他们将该技术用于灾后住宅重建和发展当地经济中,让灾区人民早日过上美好生活。
(二)六项帮建措施助万余农村特困户入住新居
根据中国甘肃网5月20日的报道,2009年,在全市农村灾后重建接近尾声之际,农村特困户因自筹资金能力弱、劳动力短缺等问题,仅靠国家补助的2万元补助资金,很难完成重建任务。为解决农村特困户重建问题,市委、市政府动员社会一切力量开展对特困重建户实行帮建,采取了六项帮建措施,确保农村特困户如期搬入新居。
一是全市11163户特困重建户全部靠实到市县帮建领导和帮建单位进行帮建包抓。市级党政领导班子成员、人大、政协主要领导,每人帮建30户,人大、政协领导每人帮建20户;县(区)党政班子成员、人大、政协主要领导,每人帮建20户,人大、政协领导每人帮建10户;市直部门、中央、省驻陇南各单位,各帮建20户;县(区)直各部门,各帮建10户。责任到人,目标明确,重建任务完不成,帮扶不脱钩。
二是帮建领导和帮建单位再筹帮建资金。在国家和省上每户补助重建资金2万元的基础上,由帮建领导和帮建单位按户均不低于4000元的标准为特困户多方筹措资金。
三是为特困户创造贷款条件。市委、市政府积极协调省上争取农村居民住房贷款资金40.02亿元,其中,有近3亿元贷款用于特困户建房。
四是开展捐助活动。在全市范围内组织开展向农村特困重建户“送温暖、献爱心、帮重建”捐助活动,共捐资金2499万元(其中各县区2207万元,市直部门292万元)用于特困户建房。
五是财政下拨专项补助资金。市财政下拨720万元特困重建户帮建补助资金,确保了帮建单位帮建资金的落实。
六是想方设法控制建房成本。实施最高限价措施,降低建房成本。组织开展邻里相帮,投工投劳,动员多方力量帮助特困户建房。通过实施这些得力措施,全市11163户农村特困重建户已全部完成重建任务,入住新居。
(三)教育文化重建项目进展顺利
根据对甘肃省教育厅的调查了解,汶川大地震发生近2年来,甘肃省地震灾区灾后教育重建项目进展顺利,预计到2010年9月1日前规划重建的847所学校将有95%顺利完工。据了解,甘肃省目前开工学校共557所,包括415所小学,116所初中,15所高中,5所中职学校和6所幼儿园,占规划重建学校总数的65%,其中已有231所学校竣工,326所学校在建。由于甘肃省灾区交通不便带来的建筑材料运输困难,以及灾后重建资金投入存在缺口等原因,影响了目前项目的施工进度。省教育厅将力保教育灾后重建项目的进展,竣工总面积根据落实资金情况将会达到162.58万平方米,将会有95%的学生在安全的永久性校舍中学习生活。
陇南市在重建过程中不仅重视教育恢复和发展问题,而且非常重视文化事业的保护和发展问题。2009年以来,该市提出了一个新举措“文化大餐到新村”,确实作用很大,效果很好。根据甘肃记者的调查发现,在2010年春节之际,只要走进陇南灾区,随处能听到文艺演出队说快板、演小品的欢笑声,能看到书法家写春联、画年画,科技工作者搞示范、传技术的火热场面。新春佳节临近,一道道丰盛的文化大餐伴着灾区群众的欢声笑语,给山乡增添了喜庆的色彩。
在2010年春节前,陇南农村居民住房重建工作基本完成,22.79万户受灾群众搬入新居。为了让乔迁新居的群众热热闹闹过大年,陇南市宣传、文化部门及早安排部署“三下乡”活动,并从活动内容和形式上着重体现党和政府对受灾群众的关心,以及灾区群众克服困难、自力更生重建家园的顽强精神。刚刚进入农历腊月,“三下乡”活动就早早在各受灾村社红红火火开展起来,文艺工作者挥毫泼墨给群众送年画、写春联,医疗卫生工作者一边为群众看病,一边散发计生、疾病防治等方面的资料,科技人员则手把手给群众传授果树剪枝、地膜覆盖等技术,而舞台上民族舞蹈、秦腔折子戏、群口快板,更是吸引着从十里八乡赶来的群众津津有味地观看。
(四)灾后重建新村绿化美化工程
文县的新村绿化美化工程。近年来,文县对灾后重建整体规划新村实施绿化、美化工程,以改善群众的居住环境,取得了显著成效。2009年以来,该县在不断加快灾后重建进度的同时,坚持灾后重建绿化工作不放松,强化措施,狠抓落实,科学规划,合理选择树种,从四川省绵阳市调进5年生香樟、银杏、橘树、枇杷作为灾后重建绿化树,对灾后重建整体规划新村实施绿化、美化工程,以达到生态新村、靓丽新村、绿化新村,不断改善受灾群众的生活居住环境。首先把城关镇清水坪、尖山乡宋坝、玉垒乡龙石坝、杨家坝、中庙乡漩滩等5个灾后重建新村列为全县重点绿化村进行庭院绿化。栽植过程高标准、严要求,技术人员严把各项造林技术标准,并组织农民群众先培训,后栽植,坚持“挖大坑、施底肥、换新土、浇足水、扶树干”,以确保成活率。截至目前,已栽植香樟、银杏、枇杷、橘树等树苗2000株。
陇南普遍加大农村改厕力度,努力改善灾区环境卫生。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陇南市也发生了强震,当地农村的环境卫生遭到严重破坏,水源污染,蚊蝇滋生,加上受灾群众的生活条件较差,极易发生肠道传染病的流行。为了改善灾区农村的环境卫生状况,降低灾区群众的患病风险,省爱卫办及时调整,加大了对灾区的农村改厕资金投入。2009年初,省爱卫办安排中央转移支付资金336万元,用于在陇南修建8400座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截至目前,项目任务已全部完成。同时省爱卫办积极为受灾较为严重的文县、西和县争取到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项目资金600余万元,用于在农村学校、乡镇卫生院及农户家中建造一批无害化卫生厕所。
2009年重大公共卫生项目农村改厕项目下达我省后,省爱卫办再次为陇南市安排了农村改厕项目资金804万元,在全省14个市州是投资力度最大的。此项资金用于全市的所有9个县、区修建20100座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陇南市在执行项目的过程中,将农村改厕项目与灾后重建、新农村建设相结合,采取整村推进的方式,按照统一标准、统一规划、统一施工、统一管理、统一验收的方式进行。在灾区农村建成了一批干净、卫生的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有效地改善了当地的环境卫生状况,为防止肠道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起到了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