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维纳 布洛格(中外名人的青少年时代)
6573900000002

第2章 彷徨校门内外

父亲利奥·维纳觉得儿子长大了,有必要把他送进学校进行和年龄相适应的正规学习和生活。他和妻子商量又商量,他求朋友找学校,跑了一个地方又一个地方,很难得到满意的答复。因为这孩子太小——还不满6岁,这不符合学校的招生条件。好不容易,勉强进一个乡村小学旁听。但很快就转入另一所乡下小学。这里的条件也十分简陋,各种年龄段的孩子闹哄哄地挤在一个班里学习,老师也只有一位。不但谈不上教学质量,而且,学生们的日常行为毫无约束,有的学生逃课,整天到校舍外不远处的那个大池塘里去溜冰玩。

父亲觉得这样的环境实在不适于儿子的长进,就又让他在家“自学”。也正是从此以后,他开始有意识地向儿子传授知识,并尽可能地丰富他的见闻,激发他的兴趣。

虽然父亲认为那个学校不怎么样,但是在小维纳的心目中,那儿要比家里新鲜、热闹,同时,也更比在家多了一分自由。尤其到了这1901年的春天,父亲常提醒他:你已经6岁了,不再是小孩子。他也明显地感觉到,父亲在悄悄地给自己施加一些压力,他比以前对自己更严肃了,尤其在看书上,也表现在对一些问题的观点上。

对于父亲的改变,有时候他感到很不适应。他又从心底慑于父亲的威严和权威,不敢甚至连想都没想抗议。对此,他是从另一个角度来逃避不愉快的——以自己良好的记忆力和理解力,完美地回答父亲的问题。在这同时,还有另外一件事情让他兴奋和愉快:他们全家要在今年夏天,到遥远的欧洲去旅行!

对这次几个月以后的旅行,维纳的兴奋是强烈的。他把两年前父亲旅行欧洲时寄给他的明信片,统统找出来细细地玩弄,他想象中的欧洲是那样美好而生动,这一段时间他常做梦,他相信,梦中那蔚蓝的天空、无际的原野、清亮的溪水和那远处数也数不尽的高楼大厦,正是欧洲!有时候,他按捺不住心中的激动,就按照自己的想法,把欧洲的样子讲给他的小妹妹听,看到妹妹乐呵呵的高兴样,他越发神往欧洲了。母亲也时不时地从城里买回各式各样的玩具,以及其他一些旅行用品。小维纳具有丰富的想象力,马上就弄明白了一些物件的使用方法,他几乎能感觉到,在那漫长的旅程中,使用这些东西的舒服的感受。对于母亲为他们精挑细选的玩具,他不忍心马上就玩,他想把玩它们的愉快,放在有趣的旅行中。

时间过得真慢,小维纳等了又等,才挨到了春末。旅行终于要开始了。他又从父母那里得知,他们的第一站是纽约。

当时,纽约住着维纳家的亲戚。有小维纳的祖母,上文已经提到过。还有他的叔叔杰克,三个姑妈:奥尔加的母亲夏洛特,奥古斯坦和阿德尔。一大家人住在拥挤的老式公寓里,让初见“城市”风光的小维纳十分难以理解。他静静地观察着这“稀罕”的一切。

在这一大家中,祖母是辈分和年龄最大的权威人物。她的心中,还保存着犹太人生活的许多习惯和礼节。他们一到纽约,祖母就积极联络,主张这个新来的4口之家马上去走访亲友。而且,这种走访是极讲究的,范围也极其广泛,甚至对第三代、第四代的堂表亲都要热情地去探视。小维纳除了感觉到累以外,觉得这件事很神秘,也很亲切。他蓦然间感觉到人间有这样一种令人激动的感情存在。

但从他母亲的表现上看,又让他难以理解。他真有些迷惑了,更感到无所适从。因为,母亲家已搬到美国很长时间,起码比父亲家要早上一代人那么久,所以,在生活习惯上,犹太人的那种亲情观念相对淡漠了。加之和利奥结婚以后,与娘家人联系较少,因此,对老婆婆的这些讲究有些想不通。白天她和丈夫一道走亲串朋友,一到了晚上,或者没有外人的时候,她就表现出一种不满。而对这种不满的表达方式又是不直接的。比如提到这边的亲戚时,她会说:“人家是纽约人吗!”常把“纽约”两个字念成一种变调,这时父亲就知道母亲是什么意思了,他尴尬地一笑,也不言语。母亲通过这种“艺术”的形式,达到了挖苦的目的。并且,她这样做的时候,常有意背着孩子。刚开始时,维纳不明白母亲是什么意思,很快他就明白了那“纽约”的含义,心里也有些像母亲那样,要轻视些什么。

一次,他和小妹妹在屋里玩,父母走访了一天在床上休息。这时,他逼真地模仿母亲的语调,用手指点着妹妹的额头,“纽约”了一声。没想到,母亲气愤地坐起来,严肃地制止他。小维纳真的惊呆了,他没感到这有什么严重之处,为什么母亲生气了呢?她不正是向父亲那样说的吗?母亲很少生气啊!多少年以后,他才明白母亲的心理,为此,他特别佩服他母亲的教子之道啊!

孩子有最强的模仿能力,所以,父母的形象对他们的影响是特别大的,如果稍一不注意,就会因为这形象的误导,而给他们的心理带来阴影,如自私、傲慢、野蛮等等,甚至影响他们今后的性格。父母的使命是神圣的,任务也确实是艰巨的。

纽约在当时的美国已经是大城市,而小维纳一家以前大部分时间住在小城镇,有时还住在乡村。他对乡村的情况比较熟悉,而城市的许多东西对他来说是新奇而陌生的。他在这里常和奥尔加表姐外出游玩,学会了把别针放在电车轨道上,让电车把它轧成“小刀”的游戏,还学会了玩小纸牌,以及用小纸牌搭房子等游戏。奥尔加还常领他去参观和研究大街上的电车,也常随妈妈到商店去买东西。总之,这城市对他来说是新鲜的,他也就用更大的兴趣和热情去观察它、认识它、领会它。小维纳的父母有意地这样做,用新鲜的事物去激发小儿子的想象,让各式各种的世间万象去充实他的头脑。

父母不断地购进更多的东西,准备着即将开始的真正旅行。在这些准备中,父母花销最多的、也当然让维纳兄妹最感兴趣的,是那一套高级精美的科学实验玩具:电学游戏玩具、磁性游戏玩具、肥皂泡游戏玩具等等。

真的航行开始了,一家4口人坐上了美国到荷兰一线的海轮。叔叔杰克和姑母们都来给他们送行,还有奥尔加,小维纳看着渐渐远去的亲人,眼睛湿润了。在他幼稚童真的心灵中,充满了亲情的温暖和离别的思愁。

维纳一家坐的是二等舱。对于全家旅行的游客来说,坐一等舱花费太大,二等舱相对来说,既实惠又体面。

把位置找好以后,为了让小维纳熟悉情况,父亲领着他熟悉船上的情况。来到三等舱时,他既惊讶,又疑惑,只见这个船舱内,许多人密密地挤在一起,里面既黑暗又嘈杂,发出难闻的气味,人们的衣着也十分粗陋,那里的小孩子们,既肮脏又野蛮。他呆呆地看着,却怎么也不明白——这些人为什么不到上面去呢?那里既干净又明亮,而且,那里还有许多空闲着的床位啊!

父亲给他解释了一番以后,他还是不明白。但是,他心中充满了不平和愤恨,他生气那些人为什么那么胆小,为什么不敢到好地方去好好坐船。

小孩子的情绪波动是迅速的,当父亲领他到甲板上,放目远望明媚阳光之下的碧海蓝天时,他那小小的心灵世界无限亮丽。

以前小维纳见到的多是遮目的高楼和起伏的群山,虽然这些楼和山本来并不大,在小维纳的眼里,它们都气势恢宏不可攀登。而此刻,放目远望那辽远的、一望无际的海洋时,他震惊了,也迷惑了,原来天底下还有这样大的地方,再远望,自己的心情和幻想陷入一种美丽神圣的境地中。

雪白晶莹的浪花,从那遥远的地方一浪一浪滚来、绽开;那顽强的小鸟,在勇敢地与它们搏斗着、抢夺着什么;太阳那明亮的光辉,撒满这浩瀚无边的大海,并且还神气活现地玩耍着。他感觉身体只是一个漂移的小东西,而且越来越小,越来越融入浪花的飞溅之中。他自由了,仿佛自己刹那间也变成了浪尖上那顽强的小鸟,欢快地歌唱着、拼搏着、飞舞着、眺望着,把一切的一切都溶入这充满想象的愉快和行动里。

这时,他听到父亲催他快走的喊声,才清醒过来,记起原来还有父亲在身边。没走几步,他又不知不觉地停住了。他想起一个问题:写书的人怎么只写了一些地面儿上的东西呢,有关海洋的书,以前也看了不少哇,好像他们眼中的海只是零散的、呆板的一个“大物”,原来是这个样子,啊,这样的!随后,他从船边的大缝俯视下面的海水:匆匆地奔涌着,有多深呢?好绿的颜色啊!这时,他似乎有一丝恐惧,如果船坏了怎么办呢?那大浪好大啊!死亡的滋味渗透进他的心里,他马上跟住父亲,抓住他的手。

他抬头再次远望时,这种阴沉的感觉立刻无影无踪了,他不像第一眼远望那样惊讶,而是在这不可想象的惊讶中,伴随着强烈的喜悦和欢快。无意中他尽力随着海浪的节奏、船上马达的隆隆的节奏,一起运动和喃喃不休,心里充满着爱和激动。他从来没被什么东西这样牵制过,也几乎从没有过这种又有牵连又极度自由的感觉。他只想一个动作,那就是——飞,不得已,用蹦蹦跳跳代替了。

回到船舱,他马上想把见到的一切说给他的妹妹和母亲,见他这样,连身边的父亲都忍不住笑了。他要拉妹妹到外边去亲自看看,因为船刚启动,人员来往杂乱,父母不许,他就独自偷偷地逃到外面去过瘾。

父母发现儿子好像变了一个人,异常地爱说爱动了。和船上同舱的小伙伴们无休无止地乱窜玩耍,无休止地吵闹争论。别的成年人常认为小孩子就是这样不懂规矩,而利奥夫妇却知道孩子怎么回事,他们暗自惊喜——自然原来有这么大的魔力,竟改变了一个无知孩童的心灵和个性!

就这样高兴地过了一天又一天。这期间让小维纳不自在和胆怯的是:父亲每每就船上通告、标语等,考他一些德语和荷兰语单词。其实,他没有正式学过这两种语言,只不过翻过父亲厚厚的德语字典,也经常听见他和母亲经常使用这种语言,但他常暗自高兴,父亲一定不知道自己会德语了,他也曾经萌生过把这件事告诉父亲,并让他考自己的念头,不过一直没敢,因为他多次看见,母亲那极流利的德语表达,在父亲眼里也不算什么。这几天,父亲主动问上门来,没想到自己这样一知半解,常哑口无言,看见父亲那略带轻蔑嘲笑的表情,小维纳心里又气,又不敢生气,只是感到重压的难耐和苦涩。同时,他心里暗暗不服,决心以后好好学习。

船上的生活使小维纳又从感觉上认识了一批人:二等舱游客。他们有修养,讲体面,又知道节俭。他感到人太多了,也有太多的不同,观察人的行止言谈真有意思。

他们陆上的第一站是荷兰名城鹿特丹,然后又径直去德国的科隆,住在他父亲的一位堂兄那里。

走在异乡的大街上,虽然有父母在身边,看着这陌生的地方和人家,小维纳还是感到了一阵阵孤独。街上匆匆的行人,他一个也不认识,他们往往还用一种异样的眼光打量他们。一户户人家门楼高耸紧闭,哪里都有威严和傲慢,把这一家他乡游客远远地拒之门外。人们用的语言,有的小维纳根本听不懂,这更让他又着急又紧张。小孩子幼稚的心里,仿佛隐藏着一种经受打击的感伤,并带着浓厚的流浪意味。维纳一家此行欧洲,也有让孩子们亲身体验一下人生诸种甘苦,见识世间百态的用意吧。

小维纳的这种孤独心理,等他们一家到奥地利首都维也纳时,感觉更加鲜明了。在这座庞大的文明城市里,他们举目无亲,一家人寄寓在旅馆里。也正是因为这在异地他乡的孤独感,维纳的心里才愈加感到家人的亲切和温暖。

在那昏暗的雨夜,父母亲自动手,在昏黄的酒精灯上为他和妹妹煮着香美的晚餐,他们俩倚在父母身边,饱享那份关怀和爱护;或者,他们一家人坐在饭店里,侍者以那怪异的语言问候他们,父母用谙熟的语调予以回答,维纳的心中仿佛因此有了依托和保障。他们彼此照顾着,孩童的心深感家仍在身边……

旅途漫漫,一家人充分领略着游人的独特滋味。小维纳的心亦喜亦忧,一切都是新奇的,也是真实的。等他们终于到达了英国伦敦的时候,旅程将尽,他和妹妹都不免想起久别的故乡来,想念是瑰丽而美好的,心中的景色因此而明亮;另外,在这段日子里,父亲领着他拜访了许多名人,这让他眼界大开,享受了少有的乐趣,甚至在以后漫长的日子里,他一直对他们念念不忘,这种经历对他产生很大影响。

犹太人伊斯雷尔·赞格威尔,是他们访问的一个主要对象。他能言善辩,积极热情地主张犹太复国主义。他敏捷的思维、不息的热情、慈祥的脸部表情,给小维纳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他也从大人们的表情中接触了一个难以理解的、似乎又极复杂的概念——犹太人。

访问的另一个重要人物是克鲁泡特金。这位俄国的无政府主义者,曾企图行刺他的沙皇堂兄。此时他正旅居英国。他的机敏、果断和天真,让小维纳十分敬佩。虽然当时他还不能完全了解克鲁泡特金是怎样一个人,但这不重要,他已经分明地感到,这位祖上的同乡的超凡气度和伟岸胸襟。

交游的闲暇,父亲还带领一家人参观当地名胜。议会大厦的宏伟庄严,让小维纳更迷惑于政治的含义;威斯敏斯特教堂,小维纳从这里进一步理解了历史的深远,并产生出一些幼稚的感慨;伦敦自然景物的温和怡人,让他心旷神怡。他们一家就这样沉浸在这座世界名城的喧嚣和深邃中。

最后一站是利物浦,小停之后匆匆返回美国。3个月的旅游生活结束了。小维纳的观感实在不少,这真正的学习,正是在这个开明家庭的组织下,才胜利完成的。也正是一般的学校所缺少的。

他们搬进坎布里奇市的阿冯大街的一套住房,开始了新的生活。

新学年一开始,父亲那固执的想法又抬起头来:应该把儿子送进正规学校接受锻炼。经过一番努力之后,邻近他们所住的皮博迪小学,并且从3年级学起。他常问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有的连老师也没听过,好在这位老师只把维纳当成不懂事的孩子,他的鲁莽无礼,老师并不太在意。不久,根据维纳的实际情况,校方又决定同意让这孩子进入4年级学习。

刚到一个新环境,这小孩子对一切可能不太熟悉,不过很快,他就会对周围的情况了如指掌,尤其所学的课程,都是他早就学过的,而且,有的科目引不起他丝毫的兴趣。他虽然也在“学”,其实很多时候在敷衍。

时刻细致耐心地观察着维纳的父母,发现这种情况不但不利于孩子学识的长进,相反,还会让他养成许多不良习惯,形成不利于孩童健康成长的心理。一旦认识到这些实情,他们马上作出决定:让孩子离开学校,由父亲承担起主要教育任务。核心教学内容是数学和语言。

既然学校进不成了,必须留在家里接受教育,父亲利奥·维纳感到了肩上负担的沉重。虽然所传授的知识内容对他来说完全不成问题,但落实到具体的时日,其间的细致和繁琐,还是使他不敢轻视。基于这样的考虑,他要拿出一个学者的工作、生活作风对待这个“大孩子”了。突出的表现就是严格求实。

父亲利奥具有非凡的语言学天才。他这时教给儿子的主要是德语和拉丁语。在父亲居高临下的威严中,儿子一点也不敢轻视所学的知识,可是,无论怎样小心,学者父亲还时不时地发现他发音的含混,或者书写的错误。在数学上,他要求儿子更加严格。开始时,他用温和的、谈心般的语气和孩子讨论,并适时地加以启发心智的引导。看见儿子能顺畅地领会知识的本质,他心里也充满了喜悦。但他很少表现,只是小维纳能隐隐地感觉到。出现错误之前,一切都风平浪静,一旦偶然间出现了错误,父亲的天空便马上乌云蔽日,仿佛儿子犯了什么不赦的大错,他会极度惊讶地大叫“什么”一声,之后狠狠地瞧着孩子。这时,小维纳就要提起精神,马上改正错误。但是更多的时候,父亲这一怒,让他思绪飞散,只知道是错了,根本不知道有什么错,甚至还会把正确的地方改错。此时,父亲大发雷霆,但绝不是疯狂吼叫,而是用学者的口吻,说一些嘲讽的尖刻话。小维纳便会因此情绪激动,心灵受到重重的伤害。不敢反驳,只有伤心地哭泣,一腔委屈无处发泄。母亲常过来解围,尽力为儿子辩护,有时也是无济于事。

多年以后,维纳这样回忆这段经历:

父亲的训斥对我所起的副作用是更为严重的。在饭桌上,在亲友们面前,我经常听到父亲反复地叙述我的一些幼稚可笑的行为,使我如坐针毡,受尽精神折磨。

显然,做父亲的,用这样强硬或贬损的措施教育子女,是不明智的。即便是像如维纳这样的不凡之人,所受的负面影响也极为严重,比如他在许多方面的依赖性就是明显的例证。

一般的情况下,这样的方法不但不会造就一个优秀的孩子,相反,会打击或毁灭他的健康成长的可能性。而这位诺伯特·维纳,为什么顶住了那么巨大的压力和创伤,按父亲的指向成长起来了呢?我们再看他对父亲的回忆:

父亲希望用强制谦虚的策略,来防止我们把自己看得太重,这种策略有时甚至是故意贬低。对于父亲,我是特别尊敬的,但又使我在内心中感到一定程度的抑制和愤懑。但父亲时时真挚诚实地表达着自己,甚至一切弱点,有时甚至父子地位颠倒,这种童心加深了我的爱。

尊敬是由于人格的威力,而不是对善意的尊敬。我不能否认,我对父亲的态度中也含有敌对的成分,但我始终认为父亲在智力方面有超人的才能,而且是正直无私、尊重真理。这就使我对许多经常出现的痛苦局面能忍受得住。

这样看来,父母对子女的教育,不应只是知识上的,更应该用自己无私、善良的自我形象去昭示孩子,让他们在自觉的学习和感染中,真正得到成长。

小维纳这一时期接受的家庭教育是严格的,但又不是死气沉沉的。课上的严父,课下又是他的好朋友。

父亲发现,上次游历欧洲时,领儿子一同拜访别人,很能开阔孩子的视野。所以,一有闲暇,他就领着儿子四处拜访学者朋友们。他们所住的阿冯大街,附近住着许多闻名当时的学者教授。

离他们家不远,住着博歇教授,他是一位有名的大数学家。小维纳从他和父亲谈话中,听到了许多深奥的问题,如果碰到他能懂的,他就偶尔插句话,说出自己的看法。这举动,常得到主人的夸奖。小维纳深深感到这种气氛的自由和美好;他们还常常拜访著名的生理化学家奥托·福林教授,维纳从那里接触到了很多新知识;遗传学家卡斯尔和生理学家沃尔特·坎农,也是父子常访问的对象,从他们那里获得的知识和启示,几乎使小维纳迷上了生理学的一些现象。

如果说拜访名人,还使维纳在各方面受到“规矩”的限制,那么,当他和父亲尽情地投身自然的时候,可以说是获得了真正的自由和解脱,他也从中领略到了父亲的深厚的爱心和博大精深的学识,这更增进了他对父亲的理解和尊敬。

春天的坎布里奇是美丽的。父子俩迎着和煦的阳光,踏着柔软的嫩草,漫游在初春的怀抱里。不远处,嗒嗒的马达声有节奏地响着,新翻泥土的清香迎面扑来,使人十分惬意。童心十足的父子俩,更为这生机勃勃的季节增添了一份景致。他们轻轻地走着、看着,用心灵体味着那分莫名的娇嫩和美好,偶尔有谁提个问题,另一个人在无意的回答中又引出其他话题。父亲采到了一株龙葵,儿子就兴味十足地跑去观看,他们小心翼翼地采挖着,神神秘秘、聚精会神地继续寻找着,渐渐地走向风景的深处,走进自然的幽远和深刻之中。

秋天,又是一个深受父子欢迎的季节。采摘各式各样的蘑菇是父亲利奥的最大嗜好。像获得一切新东西的惊喜一样,他正是在未知的寻找中满足着获得的欲望。儿子受父亲的影响很大,他们在飒爽的秋风里,踩着松脆的落叶,心爽神清地走着,找着,时时有惊喜满足着他们纯真、自由和愉快的心情。远处,农民们焚烧着金黄的落叶,缕缕诱人的清香在空气中弥漫过来,让人如痴如醉。秋天熟了,这气味不正是成熟的醇香吗!

大自然,让人在她的怀抱中休息,荡涤尘世间的芜杂;她更让人博大,容纳一切,明澈一切,孕育一切。

在亲近自然的同时,小维纳也处身下层人中间,认识和体味着他们的生活。他有许多小伙伴是农民的孩子。他们的真诚、纯朴和健康,对小维纳的影响很大。他们的某些优秀品质,甚至引发了他的崇敬之心。那时他们家有个女仆叫希尔德雷丝·马洛尼,她的聪明勤劳和善良,深深地影响着他。

当然,让孩子尽情玩乐的同时,父亲不会忘记借助一切机会增进对他的教育。他们给他订了趣味性、知识性十足的杂志《青年良友》,以便让他在玩乐的心境中增长见识;更不断地增多他的玩具,如扩音器、万花筒、显微镜等等。

与此同时,为了促进维纳的学习,父亲还给他请了个大学生海伦·罗伯逊小姐,做他的家庭教师。小维纳从她那里学习到许多课本以外的知识;青年人的思想状况,对社会的看法和希望,以及大学的生活等许多新鲜事。所以,在维纳很小的时候,就从父亲那里,也从这位大学生的口中,了解到大学的许多情况,开阔了他早期的求学视野。

小维纳就这样在父亲的设计中,学习着、吸纳着新知识。但是,他还有另一片自由的领空——自由阅读,涉猎群书。

他的阅读兴趣十分广泛,文学、史学、博物学、数学、语言学等等,几乎无所不读,无所不好。父亲也是位杂学家,这正适应了儿子的贪婪口味。

他几乎把父亲的所有藏书读遍了,有的书还一读再读,如狄更斯的小说,史蒂文森的作品,梅恩·里德的著作,常令他爱不释手;对父亲那些深奥枯涩的学术著作,他也兴味十足地啃读着;博物学家和探险家经历的描写,甚至令他神往;他又迷上了化学和物理学,还在父亲的支持下建了一个实验室。

他只知一味地读着、读着,沉浸在知识的海洋里,自由地漫游,贪婪地吮吸智慧的乳汁。钻进书里,他就忘记了一切,甚至不知道劳累。他小小的身体终于向他发出了警告——眼睛飞速近视。刚进入8岁,严重的眼疾已经无情地报复他了。他胖胖的身子,因为眼睛近视,日见其呆笨。父母看在眼里,急在心上。

医生诊断结果:马上用药,至少6个月内严禁看书,才有可能恢复。

虽然维纳眼前还有光明,但从父母的神情上,他意识到病情十分严重。听说6个月不许看书,他仿佛立刻悬浮在空中,无着无落。他感到憋闷,又十分伤心,几乎哭起来。

这时,父母给了他更多照顾,尤其父亲的态度明显转变。为了安慰他,父亲常找一些话题来讨论。后来,他干脆把代数、化学和几何题念给他听,之后让他口算。这样一来,维纳只得聚精会神地听父亲的问题,然后排除一切外在的和心理的负担,开动思维,得出结论。开始时他真很不适应,不但速度慢,而且常出现错误。

一天一天过去,几个月下来,父亲发现:儿子的思维速度和准确性明显增强,而且想象的空间得以扩展,口语表达也十分有条理。

真是因祸得福,精于家教的利奥·维纳,惊奇地发现了这段短暂时间“听书”的巨大效果。因此他深信,对孩子进行“听”的训练十分重要,它不但锻炼了孩童的思维和想象,而且强化了他的听力和表达,是孩童教育中不可或缺的方面。

漫长的6个月终于过去了,他又回到了那些久违了的书中间。再一次用书和先人交谈,他似乎感觉到自己成熟了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