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美食中国饮酒习俗
6552100000015

第15章 其他饮酒场所

历代人们其他较集中的饮酒场所是军中饮酒、郊野饮酒和茶肆等处饮酒。

军中饮酒

军旅中平时是禁止饮酒的,以防因酒而诒误战机。历代文献中有很多凯旋之后犒赏三军将士的描述,这是军中将士们普遍饮酒的时候。

我国甘肃有一个叫“酒泉”的地方,此地名称的由来与军中饮酒有关。据说西汉大将军霍去病在河西讨伐匈奴有功,汉武帝特地派人从长安送去一坛美酒赏赐霍将军。霍去病认为战功实际上是全军将士们浴血奋战而取得的,并非一个人的功劳。但是只有一坛酒,全军将士们一人一滴也分不过来,怎么办呢?后来霍去病想出这样一个办法来,他叫人把这坛御赐美酒全部倒在一眼泉水中,叫全军将士取而共饮,犒赏三军。后来人们为了纪念霍将军这一深得军心的行为,就把这眼泉称为“酒泉”,此地也因泉而得名。

明代崇祯十四年(1641)正月,李自成率农民起义军攻下洛阳,抓获了福王朱常洵。福王是个拥有土地二百万亩的贵族大地主,作恶多端,民愤极大。起义军在军营中置酒召开祝捷大会,将朱常洵身上的肉割下来杂以鹿肉烹熟,分给将士们佐酒。起义军将士们把这次酒宴称为“福禄酒”。

唐代诗人王翰曾作过这样一首久传不衰的军中饮酒诗:

葡萄美酒夜光杯,

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

古来征战几人回?

王翰《凉州词》

作者用昂扬的笔调描写了军中将士的豪情,葡萄美酒,夜光玉杯,又有琵琶侑觞,将士们兴高采烈,尽情地纵情饮酒。虽说打了胜仗可以犒赏三军,纵情饮酒,但是这样的机会毕竟不多。一般来说,下级军官和士兵难得饮酒,其任务是浴血苦战。但是将帅们却不受此限制,常常日日饮酒,夜夜歌舞,借以应付军旅中的单调生活。宋代刘克庄曾用讥讽的笔调写出了这样的诗句:

行营四面设刁斗,

帐门深深万人守。

将军贵重不据鞍,

夜夜发兵防隘口。

自言虏畏不敢犯,

射麋捕鹿来行酒。

更阑酒醒山月落,

彩缣百段支女乐。

谁知营中血战人,

无钱得合金疮药。

刘克庄《军中乐》

在重重设防的军帐里,将军醉酣,而血战后负伤的兵士们因缺少金疮药在流血呻吟。由此可见,将士们因身价不同,饮酒的机会是悬殊的。

郊游饮酒

南朝以来,郊游饮酒之俗盛行。每当春暖花开之时,清明扫墓之机,人们便携酒带肴,或临水欢宴,或花下对酌,尽醉尽欢。王仁裕在《开元天宝遗事》中有这样的记载:“长安侠少,每至春时结朋联党,各置矮马,饰以锦鞯,并辔于花树下往来,使仆从执酒皿而随之,遇好囿则驻马而饮。”“长安贵家子弟,每至春时游宴供帐于园圃中。随行载以油幕,或遇阴雨,以幕覆之,尽欢而散。”“都人士女,每至正月半后,各乘车跨马,供帐于园圃或郊野中,为探春之宴。”

郊游饮酒之俗到了宋代以后更为普及。清明节时,开封郊外“四野如市”,人们群聚在树下或园亭之间,罗列杯盘,互相劝酬。庄绰在《鸡肋编》里写道,当时城市居民借扫墓之机,携带酒食春游。清代乾隆盛世,北京人在初夏之时,携酒到郊外公主坟一带饮宴,竟成了当时的一大盛况。清代人在诗文中是这样描述的:

公主坟前漾碧流,

花儿闸外荡轻舟。

都人雅慕江乡趣,

佳日良朋载酒游。

东便门外通惠河,即运粮河也。大通桥以下,凡有五闸。过庆丰闸至平津上闸,俗名花儿闸。其地有公主坟,对岸则平畴〔旷〕衍,〔柳〕树参差,水色明鲜,绿蒲映带,颇有江乡景趣。每逢初夏,都人耳慕,多作载酒之游,为“逛二闸”。

直到近代,春游、扫墓野宴之风仍盛。例如全国许多城市在“五一节”时,人们多借游园之机,围坐在树下的草地上饮酒赏花,尽欢而归。

茶肆中借座饮酒

南北朝时,江南已有煎茶售卖的茶肆。到了唐代,大江南北饮茶之风盛行,茶肆也在全国各地纷纷设立。茶肆内饮酒始于宋代,尤其以南宋时最盛,南宋都城临安(杭州),每逢春游季节,湖上有供应各种食品的买卖船,西湖岸上搭盖浮棚。游人们除了在游船上,野地里宴饮外,还到岸上的茶肆里饮酒,茶肆的老板也欢迎人们来饮酒,并顺便卖一些人们爱喝的名酒和简单的菜肴。因此,人们称到这里饮酒为“借座饮酒”。这一习俗形成后,历代皆有沿袭。直到今天,许多城镇的茶厅里还开设兼营卖酒菜的业务,借以招徕顾客。

除以上所介绍的饮酒场所外,还有一些场所也在一定时间和范围内也饮酒,如宫廷内饮酒,游船内饮酒,寺院道观内饮酒等等。因涉及的面不大,故不再详细介绍。

§§四、历代较为集中的饮酒日——饮酒习俗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