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与“退”都是处世行事的技巧,是恰到好处的中庸之道,把握中庸,便有了进与退的判断标准,是进是退都有章法。该进的时候不进会失去机遇,该退的时候不退会惹来麻烦,甚至是祸害。
进退之术,古人多有阐发,像“进一步山穷水尽,退一步海阔天空”,“以退为进,以进为退”,如此等等。
然而,近年来,这些“金玉良言”却被人们忽略了,当做了“耳边风”,究竟是为什么呢?
一般说来,不外乎有这样两种原因:一种是身处逆境之人虽能识之,但不能做;另一种是身处顺境之人虽能做之,但不能识。
身处逆境的人,思量最多的就是如何能摆脱眼前的不利局面,力争早日振作起来,因此,他们脑子里萦绕最多的便是“进一步山穷水尽,退一步海阔天空”,但思来想去,总觉得自己背水一战,退无可退。那么只能向前踏进,而结果,依然是落了个“山穷水尽”的地步。
相反,身处顺境的人,思量最多的则是如何抓住眼前红红火火的大好局势,进一步扩大自己的势力和影响,“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尽管也时时有“高处不胜寒”的感觉,但是,他们当中又有几人能想到“退”字呢?
你或许还不太明白这其中的利害关系,好,且让我们来举例说明。
美国前总统克林顿跟莱温斯基的那场“拉链门”风波闹得沸沸扬扬。我们可以想一想,当克林顿与莱温斯基的事情东窗事发时,克林顿采取推脱的态度,这也是一种选择。当着全世界人的面,堂堂的美国总统承认自己的丑事,这是多让人难为情的事情啊!但克林顿聪明之处就在于,他采取了一种以退为进的策略,承认了自己的错误。他这么做,其实是将包袱扔给了所有的美国人:我已经承认了自己的错误,你们有权利让我下台,你们也有权利让我继续留在总统的位子上。对一个已经承认错误的人,你们就看着办吧!结果表明,克林顿胜利了。
同样是美国总统,当年肯尼迪在竞选美国参议员的时候,他的竞选对手在最关键的时候,轻易地抓到了他的一个把柄:肯尼迪在学生时代,因为欺骗而被哈佛大学退学。这类事件在政治上的影响是巨大的,竞选对手只要充分利用这个证据,就可以使肯尼迪诚实、正直与道德的形象蒙上一层阴影,使他的政治前途黯然无光。一般人面对这类事情的反应不外是极力否认、澄清自己,但肯尼迪很爽快地承认了自己的确曾犯了一项很严重的错误。他说:“我对于自己曾经做过的事情感到很抱歉,我是错的,我没有什么可以辩驳的余地。”肯尼迪这么做,等于说“我已经放弃了所有的抵抗”,而对于一个已经放弃抵抗的人,你还要跟他没完没了吗?如果对手真的继续进攻了,显得对手没有一点风度。所以,我们应记住一个基本原则:一个人既然已经承认错误了,那么你就不能再去攻击他,再去跟他计较。无论是克林顿还是肯尼迪,他们都没有因为有过劣迹而受到过多的伤害,相反的是,他们还都将它转变为了一个优势。这从肯尼迪后来当选总统,和克林顿的事情完全在互联网上披露后,支持率反而上升上就可以得到证实。他们承认自己有过错误,他们就已经将自己人性化了:我们和平常人一样,也会犯错;同时,承认自己有错,赢得人们的同情。而别人这时也乐得做顺水人情。
这是在被动的情况下以退为进的策略。在主动的情况下,由于彻底解决某个问题的时机没有完全成熟,也可以采用这种策略。
对于成功者来说,只要人生目标的大方向没变,有时候选择以退为进的策略,才不失为一种明智的选择。
我们在谈到成功之道时,更多地强调要有一种勇往直前的精神,一种积极进取的精神。但有时候,如果一味地硬冲硬打未必是一种最好的方法,以退为进方是一种人生的策略。
人生的最高境界,是在不断突破中到达自己人生价值的最高点。一个人可以有很多种活法,但要想避免平庸,就要最大限度地挖掘自身的潜能,不断寻找人生中新的突破口,在突破中让自己的人生层次步步升高。而在突破的过程中,进退尺度的把握是成败的关键。
柔弱不争,进退适宜
人类社会是在竞争中前进的,就像赛跑一样,人人争先,都想得第一名,可是老子的思想却与众不同,他郑重其事地宣布:“不敢为天下先。”人在社会上要表现柔弱,不要争强好胜。“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柔弱不争只是一种方式而不是目的,通过这种方式达到“胜刚强”、“天下莫能与之争”的目的。老子较早地发现了世上有许多对立统一的东西,如“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以及美与丑、善与恶、贵与贱、柔与刚等等。通过朴实的直觉观察,老子看到人活着的时候,身体是柔软的,死了的时候就变僵硬了;草木生长的时候是柔嫩的,死了就变干枯了——所以坚硬的东西属于死亡的一类,柔弱的东西属于生存的一类,“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柔弱胜刚强”。老子把对自然现象的观察理论化、系统化,并将其引申为一种处世的态度和方法。
水在老子看来是世上最柔的东西了,但它无坚不摧,所以老子对它十分推崇:“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夫唯不争故无尤。”
老子确是一位真正的智者。一般人的思维是聚敛式的,只看到事物的表面、正面,而老子的思维是发散式的,能看到事物的里面、反面。“不敢为天下先”既是保身避害的处世方式,更是克敌制胜的法宝。尤其在身处逆境、困境、险境,势单力孤的时候,更需要隐忍谦卑、静待其变、迂回转进。历史上众多斗智斗勇、以弱胜强的事例,都能证明它的真理性。至今民众中流传的“枪打出头鸟”、“人怕出名猪怕壮”、“让人不为低”、“以退为进”、“欲擒故纵”等俗语,都与老子“柔弱不争”的思想一脉相承。
能忍自安,不争为上,一般最简单的解释就是用强去争,可能对方比你还强,你用强人亦用强,结果就不那么妙了。这样的解释并非没有道理,但却有庸俗化之嫌。不如说,忍不单是缓和矛盾,也能化解矛盾,而争只有在极端的情况下才能解决矛盾,而在多数情况下只能是激化矛盾。在很多事情上,隐忍一些,退让一步,不但自己过得去,别人也过得去了,产生矛盾的基础不复存在,矛盾自然就化解了。彼此能够相安,离祸端就远了。
中国有句格言:“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不少人将它抄下来贴在墙上,奉为处世的座右铭。这句话与当今商品经济下的竞争观念似乎不大合拍,事实上,“争”与“让”并非总是不相容,反倒经常互补。在生意场上也好,在外交场合也好,在个人之间、集团之间,也不是一个劲地“争”到底,忍让、妥协、牺牲有时也很必要。而为个人修养和处世之道,忍让则不仅是一种美好的德性,而且也是一种宝贵的智慧。
即使在市场竞争的条件下,隐忍退让仍然能够提供成功有效的经营策略,比如商人常说的“有钱大家赚”,就是忍让的一种表现。经营行为本来是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原则的,可是你斩尽杀绝,不肯让利,就不会有合作伙伴。极端地说,根本也就不会有商品经济,因为商品全叫你垄断了,还有什么市场竞争呢?可见市场竞争是以忍让为前提的。
当今社会,科技越来越发达,物质越来越丰裕,可是人们对生活不但不能感到满意,精神失落感和空漠感反而越来越严重。在这种情况下,老子的哲学及其“三宝”,对芸芸众生或许是效果不错的清凉剂。
一味退缩、忍让,大概会很让人感到窝火、憋气,“忍耐是有限度的”,总有“忍无可忍”、“让无可让”的时候。也许你会责怪我们:“为什么单单教我这样去做‘缩头乌龟’?”请不要着急上火,“乌龟”在遇到危险的时候,其实并非只知道“缩头”。仔细分析起来,乌龟也是很有智慧的呢!你看,当对方气势汹汹逼将过来的当儿,它并不是急于“生死相搏”,而是利用自己坚硬的外壳,筑起一道牢不可破的防线,消磨对方的斗志,消耗对方的实力,然后它会恰到好处地伸出头来,看准对方的要害之处,狠命地咬上一口!这蓄势而发的一口,这雪耻报仇的一口,即使不能将对手置于死地,至少也能扭转局势、取得胜利。
中国古代人是很崇拜灵龟这种动物的,像什么“神龟长寿”、“灵龟兆吉”,这都是褒赏之词。近年来颇流行的一部外国动画片,其主人公不也是什么“忍者神龟”吗?
神龟、灵龟,之所以神,之所以灵,要旨就在于“以守为攻”4个字。
退却是为了更好的进攻
从处理事物的步骤来看,退却是进攻的第一步。现实中常会见到这样的事,双方争斗,各不相让,最后小事变为大事,大事转为祸事,这样往往导致问题不但不能解决,反而落得个两败俱伤的结果。其实,如果采取较为温和的处理方法,先退一步,使自己处于比较有理有利的地位。待时机成熟,便可以以退为进,成功地达到自己的目的了。
何为退呢?即当形势对我军不利时,如果全力攻击也可能不奏效时,就应采取退却的方法。军事家指出,学会退却的统帅是最优秀的统帅,战而不利,不如早退,退是为了更好的胜利。
李渊任太原留守时,突厥兵时常来犯,突厥兵能征善战,李渊与之交战,败多胜少,于是视突厥为不共戴天之敌。一次,突厥兵又来犯,部属都以为李渊这次会与突厥决一死战,可李渊却是另有打算,他早就欲起兵反隋,可太原虽是军事重镇,却不是为号令天下之地,而又不能离了这个根据地。如果离太原西进,则不免将一个孤城留给突厥。经过这番思考,李渊派刘文静为使臣,向突厥称臣,书中写道:“欲大举义兵,远迎圣上,复与贵国和亲,如文帝时故例。大汗肯发兵相应,助我南行,幸勿侵虐百姓,若但欲和亲,坐受金帛,亦唯大汗是命。”
唯利是图的始毕可汗不仅接受了李渊的妥协,还为李渊送去了不少马匹及士兵,增强了李渊的战斗力,而李渊只留下了第三子李元吉固守太原,由于没有受到突厥的侵袭,李渊得以不断地从太原得到给养,终于战胜了隋炀帝杨广,建立了大唐王朝。而唐朝兴盛之后,突厥不得不向唐朝乞和称臣。
唐高祖李渊以退为进,为自己的雄心大志赢得了时间。如果不能忍那一时之气,李渊外不能敌突厥之犯,内不能脱失守行宫之责,其境险矣,忍一时而成了大谋。
从人生的态度来看,退却有时也是一种进攻的策略。现代社会中,“以退为进”、表现自我也不失为一种良好的方法。
有一位计算机博士,毕业后找工作,结果好多家公司都不录用他,于是他便不用学位证去求职,很快他就被一家公司录用为程序输入员。不久,老板发现他能看出程序中的错误,非一般的程序输入员可比,这时,他才亮出了学士证。过了一段时间,老板发现他远比一般的大学生要高明,这时,他又亮出了硕士证。再过了一段时间,老板觉得他还是与别人不一样,就对他进行“质问”,此时,他终于拿出了博士证。于是,老板毫不犹豫地重用了他。
可见,以退为进,由低到高,这是一种稳妥的进攻之术。
石桥正二郎是日本著名的大企业家,在他所写的《随想集》一书中,记述了这样一件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位于京桥的石桥总公司的废墟中,有10多家违章建筑,因此,律师顾问提出,若不及早下令禁止的话,后果将不堪设想。但在当时的情景下,如果硬性要求那些违章户立即搬走,必定会招致他们坚决的反对和拒绝,于是石桥公司没有出此下策,石桥夫人还来到现场和那些违章户谈话。对他们说:“你们的遭遇实在值得同情,那么,你们就暂时住在这里,先多赚点钱,等公司要改建大厦时,再搬到别的地方去吧。”她这样专程地去拜访那些违章户,并且赠送慰劳品,如此体贴别人的难处,使那些居住在石桥总公司内的人,内心里十分感动。因此,当石桥大厦真的开工时,这些人不仅不再抱怨,而且还心怀感激地迁到别的地方去住了。
“以退为进”有时候能获得极佳的效果。1812年6月,拿破仑亲自率领60万步兵、骑兵和炮兵组成的合成部队,向俄国发动进攻。俄国用于前线作战的部队仅2l万人,处于明显的劣势。俄军元帅库图佐夫根据敌强己弱的局势,采取后发制人的策略,实行战略退却,避免过早地与敌军决战。在俄军东撤的过程中,库图佐夫指挥部队采取坚壁清野、袭击骚扰等种种方法,打击迟滞法军,削弱法军的进攻气势。9月5日,俄军利用博罗季诺地区的有利地形,给予敌军有力地打击。接着,又将莫斯科的军民撤出,让一座空城给法军。10月中旬,法军在莫斯科受到严寒和饥饿的巨大威胁,不得不撤退。此时,库图佐夫抓住战机,予以反击,将法军打得大败。几十万法军,幸存者只有3万人。
有时候,表面的退让只是一种随机的策略,为了追求更高的目标做出一些退让是作为善于变通之人的成熟表现。
一个聪明人不单要能够进取,也要懂得自保,一手持矛攻击别人的同时,另一只手也该牢牢地握紧盾牌,提防别人的攻击。
撒手悬崖,全身而退
急流勇退,也是哲人欣赏的一种明智之举,古人把这种勇退称为“撒手悬崖”。
清代名臣曾国藩可谓深知官场沉浮的人,他在家信中,一再地告诫家人“大富大贵,亦靠不住,唯勤俭二字可以持久”,“不居大位享大名,或可免于大祸大谤”,“家中新居富宅,一切须存此意,莫作代代做官之想,须作代代做士民之想……余自揣精力日衰,不能多阅文牍,而意中所欲看文书又不肯全行割弃,是以决计不为疆吏,不居要任,两三月内,必再专疏恳辞”。但曾国藩的辞职并没有获得清政府的允准。
对于名利权势,不同的人态度不同。有的人很明智,知道权势不一定能够给人带来幸福,所以不去争权夺势,而是忍耐住自己对权力的渴望,在事业成功时全身而退。
西汉张良,字子孺,号子房,小时候在下邳游历,在破桥上遇到黄石公,替他穿鞋,因而从黄石公那儿得到一本书,是《太公兵法》。后来追随汉高祖,平定天下后,汉高祖封他为留侯。张良说道:“凭一张利嘴成为皇帝的军师,并且被封了万户子民,位居列侯之中,这是平民百姓最大的荣耀,在我张良是很满足了。我愿意放弃人世间的纠纷,跟随赤松子去云游。”司马迁评价他说:“张良这个人通达事理,把功名等同于身外之物,不看重荣华富贵。”
张良的祖先是韩国人,伯父和父亲曾是韩国宰相。韩国被秦灭后,张良力图复国,曾说服项梁立韩王成。后来韩王成被项羽所杀,张良复国无望,重归刘邦。楚汉战争中,张良多次计出良谋,使刘邦险中转胜。鸿门宴中,张良以过人的智慧,保护了刘邦,使他安全脱离险境。刘邦采纳张良不分封割地的主张,阻止了天下再次分裂。与项羽和约划分楚河汉界后,刘邦意欲进入关中休整军队,张良劝阻,认为应不失时机地对项羽发动攻击。最后与韩信等在垓下全歼项羽楚军,打下汉室江山。
公元前201年,刘邦江山坐定,册封功臣。萧何安邦定国,功高盖世,列侯中所享封邑最多。其次是张良,封给张良齐地3万户,张良不受,推辞说:“当初我在下邳起兵,同皇上在留县会合,这是上天有意把我交给您派遣。皇上对我的计策能够采纳,我感到十分荣幸,我希望封留县就够了,不敢接受齐地3万户。”张良选择的留县,最多不过万户,而且还没有齐地富饶。
张良回到封地留县后,潜心读书,搜集整理了大量的军事著作,为当时的军事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不过历史上,也不乏因居功自傲或不甘寂寞招来杀身之祸的名将、名臣。例如韩信,为刘邦打下了江山,感到了自己地位的动摇,却进一步挟兵自恃,要求封假王。刘邦说:大丈夫要封就封真王!果真给他封了王。可是齐地平西汉建兵,刘邦伪称游云梦骗韩信迎接,捕而杀之。辅助越国复兴的大夫文种,不肯听范蠡对他的劝告,接受了勾践政府的职位,结果被“可与共患难,不可同甘福”的勾践赐以利剑饮恨自杀。所以事有可为则为之、不可为则退之。像越国的范蠡,三徙其地,始终保持自己自由人的生涯;唐朝的李泌,以隐士出,对肃宗说,安史之乱平定后,我只要枕着陛下的腿睡一觉即足。为此他坚拒皇帝的提亲,不成家立室,也坚拒皇帝的任命,不做正式的命官,以后果然功成身退,是为朝野上下第一受人钦敬的奇人。
作为一种处世的智慧,它不仅仅可以宽解人于一生终结之事,也可以宽解人于一事终结之时。古人云:“谢事当谢于正盛之时,人肯当下休,便当下了。若要寻个歇处,则婚嫁虽完,事亦不少;僧道虽好,心亦不了。”真可谓真知灼见!
退让一步天地宽
在处理社会关系与人际关系中,往往涉及坚持原则与坚持团结的问题,有时坚持了原则却影响了团结,反之却又失去了原则。如能做到既坚持原则又不影响团结,那就需要修炼和水平了。在这方面,共和国第一任总理周恩来就堪称世人的典范。在实际的工作和生活中,很多人做到坚持容易,但做到让步却很难。
有一种说法叫做:前进一步是万丈深渊,退后一步是海阔天空。人生需要锲而不舍和执著,但过分执著有时会使你钻进牛角尖、走入死胡同。从这个意义上讲,不懂得让步,不明白妥协,没有游刃有余和回旋的余地,你就无法取得进步,也许你人生这盘棋就走不活了。该坚持时不坚持是懦夫,因为顺利和主动的恢复往往来源于再坚持一下的努力之中;该让步时不让步是愚蠢,因为宽容和良好的心态能使你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始终掌握着行事的主动权。
让步既是一种境界,同时也是一种智慧。有一则故事足以说明这个道理。德国诗人歌德到公园散步,在一条狭窄的小路上,与一位反对他的批评家相遇了,那位批评家傲慢无理地说:“知道吗,我从来不给傻瓜让路。”歌德笑道:“而我正好相反。”说完他便闪到一边去了。到底谁是傻瓜呢?自作聪明的人,往往会被聪明所误。在人生的路上,难免不与“冤家”狭路相逢,在与人相处中,难免不发生分歧和争论,若都一味逞强、互不相让,结果不是两败俱伤,就是谁也占不到便宜,还会使你始终生活在一种阴影中,没有一个好的心境。
诚然,坚持是一种精神,是气质和勇气,而让步则是一种修养,是宽容和智慧。该让步时,坚持是愚蠢的;该坚持时,让步是愚蠢的。在现实的工作和生活中,往往是坚持容易而让步难,因为众多的事情都不太涉及人生的前途和工作的原则,而是与个人对事物的认知程度和人与人之间的恩怨情仇相关。所以,学会让步、懂得让步才是最理智的人生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