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能够取得权力和荣誉是不容易的,但是,如果只是一味地沉浸在自己的荣耀里,傲视众生,却无所作为,到最后必定会连本带息一起失个精光。
自傲的人往往惹人讨厌,若因为身居高位便洋洋自得,摆出副“黑”的模样,则离倒霉就不远了。高傲者纵然有功绩,也会令人唾弃。
在南美独立运动期间的一个冬天,在某兵营的工地上,一位班长正指挥几个士兵安装一根大梁:“加油,孩子们,大梁已经移动了,再使把劲,加油!”一个衣着朴素的军官路过这里,见状问班长为何不一起动手干。“先生,我是班长。”班长骄傲地回答说。“噢,您是班长。”军官重复了一遍,随后下马和士兵们一起干了起来。
大梁装好后,军官对班长说:“班长先生,如果您还有什么同样的任务,并且还需要更多的人手,您就尽管吩咐总司令好了,他会再来帮助您的士兵的。”班长听后愣住了,原来,这位军官就是南美大陆的独立运动的著名领袖和统帅西蒙·玻利瓦尔。
越是摆架子,挖空心思地想得到别人的崇拜,你越不能得到它。能否获得别人的崇拜取决于你值不值得别人尊重、有无虚怀若谷的胸襟。想靠巧取豪夺是不成的,你得名副其实,且有耐心等待才成。
越重要的职位越要求你具备相应的威严和礼仪,不要摆架子、扮“黑脸”、翘尾巴。即便是国王,他之所以受到尊敬,也应该是由于他本人当之无愧,而不是因为他那些堂而皇之的排场及其他的因素。
生活中有很多人,经常会有一种强烈的“身份荣耀感”,他们或以出生于一个良好家庭为荣,或以进入一所名牌大学读书为荣,或以有机会在国际大公司工作为荣……不能说这种种荣耀感是不应当的,但如果过分迷恋这些仅仅是因为身份带给你的荣耀,那么人生的境界就不可能太高,事业的格局就不可能太大。当他们陶醉于自己所谓的“成功”时,他们便已经离真正的成功很远了。而真正的成功者能令一个家庭、一所学校、一家公司、一个省份、一个国家乃至整个人类以他为荣,而不是他以一个家庭、一所学校、一家公司为荣。
梁浩从一所名牌大学研究生毕业后进了一家公司,与他同时进来的同事要么学历没他高,要么学的专业没他好,为此他很有优越感。当领导分配他做最基础的工作时,他立即便觉得自己被大材小用了。一次,在结算时,他把一笔投资存款的利息重复计算了两次,虽然最终没有给公司造成实际损失,但整个公司的财务计划却被打乱了。事后,他却觉得就像做错了一道数学题,只要这次改正过来,下次注意就是了。但他的这种态度让主管很不放心,以后再有什么重要的活儿,总找借口把他“晾”在一边,不再让他参与了。没过多久,这位名牌大学毕业的高材生就与自己的第一份工作拜拜了。
梁浩不是败给了别人,而是败给了自己。
在现实社会中,有的人在获得成功后往往居功自傲、唯我独尊、狂妄自大,这种人一旦个性意识得到强化,轻则滋生骄傲自满的心理,重则无视国法,甚至走向自我毁灭。
郭子仪是唐朝中期的名将,他在平定安史之乱等战役中立下了赫赫战功,因此,唐肃宗封他为汾阳郡王,唐代宗赏他誓书铁券,犯大罪时可免死。唐德宗又赐号他为“尚父”,不称呼他的名字,表示尊崇。可是郭子仪始终不居功自傲,更不因为功高而要特权,代宗任命他为尚书令,他一再推辞说:“这是过去太宗做过的官职,所以后来各朝都不设置此官衔,怎可让我来破坏这个传统呢?这些年来,由于战争,封赏官爵的情形泛滥,如今叛乱稍平,应当审查整顿吏治,请从我老臣做起。”代宗听他讲得有道理,这才作罢。郭子仪一贯拥护朝廷,尽力镇压叛乱,为维护国家的统一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唐朝使臣裴垍评价他说:“权倾天下而朝不忌,功盖一代而主不疑。”这就充分道出了郭子仪的功绩和为人。
不要把名利看得太重,把名利看得太重很容易钻牛角尖。因为得不到名利时会变得痛苦,得到名利时也会失去很多有价值的东西。有这样一句话说得好:“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人生在世应该宠辱不惊,就像平静的海面,任凭风吹浪打,也是波澜不惊。得志时不会得意忘形、乐极生悲;失意时不会萎靡颓丧、一蹶不振。这样就不会有受挫折时的凄凉和得意时的狂妄,可以排除干扰而专心朝着自己的目标去耕耘,正所谓“淡泊才能明志,宁静才能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