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影响您健康长寿的12个关键
6540900000062

第62章 中老年人群心理问题与心理保健

1.中年人心身特征及心理保健对策

中年期一般指35~60岁这段时期,中年期的年龄范围是相对的,不是一成不变的。人的平均寿命在不断延长,划分青年、中年、老年的年龄界限也随之变动。中年期作为人生历程中的一个阶段,有自己的特点。它由青年而来,向老年而去,其间无论是生理上还是心理上都发生了一系列变化。人到中年开始意识到自己身体在逐渐衰老,甚至意识到死亡问题。心理上的烦恼与不适也在不断地困扰着每一个中年人。这一时期心理保健的问题较多,应该很好解决。

(I)中年人的主要心理问题

第一,疲劳。疲劳有两层含义:身体疲劳和心理疲劳。心理疲劳的大部分证候,是通过身体疲劳表现出来的,所以往往被人忽视。据临床观察,许多心理性疾病的患者,绝大多数都有一段较长时期的心理疲劳过程,由于没能及时消除心理疲劳,最后导致心理疾患。中年人的心理疲劳是指由于长期的精神负重,在工作、事业开创、人际关系处理和家庭角色的扮演,以及对事业和家庭的不断权衡方面,总是处于一种思考、焦虑、烦闷、恐惧、抑郁的压力之中,使心理陷入“心力衰竭”的状态。一般表现为如下症状:①早晨起床后,浑身无力,四肢沉重,心情不好,甚至不愿意和别人交谈;②学习、工作不起劲,什么都懒得做,工作中错误多,效率低;③容易感情冲动,神经过敏,稍不顺心的事便大动肝火;④眼睛易疲劳,视力迟钝,全身感到不舒服:眩晕、头痛、头重、背酸、恶心等;⑤困乏,但躺在床上又睡不着;⑥没有食欲,挑食,口味变化快等。

第二,更年期神经症。有此类证候的中年人时时处处总表现出紧迫感,对个人和家人的安危、健康格外关切,注意自己躯体的微小变化,担心会得什么严重的疾病,常因躯体不适而四处求医。

这类患者事无巨细都得操心。尽管如此,这些症状对H常生活或工作并无明显影响。

治疗更年期神经症要把认知与情绪疗法、环境支持疗法和对症用药等调节方法结合起来。①认识与情绪疗法。首先,要通过普及更年期知识让进入更年期的中年人有充分的心理准备,能以正确的态度和稳定的情绪迎接这一时期的到来。其次,要帮助进入更年期的人正确对待与发病有关的心理因素,消除消极情绪。

再次,要让病人了解更年期病症的预后并不严重,一般情况下,只要能保持良好的心境和情绪,加强锻炼,随着时间的推移,就会自然而然地恢复正常。②环境支持疗法。家人和社会要体贴和正视更年期男女的心理,关心他们的健康,尊重他们的工作,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应给予中年人深切的理解、信任和支持,使他们能心情愉快地工作。对他们在更年期内所表现出来的一些变态性心理,更应给予理解和同情,帮助他们顺利度过更年期。③对症用药。对严重患者运用药物对症治疗。

第三,疑病感。人到中年,是许多慢性疾病的高发期,提高警惕,注意早期病症极为必要。但有些中年人,过分担心疾病,往往将中年人身心衰退的某些征象也看成是大难临头的象征,总怀疑自己得了某种绝症。这类疑病感,是一种无形的心理压力,经常处于这种心理状态,必然影响生理功能,削弱机体的抗病能力,而一旦患病,特别是在病痛发作时,又产生死亡将至的紧张感;结果越紧张,越感病情严重,疾病也愈不易好转。

对待有疑病感的中年人,可借鉴以下3种方法来缓解。①积极检查,打消疑虑。到医院进行细致的身体检查和生化指标化验,并让其对照正常进行比较,或由权威医学专家向其说明,以消除怀疑。②开阔视野,完善人格。疑病者性情大多悲观而偏执,生活无乐趣。如果能令他们投身于丰富的社会生活中,发展广泛的兴趣和爱好,参加健康的集体活动,可以转移他们对疾病的过分关注,改善多疑的个性。③心理治疗。用暗示疗法可在某些情况下取得不错的效果,但最彻底的心理治疗方法当属认知领悟疗法。

第四,病态固恋。固恋,是指性心理的发展停滞在成熟过程的某一点上。有些中年人停滞在青年时代的性心理状态。其表现为:总是喜欢与异性青年在一起,行为做作,爱打扮,过分讲究穿戴,并对自己或他人年轻时的浪漫史特别感兴趣等。此外,男、女两性中年人的病态固恋还可表现为“钟情”和“相思病”,这也是一种异常心理现象。

为了纠正这种病态固恋,应该指导中年人发展符合其生理特点的爱与性的心理;培养他们:互助互爱、互相体贴、共同担负家庭和社会重任的夫妻责任感;特别要注意教育他们,在与异性接触时须保持中年人应有的成熟和庄重。

第五,固定观念。固定观念表现为过分固执己见,如“坚信”某种经验是“真理”,不听别人劝告或与之相反的意见。错误地坚持或一意孤行,我行我素,唯我独尊。对固定观念或病态顽固执拗采用一般的劝导斥责是难以纠正的,应采用心理分析疗法或酌情配合中西医药治疗方能奏效。

第六,婚姻适应不良。中年人在家庭生活中既要扮演丈夫或妻子的角色,又要扮演父亲和母亲的角色。婚姻在现实生活中一方面需要理家的技术知识;另~方面需要适应能力和面对现实的勇气。诸如职业的改变、家庭经济恶化等。我国中年夫妇的离婚率很低,但确有16%的夫妇婚姻不和。这些夫妻关系的共同特点是缺乏真正的爱情和相同的志趣,很少有性生活。中年夫妻婚姻适应不良的危害性是显著的,夫妻之间长期对立,会使身心健康造成持续的损害;会使孩子的心灵受伤,对孩子的性情培养及精神生活是一种灾难。离婚是夫妻婚姻适应不良的一种结局。

(2)中年人的心理保健

第一,预防心理危机。①防患于未然。要让中年人了解本阶段的生理、心理特点,尤其是更年期可能遇到的各种心理疾病。这对克服心理危机是至关重要的。②应具有坚强的意志与豁达开朗的性格。对于生活中的事,不论是失败或挫折,都能以乐观、冷静、从容的态度去面对。③要协调人际关系。遇到心理困扰,应争取帮助和支持,最重要的是依靠自己的亲友情感支持系统,以分散对某种心理困扰的注意力,或及时寻求心理医生和精神科医生的咨询与帮助。

第二,预防疾病。中年人保持心理健康,减少身心疾病,应从多方面人手,以保持良好的心境和充沛的精力。首先,要正确对待紧迫感。①健身要健心。“精神不用则废,多用则疲”,要科学用脑,合理安排休息、娱乐与睡眠。②慎起居,勤运动。③调和五味,食疗祛病。饮食要多样,以素为主,戒除烟酒,少食多餐,定时定量,食谱可选用补肾填精、养血柔肝之品。其次,应量力而行,人贵有自知之明,对自己的智力和体力应有正确的估计和认识。中年人在接受或安排任务时,一定要量力而行,切不可违背规律,要抱着求实精神,注意劳逸结合,适可而止。第三,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中年人涉世已深,在与人交往中形成了纵横交错的人际关系网络,对同事间、上下级间的关系,应以大局为重,“退一步海阔天空”,发生矛盾时予以冷处理。与朋友交往,应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中年人应珍视家庭关系,把它当作自己情感的依托和人生的避风港。最后,学习适当的放松技巧。工作中出现紧张情绪和应激事件,应及时放松自己,排解情绪,不可影响到休息和睡眠。

第三,注重婚姻质量。人到中年,对于婚姻生活可能会产生“爱情厌倦”心理。这种夫妻关系不和的危害性极大,可使双方身体状况受到不良情绪的损害,极易遭疾病的袭击;甚至使中年夫妇无暇顾及子女的抚养与教育,损害孩子的身心健康。要维护婚姻,首先,要认真对待爱情问题。婚姻中最重要的是爱情,爱情是不能附加任何条件的,尊重和友谊是爱情的基础,只有这样,才能“恩爱夫妻,相敬如宾”。其次,应保持婚姻生活的新鲜与活力。①树立起配偶第一的原则;②应尽量使家庭生活丰富多彩,经常举办一些纪念之类的活动,使家庭生活丰富多彩,会燃起对爱情、对生活的新的追求;③不时赞美对方,不要认为配偶的长处是应该具有的,而缺点是不可容忍的;④努力提高各自在各方面的修养,这是保持吸引力的重要手段,只有双方共同提高,才能使婚姻稳固和谐;⑤要共同培养子女健康成长。孩子的健康成长会让父母对孩子、对家庭、对自己都产生成就感,从而维系起美满的婚姻。

第四,正确对待更年期。首先,要对自己的身心健康有全面的了解和正确评价,对于战胜更年期的烦恼,心理上要有所准备。对更年期各种症状能泰然处之,消除不必要的紧张和疑虑,从而避免心理上的不平衡。其次,应纠正自身的一些不健康行为,如吸烟、酗酒、生活无规律等,以免影响身体健康状况,加重各种不适反应。

其次,保持精神愉快和情绪稳定。尽量避免和减少不良刺激,排除紧张、焦虑、消极和恐惧心理;劳逸结合,根据个人的体力、脑力去从事力所能及的工作。最后,应正确认识各种疾病和功能性不适的感觉。中年人有病应及时到医院检查,对家庭成员也应倍加关怀、谅解和照顾。

2.老年人心身特征及心理保健对策

人到老年期,身心发生种种退行性变化,由于条件的改变,产生了诸多不同于其他年龄阶段所特有的精神卫生问题。凡能迅速适应各种变化,正确对待和处理种种精神卫生问题或挫折的个体,便能获得身心健康,延年益寿;否则便会严重影响身心健康。

(1)离退休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如何正确认识离退休并尽快适应这一重大变化,是每个老年人所面临的一个新的问题。身体健康,经济条件较好,教育水平较高,对退休有一定的思想准备,同时又有切实的退休生活计划的老人,多能比较顺利地实现由工作向退休的转变。有研究指出,有62%的已退休老人感到比退休前快乐,只有10%的老人认为不如退休前好或者情况不明,而且愿意提前退休的人比以前增多了。

老年人适应退休生活的过程一般都要经过以下4个时期。

第一,期待期。由于种种原因而自愿离退休的人,一般以期待心情对待离退休;而那些由于种种原因不愿离退休或者说被迫离退休的人,他们的心情和态度则往往与此相反。他们希望继续工作的主要目的或是为了单位的兴旺,或是由于酷爱专业,希望完成未竟的事业,或是担心退休后地位下降或经济收入减少,或是为能和人保持正常交往。

第二,退休期。退休期是指刚离开工作多年的单位或岗位的很短暂的一两天时间。老年人在这个时期的心理活动及其表现十分复杂,个体差异也较大。不管哪种类型的老人,即便是愿意退休、对退休做好充分思想准备的人,一旦到了真要立刻离开多年工作的岗位,交出办公室抽屉或仓库的钥匙,告别朝夕相处的战友或伙伴,留恋、惜别、痛楚、感慨等各种心情,就会错综复杂,相互交织,难以言状。

第三,适应期。很多老年人在刚离退休的一段时间内,面对如此重大的变化,往往感到怅然若失或茫然而不知所措,感到烦躁不安,产生厌倦、抑郁、焦虑等消极情绪,有的甚至还会发生一时性的情绪问题和身体上的失调。这就是所谓的“退休综合征”。这是退休老年人最难忍受的困难时期。但是,只要离退休的老年人正视和认真对待这一时期,以积极的态度和振奋的精神培养多方面的兴趣,以新的丰富多彩的内容充实退休生活,一般经过l年左右的时间便能逐渐习惯或适应过来,转向稳定而有新的生活秩序的时期。

第四,稳定期。经过1年左右时间的适应期,离退休老人一般都能清醒地认识到离退休就像一个人的出生、毕业、婚恋一样,是就业人员必经的时期,因而在思想认识和情感上都能比较冷静而客观地对待离退休。与此同时,他们逐渐建立了新的生活秩序,形成了一套与离退休生活相适应的生活模式,开始平静而稳定的离退休生活。

(2)疾病对老年人心理的影响:根据老年人患病时间长短和病情轻重,一般可分为早年型(60岁以前就患病)、晚年型(60岁以后开始患病)、轻型(如患早期慢性支气管炎等轻度疾病)、重型(患有冠心病、糖尿病、癌症等危及生命的疾病)以及卧床型(患有截瘫、偏瘫等病症)等5种类型。不同类型患病老人的心理特点往往不同。一般说来,“早年型”患病老人,由于疾病的长期折磨,情绪比较抑郁、消沉、心情沮丧,有的甚至产生悲观厌世情绪。“晚年型”

老年病人由于得病较晚,缺乏长期患慢性疾病思想准备或亲身体验,因而他们对疾病采取盲目态度,觉得生点病没什么,不重视调治;或者惊慌失措,忧虑重重,小病大养。“轻型”老年病人,由于疾病较轻,因而多半表现出“无所谓”、“不在乎”,不把疾病放在心上。

“重型”老年病人,尤其是当他们得知自己的疾病难以治愈或目前的医疗水平无能为力时,多数人容易消极悲观,缺乏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勇气,他们有的沉默寡言,有的“破罐破摔”,有的甚至轻生。

“卧床型”老年病人,获取外界信息越来越少,更加速心理的老化;

尤其是那些长期卧床,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时日一久便日益觉得自己成为家人或亲友的累赘或负担,痛苦、焦虑、抑郁、内疚等多种复杂的情感往往交织在一起。

(3)长寿者的一般心理特点:在影响健康长寿的诸因素中,心理因素无疑是十分重要的。国外有人概括长寿的10条“秘诀”中,有5条与心理因素密切相关:①退休后应继续做点工作;②培养各种业余爱好;③不要谈论衰老,避开那些为衰老而忧愁的人;④避免各种令人烦恼的事,至少应懂得如何对待、处理这些事;⑤不要为孩子们担忧。现代心理学研究和对长寿老人观察、分析表明,大多数长寿老人一般都具有如下主要心理特点:热爱生活,心情愉快,性格开朗,乐于交往,关系适应等。

(4)老年人的心理保健对策

①“空巢”孤独症。老年人对于孤独达到恐惧或害怕的程度。

他们一旦感受到“空巢”的孤独,心理或情感的支持系统往往趋于脆弱。认为自己一步步迈向坟墓。老年人战胜“空巢”孤独感,首先,应面对现实,看到社会的进步,保持积极的认知心态。其次,自寻各种自娱之道,养花逗鸟,琴棋书画,探亲访友等。此外,可寻觅爱侣,共度晚年。

②恐病症。有一部分老年人本来身体很健康,可一看到同龄好友生病或病逝后,也觉得自己身上患了某种疾病,虽经检查未发现异常,自己仍不能消除疑虑,由此产生恐惧、悲哀等消极情绪。

老年人之所以产生“恐病症”主要是心理因素造成的,比如希望像年轻时一样精力旺盛和强壮,对生物性衰老、健康状况的“自然滑坡”认识不够。比如敏感多疑,把自己身上的不适与科普文章上的种种疾病“对号入座”,或对周围人的态度过敏。还有环境的刺激。

比如老年人如果经常探望病人或参加追悼会,又未能泰然处之,则常有夕阳西下之感,或常怀疑自己患病,惶惶不可终日等。

为消除恐病症,要注意安排老年人定期做体格检查,应多参加集体活动,培养多方面爱好,提高生存能力,努力创造一个欢乐、轻松的环境,学会宣泄恐病情绪。

③记忆障碍。老年记忆障碍通常是自然衰老的现象,同时也与老年人的生活环境刺激相对减弱和情绪障碍有关。为改善老年人的记忆力,一方面要多用脑,勤用脑,保持好奇心,使大脑处于一种积极功能状态。另一方面,食物疗法可增强记忆。如补充卵磷脂、乙酰胆碱、碱性食物(豆类食品及芹菜、莲藕、茄子、黄瓜、菠菜)、含镁丰富的食物(麦芽、全麦制品、荞麦、豆类及坚果)等。另外,强化老年人生活环境刺激,如用鲜明的颜色给物体做记号,加大老年人阅读物的字号等均有利于提高记忆方。

④老年期抑郁症。忧郁状态是老年人常见的情绪反应。主要是伴随身体疾病、丧偶等而来的痛苦以及退休、经济收入减少或社会、心理上受到的压抑,使得老年人情绪低落、沮丧、痛苦。在此基础上可产生悲观、厌世情绪及自责心理,甚至自杀行为。老年期抑郁症患者,当他陷入孤独、悲观、厌世的阴影之中,自我意识和自我控制水平减低,一旦有了刺激,如有其他老人自杀了,患了绝症或重病等都会受到感染,与消极厌世的意志产生共鸣,而走上绝路。

对其治疗注意:轻度患者,接受门诊治疗,药物采用三环类抗抑郁药,调整生活环境,进行心理治疗及针对躯体并发症进行内科治疗。

⑤阿尔茨海默病(老年性痴呆)。大多在老年后期发病,是由脑的器质性病变所引起的一种心理障碍。首先,表现在人格的改变上:患者变得主动性差、孤僻、活动减少、自私自利、以自我为中心,不能适应新环境;对亲人漠不关心,易激惹。病情严重者,甚至不修边幅,不讲卫生,常收藏杂物,缺乏道德感和羞耻感,甚至出现有逆道德和违法的行为。其次,出现记忆力障碍,思考问题易偏激,固执己见;判断力出现障碍,多疑、妄想。病情严重时,病人会变得呆滞,完全丧失与人交往的能力,日常生活不能自理。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原因及机制尚不完全明了,目前多针对兴奋、抑郁、妄想、意识障碍等症状对症治疗。还可根据中医辨证论治的原则采用中药治疗。

(5)老年人的心理养护

①过好离退休关。做好退休计划和心理准备。退休后适度维持中年期所有的态度和活动,并去发现适当的活动以取代要放弃的兴趣和工作。除要求老年人自觉适应时代,变化中求适应以外,更希望年轻人及社会能体谅老人,子女应在日常生活中多孝敬父母,社会应从道德弘扬与法规建立方面尊敬老人,并积极创造各种社会保障条件,使老人不致有被遗弃、被疏远感,增加其归属感与安全感。当然,老年人也须积极自寻解决问题的途径,克制依赖心理,面对现实,积极学习自我照顾。最好能在老年期来临之前即妥为安排并做好准备。

②帮助老年人树立健康的生活动机。家庭与社会有责任帮助老年人满足以下需要:获得健康和安全感的需要。英国社会学家史密斯调查发现,担心缺乏经济安全的老人只占不到一半,而最使老人不安的因素是各种疾病。所以,应加强老年人健康管理,组织老人参加体育活动,以增强体质;及时采取治疗措施,定期开展健康咨询,回答老年人的问题,帮助消除顾虑,学会自我调养。

满足与人交往的需要。进入老年,交往日渐减少,使老人深感寂寞、孤独而痛苦。在西方国家,许多老人只有饲养宠物来排遣孤寂。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使老人从孤独中解放出来,与周围的人接触、交往。老年夫妻相依为伴是老年人良好心情的重要激励因素。子女也应经常去看望或写信问候。

满足老年人自我实现需要。关键是充实他们的生活,使他们能重新认识生活的意义,要防止心理老化、空虚和无聊,首先要让老年人具有好奇心和保持积极性。宜开办老年大学、老年学院等以满足老人的学习需要。其次,帮助老人安排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使精神有所寄托。

③人老心不老。老人自己要克服衰老感。虽然生老病死不可抗拒,但在生理上应服老;在精神上不必服老。把老年生活看成新生活的开始。老年人只要注意锻炼,生活不依赖他人,不倚老卖老,就可以推迟产生衰老感。健康是不能用金钱换取的,只有快乐才能健康。老年人既要随势而退,也要顺势而进,进退结合,退中有进。活到老,学到老。如有发挥余热的条件,也应适度参与。现代的老人须勇于面对时代的挑战,坚持学习,可使自己紧跟时代的车轮前进。老年人要了解自己的生理上及心理上可能发生的种种变化,而设法予以适应,自我预防,自我解决,自我治疗。

④注重养生。老年人的保养应从如下几方面着手:一是进行适当的锻炼,运动可以延缓衰老。二是合理的饮食。三是老年人应戒除掉不良嗜好,以维持身体的健康状况。

“动则不衰”是我们中华民族养生、健身的传统观点。早在数千年以前,体育运动就已经被作为健身、防病的重要手段之一而广为运用。如《吕氏春秋》里说:“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形气亦然,形不动则精不流,精不流则气郁。”这里用流水和户枢为例,说明运动的益处,并从形、气的关系上,明确指出了不运动的危害。

即动则身健,不动则体衰。

法国思想家伏尔泰曾说过:“生命在于运动。”他一语道破了生命的奥秘,揭示了生命活动的一条规律。事实也已证明,运动可以促进机体新陈代谢,从而推迟各器官的衰老进程,尤其是对心血管系统,更是极为有益。有位病理学家通过数千名尸体解剖的研究,发现脑力劳动者动脉硬化的发生率是14.5%,而体力劳动者仅为i。3%,两者相差ll倍。动物学家也发现,大象在野外生活可活到200岁,一旦被俘获,关进动物园,尽管生活条件比野外好得多,却活不到80岁;野兔平均可活15年,而自幼养在笼内,过着“优越”

生活的家兔,平均寿命才4~5岁;野猪的寿命也比家猪长l倍。

为什么野生动物比家养动物寿命长呢?其中一条重要的原因是野生动物为了寻食、自卫、避敌、摆脱恶劣气候的侵害等,经常需要东奔西跑,身体便得到了很好的锻炼。美国一心脏病学研究所曾做过如下实验:经专门委员会认定身体健康的20~30岁的若干男性,被规定在20个昼夜里一直静卧着,不准坐、立和做操;对照组的人与实验组的人的差别只在于每昼夜可在器械上锻炼4次。结果是对照组的人们仍保持着工作能力,而实验组的人在三五天后全部都感到背部肌肉酸痛、食欲缺乏、便秘、肌力减退等,特别是情绪变得很坏,容易激动,不爱交谈,萎靡不振,不愿从事脑力劳动,连看电视、听收音机都不感兴趣,因为这会使他们感到很累。在他们的心里普遍存在着一种懒惰的感觉,出现冷漠的心情,不愿见友人,还不能入睡,到第ll个昼夜,许多人还出现了惊慌和恐惧的感觉。从这个实验可以看出,肌肉运动对人的神经系统和心理活动有着巨大的影响,而缺乏运动对于人来说是非常危险的。法国医生蒂索曾说:“运动就其作用来说,几乎可以替代任何药物,但是世界上的一切药品并不能代替运动的作用。”

还有人曾调查分析了23名外国历代113~194岁长寿老人的职业,其中5人情况不详,未作统计,余下的18人中,16人为体力劳动者,占88%。日本有个研究机构调查了百岁以上长寿老人的情况,发现有l/2的老人在75岁时、1/3的老人在80~84岁时仍坚持参加体力劳动。据调查,我国的长寿老人也有相同特点,即绝大多数为体力劳动者。我国古代著名医药学家孙思邈,活了101岁,是我国从事医药实践活动最长的一位医药学家,被誉为“药王”,他近百岁时还身强体健。有人问他长寿的奥秘,他的回答是:

“四肢勤奋,每天劳动,行医看病,上山采药,节制饮食,细嚼缓咽。”

可见,孙思邈的长寿与体力活动有着密切关系。由此可见,运动能延缓衰老。虽然体育锻炼不能使人返老还童、长生不老,但却能使人老当益壮。为什么说运动能延缓衰老呢?

祖国医学认为精、气、神为人体的“三宝”,与生命息息相关。

而运动养生则紧紧抓住了这3个环节,调意识以养神,以意领气,以气行推动血运,周流全身;以气导形,通过形体、筋骨关节的运动,使周身经脉畅通,营养整个机体。如是,则形神兼备,百脉流畅,内外相和,脏腑谐调,机体达到“阴平阳秘”的状态,从而增进机体健康,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现代医学认为运动可促进血液循环,改善大脑的营养状况,促进细胞代谢,使大脑的功能得以充分发挥,从而有益于神经系统的健康,有助于保持旺盛的精力和稳定的情绪。运动能使心肌发达,收缩有力,增强心脏的活力及肺脏呼吸功能,改善末梢循环。运动能增加膈肌和腹肌的力量,促进胃肠蠕动,防止食物在消化道中滞留,有利于消化吸收。运动可促进并改善体内脏器自身的血液循环,有利于脏器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并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及内分泌功能,从而使人的生命力更加旺盛。同时还可以增强肌肉、关节的活力,使人的动作更加灵活轻巧,反应敏捷、迅速。

可见,时常运动可以起到健身防老的作用,即所谓的“动则不衰,用则不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