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影响您健康长寿的12个关键
6540900000061

第61章 心理健康

1.心理健康的标准

心理健康至少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无心理疾病;二是具有一种积极的发展状态。无心理疾病是心理健康的最基本的条件,心理疾病包括所有心理和行为异常的情形。但正常与异常之间只是量的差别。具有积极发展的心理状态是从积极的、预防的角度对人们提出要求,目的是要保护和促进心理健康,消除一切不健康的心理倾向,使心理处于最佳的发展状态。

心理健康的标准:由于引起心理疾病的原因比较复杂,而且难以测定,因此,心理健康的标准也没有统一的模式。美国马斯洛和密特曼提出的标准曾被认为是经典的标准。这一标准包括10个方面:①充分合理的自我安全感;②充分合理的自我认知和自我评价;③符合现实的人生目标;④保持与现实的接触;⑤人格的完整与和谐;⑥学习他人经验的能力;⑦良好的人际关系;⑧宣泄和控制能力;⑨个性的充分发展;⑩社会道德与个人私欲的协调能力。

我国心理工作者认为心理健康应包括6个方面的内容:①恰当的自我认识;②良好的环境适应;③和谐的人际关系;④积极的生活态度;⑤健全的人格品质;⑥适度的情绪情感。

心理健康的标准是相对的。每个人都有健康的一面,也有独特的、异常的一面,如果异常的情况屡次发生,才能视为心理异常。

前面提到健康三维模型,在三维模型中,任何一种模型只是个体某一时期健康状态的反映。心理健康是一种动态的变化过程,并且受社会文化的影响。因此,心理健康的标准亦因文化差异而不同。

在某一种族、国家视为异常的行为在另一种族或国家可能属于正常行为。

2.心理异常的主要种类

心理异常是对一切心理、情绪异常及行为偏离的统称。主要归为8类。

①重度精神病:包括精神分裂症、躁狂抑郁症、反应性精神病等。

②轻度心理异常:包括焦虑症、神经衰弱、强迫症、癔症等。

③心理生理疾病:包括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荨麻疹等。

④心身障碍:包括性功能障碍、睡眠障碍等。

⑤脑疾病和躯体缺陷引起的心理异常。

⑥行为偏离和人格障碍。

⑦药物依赖,青少年障碍。

⑧其他。

有的心理异常可以通过心理教育、训练或心理治疗达到改善和治愈的目的,而有的心理异常是不可逆的。因此心理健康重在维护,心理疾病重在预防。

3.心理保健的一般原则

没有任何一个人生来就是心理健康的人,也没有任何一个人一生中永远心理健康无病。人在成长过程中的某些时期,或在特殊情境的刺激下,总会出现心理失衡,产生心理困惑,这是很正常的事。如果没有心理的失衡,就没有心理能力的提高和健康水平的提升,也可以说,人只能永远生活在幼稚的心灵世界中,这是很可怕的事情。因此,出现心理失衡并不奇怪,关键是如何解决和恢复心理的平衡。心理保健,可以使我们学会保持良好的心态,预防心理疾病的发生,学会有效地解决心理问题,达到身心与社会的统一;学会充分发挥心理潜能,全面提高心理素质。心理保健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人类心理健康的自我完善。进行心理保健主要依靠教育手段,包括接受社区心理健康教育和个体自我教育。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正确掌握心理健康知识:引起心理障碍的一个主要原因是认知偏差。由于缺乏心理健康知识和对心理健康知识的误解,使心理困惑不能得以解决,造成或加重心理障碍的症状。因此要进行心理保健,一定要掌握正确的心理健康知识。

一方面,要不断提高心理健康知识水平。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面对的心理问题也在发生变化,只有不断地学习心理健康知识,才能更好地应对面临的和即将发生的心理问题。心理学家指出,在人的发展过程中,如果前一个阶段的心理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势必阻碍下一阶段的人的发展,甚至影响到人的一生。人生的目的并非仅仅是适应社会变化而生存,更重要的是在社会生活中发挥心理潜能,获得成就感。这就要求我们注重心理健康知识的准备与积累,以利于提高心理健康水平,预防心理危机的发生。

另一方面,学习心理健康知识要正确地理解和掌握。现实生活中的许多人,对心理问题有很强的恐惧心理,等到出现了心理问题才开始寻求心理知识,但又不愿找心理医生或心理咨询师了解,一味求助于书本。他们学习心理健康知识往往采取“临时抱佛脚”

的态度,因而在阅读中难免对健康知识理解片面,出现对号入座的毛病,一会儿怀疑自己是神经症,一会儿怀疑自己是焦虑症,产生强烈的不安情绪。

(2)积极地自我调整:对心理健康知识有了正确的认识只是具有健康心态的第一步,更重要的是要把心理健康知识运用于行动中,积极地进行自我调整。自我调整的方法很多,但总体上应把握4项原则:

第一,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和世界观。一个人对人生的态度、对客观世界的看法,影响着人们的对社会的看法和社会行为方式。

消极的生活态度容易引起消极的心境,产生悲观的想法,对社会生活的适应性下降,思维狭隘,造成退缩的、敌对的行为,产生不良的后果。积极的生活态度和世界观有助于人们正确地了解和认识客观世界,理智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保持豁达的心情,提高心理创伤的自愈能力。

第二,学会接纳自己,监督自己,激励自己。自我概念是人格的核心。要保持健康的心态,就要学会从多方面了解自己,了解自己的多方面。在了解的基础上,要辩证地对待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宽容自己的不足。在不断发扬长处的同时,克服自己的不足。在克服不足的过程中,要注意,宽容不等于纵容,要严格地监督自己的想法和行为,并在取得进步时适时地进行自我激励,不断丰富和完善自我。

第三,在社会群体之中学习、成长。适应社会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要具有健康的身心,就一定要把自己溶入社会生活的江河之中,学习社会经验,开阔视野,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人际交往是适应社会最重要的方法。正常人际交往使我们通过感情交流和物质交换,相互理解,相互支持,调节情绪,丰富经验,从而获得心灵的成长。在人际交往中要注意,要有强烈的交往意愿但不要追求完美,要宽容他人的缺点;要维护自己的权益但不要过于患得患失;要保持尊严但不要自命不凡;要与人为善,但不要放弃竞争。

总之,要把握好交往中的度,关键是要有客观、真诚、宽容、负责的处世态度。

第四,管理好自己的情绪。愉快而稳定的情绪对身心有利。

但是人们在不良刺激下难免产生坏情绪,这个时候调整情绪是心理保健的重要环节。调整情绪的方式要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因势利导,但不外乎意志压抑、合理宣泄、教育疏导、情绪转移、心理治疗、药物控制6大方案。

(3)求助于社会支持:人在社会生活中要有自己独立的人格,解决心理问题主要靠主观认识、动机和行为的改变。但是,当人们发生心理危机或心理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时,一定要寻求社会健康机构的帮助,使自己走出心理健康的误区,恢复往日的生机和活力。我们可以获得心理支持和援助的社会资源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家庭。家庭是心理保健的最重要的支持系统。家庭和亲人具有分担社会压力,宣泄过激情绪,提供危机心理的保护,提供鼓励和支持的作用。但家庭的过分保护有时不利于求助者的自觉。

第二,朋友。向朋友倾诉心理痛苦和烦恼是比较安全的。但朋友提供的建议大多是自己的主观经验,可能对求助者产生心理误导。

第三,社会团体。社会团体不但可以为求助者提供心理支援,而且可以提供一定的物质和经济支持。但是,当求助者的心理要求与团体的准则和利益发生冲突时,团体的指责和排斥可能加剧求助者的心理压力。

第四,社区心理服务机构。社区心理服务机构包括心理帮助热线、心理健康教育培训机构、心理咨询机构等。这些心理支持系统可以有效地缓解心理压力,干预心理危机,预防心理疾病的发生。但在我国,有的心理服务机构管理上较正规,雇用专业人员进行服务。而另一些机构较差,其从业人员执业能力良莠不齐,管理混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