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之魅——“红军会师,中国安宁”
三大红军主力为什么选择在甘肃会宁会师?这背后还有一段故事。1936年9月下旬,中央在陕北讨论三军会合地点,毛泽东说,红军三大主力会合地一定要慎重考虑,要选择一个好地方。“两河口会师,我们最终与张国焘分道扬镳了——两河口嘛!”周恩来说,会宁是陇东重镇和交通枢纽,建议在会宁会师。毛听了兴奋地说:“会宁,好地名啊!会宁,会宁,红军会师,中国安宁”。
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一、二、四方面军)近8万人在会宁会师。红军在长征中经历7次会师,会宁会师最壮观、最重要,它宣告了长达两年的长征胜利结束。在长征的四个“结点”中,会宁占了一席:瑞金是出发点、遵义是转折点、会宁是会合点、延安是落脚点。在1955年授衔的我军将帅中,9位元帅、8位大将、45位上将、136位中将和1360位少将到过会宁。
那么,今天的会宁,最有特色的是什么?如果问10个会宁人,9个会回答是教育。
作为我国贫困地区教育的典型,“会宁教育”的成败折射着中国贫困地区教育的成败。
会宁县位于甘肃省中部,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贫困大县,自然条件严酷,素有“陇中苦瘠甲天下”之称。全县辖29个乡、4个镇,总人口接近60万,是甘肃省第一人口大县。农业人口约56万,占96%以上。坊间的说法是,会宁十年十旱,一碗油不一定能换来一碗水。
会宁:好地名、好学生与宽广胸怀
会宁的孩子以苦读著称,这是有渊源的。在与会宁县教育局副局长段兆军的交流中,他告诉我,作为已有2100多年历史的古城,会宁历代文风昌盛,“仅明清时就考取进士20名、举人113名。恢复高考以来,全县向全国各大中专院校输送学子3.2万名,其中获得博士学位的二百多名、硕士学位近二千名、学士2万名。”因此,会宁素有西北高考状元县和博士之乡的美称,会宁子弟仅在北京中关村高新科技区的就有三百多人。
段兆军介绍,这里的农民见面后不说“吃了没”,也不问对方今年“赚了多少”,而是问孩子考取了哪所学校,大家只为孩子能考上大学高兴,“之所以不问赚了多少,是因为我们这里除了黄土还是黄土,你能赚多少?你本身就没啥可赚的,何必再问赚了多少?”因此,农人们把孩子抠得很紧,“如果你早晨到各个中学去看看孩子们的晨读,那才真叫感人呢!”
感人只是一个方面。在西藏日喀则当兵转业后就回家乡搞教育的段兆军,已经与山里娃打了二十多年交道,“这里的娃读书苦啊,每天要走七八里山路,随身带三样东西:书本、馍和水。学校是不供应水的,因为没水。娃们中午只能啃着干馍喝凉水,咸菜几乎没有。现在稍好一些,上初中后有了寄宿制,但还是很苦!”
那么为啥要如此苦读呢?
“只有读书才是他们的出路啊!”段兆军说,“陇中苦瘠甲天下”的会宁,十年十旱,“我们这里年降水量300毫升,但蒸发达到1800毫升,如今会宁北部山区已经一年多没下雨了,你知道那里的土成什么样了吗?不是照片上拍的干得裂了缝,而是成了面粉一样的灰!全是灰!这样的环境下,娃们不奋斗行吗?所以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在会宁不光是政府的口号,更是百姓的自觉行动。老百姓一旦觉醒了,教育的潜力有多大?”
说到这里,段兆军显得有些激动。
“但怎样理解人才辈出与山河依旧的关系呢?”
这个问题是我向段兆军提出的。按一般逻辑,一个地方穷,就必须发展教育,培养人才建设家乡,“但问题是,会宁培养的人才都出去了,层次越高走得越远,那么该由谁来改变会宁面貌呢?精英们都走了,会宁岂不是越来越穷?”
“问得好!”段兆军先是愣了一下,显然他没想到我会这样提问。但他没有回避,阐述了三个观点。
其一,回不回来要看是否学以致用,“譬如我们考师范类院校的学生,学成后大部分都回来了,目前全县7000多教师中,很大部分就是这一批人。”
其二,回不回来是个相对概念,“譬如我们考取北大、清华的学生,他学的是核物理、生物工程,你让他回来干什么?会宁籍的200多个博士,真要他们全部回来,以会宁目前的经济、社会水平,根本不可能给他们提供发展的平台和空间,岂不是在浪费有限的人才资源?我认为,人要有大家乡观念,要有宽广胸怀,会宁学子在各自岗位上服务了全国,就是会宁人民的骄傲!”段兆军告诉我,现温家宝总理的秘书田学斌、国防大学副军职博导姜汉斌、清华大学教授赵有健、曹树良、央行金融研究所主任张之等,“都是会宁学子,让他们用才智服务更广阔的社会,岂不比窝在会宁强?”
其三,恢复高考二十多年后,会宁教育的回报期到了。段兆军认为,确实有人曾认为会宁是“人才辈出,山河依旧”,但这个观点是不对的。因为教育的回报期不能立竿见影,“得有耐心”。二十多年后,会宁人慢慢等来了这样的回报期:一是大批学子向家乡提供信息、引进项目,“把外面先进的文化、科学技术引进到会宁,作用是很大的。”二是一些人回乡办教育颇有成效,如一个叫张宁的学子,向家乡投资4000万元,兴办一所新高中,会宁人胡帅(甘肃日报记者)为家乡引资40万元兴办希望小学,“这几年投资几十万元在会宁办学的就有40多所。”三是如果说西部别的县是以输出劳力为主,那么会宁则以输出智力为主,“三四万学子啊,每年寄回来的钱,不也帮家人改变了贫穷吗?还有学子把父母接出去的,这不也很好吗?”
“所以,会宁人办教育,这条路值得肯定!”段兆军的语气很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