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男孩心 女孩心:中学生心理咨询热线的报告
6517900000004

第4章 心灵补氧:在人际交往中成人

不拨响你的心弦,哪里有知音

心理咨询室里,一个女孩又给我提出了一道难题:“马老师,我一直为一个问题所困扰:您说,在我们同学中找一个真心朋友为什么那样难?为什么大家都那么虚伪?为什么大家都不说心里话?我怎样才能找到真心朋友?”

听着她的叙述,想到在我的心理咨询工作中,来访的少年朋友中有不少人跟我讨论这样的问题,他们跟我诉苦,说同学中最困难的是人际关系,说很难听到别人跟你说心理话,说找不到真心朋友……这也许正是少年生活的一幅独特的风景线——渴望真心朋友又感到缺少真心朋友。

这是为什么呢?

有人做过这样的一项调查:同学们对班里其他同学的看法是什么,自己最讨厌什么样的人。结果几乎所有的同学都认为班里其他的同学太虚伪,而且几乎所有的同学都表示了自己最讨厌的就是虚伪的人。

听到这里,女孩很有同感地说:“对,就是这样,我也感到有的同学太虚伪。”

“可是,这就怪了。既然大家都说别人虚伪,那么到底谁在虚伪?既然大家都讨厌虚伪,可为什么虚伪还在我们的生活中?”我顺势问道,“你说什么叫虚伪?”

“虚伪就是不说心里话。”

“你愿意把心里所想的话都说给别人听吗?”

她摇摇头。

我笑了:“既然自己的心里话不愿都讲给别人听,别人也自然不会把心里话都讲给你听。这是人际交往的一个规则。人际交往中我们处于一个互动的过程中。彼此相互的内心世界能够敞开的程度是基本对等的。在交往的互动过程中,我们每一个人又应该做主动者。你能向别人敞开多少,别人往往也向你敞开多少。我们不能要求别人先对自己说心里话。你需要真心朋友吗?那么你就首先跟别人讲讲你的心里话,首先做别人的真心朋友。不拨响你的心弦,哪里会有知音?你说呢?”

女孩表示接受这种说法。

“当然,有时候你没有跟别人讲心里话,并不是你对别人就不真诚。”我话锋一转,“人际交往中,就是真心朋友也需要自己的一个独自享用的空间的。朋友对朋友心是透明的,那不过是一句文学语言。人不能也不必要完全彻底地敞开自己的内心世界,人不能也不必要把自己的所有想法毫无保留地告诉别人。别人不能也不必要这样企求。试想,如果大家把自己的内心的一切活动都公开出来,大家都能知道别人的内心世界的每一个角落,那么,我们这个世界就会没有幸福可言了,就会成为一个混沌和混乱的世界。就说你自己,如果你想的一切都让别人知道,别人想的一切都让你知道,可以想见该是多么糟糕。这正如我们需要走出家门走向外面的世界又需要关上家门拥有自家的天地一样。所以,大家心里留一方自己的天地,并不妨碍彼此成为真心朋友。”

女孩似有所悟。

最后我说:“真心朋友就是自己在必要时对别人伸出你的手,而不是别人在任何时候都对你说心里话。只要弄清这一点你就不难找到真心朋友。你说是吗?”

女孩脸上露出了轻松的笑。

奇妙的人际知觉效应

这一天,一个男孩来到心理咨询室,看得出他脸上勉强的微笑的背后是心中的困惑。果然,他坐定后第一句话就是:“马老师,您给评评理——我这一学期一直努力上进,可这劲头都白使了,同学们怎么就因为最后一点事把我瞧扁了……”

“你别急,慢慢说,到底有什么理不公的事?老师一定帮来论论理。”我半是玩笑半是认真地说,为的是缓解一下他的情绪。

“是这样,”他稍稍平静一些说,“这个学期我真的很努力,处处严格要求自己,老师还表扬过我好几次呢,说我这个学期进步很大。可是到期末评比,却给我评了个‘一般’,更别说进步奖了。评比的时候,班长说我在前两周还有过一次严重违纪,校长都点了名,给班上的量化评定扣了好几分。我说是班长有偏见,没想到同学们都这么看。您说,怎么能因为最后的一个错误就把我一个学期的努力和进步都给抹了呢?这真有点太不讲理了!”说到最后他又有些激动了。

“你的心情可以理解。但班长和同学们的看法也有他们的道理。”我说。

“有什么道理?”他很有几分不解。

“所以大家对你有那样的评价,是心理学上的‘人际知觉效应’造成的。”

“什么叫作人际知觉效应?”他不再激动而转为好奇。

我解释说:人们之间是怎样相互认识而形成彼此的印象的呢?社会心理学家发现,人们往往不能完全客观地相互认识,那些干扰人们客观地相互认识的心理因素,心理学家给它们起一个名字,就叫做人际知觉效应。

第一个是首因效应。在人们的相互认识的过程中,最先接收的关于他人的信息起的作用最大,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先入为主’。比如,你入学第一天对某个同学或老师的印象常常难以磨灭,甚至影响了后来几年的交往。为什么这样呢?一是最先接收的信息形成最初的记忆图式,后来的其他信息被整合到这个记忆图式中去,也就是最初的记忆图式影响了对后来获得的信息的解释;二是最先接收的信息受到更多的注意,在大脑中有更多的加工。

第二个是近因效应。在人际交往中新近接收的关于他人的信息也起很大的作用,影响到对他人的评价。这是因为刚刚发生的事,在人们心目中的印象也是鲜明而强烈的。

第三个是光环效应。心理学家让被试看一些照片,照片上的人有的漂亮,有的不漂亮。让被试评价照片上的人的与漂亮无关的一些品质。结果你猜怎么样?漂亮的比不漂亮的在各方面的得分都高。事情就是这样,一个人的某一品质被认为是好的,他就被一种积极的光环所笼罩,从而也就把其它好的品质赋予他;如果一个人的某一品质被认为是坏的,他就被一种消极的光环所笼罩,也就被赋予其它不好的品质。这就是光环效应。

第四个是定势效应。心理学家向被试出示同一人的照片,出示之前,对第一组说,这个人是个十足的罪犯;对第二组说这是一位大科学家。然后让被试用文字描述照片上的人的相貌。结果第一组的评价是:深陷的双眼证明内心的仇恨,突出的下巴证明沿着犯罪的道路走到底的决心;第二组的评价是:深陷的双眼表明思想的深度,突出的下巴表明在科学的道路上克服困难的意志。这就是在看照片之前的介绍所产生的定势所起的作用。

“照这样看,我的情况属于近因效应了?”他领悟很快。

“不错。你看,刚才谈的情况是不是都有点不公平?可是,这种人际知觉效应又是一种规律性的东西。就是说,别人容易这样,你也容易这样。从这个角度看也是公平的。关键是我们怎么运用它……”我引导说。

“对,您说我们在人际交往中该怎样注意人际知觉效应的运用?”他很关心这个问题。

我的建议是:“一方面,力争别让人际知觉效应完全左右了你对别人的认识。比如,不要因为同学的某一点错误或不足而全盘否定了人家,这就是防止了光环效应的不利影响。一方面,努力避免人际知觉效应影响了自己在同学们心目中的形象。比如,这次你因为到期末的错误影响了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是近因效应的影响所至。反过来你也可以利用近因效应:一个学期作得都挺好,临近期末你做得更好,从而来给自己树立一个好形象。这不是比抱怨不公平要好得多吗?”最后我话锋一转,“当然,同学之间天天在一起,更重要的还是认真做人,与人为善。这是人际交往的根本。”

我从男孩的由衷的微笑中知道他走出了困惑。

??怎样让同学喜欢你

一个女孩走进心理咨询室,微笑中又有几分忧虑:“马老师,我想请教您一个问题。”

“不用说请教,我们一起来讨论。说说看,我能为你做些什么帮助?”我说。

“您说,怎样让同学们都喜欢我?”

我笑了:“你能把这个问题讲得具体一点吗?比如,你碰到了什么具体的难题,有什么具体的故事。”在心理咨询中,常有来访者自己概括问题却又定位不准的情况,因而我启发他说。

“是这样,我是个挺在乎同学关系的人,我也在往这方面努力。但是,我感到同学们并不是都很喜欢我。可是,我们班上的另一个女孩却非常有人缘,她不当班干部同学们喜欢她,她当班干部同学们也喜欢她。您说,这是怎么回事?”

“我们先不去管那些大道理是怎么讲的。你能仔细想想那个同学们喜欢的女孩有哪些表现吗?想起什么说什么。”我试图引导她自己来领悟。

女孩沉思片刻说道:“她喜欢帮助人。同学们谁有困难都愿意找她,只要是她能做的,她总是尽力帮助。她也常常主动帮助同学。”

“这的确是首要的一条。”我说,“在人际交往中,人们都喜欢对自己有过帮助的人。喜欢是一种感情。感情没有无缘无故的。经常帮助别人,别人就会感到你对别人的价值。因此,帮助别人就是给别人一个喜欢你的理由。”

女孩一边点头一边说:“是这样。对了,她平时脸上总是带着微笑。”

“你发现的很对,微笑也是一种很好的交际方式。”我肯定说,“心理学发现人们最容易给微笑以回报,这几乎是一种本能。成人以微笑面对婴儿,婴儿也会以微笑回报他;有时候,婴儿总是朝你甜甜地笑,成人就是心里再是满天乌云,也会云开雾散脸上露出笑容来。你也可以做一个小小的实验:今天你面带微笑;明天你满脸乌云。你肯定会有两种回报。有心理学家说,人际交往中的表情是挂在路口的一块路牌,面带微笑等于在告诉人:此路畅通;面目呆板等于在告诉人:此路不同。所以说,微笑是人际交往最好的通行证。”

“她也不喜欢炫耀自己。”女孩又有一点新的领悟。

“好哇!你领悟的很好。”我说,“心理学家告诉我们,一般的情况是,人都不喜欢嘴上老是挂着‘我’的人。在同学面前夸夸其谈卖弄自己,常常是给自己的人际交往设置障碍。因为,这种你感觉最得意的时候,常常就是别人最讨厌你的时候。”

“那么,还是少说多听的好了?”

“你真是个很有悟性的女孩。”我由衷地赞叹,“学会做一个好听众的确是让人喜欢的一条秘诀。因为你做一个好听众能满足别人许多方面的心理需求。这一点只要想想别人很好地倾听你的诉说时你的感受就有很好的理解。从这个角度说,一个好耳朵比一张好嘴巴更重要。你别看我似乎现在说的多些,其实心理咨询老师首先是一个好听众,首先靠的是耳朵而不是嘴巴。”

女孩笑了,我也笑了。“你看,现在你我的笑就证实了刚才说的微笑最容易得到回报的……”说话间我们更轻松地笑了起来。

笑过之后我说:“此外,她可能学业很好很努力,也可能言行举止很自律……崐……”

“您说的对,她的确还有这些优点。”女孩抢着说。

“这都是很要紧的。”我接下去说,“还有一条一定牢记:要别人喜欢你,你首先需要学会喜欢别人。那个女孩让大家喜欢,绝不会是每天很苦很累很委屈地逢迎别人。她一定有一颗喜欢别人的心。她一定是总能看到别人身上的可爱之处可取之处可喜欢之处。如果你和她多交交心,你肯定会发现这一点。”

女孩深深地点头。

“最后我想说,你不必非要大家都喜欢你。世上哪有让所有的人都喜欢的人?你今天专门来讨论这个问题,说明你将有更好地人际交往,将会如那个女孩一样让大家喜欢。”

女孩很有信心地笑着和我告别。

??该说“不”时就说“不”

电话铃声响过,传来一个女孩的声音:“是马老师吗?有个问题您说我该怎么办?”

“别急,先具体说说你的问题好吗?”我有意识地平缓着她的情绪。

“我们宿舍有一个同学特别难缠。她不讲道理,在宿舍里总是胡来,早上该起不起,晚上该睡不睡,还在同学之间拨弄是非,搅得宿舍不得安宁……”

“她和你个人的关系如何?就是说她是不是跟你一个人的劲?”我问。

“那倒不是。”

“这就简单了。你是学生,又不是专门来负责管教她的。如果仅丛你个人的角度讲可以采取的对策首先是回避。俗话说,惹不起还躲不起。学生的主要活动场所是教室,主要活动内容是学习。让她在宿舍里随便,也没有多少时间。或者你可以跑家……”

“您说的有道理。可是,就是因为学生的主要活动是学习,我才感到很麻烦。我们是毕业班,说话就要升学考试了,正是关键时刻。而且临近毕业,在宿舍学习的时间也挺长的了。我离家又挺远的,没法跑家。我也是想回避忍让。可是我回避不了啊……”

看来她的问题是比较麻烦。“那你就一直这么忍着?”我试着启发她。

“我忍不下去了。她觉得反正自己升学没什么希望,越来越胡闹。那天我实在忍不下去了,当面严肃地批评制止了她,并且明确告诉她,如果她再胡闹,我就去告诉老师告诉学校。反正那天我真急了,真不客气了。我从来没有这样表达过自己的不满,我自己都感到很惊讶……”女孩现在说起来还是那么激动。

“结果呢?”

“她怕了,她不敢了,她收敛了。”女孩为自己庆幸地说。

“祝贺你斗争的成功。”

我绝不是想挑拨她们之间的同学关系,而是想肯定她这种该说“不”的时候敢说“不”的自我保护意识。在日常教育和心理咨询工作中,发现的确有不少同学在人际交往中缺乏自我保护意识,明明是自己的权益受到了别人的侵害,只知道一味地退让忍受:有的同学自习课上面对邻桌同学的一再肆意的干扰,只知道一味地忍受,实在难受了只会在日记里自己诉苦,而不能或不敢当面说半个“不”字;有的同学的饭卡被别人一而再再而三地“借”去买饭,明明自己不愿意借了,也不会或不肯说出来,只知道跟老师来诉苦。要老师说说这件事还别说明了别让那个同学听了不高兴;有的同学的日记被别人偷看了,自己明明知道是谁却不敢明说,只会背后嘀咕……这种不会说不的现象即是人际交往的一种心理障碍的表现,也是一种不良性格的表现。试想,一个人当他自己的切身利益一再受到侵害且自己内心又非常不满的时候,他却不能或不敢理直气壮说出来一个“不”字,这是怎样的懦弱、退缩,他怎么可能会为了他人或公共的利益挺身站出来与不良现象做斗争?面对一些特别难缠的人对自己权益的一再侵害,必须学会明确地表示拒绝,表示不满,表示反对,必须学会说“不”。这和宽容别人原谅别人并不矛盾。学会说“不”,即是一种人际交往中必不可少的一种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体现,也是现代中学生应有的勇敢、负责、率真、坦荡良好性格的体现。

想到这里,我的确为这个女孩感到高兴:“你真不愧现代的中学生。有一则阿拉伯谚语说得好:‘第一次人欺侮我,人可耻;第二次人欺侮我,我可耻。’你在该说‘不’的时候就说‘不’,是你在实际生活中找到的与难缠的人的打交道的一种挺好用的方式,这并不妨碍你是个好女孩。你还用怀疑自己的选择吗?再说,你一旦学会说不,难缠的同学也不那么难缠了,这从另一个角度看,客观上也是对难缠同学的一种帮助呢。”

话筒里传来女孩爽朗的笑声:“我懂了,该说‘不’的时候就说‘不’。谢谢您!”

和同学闹别扭之后

这又是一个女孩给我的来信——

马老师:

您好!我是一名中学生,有个难题想请教您。我有个好朋友,我们亲如姐妹。可是,最近我们因为一点小事分手了。我知道这回闹别扭是我的错,也知道应该向她道歉。可是,我就是没有勇气面对她。不跟她道歉和好,我们都感到很别扭,特别是我,心里总是很难受,有魁于人的感觉真不是滋味。几次对她想开口,又欲言又止,怕说得不是时候不是地方,怕……您说我该怎么办?

一个希望得到帮助的女孩

这个同学的来信谈的情况很有代表性,是中学生人际交往中常常出现的心理问题。因此,按照编辑老师的意见,把我们的通信发表,希望我的回信在对她有所帮助的同时,也对更多的中学生朋友有所帮助——

希望得到帮助的女孩:

你好!但愿这封信对你真的有一点帮助。其实,人最需要也是最现实的是自己帮助自己。你看,写信本身就是你自己在帮助自己了。很高兴你能这样做。

现在我要说,既然是你知道自己有错了,应该说是向人家道歉“没商量”。这里有一笔账。在人际交往中,交往双方都知道你错了,这时你刚丢失一份东西。如果你能适时向对方道歉,那么你丢失的那份东西就又找回来了,同时你还会增加一份东西;如果你不肯向对方道歉,那么你就又丢失一份东西,这份东西比前边丢的那份东西的份量更重。这份后来增加的或丢失的东西是什么?是“真诚”。真诚是古今中外人际交往的一条永恒的准则。在人际交往中,别的过失都容易得到原谅,只要你有真诚。你已经特别想跟她道歉了,行动起来吧,为自己留住真诚。

你的困难是不敢面对你的朋友,这种心情可以理解。只要你想留住真诚,办法总是可以想的。一是你可以写信。写信道歉,只需要当面道歉的一半的勇气,而且可以把你要说的话字斟句酌,从而更好地表情达意。二是你可以请人搭个桥,找一个你们双方都比较欢迎的同学,来做个沟通。

但是,你还是需要抓住时机及时地和朋友当面沟通。和同学闹别扭之后,什么时候跟对方谈算是抓住了时机?

一是在同学情绪高涨时谈。人的情绪有高潮期和低潮期之分。低潮时人的心理出于封闭状态,具有逆反性。即使是最要好的朋友的赞颂,他都会不与理睬。相反,高潮时开放的心态最容易听得进别人的话。

二是在同学喜事临门时谈。“人逢喜事精神爽。”当你的同学入团之后,获奖之后,考了好分之后,你上门谈话,对方往往会不计前嫌,很乐意接受你的谈话。

三是在同学有和解愿望时谈。你说你们的闹别扭是怪自己,你心里特别不好受。其实矛盾发生了,对方也会有一个反思的过程,也会发现自己的责任,也会不好受,因而也会产生和解的愿望。你应及时捕捉对方求和的信息,抓住时机去谈,肯定会谈得融洽。

四是在做了间接沟通之后谈。就是前面说过的自己写信之后,请人搭桥之后,借刚刚搭起来的感情的“桥”,你勇敢地走过“桥”去,心平气和,促膝而谈,两颗心也就会很快地又走到一起来了。

最后我想说,正因为是天天生活在一起的人,才会出现矛盾才会闹别扭,我们不大可能跟一个非洲孩子闹别扭。同学之间闹别扭,也许正是学生时代交响曲中一个应有的音符呢。所以,闹别扭之后也不比太在意。只要拿出你的勇气和机智,彼此真诚的心会让你们还是好朋友。

你的大朋友 马志国

当心“人际气泡”的拥挤

小丽走进心理咨询室,几分着急地说:“马老师,我遇到了难题想请您帮助。”

“不用着急。说说看,遇到了什么难题?”我笑着请她坐下讲。

“我和班上的一个同学关系非常好,她是我最要好的朋友。我们形影不离:上课是同桌,下课在一起,无话不说,无事不谈,彼此都知道心中的秘密。我们经常感觉是挺好的,可是,有时候我总觉得两个人太好了,也有点不自在,不舒服。这是怎么回事?”小丽一脸的困惑。

听到这里我笑了:“你的感觉很有道理。你这是‘人际气泡’受到‘拥挤’的感觉。”

“什么是‘人际气泡’的‘拥挤’?”小丽脱口问道。

“从心理学角度看,心理相容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重要条件,而促进心理相容的途径之一就是彼此缩短心理距离。从这个角度说,两人彼此之间的心理距离小是件好事。你已经体验到了这一点。”

“可是,物极必反。人际交往中距离太小了,也会令人不舒服。这是因为在人际交往中,每个人都要求独占一定的空间,叫作人际空间。由于这个空间像一个大气泡包围着一个人,因此有的心理学家就形象地称之为‘人际气泡’。距离太近了不能满足彼此人际气泡的要求,人虽然没有挤在一起,‘人际气泡’先感到‘拥挤’了。人际气泡的‘拥挤’就使人感到不舒服。实际上,是人们心理空间的反应。人们一方面需要与他人建立密切的关系,另一方面又需要心理上的自由,需要一定的独享的心理空间。你说的‘太好了也有点不自在不舒服’的感觉,正式人际气泡拥挤,独自的心理空间被侵扰的结果。我们在前面的一个话题中谈过的影响人际交往的‘人际距离’,其实就是这个心理距离的问题。”

“那您看我该怎么办呢?”小丽弄清了缘由,急于想知道办法。

“办法嘛,很简单。”我顿了顿说,“这办法就叫做‘保持距离’。就是说,在人际交往中,不论关系多好,也要保持一定的距离,给对方一定的心理自由度,彼此留有一定的距离感。距离感是很微妙的,拉开一点距离,一来可以使彼此获得心理自由,感到多一份舒服和自在;二来可以使彼此感到对方更美好,从而使彼此的关系更融洽和谐。”

“对了,告诉你,有这种‘太好了也不自在’的感觉的可不是你一个人。来访的同学们有不少人都有过这样的困扰。以至有的同学抱怨说,我俩本来是好朋友,可他为什么背叛我?其实,哪里是什么背叛,只不过是那个同学的朋友和你一样感觉到了一点‘太好了也不自在’,想尝试拉开一点距离。知道了不少同学都有过这样的困扰,你也就不用太着急了,需要的就是学会保持距离。”

“您说的对,是应该学会保持距离。您说我们具体该怎样做呢?”小丽问。

“为了避免彼此产生像刚才说的‘背叛’一类的不理解,你首先是和好朋友坦诚地做一下交流和沟通,交换以下感受。也许会发现原来你们有同感。这样你们就会共同想办法了。具体做起来有两点建议供参考。一个是日常活动来点独立性。不要总是你说什么我说什么,你做什么我做什么。说个笑话,有的同学连上厕所也要好友同行。这就不是交友之道了。”

“您说的不是笑话,在我们同学中确实有不少这样的事。”小丽笑着插话道。

“其实,好友之间彼此来点独立性,行动上自由了,心理上也就自由了,距离感也就有了,感觉也就更舒服了。”

“再一个是调整一下空间距离。心理距离的远近是与空间距离相关的。因而可以从调整空间距离入手。比如,你说你和好友是同桌,就不妨跟老师商量调开一下。这样,心理距离也会拉开一点,感觉也就自在一些。”

“这样会不会影响同学之间的友谊?”小丽对此有点不放心地问。

“不会的。”我肯定地说,“你们既然是好朋友,可以两人约好试一试。友谊如花香。越是淡淡的花香,越让人回味无穷。适度的距离感同样会使人享受到友谊地天长地久。”

“我懂了,只求心心相印,不求形影相随。就照您说的,我们要试试——保持距离。”小丽轻松地笑了。

过一段时间,小丽和她的好朋友一同来找我,欢快地告诉我:“马老师,保持距离,真好!”

听到她们开心地笑声,我也欣慰地笑了。

好班长·坏班长

这封信引起我的注意,是因为信末尾的“坏班长”三个字。一个班长该是好样的,怎么加一个“坏”字?我探究地细看来信——

马老师:

您好!我也不知道为什么给您写信。在一本杂志上看到您的文章,对您产生钦佩之感,就写信给您了。我知道您很忙,我会闲话少说的。

初一时我就任班长,工作认真负责,同学们也都很佩服我。我们班曾经被评为“市级先进班集体”。可是,现在我恨“班长”,我恨它。因为它,我在学习上多一种压力;因为它,我比班上每一位同学都忙;因为它,班上的某些同学说老师偏爱我;因为它,我经常被一些男同学“骚扰”……我快要烦死了。我曾经向老师提出辞职,但连遭拒绝。老师说:“这是同学选的,你岂能让大家失望呢……”可是,老师从来就没问过我有什么感受。慢慢地我对老师开始有了反感。老师和我父母很好,但每次他到我家去,我都对他很冷漠,在学校我见到他就跑。为了让他知道我不配再当班长,我从以前的好班长开始变了。直到现在我还是在变。可是老师对我的变坏总是宽容。我现在已经快成了班上最调皮的女生了。可能同学们对我也开始不满意了。可是他还没有辞我。为什么他还是坚持让我当班长呢?我以后该怎么办?

一个坏班长 杨柳

原来如此,是一个自己砸牌子的女孩。我赶紧回信——

杨柳同学:

你好!读了你的信,我感到你挺会和自己过不去,挺会糟蹋自己,真为你捏一把汗。你的心灵确实走进一个困境,但你不知道这个困境是什么,这便是你不知道为什么给我写信的缘由。老师为什么坚持让你当班长,这根本不是你面临的问题,你面临的问题是:你千方百计要把自己由一个好班长变成一个坏班长,到底是想干什么?这才是你的困惑所在。就是说,在潜意识里你不是对老师的做法有困惑,而是对自己的行为有困惑。你也许直接的目的是要辞去班长。可是,等你这样真的变得不可救药,成为一个十足的坏班长了,那时你也许不用为当班长而“烦死了”,可你又去哪里寻找真正的快乐呢?到那时,也许你只有流淌悔恨的泪水的份了。因为,人生少年时,最大的心理特点是自制力、自控力是有限的,不容易把握自己。一旦你在某一方面选择了下坡路,就会不知不觉中带来整个人德智体的全面的滑坡,而且一旦滑坡是很难收住脚步的。你看到过一块石头从山坡上滚下来的情形吗?要想从中途止住它该是多么不容易?你若是想象一下这种情形的可怕,你自己也会为自己捏一把汗,也会真切地感到你现在的做法都是在和自己过不去,都是在糟蹋自己的前途。

其实,凡事都有两面理,就看你怎么看了。细细想来,当班长的压力可以成为你前进的动力,当班长的忙碌可以让你忙出将来成就事业的本事,当班长有助于你的成才。所以,有些学校实行学生干部换届制,为的就是让更多的同学有锻炼成才的机会。其实,你自身的实例完全可以让你体验到这一点。至于同学们的看法以及和同学们的关系,全看你怎么做了,并不是当不当班长而简单决定的。

老师所以继续让你当班长,可能是老师和你家的关系好,也可能是老师对你的偏爱,还可能是在老师看来你并非如你自己想象的那么坏,这都是可以理解的。其实,老师更可能是对你一直抱有很好的期望,即使看出了你的变化,也希望你能走过一段弯路再走上前进的坦途,他不想因为换掉你的班长而让你由此而真的走了下坡路不能回来。想想看,没有这种可能吗?你为什么不这样试试来理解老师呢?在心理学上有个“自我中心”的说法,讲的是人容易只从自己的角度看问题。于是人们出现了许多的不理解。所以,人际交往上心理学教给人们一个好办法,叫做“心理换位”。你现在也许就很需要心理换位——换个角度,从老师的位置来想想。也许你就不再恨“班长”,不再恨老师了。

如果把这些仔细想好了还是不想当班长,也不必非要采取给自己抹黑的战术。你说老师从来不问问你有什么感受,你为什么不去主动和老师具体而真诚地谈谈自己的感受呢?在人际交往上不能只是等待,而应采取主动沟通的策略。许多交往上的失败常常是源于我们缺乏与别人的主动沟通。你只是和老师提出过辞职,而没有具体讲过你的感受,老师哪能理解你的真实想法呢?

好啦,现在你一定想通了,不管还当不当班长,你都不会再和自己过不去,不会再糟蹋自己。因为你是个聪明的女孩,你懂得该怎样善待自己的。是吗?相信你会继续做个好女孩。

你的大朋友 马志国

班长,并非同学的“敌人”

看来当班长真是不容易。你看这又是一个班长同学的来信——

马老师:

您好!我是一个中学女孩,本来我不善于和同学打交道,和女同学没有共同话题,更不敢和男同学讲话。可是,到中学后不知怎么回事,我对班主任的话言听计从,佩服的五体投地。刚入学还没有选班干部时,我也不知哪里来的勇气,一直都积极地协助老师管平时班上的纪律,老师也很肯定。后来在同学们选举班干部时,我得票最多,老师就让我当了班长。我管纪律特别严,只要谁做了违纪的事,我就把这些人的名字交给班主任。班主任就批评他们。那时我认为自己做得很对,可是到头来我却成了同学们眼中的敌人,他们都十分恨我。后来重新分班,我又一次当班干部,就不再管班上的工作了,我不想再一次受伤。直到现在同学们和我的关系还是不好。您说我该怎么办?

一个苦恼的女孩 赵华凌

怎样排除这位班长的苦恼?回信中我这样写道——

华凌同学:

你好!马老师感觉你是个不错的女孩,所以老师和同学们才选你当了班长。可是,你为什么陷入苦恼之中?是你对工作大胆负责有错了不是。如果一个学生干部对工作不负责任,只会当老好人的,肯定不会得到大多数同学的拥护。是同学们太坏了?也不是。因为你也不会认为大家都是坏蛋只有自己是好人。那么你的苦恼来自哪里?

当然,不免有老师工作方面的原因,也不免有同学们认识方面的原因。但重要的还是自己来总结一下经验教训更好。你说呢?马老师以为你的苦恼是因为在有些问题上你陷入了认知误区。

一是你没有演好自己的学生角色。每个人都扮演着许多的社会角色。学生干部是一个角色。但任何一名学生干部都不要忘了自己首先是一名学生,一定要记住你和大家的关系首先是同学关系,然后才是干群关系。既然你的角色首先是学生,你说你最佩服的是怎样的学生?当然不是仅凭他管不管纪律,更重要的是看他在德智体各方面发展的如何。就是说首先看他当学生的功夫是不是过硬。想想看是这样吗?你是不是光顾了管纪律而忽视了自己的发展?

二是你没有很好地发挥自己的非角色影响力。作为学生干部,对同学们的影响力来自两方面:一方面来自你是学生干部这个角色本身,你的话比一般同学的话有影响力;另一方面来自你的学生干部这个角色之外,比如因为你学习特别棒,比如因为你心眼特别好,等等,同学们特别信赖你,愿意接受你的影响,这种影响力与你的学生干部角色无关,就叫做非角色影响力。从这个角度说,你是不是对自己的非角色影响力发挥的不够?

三是没能很好地使用评价标准。大家都是普通学生,都会有自己的缺点和不足。这是一件很正常的事,因为我们大家不是圣人,何况你们还是正在成长的学生?但是,人容易看到别人的过失。在评价上容易使用双重标准,对人严对己宽。其实,学生干部需要做得不是首先怎样管好别人,而是首先管好自己,对别人还是需要多些宽容。有句话叫做“打铁先得本身硬”,你自己做得如何呢?

四是你对“工作认真”的理解有些偏颇。一个学生干部对工作是否负责,不是仅仅表现为简单地向老师汇报同学的错误,而是多动脑筋,多想办法,真正把工作做到实处,帮助大家做好自己的事。想想看,你是不是在上面几点存在认知误区?

为什么出现这样的认知误区呢?这与你的经历和性格有关。你过去不爱说话,在人际交往上感到了孤独和痛苦,你的人际交往需要没有得到满足。于是,在某些特定情境下就以极端的形式表现为你的“勇气”,表现为不顾一切“特别严”地管同学的纪律。这是你在潜意识里满足自己心理需要的一种方式。而你自己对这些没有清醒的认识,老师也没能给你指导。于是,酿成了你今天的痛苦。

马老师过去带过的班上的学生干部很少有你这样的痛苦。因为他们比较妥当地处理好了上述几个方面的问题,严以律己,功夫过硬,所以越是工作认真负责的越是得到大家的拥护。你该怎么办?马老师以为你“不再管班上的工作”,是跑到了另一个极端,只能从另一个方面妨碍你的同学关系。现在你需要的是就上面说的进行一下认知调节,以一种自然的平等的心态和大家交往。这样,同学们肯定不会因为你的认真工作而把你当做敌人,只能更愿意接纳你这位朋友。

你的大朋友 马志国

性格不同能友好相处吗

“马老师,不同性格的人能友好相处吗?”一位同学和我讨论起这么一个挺有意思的话题。

这个话题使我想起了过去的两个学生:小虹和小燕。小虹是个内向的人,凡事内心体验深刻而细腻,文文静静的不善言语,很有几分深沉。小燕却是明显的外向性格,总像个长不大的女孩,活泼好动,整天嘻嘻哈哈,爱说爱笑,快言快语。两个人应该说有明显的性格差异,可是他们一直是挺知心的朋友。

“这可能吗?”来访的同学表示怀疑。

“这是有心理学依据的。”我说,“人际关系心理学研究发现,人际吸引存在几个原则,其中有个相似性原则,也有个互补性原则。所谓相似性原则是说人们在世界观、价值观、个性特征等方面有相似之初容易相互吸引。这是比较好理解的。互补性原则,则是说有时候个性特征相反的人,也会相互吸引。这是因为个性特征相反的人在一起可以使需要互补,即使双方的相互需要得到满足。比如一个支配型的人和一个顺从型的人就可以需要互补,一个爱聊天的人与一个爱听聊天的人也可以相互满足需要。当然,性格相反不等于性格不同。但这启示我们,在人际交往中不是只有和自己性格相同的才能友好相处,性格不同的人一样可以成为好朋友。”

来访的同学点头表示肯定,随之问道:“那么,我们怎样和性格不同的同学交往呢?”

我们一起讨论后取得如下的共识:

首先是更新观念。我们应该从脑子里清除“性格不同不能很好相处”的偏见。确立性格不同的人也可以进行良好的交往的观念。这一点很重要。因为这可以起到心理定向的作用,直接关系到交往的进程。

其次是增进了解。对别人的生活环境、经历和遭遇的了解,有助于对别人性格的体谅,从而有助于对别人的理解,交往起来就会较容易而深入。人际关系心理学上有个熟悉性原则,就是讲的这个意思。熟悉增进了解,了解增进理解,理解增进交往。世界上最深奥、最有趣的生物莫过于人,带着兴趣去探究一个人的性格为什么这样而不是那样,能培养自己的宽容和同情心,便于接受与自己不同性格的人。按照人际关系心理学上的相互性原则,一旦你接受了别人,别人也容易接受你。小虹和小燕所以有那么好的交往,与他们对彼此的情况有非常深入的了解进而能彼此接受有重要关系。

再次是讲究互补。19世纪德国的两位化学家维勒和李比希性格截然相反,李比希的豪爽开朗,富于挑战性,维勒温和沉静,遇事不动声色。但是他们却能使工作逐步协调,关系和谐融洽。秘诀就是他们两人很讲究性格和需要的互补,使不同性格相反相成、相得益彰。因而合作的卓有成效,都成了有机化学的创始人。这是互补性原则的最好例证。开头的事例也是这样。小虹后来告诉我,她爱想心事,想到痛心处就爱和小燕诉说,小燕的快言快语满足了她希望有外因支持的需要;而她的喜欢深思也在小燕所做的决定中帮了不少忙,减少了一些草率。“取长补短”也许是对这个意思的最好概括。其实,讲究互补不仅适用于性格相反的人的交往,也适用于所有性格不同的人的交往。

最后是调整自我。如果必要不妨适当地调整一下自我。调整自我并不是要你改换自己的性格,失去自我,与对方性格完全求同。调整自我,一是要纠正和消除你内心可能存有的偏见和苛求。凡事一分为二,多想想别人的优点和长处,改变自己处处要求别人与自己一样的心理习惯,这是与人和睦相处的前提;二是要因人而异,根据对方的性格特点采取比较灵活机动的态度。当然,这与世故圆滑和逢场作戏有本质的不同。前者是极端利己的,后者是互惠互利的。调整自我的核心是破除自我中心意识。凡事只会从自我出发来对待,即使是性格相同的人也会出现交往障碍。所以,破除自我中心,从他人的角度来看待问题,任何时候都是顺利进行人际交往的必备心理前提。

在我们的讨论结束时,来访的同学深有领悟地说:“谢谢您,我对和不同性格的人友好相处心中有数了。”

“其实,正如找不到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一样,我们面对的更多的是性格不同的人。所以,我们经常需要常常思索的是和性格不同的人也要友好相处。”我说,“很高兴你有这样的领会。相信良好的人际交往会给你带来幸福。”

男孩,为什么只会和女孩交往

你可别以为只会和女孩交往的男孩是热衷初恋。那么又是为什么?他的来信这样说——

马老师:

您好!

我是一名中专生,今天我在一本杂志上看到您的一篇文章,感到您能帮我解脱苦恼。我今年15岁,现在感觉心里除了烦还是烦,已经没有了往日的凌云壮志,生活失去目标,就像茫茫大海中的一叶孤舟。

在别人眼里,我这个人性格非常古怪,且有较重的隐私观念,以至很怕别人彻底了解我。我的性格很内向,在班内同学们跟我相处的很糟。有时在集体活动时,班上好像没有我这个人似的。我总想改变同学们对我的态度,却没有用,反而使我更加自卑。一位同学对我说,可能是因为年龄不同。但我在其他班却有不少好朋友,当中也有不少比我大的。我有一个坏习惯,不想过多地说话,也不大会讲话,曾因不会讲话使人误解而得罪过人。在我心里烦的时候,任何人都不想理,更容易为一些小事而冲动。为此,有的同学说我总是凶巴巴的,其实我也不想这样。

我总是比较喜欢和女孩子在一起谈心聊天,哪怕是默默地在一起。在我上初中以来,就一直与班上的女孩子玩得好,现在与别的班的女孩子合得来。我经常幻想,有时想过异性。我总想有人关心我,与我分忧,但只有女孩子才能做到。也许,这就是我喜欢与女孩子呆在一起的原因之一吧?我曾想过我为什么不是一个女孩子。现在学校关于我的谣言满天飞,不是与本班的女孩子就是与外班的女孩子。但我一直相信: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尽管如此,为免得麻烦,很多女孩子都有意避开我。现在我处在一个只有我一个人的世界里。为此,我很痛苦。我跟女孩子交往难道也有错?

我这是怎么啦?我该怎么办?请您帮帮我。求您把这封信也退给我。

学生 刘建军

刘建军同学:

你好!感谢你对我的信任。你的问题不是和女孩子交往有没有错,而是一个交往模式的问题。

马老师知道你和女孩子交往不是为谈恋爱。别人对你的看法是误解你了。你可以不在乎。现在的问题是,你不想谈恋爱,为什么那么想和女孩子在一起?是因为你的交往需要没有得到满足。你是个男孩子,却不能顺利地和男孩子交往。人的交往需要不能满足是十分痛苦的。怎么办呢?于是,你选择了女孩子作为交往对象,来满足你的交往需要。这在心理学上叫做“补偿作用”。就是人采取种种方法来弥补自己因生理或心理原因而导致的某些需要的不满足,从而减轻内心的不适感。这是一种心理防卫机制,是在潜意识里进行的。就是说,你不是愿意只和女孩子交往,而是由于你的交往需要未能满足只好以和女孩子交往来弥补。

为什么出现这种情况?

据来信看主要是你性格上的原因。这有两点:一是性格中的自我否定意识。就是说,你对自己缺乏足够的肯定,没有足够的自信,于是,你才不能放开了和同学们自自然然地相处。一是性格中的自我封闭意识。你不想多说话,谁也不愿意理,怕别人了解自己,有较重的隐私观念,以至现在还要求我再把你的信寄回去——在那么多的读者咨询来信中还没有过这种情况。这是你自己封闭自己,这是你不能相信别人。这样,别人还怎么和你打交道?我不是批评你,而是说,通常情况下如此与人交往,是很难顺利的,只能给自己造成烦恼。由于这两方面的原因,使你只能在女孩子那里来满足自己的需要了。

可是,一个男孩子如果只能和女孩子交往,是人们不能认可的不正常的交往模式于是,就有了议论纷纷。到后来,女孩子也自然要对你避而远之了。你和外班的同学交往也是类似的原因。于是,你到了一个人的世界里,感到很痛苦。

你该怎么办呢?

马老师以为,要走出困境还是要靠你自己。至于办法,弄明白了前面的原因也就有了。一是建立自信。你不必为了交往而交往。最需要做的,是用知识,用学识,用才干,来充实自己。中专生活,容易让人懈怠。其实,作为学生任何时候学业都是最能让人挺起腰杆的事。二是开放自我。凡是为没有可以交心的朋友而痛苦的人,大多是自己不能和别人交心。自己的心里话不愿讲给别人听,别人也自然不会把心里话讲给你听。这是人际交往心理的一个规则。人际交往中我们处于一个互动的过程中。彼此相互的内心世界能够敞开的程度是基本对等的。在交往的互动过程中,我们每一个人又应该做主动者。你能向别人敞开多少,别人往往也向你敞开多少。我们不能要求别人先对自己说心里话。你需要真心朋友吗?那么你就首先跟别人讲讲你的心里话,首先做别人的真心朋友。不拨响你的心弦,哪里会有知音?你说呢?

好,还是那句话:走出心理困境最终靠自救。相信你能从改变自己的性格入手,来改变自己的生活。

你的大朋友 马志国

关于男女同学交往的对话

时常有男孩或女孩来访或来信跟我讨论男女同学交往的话题。这一天,又一个男孩来到心理咨询室和我谈起这个话题。

“马老师,您说男女同学之间能不能交往?”他开口分明要在我这里讨一个说法的语气。

我笑了:“别急,说说到底是怎么回事?”

“昨天,不知是哪位女同学给我打来电话,是我妈妈接的。那同学一听不是我就把电话挂断了。好家伙,这下我妈妈如临大敌,一个劲儿审问我,好像男女同学打个电话就罪大恶极了。”男孩顿了顿,还是急着要跟我讨个说法,“您说,男女同学之间交往有什么错?”

“没有错。”我态度非常明朗,“男女孩之间的交往,是性角色形成过程中最自然不过的事,或者说是性角色成熟的必由之路,甚至对整个人格的成熟都是必修的一课。科学研究发现,一个人的童年和少年时代从未有过与同龄异性的交往,不仅性角色意识会出现严重的障碍,整个人生都可能是一个悲剧。这样的事例不少。男女同学的交往是建立纯朴友谊的基础,是人格完善的需要。男同学的阳刚之气、雄健之美、粗矿伟岸的性格可以给女同学以力量和信赖,从而强化女同学的勇敢、坚毅、竞争等意识;女同学的文雅、温柔、括美可以给男同学以信心和支持,从而使男同学体会到真情和女性的伟大。如此就激发了彼此对真、善、美的追求。”

“当然,我们无需回避,男女同学之间的友情是与青春期的性发育有关的。但是在绝大多数情况下,这种友情一开始就带有一种超越人类性本能的理想色彩,而升华到了一种至纯至美的境界了。”

“还是您了解我们。”男孩遇到了知音,“真的,我们男女同学之间的交往和友谊是纯洁美好的,哪来有些大人们担心的那些乱七八糟的想法。我妈妈开口就说不能这么早搞对象,真气死人了。有时候,同学们也起哄,其烦人。”

“的确,异性同学的交往不同于同性同学的交往,总要多一些麻烦,特别是周围的人们往往不能以正确的态度来对待的时候。”我表示理解。

“您说该怎样交往才能减少一些麻烦,我们该注意什么呢?”

“你能想到这一点很好。”我赞许地说,“有这么几点建议你们可以考虑。第一点是在交往方式上保持公开性。校内也好,校外也好,与异性同学交往应尽量公开进行,不要偷偷摸摸、羞羞答答,‘犹抱琵琶半遮面’。因为事情越‘保密’,别人就越好奇,越容易引起误解。你说的男孩打来电话一听是大人的声音就挂断了,不是很容易让人疑心吗?再有,也该注意一般情况下最好不与异性同学单独相处很长时间。当然喽,讲公开性也不是什么时候都拉个‘证明人’。”

“第二点就是交往范围要增加广泛性。千万别傻乎乎地把目光集中在某一个异性同学身上,那样不仅容易使自己想入非非,而且会一叶障目,无法领略更多异性身上的风采。交往的范围过于狭窄,会把自己放在一个被动的地位,带来不必要的麻烦,比如父母的猜疑,老师的批评,同学的议论……多交往一些人,多结识一些异性,多参加一些男女同学的集体活动,这是每位少男少女应注意的。还有,增加广泛性还包括你的同性伙伴。”

“第三点是在交往情感上要坚持适度性。与人交往,不论同性异性,都从喜欢或不讨厌对方开始。而男女同学之间的交往,更是以情感上的相互吸引为基础的,但要保持适度,不要投入太多的感情,不痴迷于对方,只把对方当作朋友。把自己与别人摆平了位置,情感也就不至于向对方倾倒。”

“最后是在交往关系上保持距离感。男女同学在一起总不免谈天说地甚至追逐打逗,这也很正常,但应与异性伙伴保持适当距离,既要热情、亲切、随和、融洽,不拒人于千里之外,又要把握好分寸,做到近而不呷,疏而不远。比如,男女同伴在一起,开玩笑不要忘乎所以,谈话应回避敏感的话题,打退时举止不要放肆忘形,等等。这样,你们会切身感受到,由于保持了距离,彼此尊重,友谊才如淡淡的花香,回味无穷。怎么样,你看有道理吗?”

“我懂了,您说的真好。谢谢马老师!”男孩露出了满意的微笑。

师生之间,你怎样演好你的角色

电话铃突然响过之后,我听到一位父亲急急的惶煌的声音,他说他的儿子跟老师严重冲突,心理压力很大,非常冲动,急需心理疏导。他说孩子也很想找我这位心理老师谈谈。既然是紧急情况,就紧急处理。我放下手中别事情,约定立刻接待他们父子俩。

原来,这个男孩已经是个比爸爸还高的人高马大的小伙子,18岁,读高二。他见到我时强露笑容,却也难掩他心中的焦躁、愤懑、恼怒。在稍稍调整一下他的心态之后,他讲述了事情的梗概:前两天的自习课上,我和同桌好友先是逗,后是吵,吵翻了还动了手。老师发现后严厉批评,责令检查。第一次检查老师说不深刻,写第二次之后,老师说晚上听候处理。第二天早上,老师说需要和家长沟通情况。我没有及时地提供电话。老师这时已经表现出不满的意思,经过别的渠道跟家长取得了联系。我和老师请假回家,怕我爸爸着急。老师不准假,我就告诉同学一声私自回家了。学校知道后很恼火,在我回校后严肃地批评,派车让老师亲自把我送回家,要我好好反思。我强忍到今天崐上午按老师说的时间和爸爸一起来到学校。到校后老师和我爸爸讲,要我跟几位有关的老师承认承认错误。

听到这里我说:“那你有什么压力,为什么冲动?”

“我不服!我不理解!已经这样了还让我承认什么错误?这件事已经给我造成精神上的学习上的损失,就要期末考试了,我肯定考不好了。这究竟怪谁?我不是一个坏孩子,本不该这么重,怎么跟我没完?我爸爸跟我做工作,我就把满心的火跟我爸爸发泄,越闹火气越大……”言语间一脸的懊恼,看那阵势非要找谁讨个说法不可。

“你不服,你要怎样呢?”我故意说:“暂且不论孰是孰非,就按你说的,就按你想的,你想怎样?我建议现在就由你爸爸陪同去请一个律师,看看律师有没有兴趣。”见他左右为难的样子,我继续说,“你亲自试试就会发现,律师会微笑着把你送出来:真是小孩子!律师不管,你只好去找校长或局长评理了。如此你也许真的要混一个处分呢。你想过继续闹下去的后果吗?矛盾进一步激化,这个学校你还能呆下去吗?你已经18岁了,你必须对自己的每一句话每一个行为负崐责,你已经到了不能再自己为所欲为而靠父母给你给你平坑的年龄。”

“是,上次他跟老师瞎闹就差点挨处分。这孩子的脾气真不行,和谁都爱起火,跟老师就闹了几次了。”他爸爸插话说。

见他心里开始灭火,开始了较冷静的思考,我继续说道:“我不是说让你学会忍,而是说让你学会归因。问题发生之后,人们总要进行归因。心理学发现人们的归因有两类:一是内归因,也就是多从自己身上找原因;二是外归因,也就是多从自身之外找原因。前者交一次学费就有一次收获,后者交多少次学费也学不会生活。你前面的心态就是你外归因所致。现在你当然想做一番内归因了。其实,你很清楚自己在这个问上的错误:起因是你和同学课堂上打架,这是一错;不经批准私自回家,这是二错;直到刚才你还固执己见,不能认识错误,可以想见在整个过程之中你的态度该有多么不好,这是三错。”见他开始了反思,我深入一步说,“你为什么有此三错?用心理学的话说一个根本原因是社会角色的错乱,就是说你忘了你是学生。社会赋予每一种社会角色一定的行为规范,约定俗成,大家都这样做,都演好自己的角色,社会这个大舞台上的戏才能顺利唱下去。师生之间的人际交往要讲平等,要讲民主,但必须同时要讲究角色扮演。就是说师生之间的许多事都不是个是非对错的问题,而是个角色的行为规范的问题。比如说,师生谈话老师坐着学生站着你并不去想有什么不好。这就是大家都默认的角色的行为规范的问题。同样,你这次师生冲突也是个角色扮演的问题。你犯了错误,老师批评你,你就该态度很好地接受批评。学校老师并没有给你什么处分决定,只是批评教育。这原本谈不上什么公正不公正。再说你在挑剔老师批评教育的方式是否合理的时候,为什么不挑剔一下自己是否当好了学生?”

“我也说老师是老师学生是学生。你听马老师讲的道理多好。”男孩的爸爸插话说。

见男孩情不自禁地点头,我说:“现在当学生,应该演好学生这个角色,将来走向社会不管做什么,都要演好自己的角色。这样,才是成熟,才有成功。”

“我知道该怎么办了。我一直以为我很懂道理,现在我才明白我很混。今天我就去向老师好好承认错误。”男孩非常坦诚地说。

“你是个懂事的男孩。你能想到找心理老师来谈谈,这本身就是一个证明。因为你想自救,你在寻求该怎么样演好自己的角色。相信你越来越会演好自己的角色。由此你会走向成熟,走向成功。”在父子俩舒展的微笑中我们握手告别。

学会理解老师,是你的成熟

在少男少女的心中,经常吟唱的是赞美老师的歌。但是,有时候也会听到与此不很和谐的音符。在我的心理咨询中也时常听到男孩或女孩对老师的抱怨。你听,这样的故事是否似曾相识——

马老师:

您好!我是个初三女孩,爱说爱笑。我这个人最受不了别人的气,尤其是受不了老师的气。我和班主任的关系非常不好,他对我好像充满了敌意,一看见我总是板起面孔。我到底哪些地方不好?学习吧,还不错,字吗,在学校也算数一数二的。每逢出墙报或手抄报,班主任对我的态度就变了,他会对我说:“你的行书和楷书都写得不错,你会尽力办好墙报。”我心里清楚,我写的字很像他写的字,他其实是在夸耀自己。我最不喜欢这种老师了。

有一次,熄灯后大家仍然有说有笑。班主任进来第一个就叫我出去。我只能让泪水流啊流。为什么那么多人偏偏只批评我一个人?还有一次,班主任老师讲试卷。我知道这次考得不错,高兴地等呀盼呀,直到最后一张。我知道那是我的,可是老师却把它仍在了地上,说:“这是无名英雄,91分。”我趴在桌上小声哭了三节课。等我走出教室时,眼前一黑昏了过去。在医疗室,我身上特别冷,班主任把自己的衣服脱下披在了我身上。当时我好激动啊!想起老师给我披衣服的情景我又觉得不该恨老师。

说句真心话,读书十年,只有这位老师这样对我不好。我也多次想找班主任谈心,可是一直没有勇气。马老师,我怎样才能和班主任搞好的师生关系呢?请您帮帮我,我真的承受不了了!

一个渴望帮助的女孩 刘霞光

面对这样的一个最受不了别人的气的女孩,我该怎样帮助她?一时我竟没了主意。可是我感到她是真心想和老师搞好关系的。于是,思之再三之后我拿出点勇气,才写了下面的回信——

霞光同学:

你好!你那样受不了别人的气,说实话让马老师都不敢给你回信了。请你做好受点气的心理准备——马老师可不是只会说顺耳的话呀!

你和老师的关系不好,我看有几个原因。

一是“自我中心”作怪。自我中心是指一个人只从自己的角度、用自己的眼光和感情去看待周围世界,处理所遇到的问题。一个人长大后的“自我中心”会使人不能清醒地认识客观事物,妨碍着人们的理智,妨碍着人们的感情交流,妨碍着人们相互真正意义的理解。由于你的自我中心意识,凡事只顾自己的感受,不会替别人想想。于是,你有了对老师的种种不理解不满意。

二是你有些“自我膨胀”。你过去太受宠了,于是你的自我意识膨胀了。你把自己当成了“太阳”。太阳就该总是放光,哪容谁说个不好?哪容别人不把自己捧在手心?你过去可能面对了太多的鲜花和笑脸,哪容鲜花和笑脸不朝向自己?于是,当老师不再把你捧成太阳时,你会感觉是老师对你“充满了敌意”;当老师没有给你那么多笑脸和鲜花时,你就感觉老师对你“板起面孔”了。

三是消极自我心理暗示的作用。你脑子里有一个消极的自我暗示:我不喜欢这样的老师。于是你就感觉老师对你不好。这种自我暗示会形成一个心理定势,就像“疑人偷斧”成语说的那样,你怎么看怎么像是老师对你态度不好。以致会曲解老师的一些做法和说法。

四是对老师期望的“两极化现象”。你们这个年龄的人对老师的认知存在两极化:要么,把老师看得特别好,要么,把老师看得特别坏。这是由于对老师的期望太高,把老师当成完人,所以老师一旦有点不是了,就跑向了另一个极端,全盘否定了老师。这就是你为什么容不得老师的一点不是的原因。

你该怎么办?

第一,学会心理换位。心理换位就是人与人在心理上互换位置,在人际交往中对所遇到的问题,能设身处地地从对方所处的位置、角色、情境去思考、理解和处理,深刻体察他人潜在的行为动因,破除“自我中心”,不以自己的心态简单地看待问题对待他人。你为什么不站在老师的角度想一想?不按时就寝老师批评你,或许是老师以为你有更大的影响力,这也许是对你的一种特别的关注呢。再说,你爱说爱笑,是不是问题严重理应首先承担责任?而你没有在试卷上写好名字,老师的严厉办法简直就是对你的大恩——你肯定不会升学试卷上再丢掉自己的名字了。如此一想,你可能会发现老师对你的许多好处呢。

第二,学会正确对待自己和他人。你先“收缩”一下膨胀的自我,把自己看成一个普通的学生,懂得不是只有你才有面对鲜花和笑脸的特权。同时,你也把老师当成平常人。老师不是圣人,老师也会和普通人一样有这样那样的不是。这样看,就不会再夸大老师的某些不是,就能较好地接纳老师。人生当然不是为受气的,但是人必须学会宽容别人。

第三,来点积极的自我心理暗示。老师对你的书法不是有很好的肯定吗?老师不是在你发冷时把自己的衣服脱下给你披上了吗?你不妨经常这样想:我喜欢班主任老师,老师对我还是挺好的。这样暗示自己,你就会从老师的表扬中,从老师给你披上的衣服中,从许多事情上,真实地感受到老师的温暖。

第四,主动地和老师沟通。积极的主动地沟通,可以通过证实上面的说法来强化你对老师的好感,可以表达你对老师的诚意,还会对老师有更多的理解。

霞光同学,相信你多了一份成熟,因为你对老师多了一份理解。是吗?

right你的大朋友 马志国

信寄出去了,我的心却一直悬着——真不知这个霞光同学能不能接受我这些并不顺耳的话。大约过了不到一个月的光景,从那许多的读者来信中我又发现了霞光同学的来信——

敬爱的马老师:

您好!您的话,没有使我生气,反而让我非常高兴。谢谢您给我的帮助。确实是我的错,我太不理解老师了。我只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未能体味老师的辛苦,一味认为自己是对的,是“太阳”,可是我错了。仔细回想以前的做法,是那么的幼稚可笑。我不该起那样的坏念头,不该那样去对老师。我自己不想受气,可也不该让别人受气呀!我要用一颗宽大的心去包容别人。

以前的我真的是太受宠了,真的是面对的鲜花和笑脸太多了,使我太骄傲了,受不了半点的不如意。我正在重新做起。虽然到现在还没有勇气和班主任老师谈话,但是,我和他已经不像以前那样了。班主任教的那科的作业有不懂的地方,我尽量去问班主任老师,我希望能由此逐步地搞好师生关系。

马老师,我想您肯定是一位很出色的老师,从您给我的回信的每一字每一句中都能看出。老师,有时我会在心中这样想:如果您是我的班主任就好了,您可以用您那双眼睛去洞察学生的心灵。这样,就不会有我这个学生起坏念头了。

老师,还有一件事,我们能不能向笔友那样经常用笔来沟通呢?

马老师,对不起,又耽误您的工作了。真心地谢谢您给我的帮助!

学生 刘霞光

读罢来信,知道霞光同学对我的分析能有这样的领悟而没有恼火,我心中真的好舒畅——又一个女孩走过了师生关系的误区。

她只是对老师有过误解,不算什么“坏念头”。但她自己的一个“坏念头”的说法,表明她已经有了深深的自我反省,并且正在拿出行动来改变自己。霞光同学到底是个好女孩。和好女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