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明四家传(上下册)
6517000000044

第44章 悟道

早春,当文徵明尚未动身前往江阴的时候,朱子儋却把不啻拱璧般的“东坡五帖”,寄来苏州。文徵明考据东坡的生平与交往,为作长跋,祝枝山也有楷书长题。此跋,文徵明暡甫田集暢中,载为正月二十八日,别本有作三月一日者,不知孰是?

去年十二月的一场大雪,苏州一带,冻饿而死者,难以数计,艰苦多难的正德四年,就在这样严酷的悲剧中落幕。文徵明多少有些庆幸他的蜗居斗室,没有冒着严寒北上。

几番春雨飘过,花开莺啼,燕子像一条条金线般在柳条间穿梭,衔泥筑巢。随着绽放的春花,人们也重新露出笑靥,着上春装,到四郊和城内外的名园中,游春赏花。

独坐西斋,文徵明面对窗外细雨,和假山石上的杜鹃,似也游兴勃发,心中浮现出横塘两岸的杏花,和烟雨中隐隐的青山;这正是他跟蔡羽、汤珍、钱同爱等一干秀才放桨荡舟的时候。适巧王鏊弟弟王铨(秉之),以佳纸前来索画,文徵明就以王洽泼墨法,挥洒成江南烟雨,与他平日善写的青绿山水大异其趣。复以黄山谷诗笔,题写其上:

“百叠春云百叠山,杏花三月雨斑斑,分明记得横塘路,一叶轻舟载雨还。”—横塘诗意图并题卷(注一)

为宜人春色所鼓舞着的祝枝山,在友人家中见到一幅文徵明弘治十二年所画的水墨画。溪林烟櫂,江天相接。斜日照射下的山云,缓缓地移动着,慵懒的神态,直似要晚风来轻柔地扶持。苍润的笔致,揉合了董源、吴镇等遗意,充分表达出青年时代文徵明的聪明和才气。最难得的是,画中已有沈周、吴宽和杨循吉几位前辈的题识。

“征明于举业之暇,而能好衍绘事,其托兴亦書远矣。因览此卷,叹羡久之。匏翁。”(注二)吴宽跋中的语气,可以想像其生前的宽和慈霭。同时,祝枝山也为文徵明,这位二十多年好友的成就感到骄傲,认为这帙小卷,即使杂之于李成、荆浩作品中,恐怕也难分轩轾。因而为写韦应物五古一首,使诗情画意,两相辉映;时为二月二十四日。

然而,暮春一过,自然的灾祸,又复笼罩在吴越大地之上。

致仕归隐的王鏊,在诗中形容正德五年春夏之交的雨势:

“南方春夏交,正是插秧候,望望惜雨干,事乃胡大缪。霖霪已弥旬,雨意犹未透……”——苦雨二首之一(注三)

雨中,只见山间的乌云,像煮饭的書馏,汹涌而出。灶硎生出鲋鱼,鼬鼠在树上号饥,洞庭东山的田畴,浩浩荡荡地与太湖波涛连成一片。

一整个夏天,祝枝山不仅关心着雨,忧心仲仲地注视着江南的灾害,更以诗、歌谣抒写吴越山川人民的苦难。

“天皇耄不事,地后虐不仁,尽卷天河水,淋灌九州人……”——代江南水灾谣(注四)

天皇、地后、司雨龙王,被心直口快的祝枝山一一骂逼;只是倾盆大雨,依然不止。他更以“水诗”、“沈愤”、“九愍九首”,声讨天地不仁所造成的人间惨象:

“饥亡溺亡十亡五,载降之疫亡亡数;谁生历阶令帝怒?令帝怒,半为鬼;历阶人,安富贵!”——九愍九首之五(同注四)

在雨声涛影中,从邸报,和四方商旅、流民、亡卒的传言,知道饥馑、战乱正到处流布;带给人们心里的惶恐和震撼,甚于夏空中隆隆的雷电。

湖湘一带,有沔阳贼杨邱仁等出没。

王铨五、汪澄二及罗先权等,在江西各处,分别据寨树帜。也有些股匪,向东南福建、广东流窜。

四川,则有蓝廷瑞等聚众称王,官军屡战不克;事实上,无论官兵和士司部卒,并没有认真剿匪荡寇;由流传的民谣,可见一斑:

“贼如梳,军如篦,土如書”

不敢迎击土匪的官兵,往往馘良民之首以邀功,而真正有战功者,却被刀笔之吏随意诬陷。

一次,某大帅求诗,伯虎在其扇上题:

“随心灯下窗前笔,溅血模糊阵上人。”(注五)

这诗,一下子触动了大帅的心事,感泣而去,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至于土司之兵,讨贼不力,搜刮掳掠,却巨细无遗,人民的命运,也就不难想像。

四月初,宁夏、甘肃一带的安化王書書反;以讨刘瑾为名,传檄远近。

正德皇帚诏起右都御史杨一清总制军务,以太监张永为监军,率军讨伐。

成化八年进士出身的杨一清,曾在陕西督学八载,工作馀暇,对边事有极深的认识。博学、宽厚而又通权达变的杨一清制军,使人深庆得人,咸认为他会勿枉勿纵,使西北边民,免于诛连和涂炭。张永,刘瑾同党,是著名的八阉之一。但,自刘瑾专权后,张永颇受排挤和构陷。张氏此行,是否为杨氏掣肘贲事,则未可预料。

安化王举事仅十八天,讨逆军仍在路上,驻扎宁夏的游击将军仇钺,就以他的机智、勇敢,计擒書書。

“藩宗乱易除,国家内乱不可测奈何?”西行途中,杨一清忽然感慨无限,老泪纵横地对张永述说起心事。

张永一时错愕,大为不解;及至知道所谓“内乱”,指的是专权祸国,流毒缙绅的刘瑾时,不由得无可奈何地叹息:

“瑾日夜在上旁,上一日不见瑾则不乐。今其羽翼已成,耳目广矣,奈何!”

戏剧性的高潮,明朝命运的回转,是张永押解安化王和他的眷属及亲信,自宁夏回京献俘的一幕:

八月中秋,京中人家,多半置酒,准备度节赏月。但,道路传言,司礼太监刘瑾,可能在这几天借文武百官为其兄刘景祥送葬的机会,挟持百官,举兵作乱;因此,节日的欢乐,却蒙上一层恐怖的阴影。

得到这种传言的张永,不顾刘瑾缓期献俘的指示,反而提前入京。满怀喜悦的青年皇帝,策马亲迎抄东华门。献俘礼毕,随即赐宴犒劳,刘瑾自然也在赐宴之列。

夜深了,刘瑾先行退去,一时颇有酒阑人散的冷清。监军张永依杨一清之计,想跟皇帝奏报宁夏军务。他从袖中,抽出安化王讨刘瑾的檄文;十七大罪状,赫然列于纸上。朱厚照阅读檄文;张永脑中则萦绕着杨一清恳挚的话语,和为国事而忧戚的面容。

“瑾诛,柄用公,公益矫瑾行事;吕强、张承业暨公,千载三人耳!”

杨一清不仅为他策画诛杀刘瑾的计谋,更以名传千载的两位贤宦官相激励;随波逐流,或冒险牺牲,挽回乱局,在张永心中激荡。终于,他在杨一清面前攘臂而誓:

“老奴何惜馀年,不以报主!”

“罢矣,且饮酒!”正德皇帝览过檄文,又听完张永所述刘瑾种种造反的形迹,但只轻轻地说了一句。

这位青年皇帝,也许比谁都想逃避这些棘手的问题。近年来,他贴身的几个近幸,时起争执,甚至当面揪打;他只能令近臣置酒,为他们和解。刘瑾,似乎为他筑成一道安全的墙;满足他一切的挥霍和欲望,代他批示奏章,为他阻挡直谏的言官和大臣,使他一心安于逸乐,修成上仙……

“天下任彼取之!”朱厚照带着几分酒意地补充;在他含糊的意识中,觉得天下早已在刘瑾掌管之中,取或不取,岂不一样?据传,有相命者指刘瑾“有天子命”;这是刘瑾要取天下的原因之一。又传说刘瑾从孙刘二汉命当大贵;这可能是刘瑾按兵不动,专等其从孙取天下的关键;至于天下归刘的后果,正德皇帝似乎并未想到。

“置陛下于何地?”

张永的一句反问,对青年皇帝似乎很有震聋启喷的作用;朱厚照立刻怯除了酒意,下令禁卫军逮捕刘瑾,并亲自籍没刘氏的家产。

“瑾果反!”

当正德皇帝见到司礼太监府中,抄出无可数计的金银财宝之外,更有弓弩、袞袍,及藏在刘瑾随身折扇股中的两把锋利匕首时,不仅愤怒、感伤,更是梦幻的破灭。

“……谁生厉阶令帝怒?令帚怒,半为鬼,厉阶人,安富贵!”

也许所谓“天道好还”吧,祝枝山的“九愍”、“代江南水灾谣”……犹在好友间传钞,幽叹之声,依旧回荡之际,刘瑾被凌迟处死,部份家属、同党也被斩首的消息,已传抵江南;惹起祸端,招致天帝震怒的历阶人—刘瑾,并未能安享富贵(注六)。

八月,在北京,正是政局动荡不安,刘瑾被执前后,文徵明则再一次前往南京应试。同行者,除蔡羽、钱同爱、彭防(寅之)、汤珍等知心砚友外,更增加了王守和王宠(雅宜)兄弟二人。

王氏兄弟是王鏊的本家侄儿,但与文徵明交游,不过是一年前的事;结识唐伯虎,可能略微早些。二王小于文唐二十三四岁,不意竟成生死之交。尤其伯虎晚年,把唯一的爱女许配王宠之子王龙冈,结为儿女亲家,恐怕也是此际梦寐所不及的吧。

王氏溪楼,在闾门外繁华之地南濠。父亲王贞(清夫)虽然是个忙碌的商人,但喜欢收藏古物,对读书人更多加礼敬。两个十六七岁,刚刚取中秀才的王氏昆仲,聪明儒雅,使文徵明颇有一见如故的感觉。

相识未久,王贞就命两个儿子专程拜谒征明,请为命字。他们的沈明之老师,也是文氏知友;征明再三推辞不得,只好应允——但,这已经是一年以后的事了。

“守”字,从官从寸,意指以法度处理天下浩穰的事物。而“守”之要在“约”,也就是孟子所谓:

“守约而施博者,善道也。”

“宠”之义为尊、为居、为爱、为恩,其训则为荣;唯有仁者能不假外宠而自荣自贵。孟子也同样说过:

“仁则荣,不仁则辱。”

一切志节、原则,贵于实践笃行,持之有恒。于是,文徵明推衍“守”、“宠”二字的真谛,为他们取字“履约”、“履仁”。并撰“王氏二子字辞”(注七),祝贺渐近成年的两位兄弟。其后,王宠又字“履吉”。是否同出于文氏之命,不得而知。

二王当中,弟弟王宠,性情温润,有如美玉,读书孜孜不倦,文辞典雅清丽;因此,很能填补文徵明失去刘嘉,远离徐祯卿后的心理空虚。只是在功名路上,王宠和文徵明一样地命途多舛,屡试不售;两人之间,也愈发增添那种同命相怜之戚。所以,二十三年后,王宠以不惑之年回归道山时,文徵明用痛惜万分的笔调,在其墓志铭中写:

“维慧而明,亦艺而贞,胡不溃于成,而卒困以衡!”(注八)

正德五年和文徵明同往应试的诸多好友中,荣获黄榜题名者只有彭防一人而已,虽然不是全军尽墨,也算是乘兴而来,败兴而返。王宠和性情古怪的蔡羽,似乎特别投缘,决定返苏后,前往洞庭西山,从蔡羽读书,也算是一段佳话。

中秋前后,当他们还未悉北京所生钜变的时候,几位满怀经纶和报国壮志的好友,在金陵城中步月。阵阵的凉风,散播着急骤的梆声。紧闭的城门,高耸的宫阙,因来自四面八方的烽烟,而罩上一层紧张的气氛。凄清的月色,照射着城外古道、凤凰台的废墟残瓦,和环绕着这虎踞龙蟠雄城的叠叠青山。痛感时势日非的文徵明,在诗中写下:

“壮怀万里同游在,满目风烟引剑看”的警句(注九)。

正德五年冬天十一月,王阳明以江西庐陵县知县入觐。

王阳明在正德初年,因得罪刘瑾,被谪贵州,为龙场驿的驿丞。

在瘴疠、蛊毒遍地的万山之中,王阳明竟悟得格物致知的真谛:人性中含有至道,只若存心尽性,顺乎天命,其理不需外求。他不仅以此修省,也以此教导一天比一天多的学生。

离开三年半的京师,虽然还是那样混乱,许多施政的权柄,仍为某些寺宦所把持,但元凶刘瑾一除,也多少有些新的气象。不久,他被改调为吏部验封清吏司主事,住在京中。

大约年底或六年正月,太学博士徐祯卿来访。

王阳明印象中的徐祯卿,是“吴中四才子”,和“中原七子”中的佼佼者,才华洋溢,古今体诗和所着暡谈艺录暢,更是洛阳纸贵,脍炙人口。但,此刻的他,不但面容清癯,也绝口不谈诗文,只谈西南道士所传授他的摄形化气之术。甚至和王阳明的客人话不投机,不欢而散。

也许因为王阳明以前在京时,不但喜好命相占卜之术,更耽迷于道释;徐氏却不知超悟后的王阳明,以五经与所领悟的真理一一印证,发现无不吻合,早已舍弃道释,专心儒学。此后几番相会,对徐祯卿五金八石、冲举飞升之论,阳明只是笑而不答。徐祯卿怀疑,他是否有不宣之秘?

一夜,徐祯卿留宿王阳明家中,再度追问冲举之术时,王阳明态度诚恳地为他开导:

冲天而飞,是鸢的天性。

潜游于川,是鱼的天性。

尽人的聪明和天性,则可以理解天地化育万物之理。

此外,他也为这位病容满面的潦倒博士,诠释存心尽性,顺乎天命,无畏无惧,不假外求的圣道。

徐祯卿听后,突然从炕上一跃而起,充满了王阳明当年深夜,在龙场驿坐在石椁中悟道后的兴奋。

徐祯卿自觉,此刻的他有如花、树待发的苞芽,像江河中流动却并未消溶的冰块;王阳明的开导,则像温暖和煦的春阳。他感到,水到渠成,豁然贯通的时候,已经不远。

这位苏州才子,最后一次出现在王阳明公馆,是二月初旬。形容憔悴的徐祯卿,经过思索、融会,专程前来致谢,他表示:

道果然在于自性,而不需外求。若非王氏开导,他已经背道而驰了。

虽然朝闻道,夕死无憾,而此刻的他,更觉得生不过寄寓,死亡一如归去;只是一个病人膏盲的人,怕不足以弘扬这种绝学。

一个月后,王鏊子婿徐子容带来徐氏的死讯。

并托请王阳明为他撰写墓铭,也许只有这位在困境中悟道,无畏无惧的学者,才能了解他心灵挣扎的历程。

临终前的徐祯卿,依旧安详地坐着,简单地托付一些后事,在长子徐伯虬掌上写:“冥冥漠漠”几个字,以后的文字,语言就已无法分辨——莫非这是他对生命的最后感受(注十)?

五月的江南,樱桃、春筍,早已进入末季。枝上残花,也逐渐落尽。连绵的梅雨接踵而至,整齐的麦秀,在风雨中泛出一片寒绿。

距离再次乡试,还有两年半的时光,不急于研讨那些空乏无味的墨卷,对落第未久的秀才们而言,反而是心情最舒展闲适的时候。

刚刚分种来的竹子,在雨中展开疏疏落落的嫩叶,围设在四周的短篱,也好像小心地护持着被移植过来的竹子。文徵明一面想像那未来绿荫满阶的景象,一方面玩味着这种雨中的幽静。

“……白日幽深茆屋静,野情萧散書袍宽,美人何处经时别,满耳新蝉独倚阑。”——夏意(注十一)

文徵明诗中的“美人”,不是祝枝山和唐伯虎笔下情意缠绵,婀娜多姿的婵娟,他所指的往往是陈淳、汤子珍、吴权,乃至远在洞庭包山的蔡羽和王宠等人。意指才华出众,学识渊博,道德高洁,而又和他情投意合的好友;自然,也包涵了潦倒北京的徐祯卿。然而,正当他欣赏着满庭绿意之际,远在数千里外的徐祯卿早已逝世多时。

除了徐氏居乡时,两人形影不离,有无相通,誓相友爱终身之外,上次离别前仍然殷殷致意:不久后就将辞官南返,和文徵明一起游山玩水,诗酒唱和,以酬宿愿。但是,从呜咽的雨声中,所传来的,却是他逝世的噩耗。

三十三岁的英年,留下了年轻的妻子和孤儿。徐祯卿由于遭时不遇,又得罪降职,直到逝世,老亲却依然得不到朝廷的封诰;无论生者、死者,都是一种很大的遗憾。

垂落在雨中的丹旌,像一只只断了羽翼的鸟,使文徵明不由得心碎:

“呜呼昌谷,百年悠悠,君归何遽!岂曰无人?孰如君故……”(注十二)

徐祯卿的灵帏前面,文徵明痛失知友的悲恸,有如令人断肠的梅雨。

右佥都御史俞谏来访停云馆,大约也在此际。有人说俞谏是不久前才进阶“文林郎”的文森同年;但,文森是成化末年进士,俞谏则属弘治三年进士,也许二人仅系好友而已。文徵明深知这位年近六旬的父执,作秀才时,就以孝感名闻天下,而且是位文治武功双全的干吏。前任江西参议,平贼有功,如今则治水苏杭二州。

停云馆的窄狭简陋,文徵明衣服、用品的破旧,使俞谏对这位才德卓着,却穷困潦倒的晚辈,又怜又爱,不禁垂询:

“若不苦朝夕耶?”

文徵明心知这位慈祥的父执,有意加以济助,但,安贫乐道的他,却佯作不解地表示,早晚总有足够的稀饭,可以糊口。

“敝乃至此乎?”俞谏看着他那补得重重叠叠的秀才蓝衫。

“雨暂敝吾衣耳。”文徵明淡淡地说。

熟悉文徵明青年时代,往温州奔丧,辞谢千金赙仪的俞谏,见到文徵明所表现的态度,也就不忍再提赠金相助之事。

另一次,经过停云馆前,俞谏见门外积水不洩,杂草丛生,蚊蚋群聚。他告诉文徵明,依据堪舆者的说法,若疏通这条沟渠,不仅积水可洩,而且可中高科。

文徵明却觉得,如果疏通沟渠,势必损害到两旁的民舍,当即诚恳、率直地加以辞谢。

为此,俞谏心中,始终怀有一丝遗憾:如果他想为文徵明疏濬沟渠,或许不该先对他言明。对这样箪食瓢饮,安居陋巷的后辈,俞谏真不知怎样才能一伸援手(注十三)。

注一、暡式古堂书画汇考暢册四页四八二。

二、暡石渠宝笈三编暢册二页九七一。

三、暡震泽集暢卷五页二曫。

四、暡祝氏诗文集暢册上页五八六。

五、暡唐伯虎全集暢,水牛版页二五曫“诗话”。

六、刘瑾、安化王事,综据暡明鉴暢页三一四。暡明史纪事本末暢卷四三页四三七“刘瑾用事”、卷四四页四五八“書書之叛”。

七、暡甫田集暢页四六九。

八、暡甫田集暢页七六七。

九、暡甫田集暢页一三六“金陵秋夜与彭寅之汤子重步月”。

十、暡王阳明全集暢页四四八“徐昌国墓志”,自力出版社。

十一、(甫田集暢页一四曫。

十二、暡甫田集暢页五四九“祭徐昌谷文”。

十三、俞谏访停云馆,综据暡甫田集暢页一“文先生传”——王世贞撰、页四三一“记中丞俞公孝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