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明四家传(上下册)
6517000000034

第34章 落花吟

弘治十六年十一月廿一日,长洲大隐沈周葬其子云鸿于益字乡新茔。

云鸿逝世后远近奔吊者,千余人之多。停灵一年零三个月后,出殡队伍之盛,哭号哀戚之深,也为近年所罕见。这种景象,固然是沈周的德望,使人对他晚年丧子,由衷地哀挽。而沈云鸿在操持家务的三十年期间,能按着一定规矩,送往迎来,礼待族人和亲友;遇到饥馑之年,更能赈荒济急;因此,亲者哭之,疏者惜之。对七十七岁高龄的沈周而言,除了心灵上的悲痛,同时也失去了生活上的依赖。

云鸿生前,珍藏唯谨的一幅老父作品“古木慈乌图”,画的是祖居西庄景物。一株轮書老树,枝干纠结,上伸旁撑,大可数围;象征着一个庞大久远的家族。树上,无数的乌鸦群集翱翔,哑哑相呼,羽翼相覆,或相哺以食;又是一种孝弟友爱的象征。这幅画,整个的画出了云鸿所蕴藏着的心愿。上面有吴宽的题识:

“……世之故家莫不有此木;子孙不能保其先业,伐而薪之,而乌止于他人之屋者多有之;云鸿视此而有感焉,讵非孝之深者乎!”(注一)

老父画出了他的心愿,吴宽道出了他的心志;然而转瞬之间,却已云散烟消,鸿迹杳然。

飘摆的幡幢,不时吹起的积雪,苍苍凉凉的唢呐,萧疏的路树……每样景物,都像一簇簇利针似的,刺在沈周的心上。年方十五岁的孙子沈履,是云鸿侧室所生的唯一男孩。虽然已有妻室,但一付少不更事的样子,远不如许配钱姓的孙女来得稳重。唯一使他安慰的是高龄九十六岁的老母,身体依然健康;沈周侧出次子沈复,早已进入郡学,年来无论接替家务和筹措丧事,颇有几分长兄云鸿的风范。

一次,沈周到寺中小住,以消解郁积在心中的烦闷。有人以五代黄筌“勘书图”(注二)相示。重重叠叠山水衬托下,凉亭四周纱帘高挂,中置书橱、床具。一白衣人据床而坐,俯视面前凭几读书的红衣童子。一个白衣小僮随侍在侧,仿佛在准备茶水。画面上,显露出一种清凉、温馨与宁静。图中所绘,乃是韩愈爱子有道,唯教以读书的故事。

沈周乍见这幅立轴,有种如逢知己,如见故人般的喜悦。接着而来的,则是一种说不出的悒悒;因为那原是他家世藏的故物,为祖父、父亲和伯父定为“神品”,却不知何时流散出去。此外,就他记忆所及,像这样散落在外的名家珍品,尚不知凡几。

云鸿一生,不但以保存祖宗和家族的声望、文化、财产于不堕为职志,更喜爱积书、仇勘;他一贯的主张是:

“后人视非货财,必不易散;万一能读,则吾所遗厚矣!”(注三)

黄筌画中的教子故事,和儿子云鸿生前的话语,反反复复地在沈周脑海中回荡。他几次提起笔来,颤颤欲动,却又默然而止。良久之后,才毅然决然地写下重睹故物的感慨。

记得一次,他站在爱徒文徵明背后看他画画。他注意到他的每一个点点划划,看那流泄在笔下的山石树木,虽然没有自己晚近作品的苍老浑厚,但别具一种峭拔劲挺之气。自己与此子风格、气性上的差别,正仿佛书中的颜柳,诗中的苏黄。从挥洒点染中,他也透视到这青年秀才,蕴蓄在胸中的节操和清正不移的人品。当他看得出神的时候,不知不觉地以手拊在文徵明的肩背上,发出欣慰的叹息:

“老夫以此相付矣!”(注四)

文徵明知道沈周这声感喟的含意,自然不单指画艺的传授,包括发扬老师的道德、哲思和他对自然与人生的领悟。文徵明什么也没说,只是默默地回头,师生之间四目相视,算是承受了那沉重的付托。

云鸿过世之后,沈祝两家虽然谊属姻亲,爱徒祝枝山更有着耀眼才华和士林的重望;但沈周心中,似乎觉得性情温厚含蓄的文徵明,更能够了解云鸿那种勤俭持家,宽厚有节的处世态度,那种慎重严谨的治学方式。因之,他以爱子的墓志铭相托。对文徵明而言,即使没有老师的嘱咐,单以他和云鸿情同手足的情谊,也是义不容辞。

送葬的行列,在江南的雪原上蜿蜒,铙钹、锣鼓、马嘶、车轮声,以及此起彼落的哭声,夹杂在阵阵的寒风中。文徵明那篇恳挚,充满深情,平实中足以见出死者特殊风范的墓志铭,也以一种深沉有力的节奏,敲击在人们悲悼的心上。

老年丧子的沈周,对春天和花,特别珍惜、留恋。

面对着春云缭绕的峭壁和远山、微微漾动的江水,一位头戴幅巾的老者,独自静坐,或策杖徘徊在花树下面。陂陀平台之上,落英点点,一种繁华消逝的苍凉,从茂密的花荫和老者平静的脸庞上,流露出来。隔着淙淙的溪流和板桥,一个抱琴的小童,悄然循踪而至。“水流花谢”(注五)、“落花图”(注六),类似的画题,在沈周晚岁屡屡出现。青绿浅赭,秀润宁谧中,别有一种沉郁的气氛。那默坐或策杖远眺的老者,多半是沈周自身的写照;在苏州山水中,他惯以那幅巾策杖,吟咏逍遥的姿影入画。

弘治十六年三月十八日,儿子过世后的第一个春天,其时东阑牡丹初放,常常一起踏青赏花的许国用却说:

“两日西山茶笋颇佳。”

想到西山僧寮中的宁静和紫笋青茶的风味,两人立刻理舟扬帆。但一想到东园中乍放的牡丹,却乏人临赏吟哦,心中不由得浮起一丝对那国色天香的惋惜和歉意。

“归亦倾国未老。”窥知其心意的许国用一半催促,一半安慰地说。

记得几年前的暮春,许国用看花来迟。那天,沈周也是那样掩关闷坐,不但春意阑珊,西轩、东园的牡丹早已残红满地,缸中春酒,更涓滴皆无。沈周以一阕“卖花声”,描写那无花无酒的窘况:

“……茅屋少人踪,满地残红,君来方怪酒尊空,一席清谈聊当饮,尽慰衰翁。”(注七)

春天短暂,春酒有限,可见赏花饮酒都是缘份。无论迟来或早到,总不如把握分际;沈周心中虽然想着,但终不甘心让园花孤零零地自开自落。在浪花拍击船舷的轻响声中,沈周抽笔迅快地用墨点染出记忆中绽放的牡丹,系以“蝶恋花”一阕,聊慰寂寞的花魂:

“坐闷家中无意味,笋紫茶青,便尔西山去;叵奈东园花,一树新红,不语愁先露。尽欲相留留不住,少倚扁舟,尚把西施顾;料理归来春未暮,临轩烂醉还非误。”(注八)

云鸿逝世后的第二个春天,面对满地落英,沈周感慨更深,连赋“落花”七律十首。没有几天的工夫,看到文徵明和徐祯卿各和十首(注九),心中有说不出的喜悦。想不到老年人一点对景生情的感触,竟引发年轻人的兴趣和回响。两人所捎来的一叠古雅别致的诗笺,沈周像对着卷卷春云,淙淙流泉和满林红白落英那样,咀嚼吟哦,又边吟边饮。这些青年人才思、热情所凝练成的诗句,使他像品味到另一股清泉。与徐祯卿相比,文徵明无论诗和文,步调都较稳定,不疾不徐,沈周和当日的文林一样,坚信他是匹大器晚成的千里驹。至于徐祯卿作品,虑淡思深,自然脱俗,颇有李太白的潇洒、豪迈。然而,对于他未来的发展,沈周无法像对文徵明那样,一眼透视到他的底蕴。

文徐二人的和韵,再度引燃了沈周对落花的诗兴。前次所赋的十首,颇费斟酌,两日夜的苦吟才成定稿。而这次反和的十首,竟似水到渠成,灵思泉湧,不更宿间,便誊录寄出,以供门生和苏州诗友们吟赏。在暮春到初秋期间,尽管春花早已落尽,但苏州诗坛,依旧兴致勃勃地传诵沈周师徒的落花诗;一唱三叹的情景,恍如多年前他和杨循吉哄动一时的“夜登千人石”。

最让沈周感到意外的,是这次中秋过后,文徵明从南京带回名诗人太常寺卿吕書的十首和诗。沈周于欣喜赞赏之余,连夜又反和吕書十首;不到半年期间,这位年近八旬的诗翁,共赋落花诗三十首(注十),海内和者无数,多以十首为限。以文徵明的看法,沈周的落花诗,愈作愈快,愈快愈妙丽奇伟;无穷无尽的诗思,如长江大河般的流泄不竭。

穷途落魄的唐伯虎,似乎更易于为落花诗这种带有凄凉寂寞色彩的心声所拨动,一时百感交集,愁怅不能自已;总共和了三十余首(注十一),为门弟子之冠。

“花朵凭风着意吹,春光弃我竟如遗;五更飞梦环巫峡,九畹招魂费楚词。衰老形骸无昔日,凋零草木有荣时;和诗三十愁千万,此意东君知不知?”

对他而言,生命的春天,似乎特别短促,片刻的繁华,竟幻变无踪,甚至连凋零的草木都不如。

犹记几年前咏遍京师的“化月吟效连珠体十一首”,花、月、人,互相依恋,如同一体,形成一种恒永圆融的象征。

“月临花径影交加,花自芳菲月自华;爱月眠迟花尚吐,看花起早月方斜。长空影动花迎月,深院人归月伴花;羡却人间花月意,撚花玩月醉流霞。”(注十二)

当日得意之作,至今唐伯虎可以随口而吟;但同时北京上元鳌山观灯,火树银花,御沟垂柳,乃至在五六个面貌姣好优童陪伴下,纵辔奔驰的景象,也浮上了心头,剎时间,喉中有种被哽住了的感觉。而落花吟之赋,更是伤心人遇到了伤心事;无论满园满谷的落花,或师、友所赋的诗句,处处使他触景生情,抚今追昔。

“和诗三十愁千万,此意东君知不知?”在这最后一首的尾句,更迸裂出他数年来的心绪。

他像变色龙一样,用种种方式来掩饰真正的创痛和心绪,欺瞒别人,也欺瞒自己。“南京解元”

“江南第一风流才子”

“龙虎榜中名第一,烟花队里醉千场”

在书画上面,他钤盖着一方方豁达洒脱的闲章。

在花中行乐月中眠的狂歌醉舞中,不仅别人把他看成逍遥自在的地行仙,有时自己也觉得早已抛开了人世的宠辱。

野寺里的钟磬,或夜深人静,独自面对一尊斑剥的古佛,一炉缭绕的檀烟;在他感觉中不仅已勘破,并超脱了尘俗的一切。

但,在今昔面对花月的感受上,却使隐藏着的心灵伤痕,浮现出来:

“春尽愁中与病中,花枝遭雨又遭风;鬓边旧白添新白,树底深红换浅红……”(同注十一)三十余首落花诗中,随手拈出几句,与连珠体诗相较,一个是意气风发的鞍马侠少,一个是饱经风霜,欲说还休,而又不得说的羁旅。

“五陵鞍马少年时,三策经纶圣主前,零落而今转萧索,月明胥口一江烟。”(注十三)

这首七绝,不一定是唐伯虎的自我写照,不过却很能表现他那前后两种不同的生命体验。

其实,诗词和人的年龄、气数、遭际,一向是与时推移,变化不已的;沈周又何尝不是在变?

“……看花不是久远事,人生如花亦难托;去年花下看花人,今年已渐随花落……”(注十四)写给征明长兄征静的“看花吟”中,沈周吐露出那种花落水流亲旧凋谢的空虚感。

也许有人对他所撩拨起的咏落花风气,不无微词,所以他特别在诗后解释:

“非老怀爱赋花落,盖人情迫老,不得不耳。”

有趣的是,同样的落花,沈周、唐伯虎、文徵明乃至王鏊,由于年龄和性格上的差异,一种鲜明的对比,也反映在诗上。

芳醇、苍劲,带着几许曲终人散的感伤——沈周的诗一如其画。

唐伯虎性格上的浪漫、失意后的颓唐,加以对自然的敏锐感受,酿造成一杯杯浓浓的佳酿,使人未饮已先有微醺的感觉。

文徵明虽已进入壮岁,子女绕膝,书名文名远播海内,交游日渐广阔,只是一旦置身年轻女子面前,依旧像少年时代那样羞涩。因此,他落花诗中的“美人”,也是采取古老的象征方式,不像伯虎笔下的镜中粉面,台院笙歌那般轻颦浅笑,婉转有情。

王鏊近因丁忧在籍,暇时,由伯虎、蔡羽等陪游洞庭西山的林屋洞、缥缈峰胜境,对沈周的落花诗虽然没有像一般人那样一和十首,却有咏落花一绝:

“鱼鳞滴地雪斑斑,書怨蜂愁鹤惨颜;只有道人心似水,花开花落总如闲。”(注十五)

比起某些缺乏创意的诗坛之士,只知因袭堆砌的落花诗来,论者以为:

“观此诗,一洗山林陈腐之陋,奚以多为!”(同注十五)

文徵明暇日和徐祯卿、蔡羽、唐伯虎、张灵等,到好友沈律(润卿)家看画:宋徽宗御笔“王济观马图卷”、郑所南的兰花、赵孟頫的千字文……沈律的收藏,虽然真書都有,也算富甲一方。

有时几个人泛棹虎邱,在“千顷云”把酒临风,留连竟日,文徵明不觉有故人之思,乃挥笔作烟云变幻,洒脱飘逸的“千顷云图”(注十六),并赋短句:

“历历烟峦列翠屏,阴险松桧拥空亭,登临不尽怀人意,把酒凭栏看白云。”

和徐祯卿的太湖唱和,画落花图,并一遍一遍为好友、长辈书写沈周和自己的落花诗;到孙鸣歧家,临写怀素的“清净经”……

更为惬意的是,夏日夜晚,清风徐来,琴师杨季静、好友祝枝山在“悟言室”中对坐纳凉。季静轻轻拨动着古琴上的冰弦,为寻求更多的知音,这位出身音乐世家的琴师,正计画着一次远游。祝枝山手不停挥地写他的自作诗。远远传来楼上的更鼓,整个情调仿佛一首诗,或者是一首富有诗意的梦境。

“巫峡朝云隔翠波,仙禽无奈晚来多,风流只爱张京兆,日日章台走马过。”(注十七)写倦了的祝枝山,长长地伸了个懒腰,诗卷任由季静卷起持去。在温馨友爱的气氛中,文徵明虔诚祝念这位琴师早日寻觅到天涯知己;然而,祝枝山和他,又何尝不在追寻可以一展才华抱负的时机。

总括丁忧后的一二年间,文徵明的生活可谓十分闲适,然而这种心灵和生活的宁谧,却为他最敬爱的恩师吴宽的逝世所惊破。

弘治十六年岁除,病体逐渐康复的吴宽,曾以一首“踏莎行”自寿:

“一岁之终,吾生之始,年称七字从今起。俗说添年是减年,不添不减那能此。天念疏慵,人怜委靡,词林老大成何事,若教归去更安闲,不知活到多年纪。”(注十八)

进入古稀的他,虽然关心朝政,却有一种说不出的疲惫感。夏天,更连病两月;一日,拄杖园中,惊觉到几株马牙枣树,已经结实累累,吴奭、吴焕两个儿子以前随便插栽的榆树,也茂茂盛盛的发展开来。池边的白鹤和老树上的乌鸦,一唳一答,竟如好友的唱和一般。

时时集聚唱酬的乡友,陈書(玉汝),以耳顺之年,擢副都御史,往南京赴任,王鏊丁忧返吴,使他愈发感觉寂寞。吴畴洪(禹)近时见面不多;同邑、同群、同朝、同志的五同会中,只有李世贤,时时过来看他,送酒、送鹤。不久前所送的一只鹤雏,短短的颈子,蜿蜒如骛,还看不出鹤的面目来;无论如何,园鹤有伴,不像自己背井离乡的孤孤单单。

病中,他曾三度上疏,乞求致仕;弘治皇帝一再以書鱼、鲜果、菜蔬赐问,频频遣太医妥为诊治,只盼他病愈之后,勉力供职。

这位盛年君主,很期望国防、民生、吏治:均能在他手中植下根基。他所借重的吏部左侍郎王鏊,丁忧返籍;因此更不希望稳健、忠厚而又最孚时望的吴宽,离开京城一步。再者,继暡大明会典暢之后,吴宽更膺命为修暡历代通鉴纂要暢副总裁,这也是弘治皇帝翘首以盼的文化果实。

在假山石边,泉声鹤影的清阴消暑意趣中,忽然他想到江南的重阳,碧碗中的佳酿,和沁齿的冰浆。犹记从前,他不仅以“满城风雨近重阳”为首句,赋诗多首,往往也在重阳佳节,约三五知己到吴城西山登高。于是,浮现于吴宽脑海中的,是阳山大石,西山的茂密橘园,满面虬髯的史明古,耿介不群的文林、李应祯,和青年时代好友中硕果仅存的沈周。他以充满温情和无限依恋的笔调,写信给沈周(注十九)。

吴宽的信和他逝世的噩耗,几乎同时到达苏州,事实上,从发信到七月十日他生命终止之时,不过短短的四日,堪称为文定公吴宽的绝笔书。

文徵明三位敬爱如父的老师,已经去了两位;看到沈周以婆娑泪眼捧读遗书时,他禁不住放声痛哭。

他更以诗记述那种毕生难忘的悲怆景象:

“百年韩盂气相投,四海平生几旧游;岂谓书来隔今古,空余迹在想风流。蹉跎乡社成长负,珍重交情到死休;莫怪独特遗草泣,江东菰米为谁秋。”—次韵石田题匏翁临终手书(注二十)

另一个扰乱文徵明宁静心绪的,是这年秋天,他与性情書傥不羁的年轻弟子陈淳(白阳),同往南京应试,却双双铩羽而归。

注一、暡匏翁家藏集暢册二页三曫二。

二、故宫博物院藏。

三、暡甫田集暢页七曫七“沈惟时墓志铭”。

四、暡中国绘画总目合录暢一三—曫四四“文徵明杂画册”,翁同龢跋。

五、暡吴门画派暢页六五,艺术图书公司版。

六、暡吴门画派暢页六六、九六。暡艺珍别集暢名画,唐宋元明册“沈周落花诗意图”。暡文人画粹编暢册四图二八。

七、暡石田集暢页七八六。

八、暡石田集暢页七八八。

九、文徵明落花诗见暡文人画粹编暢册四页一六一。暡艺珍别集暢名画,唐宋元明册“沈周落花诗意图”。暡甫田集暢页一曫四。

十、沈周落花诗见暡石田集暢页六二九。暡石渠宝笈续编暢册二页一曫四八。暡文人画粹编暢册四页一六一图二八释文。

十一、暡唐伯虎全集暢页三三,汉声版。暡唐寅落花诗册暢,中华书画出版社版;前后二本诗稍有不同。

十二、暡唐伯虎全集暢页四二,汉声版。

十三、暡唐伯虎全集暢页二八曫,汉声版。

十四、暡艺珍别集暢名画,唐宋元明册“沈周落花诗意图”。

十五、暡明诗纪事暢册四页八七二。

十六、暡红豆树馆书画记暢页九四七。

十七、暡听書楼书画记暢卷二页一二九“画来禽画眉”。

十八、暡匏翁家藏集暢册二页一八四。

十九、暡耕石斋暢卷十页二一。

二曫、暡石田集暢页九曫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