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明四家传(上下册)
6517000000013

第13章 无用之用

对沈周而言,六十一岁——成化末年,应是生平最空虚、孤独的一年。陪伴他的,往往是终日相随的影子;日、月和烛光下的影子,镜中之影,或临流、据舷时所见的倒影。虽然并不真实,但到底是动的,甚至跟自己一样,透着种无奈和孤独的感觉。

岑寂中,他不仅细细地体会,并试图捕捉住那种千古不变的寂寞:

“……夜壁漫随灯惨淡,晓窗偏属镜分明,算来惟与鳏夫称,老去犹堪作伴行。”——人影(注一)

尤其彻夜无眠的雨夜,除了溪流和风雨声的侵袭之外,不时从邻室传来长女病中的呻吟;女婿许贞的穷困落魄,当日岳、婿二人在承天寺中聚饮、赋诗作画,和雪中江岸送别的景象,就浮现眼前。

“那堪岁歉年荒日,正迫男婚女嫁时。”

把“男婚女嫁”的喜事和“岁歉年荒”的窘迫相提并论,是沈周的绝对,也是他四十几岁时的亲身体验;一时好友吴宽、文林、史明古等,引为笑谈。但,时近暮年,他却进一步体会到男婚女嫁之后,并不就此了却了心事;正如同史明古一直计画在男婚女嫁之后,可以无牵无挂的壮游天下那样的不切实际。许贞夫妇,多年来只生一女,但此刻归省、养病的长女,形销骨立的长婿和待字闺中的外孙女,都像簷下的蛛网一般,时时纠结在他的心中。此外,长子云鸿,所生孙子,六月而夭。沈周侧室所产儿子沈复,年纪尚小;年老无孙的遗憾,水远像块铅似的,使沈周心绪沉落无底的深渊。

为了慎选葬期和福地,妻子的灵柩,依旧停殡在屋前石阶上。每当雨雪纷飘的时候,沈周总觉得她既寒冷又孤独。因此,常常用稻草、木板或桐油布,往棺木上遮了又遮,盖了又盖。有时,暗夜中怜惜地开窗探视;这种情景,很像她在世时对他病中的照顾。

以前,他并不觉得人生竟如此迫促。几年前,周宗道请他撰生圹志时,他的心绪曾感到一时的波动,随即在生活的忙碌中冲淡。妻子的猝逝,促使他在射渎的西方治下生圹,作为夫妇共同安息的地方。

无论地势、方位和四周的景观,他都仔细地勘察,并着手栽植树木。和邻近的寺僧,也结下香火之缘。同时,他要亲自把生圹志,镌刻于白石碑上。有时,在儿子陪同下,驾舟曳杖,面对着西山的群峰、断崖,倚圹高歌,并赋“理坟”二首:

“官竹园头春日斜,手开新土渐成洼,观生似寄谁非客,视死如归此是家。白发暂存如电露,青山长卧有烟霞,慰劳自假闲诗酒,且弄年华与物华。”(注二)

当他把这些既深情又豁达的诗篇寄给吴宽时,后者无法确定面对着永恒之门,自己到底有没有像沈周那样的襟怀。他在“次韵沈启南自治生圹见寄二首”诗中写:

“……曾子启予言不妄,庄生息我意终乖,司空自有藏身地,不学刘伶说便埋。”(注三)

和沈周同样过着形影相对孤独岁月的,还有他的亲翁史明古。史明古的孤寂,跟他那种一切严守古礼和古制的性格有关。他把恢复古代盛世的理想,和治理天下的抱负,似乎全部投射在子女和妻妾身上。因此,在他的统治下,一种严整的生活秩序,和长幼尊卑的本分与仪节,便地久天长般地,实践在那不算庞大的家族之间。

面对着镜中须髯書書的肥胖影像,有时史明古自问:

如果把你当作隐遁山林之儒;看来没有一般儒者的清癯面容。

当作为国干城的勇将,又少了那种文韬武略。

神光烱烱,长胡垂胸,但又出无车马,口不离诗书;然而,到底是何如人?

噫!岂邯郸排难之流;抑大梁监门之徒也欤!这就是他自问自答的结论(注四)。而他半生行事中,也确实表现了赴人之急的热情,和为天灾频仍的吴民,奔走请命的道德勇气。

更多时候,史明古问答的对象,是一幅维妙维肖的五十一岁画像。

远在文林自永嘉调任博平的时候,由台州写真家钟希哲为他画像留念。经吴宽品题后,画者的声誉,传逼了苏州和南北两京。成化二十年春天,史明古和沈周相偕往访。钟氏欣然命笔,这幅像从此成了史明古朝夕不离的伙伴。尤其每年四月十二初度之日,必然要展开小像,与镜中人影相对祝饮:

“君(按指像)看古人像,存者百无十,惟能慎厥修,庶几为永则。”——画像后的头一年生日,由于刚刚画完不久,影、像之间,有着极高的相似性,所以只对像说了几句自勉之辞。

“观者问为谁(指像)?曰我’咸疑绐……”——三年后的初度,自觉镜中容颜衰老,怀疑没有人再相信,画中之像,竟乃明古当年;语气中颇有几分“迟暮”的幽怨。更下幸的,这一年冬天,病瞎了一只眼睛,自然,那像也就愈发变得不像了。

成化二十三年,五十四岁生日时候,他不是对像自勉,而是带着几分自嘲性地,责备画像不但不随他的遭遇而改变态度,也没有为他的因厄悲伤,或说几句安慰的话语。

受责之馀,像似乎是无法继续保持缄默了,人有人言,“像”有“像”语,“他”提出的辩解是:

“……我虽具形式,生而无性情。休戚殊不知,是非安得言?”此外,也说了一些眼科医生所常说的,要注意眼睛保健之类的苦口良言。他对史明古最后的一番勗勉是:左丘明目盲而传春秋,成为圣门的素臣;徽宗皇帝,目能视日不瞬,却断送了北宋的山河。可见人生在于励志,而不在于盲或不盲(注五)。

沈周花甲之年的两件大事——六十大庆和丧妻,适逢史明古患目丧明,因此,这位姻亲密友,既不能在一时学士大夫纷纷以诗文为寿的时候,举觞祝饮,也未能在亲家母与世长辞的时候,亲临吊唁。关于后者,他除了在信中表示惊怛,敬佩陈氏夫人的才德,不亚以画竹著名于世的管仲姬,并劝慰沈周:八十老母在堂,务必节哀,注意眠食,免贻亲忧。

史明古经一百五十里航程,造访有竹庄,以醇美的家酿、一篇诚挚高古的赞文,为沈周补祝花甲的时候,已经是另一年的隆冬。

成化皇帝驾崩于二十三(一四八七)年的八月季秋,仁孝素着的太子朱祐樘即位,定次年改元“弘治”。一个充满迷信、贪渎,外戚与中官纷纷擅权的时代结束。南北两京,不时有令人兴奋的消息,传到僻静的江村;多少冲淡了沈周丧妻,和好友左目失明的悲凄。

纷至杳来的佳音和传言,最使两位老友快慰的,莫过于重新起用王恕为吏部尚书。在他巡抚江南的十馀年中,首先揭发中官钱能的罪恶,使被挑动得频频生事的云南边境,得到暂时的安定。中官王敬,借为皇帝采药和搜寻宝物为名,强掠民财、荼毒缙绅、辱迫地方官和诸生的时候,只有王恕敢与之抗衡。水旱灾时,王恕相机发仓,救助饥民。

“两京十二部,独有一王恕。”歌谣中,充分表现出人们的景仰,并把这位五十六七岁的三原人,视作整个国家的希望。

对于荐举贤士,拔擢人材,更有担当的勇气。以前在举荐史明古的奏疏中,王恕不惜以身家性命作保证:

“伏愿拔擢陛下临轩亲试,其可畀以方面之重……三年之任而不能大有益于时政,臣当受罔上之诛,无所辞避……”(注六)

对沈周,更是礼遇有加,也曾垂询和举荐。可惜两友隐志极坚。除了提出地方兴革意见之外,成化十八九年间,史氏曾受托编撰王恕年谱,以配合其传记的付梓。想不到成化二十二年十二月,王恕却因传记受谤,镂版被焚,愤而致仕,使朝野为之震惊。随着王恕退出政坛,南北科道,为他辩诬,陈述其忠直的表章,像雪片般飞向成化皇帝手中。但是,早已厌听王恕直言忠谏的朱见深,次年一开正就遇到宠幸备至的万贵妃之丧,复加以四十一岁的鼎盛之年,便衰象毕露;也就实在顾不得这些表章了。

史明古虽然生活简朴,持家如理衙,尽量隐藏心中的感情,但是,对友情的依恋,却一点也不亚于经常受教于他的都穆和文徵明。

刘珏、吴宽、沈周、沈召……一向是他朝思暮想的游伴。成化七年二月时,与二沈、刘珏相偕游杭。这赏西山胜景之后,将转游南山路。乘舆出飞来峰路口时,刘珏不禁依依不舍地回顾,并面山为誓:

“自此,当岁一相见也。”逼话深中以未得畅游为憾的史明古情怀。那知言犹在耳,刘珏和沈召双双下世。他以后几次游杭,缅怀先友,总有一种说不出的怅惘。

他曾经柬约吴宽,于成化十四年春天,同游杭州。但传说环绕西湖的山里,像当时苏州西山一样,猛虎出没,白昼食人。吴宽不愿意作虎饵,于是回了封让嗜游如命的他啼笑皆非,大失所望的信:

“……尚欲与吾兄食老米饭数年,未敢以身许此物也。”

不久,杭州友人诸立夫证实,西山非止无虎,采樵者更多放胆夜行;为此,吴宽和他,整整懊悔了好几天。

当有些好友凋落,吴宽远在京师,文林、李应祯为官事疲于奔命……史明古空虚的心灵,就整个寄托在沈周身上。在他心目中,沈周是个天生的艺术家,他的灵思,与造物之神融为一体,所以他的诗有自然的含蓄和神韵,他笔下的淋漓水墨,是自然的回应。

他在沈周诗画上题:

“……今观陆允晖所藏沈石田诗昼,各臻其妙,而其萧散自得之趣,宛然游于辋川花竹,書上鸥波间也……”(注七)

在“送李员外(李应祯)诗序”中,史明古更具体地剖析沈周——他心目中的王维、赵孟頫的性气和诗格:

“……沈君启南,蕴而未施者也。”意思是沈周才情内蕴,蓄而未发,一种内心的声音与节奏,借着诗流露出来:“故其言愍而不伤,激而不诡,复而不厌,怨而不形,皇皇焉,卹卹焉,其有忧于斯世者乎?不然何思之远也若此!”(注八)

这也是另一位友人王鏊所说的:

“……然每闻时政得失,则忧喜形于颜面,人以是知先生(指沈周)非忘世者。”无论形之诗画,或形之于情绪,都可以看出他发自心灵深处的至性。

史明古深深记得初到杭州之日:

从西湖北面的宝石山上,俯视十里幅员的西湖波平如镜。嫩柳纷披,桃花乍放的苏堤,像条巨龙似的横亙东西。环湖峰岭起伏,寺宇相望。夕阳残照中,雷峰塔笼上一片金红。吴江县僧傅上人出酒款客的时候,沈周倚着栏槛,语之不应,饮之下举。那浑然忘我的神情,使他感到,沈周与山灵、暮霭,与整个自然,正同一气息,或已全然地融合了;分不出宇宙、自然或沈周。

他最爱沈周于松陵庆云寺所画的月下杏花。当月光照射在那片冶艳的花树上,满地交错的枝影,仿佛轻漾在波间的水藻。深夜的露珠,更像从春眠中刚刚苏醒了的花魂,映射出晶莹的寒光。史明古从画中可以想见沈周独自徘徊花下,绕树行吟的情境。当“吟咏之不足”的时候,沈周复着笔墨,为花传神;这就是他为庆云寺所留下的诗、书、画三绝的镇寺宝物。每天不知有多少缙绅和才子仕女,前来观赏石田的墨迹。史明古戏劝老僧,千万把画珍藏起来,可援晋顾恺之在金陵凤凰台瓦棺寺画维摩诘像的前例,让想要观赏的善男信女,布施之后再看不迟。

这次为沈周补祝周甲的赞言中,史明古不愿随便说几句浮泛的颂美之辞,像飞鸟遗音似的倏然以亡,忽焉而灭。他见有独到地指出:立德、立功、立言的三不朽中,言虽在后,但如无孔子之言,则无论尧舜之圣,夷齐之贤,都得不到彰显。因此,他强调“立言”的重要。

就他了解,沈周既仁义内蕴,再资以诗书经史之助,思想、造诣,愈发博大精深,如能发之于言,必然是德随言显,影响百世:

“……发天地之秘,揭日月之明,鼓风雷之变,涵雨露之濡,究造化之妙,穷鬼神之幽,析事物之理,所谓备古人之能事,而纵横驰骋乎其间,不蕲与古之立言者并而言之,斯立人共用之而不舍也……”(注九)

三友年会中,沈周以能作乡里后进的榜样自勉;王恕上疏举荐,希望这位相城隐土,能立功于廊庙;密友史明古,则以“立言曰”为寿;自然之神,更无时不在召唤,和他同其声气脉息,借着他的诗、书、画,以表现造物者无尽的蕴蓄和神奇。如此一来,取舍去就之间,对年逾耳顺的沈周,想必又是一番挣扎和抉择。

不过,他自号“石田”,老称“石田叟”;似乎就是一种弃功名于不顾,终老山泽的象征吧。

沈周从青年时代,就以“石田”为号;和吴宽的以“匏”名庵,真是相映成趣,并都寓有“百无一用”的意思。

吴宽在他的“匏庵记”中解释:匏,诚如孔子所说,可系而不能食。因此,他既谦虚又风趣的引以自况。然而匏也有无用之用;晋朝叔向就说渡河逃难时,匏的浮力有助于逃脱。就乐器而言,笙、竽的簧管,都装列在匏内。不能不说匏有和谐八音的功能,有助于宗庙、朝堂间的祭祀和礼仪;吴宽时时引这种“无用中的大用”以自勉。

多少年来,吴宽置身庙堂,以其宽大、诚敬、质朴的性格,不苟同于人,亦不标新立异的处世方针。不仅与同僚相处和谐,更赢得成化皇帝的信任和东宫朱祐樘的尊敬。文林、沈周,则由于他拥有“匏庵”、“老匏”的雅号,先后以珍贵的宋唐匏形古砚为赠,成为匏庵的瑰宝;一时传为佳话。

“石田”,典出暡左传暢里面伍子胥的譬喻:“得志于齐,犹获石田也,无所用之。”不过,像匏一样,石田也并不是完全无用,晋末的董景(疑董景道)就说:“余在万山中,草木可以庇风雨,石田可以具書粥。”

青年时代,决意耕隐的沈周,大概像吴宽一样,既以“石田”喻自己的无用,也用来期许自己,像多石的瘠田般,尚有“可以具粥”那样微末的价值。知道他这个号的人,多以为是一种单纯的谦虚;祝枝山却在“石田记”中别有一解:

“此非谦也!”他认为,愈是志气宽宏的人,对自己评估愈严,往往把自己评置在一个最低的位置。然后,不断地自我砥砺、锻炼:

“……先生(石田)者,巢许其居服,而禹稷其肾肠,既自退曰:吾不敢望于世,为是名己。’乃去以道自治,削萧莠,抉沮洳,揭其坚白以对日月,爽然风尘之表……”(注十)

像史明古一样,祝枝山也认为“言为心之声,诗为言之述”;要想了解沈周的心志,可以从他的诗中一探究竟:

“……非孝忠节义,无触于膺,无寄于声,油油乎茁元化之嘉种,粒烝民于终古,其不类杜少陵与?”

在史明古眼中,祝枝山行为轻佻而“流于言语文字之末端”。祝枝山则觉得这位吴江前辈,古板严峻;直到十馀年后,史氏已经作古,他还在批评史明古以饮大量生水医治百病的愚蠢,不仅害死了产后罹病的媳妇,更害死了自己(注十一)。

史、祝二人,虽然互相不以为然,但他们对沈周的评价,却所见略同。沈周不仅钟爱祝枝山的气质才华,更重视这位家学渊源的后生评诗论文的识见。其独具创见的“石田记”,颇使沈周引为知音。

年逋三十一——比祝枝山略长两三岁的杨循吉,于成化二十三年秋天,致仕归吴。

家居阊门外南濠的杨循吉,弱冠时代就和沈周互相唱和,两人的“夜登千人石”五古,一再和而复答,更是洛阳纸贵,传钞一时。成化二十年中进士后,随即分发仪部主事。然而两年不到的服务时间,他却大部分因病闭门不出。偶至部中,则以读书为乐。遇有好书,读到会意之处,不知不觉手舞足蹈;所谓“颠主事”的雅号,就是这样得来的。一再告病的结果,受到上官的厌恶与诃斥;他索性疏请致仕。

另有一说,是善相者说他:

“君貌非常人,惜促数!”杨主事大惊问寿,相士说:

“明年乎,宰木拱矣!”既然短促得连年底都活不到,还作什么官;于是以病乞归,回到湖山秀美的家乡,等待生命的结束。

为了贪恋禄位,都城之中,不知多少霜发皆白,老态龙钟的官吏;几曾见过年才而立,便知机而退?沈周特以七绝三首为贺:

“都门祖帐百花飞,多见龙钟赋式微,较取柳条千万折,不曾送一少年归。”——闻杨君谦致政赋此以致健羡——其二(注十二)。

返乡后的“颠主事”,非但没有就木,两年来的宿疾,竟也霍然而愈。在故乡的山水神明唤呼之下,健步如飞。沈周、史明古,乃至都穆、祝枝山和唐伯虎,无不欣喜多了一位生龙活虎、高雅风趣的游伴。对杨循吉的诗文,沈周一向嗜之如命,因此,也极望求得这位诗侣的一篇“石田记”。杨循吉一口承诺;但迟迟未见缴卷,究因沉醉于山巅水涯,饱享新生命的律动而无暇顾此?或因有了祝枝山的佳篇,使自负的他更加慎于落笔?使沈周不得不如他自己所形容的:“遑遑日翘佇”了。

注一、暡石田集暢页六四五。

二、暡吴都文粹续集暢册四页六一四,二首之一。

三、暡匏翁家藏集暢页一一三。

四、暡西邨集暢卷六页二“自赞”,四库全书珍本。

五、以上问真自勉和责真的趣事,统见暡西邨集暢卷二页十、五、十二。页十二与真问答中:“废视传春秋,圣门名素臣,视日能不瞬,亡宋实斯人。”按前者指左丘明,见人名大辞典;后者推测应指宋徽宗。

六、暡西邨集暢卷首页五。

七、暡西邨集暢卷六页二。

八、暡西邨集暢卷五页五五。

九、暡西邨集暢卷六页一八。

十、暡祝氏诗文集暢一七二三。

十一、暡祝氏诗文集暢页一曫六四“与连博士劝勿食牛饮水书”,按文中所写吴郡“史监”性格、体质、学养、行事,证之史鉴墓志、文集等,莫不符合。史明古更以夏日暴饮冰两碗致病,随即谢世。故推断祝文“史监”可能即是“史鉴”。

十二、暡石田集暢页六九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