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哈佛东方新秀
6504200000016

第16章 海雯是课外活动的活跃分子(3)

我不知道以上统计数据是否夸大其词,但我相信不是无中生有。这几年国内经济快速发展,人们的收入也多了不少,出门旅游的人也不再是少数。看山看水,陶冶心胸,是不错的选择。但我总觉得很多地方宗教迷信色彩太浓,有时总觉得有骗钱之嫌。2002年,我们参加中旅的旅行团去四川旅游。那一天我们被合并到与一个小学教师的旅行团同做一辆大巴到峨眉山,到了峨眉山又插进一个当地的导游,就给我们介绍如何烧香拜佛才是“正规方式方法”,又是天赐良机,正好有什么著名法师今天在为信众“开光”,当然就是要买个玉佛,赐以生命,保佑平安。我们两位虔诚的人民教师立马行动排队等候“赐福”,最后到了团队离开的时间,我们全车其他的四十几位团员,为此等候了50分钟之多。

每个人的信仰、兴趣不同,无可非议,但让其他人也要付出时间似乎就不太应该了。国内旅游,我认为应提供更多的人文历史或地理地貌的讲解,尤其是对青少年旅游者,政府更应努力去建设更多的博物馆、科学馆和纪念馆来提高国民的素质。

美国首都华盛顿离我们家很近,开车45分钟。有时周末想吃顿比较地道的中国菜,都会跑到华盛顿的中国城或郊区中国人较多的社区吃饭。华盛顿有一点好的地方是,不论参观国会还是白宫,都是免费的,而且还能参观印钞厂。

华盛顿有很多博物馆,艺术馆、太空馆应有尽有,全是免费参观。只是“9·11”后多了许多安检,尤其是白宫、国会这种政府部门,每天限制参观的人数,有时要排上大半天的队等候。

高中时,海雯的学校组织到纽约参观博物馆和到百老汇看演出,回来就吹牛说:她们差不多50名学生包了一部巴士去纽约,在洛克菲勒中心分四五个人一组自由活动,很多老美学生找不到北,她们的小组路上拣了好几组的同学,最后一半的同学加入到她们的小组,她成了领队兼导游。

2003年夏天,我们到新奥尔良(New Orleans),这个城市处在密西西比河的下游,地势低,地下全是水,连人死后都无法埋在地下,所以就有了为死人建房子的做法。每个坟墓就像一座小房子,久而久之就形成墓群,而又具有地方特点,也就成了旅游景点。除了白天可以参观外,晚上也是参观热点。一个穿着怪模怪样的导游,提着一盏油灯,牵着一条狗,带着一大帮游客去夜游坟地。青少年特别喜欢。

中国人觉得晚上上坟地会碰见鬼,老美不信这一套。美国小孩在这种环境下长大,就不会有怕鬼之说。每年10月的最后一天为鬼节,很多人家门口都点上蕃瓜灯,摆上各式各样的吊死鬼什么的,小孩也穿上卡通服,扮成小鬼到各家要糖果。小时候海雯就特别喜欢鬼节,每年鬼节总能要回一大包的各式糖果。

纽约市的格林维治村(Greenwich Villege),每年都有鬼的大游行,各种各样的妖魔鬼怪全上街头,不过他们每年的游行活动都有一定的主题。记得有一年是保护野生动物为主题,其中一个创意令我至今难忘:一个青春美女,穿着一件时髦的皮草大衣,看上去十分迷人,但当她敞开大衣时,里面是鲜血淋漓,使你顿时感到恶心。

在此之前,我们参观了乔治亚州亚特兰大市的黑人领袖马丁路德金纪念馆,又到了可口可乐博物馆,在那里你可以放开大肚,畅饮可口可乐公司的各种饮料和在全世界各地的不同品味,还参观了CNN电视公司总部大楼,了解电视新闻的制做过程。再西行到德州的休士顿,坐在当年阿波罗登月计划的中心指挥室内,由宙航中心的工程师介绍登月过程,那时的中心计算机系统只与今天美国一个中学的计算机系统相当。

2004年暑假,海雯到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上课,我们只有利用暑假最后的一周时间到芝加哥,主要是海雯要到西北大学和芝加哥大学参观和面谈。芝加哥市区的湖边地带有一块博物馆园区,集中了天文、大地、水族、科学、工业、历史和艺术等各种博物馆,我们在那里一整天也仅仅参观了一小部分。有意思的是,正好那时有中国清朝皇宫展,想不到在芝加哥见到老祖宗的龙袍皇冠。

我认为旅游对小孩开阔视野,增长知识都有好处。所谓见多识广,对了解学习各地的地理气候和人文历史都有帮助。海雯至今已经到过美国50个州的至少25个州以上,还去过加拿大,新马泰以及中国的香港、澳门等地。

7.海雯一开始学电脑,我就要她一定先学好指法。我要求她学习也要练好基础功,一定要尽量按自己的节拍一次学会,一次学好。

海雯一开始学电脑,我就要求她学习打字指法,练好基础功。我说打字练指法,现在你可能觉得很不习惯,而且打得很慢,但你还是要一个字符一个字符慢慢地按指法去练习,一旦你掌握了指法,你打字一定会比不学指法的同学打得快。现在多花一点功夫,你将终身受益。这也是我自己的经验。

我在国内时从事计算机工作多年,天天与键盘打交道,就是没去学指法打字。到美国后在电脑公司工作,发现其他同事打字输入速度都很快,才知道自己连最基本的功夫都没掌握,哪来的工作效率。

我要求海雯学习也是这样,一定要尽量按自己的节拍一次学会,一次学好。这就需要学生有一定的课后时间去调整消化,而不是靠老师的作业、课后的补习和家长的压力,这样就会使学生无法喘息,只能应付了事,如何能学好呢?

谈到有关补习问题,在美国的亚裔社区有很多的补习学校。在国内参加补习的人数可能就更多了。学校里上课老师讲1次,课后周末再补习1次。1件事为什么不1次做好,而要做两次、3次到N次呢?要是让N趋于无穷,那不累死人了。有些人认为反复多次有助于记忆和知识的巩固,不管三七二十一,先补再说,虽说不是没有道理,但我认为不是太有效率的方法。

2004年12月17日,我在《新世界时报》发表一篇题为《补习应量体裁衣》的文章来阐述我的观点:

前些天,我和一位朋友聊小孩学习的事,她上高中的女儿近来数学成绩下降,父母很焦急,给她找了一个数学补习班,督促她花更多的时间在学习上,希望她能有好成绩。问我有什么好建议?我说:关键是成绩下降的问题出在哪里?才能对症下药,乱吃药的后果可能没治好病却带来药物的副作用。

她认为主要原因是不喜欢她的数学老师,所以上课无心听讲,回家作业做不好,成绩当然也不会好。上课对原理没搞清楚,作业就只好找例题去套。没有好套的题目,就伤脑筋了,要找参考书或问同学。

参加的补习班没有针对性,又增多了习题,再加上父母的压力,你说烦不烦呢?一个人老让他做他不喜欢的事,能做好吗?相反,如果他有兴趣就一定能做好。就像小孩玩电子游戏,用不着人教,他都能过五关,斩六将,所向无敌。

就我个人观点,我最不喜欢做大量各种类型习题的补习班,讲究解题技巧、解题速度,这种题海战术我并不欣赏。那么,各种类型的习题做多了,解题的速度快了,考试的成绩上去了,有什么不好?

但是,我认为学习的目的不是仅仅为了考高分。常言说瞎猫也能逮着死耗子,如果老师或补习班给你创造一个遍地都是死老鼠的环境,瞎猫也能大行其道,大获丰收。一旦换了环境,瞎猫恐怕就碰不到死耗子了。

我常和朋友讲学看地图的例子。如果一个学生A拿到一张某个城市的地图,他开始专心研究这张地图,他可能把每条街、每条巷、每个主要建筑的位置,以至这个城市的边边角角都倒背如流,可谓胸有成竹,称得上是这个城市的活地图。如果把他放在这个城市的任何一个角落,他绝对不会迷路,不可能找不到北。

另外一个学生B学的是地图的各种标记,比例尺,指南针的用法,如何用星相定位,他还学如何使用卫星定位仪,学习如何通过互联网去查找他的目的地。

现在考试的时候到了,考试的题目就是从这个城市的甲地如何到达这个城市的乙地。A学生当然会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考试,并取得好成绩。

今天的社会,一个一生都呆在一个城市从不出门的人,大概不会太多吧!交通变得越来越发达,而世界变得越来越小。如果把学生A放到一个新的城市,他可能就真找不到北了。而学生B呢,我想适应能力要强些。当然如果只是培养市内出租车司机,学生A是好人选。

我认为学习还是要把基本的概念、定理等搞清楚为上策。这样题目千变万化也逃不出如来佛的掌心。就像体育比赛,要想成为一个出色的运动员,不可能只参加比赛而不进行训练。运动员在赛场上瞬间的辉煌,却与场下基本功训练分不开,那种弹跳、速度、力量、耐力、韧性的基本功体能训练可能是最单调无味的,但一个优秀的运动员会知道这种训练是多么重要!

我女儿高中的历史老师 Geraldine Hastings海斯婷是全美国最好的历史老师之一。

《巴尔地摩太阳报》(Baltimore Sun)2003年12月9日的头版,还对这位老师做了专门的报道。她的历史课让学生准备资料把当年美国独立时的辩论过程搬上课堂。我女儿回来说,报纸报道中穿牛仔库、淡蓝色Tommy(汤米)T恤扮杰佛逊(Jefferson)的女学生就是她。她给你要读的参考书和要查找的资料很多,早在学校放暑假之前她就给下学期要上她课的学生指定了放假要阅读的参考书,有些美国学生觉得上她的课负担太重而不选修她的课。但是,上她课的学生觉得虽然很忙,但不会枯燥无味。

学生付出多,当然收获也更好。在美国上AP美国历史课的学生能通过美国大学理事会(The College Board)统考的学生(成绩3分以上)只有50%,而她教的班级是90%。

历史课许多人认为只有死记硬背的课程,她却使学生不会觉得乏味。其实,记忆也是必不可少,只是她尽量使学生好像经历过那个年代,如同演戏进入角色一样,然后的回忆总结过程把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都记下来。更加重要的是,她首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如果学生对这段历史产生了浓厚兴趣,我想学好这门课已是不在话下了。

小孩进入高中,学校的功课会多起来,校内外的活动也会增多。这就需要合理的时间安排和提高做事效率。有些学生上课从不捣乱,只是拿一把铅笔转了五十分钟,或是埋头记了五十分钟的笔记,什么也没学进去,老师讲什么也不清楚。又如有些父母盯着小孩做作业,做不出来不让看电视,不准玩电脑。

让小孩坐在书桌前发呆,完全是让小孩在做无用功。我时常和我女儿说你要清楚自己在做什么,为什么这样做?道理在哪里?错了没有关系,关键是知道错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