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领导艺术与公共关系(下册)
6502600000013

第13章 员工关系

员工,即社会组织内全体工作人员的总称。在一个社会组织内部,依照其组织系统,从最高领导核心到各职能管理机构的工作干部、直至所有基层部门及岗位的普通脑力劳动者和体力劳动者等,都是这个组织的员工成员。社会组织是由员工组成的、由员工予以运转的,因而员工对社会组织的状况、对社会组织的生存和发展起着关键的、决定性的作用。美国伟达公共关系公司总经理罗伯特· L· 狄思达指出:“良好的公共关系始于家庭,而雇员是企业‘大家庭’的组成部分。”美国著名公共关系学者斯科特· 卡特利普等指出:“作为公共关系职能的一个组成部分,雇员决定着企业的成功或失败。”

一、员工关系是组织公共关系的基石

如何协调员工关系,取决于人们对员工关系重要性的认识。一些明智的企业家和其他社会组织的管理者,十分看重员工关系对组织发展的作用。如果我们在协调员工关系时,能够真正把员工关系视为基石,那么我们就不仅会得到良好的员工关系、取得组织发展的最佳内部动力,而且必将使组织在对外部关系上左右逢源,充满和富于社会张力。

(一)社会组织是由员工构成的

社会组织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整个社会系统的活力来源于各种各样社会组织的活力支撑。而各种组织都是由许许多多的员工组成的,一个有活力的组织背后一定有一些充满活力的员工在辛勤工作。员工包括从最高管理者到基层管理者的管理群体,也包括活跃在各种岗位上的全体职员、工人阶层。社会组织本来就是由分工不同的全体员工构成的,他们是组织生存、发展的基础和内在力量。因此,社会组织作为充满社会活力的有机体,说到底是由员工的活动构成的。

因此,员工是社会组织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细胞,与社会组织的目标和利益最为密切。社会组织的一切目标、利益、计划、政策、措施和活动都要通过员工的行为来加以实现和推进。所以,员工又是社会组织最宝贵的财富,离开员工就没有社会组织存在的基础。只有将员工视为社会组织的基石,才能将员工的潜力充分发挥,社会组织才能得到持续、健康、快速的发展。这点,也是处理组织与员工关系的基础。

(二)员工是社会组织同外部公众沟通的最有效的媒介

员工具有双重性:在组织内部,员工是内部公众,是组织公共关系协调的客体和对象;然而,对于组织外部,员工又是组织的成员和代表,在同外部公众发生关系时,员工直接代表组织并影响着组织的形象。所以,良好的员工关系和由此而激励起的员工的敬业、奉献行为以及团队精神,赢得外部公众的信赖,成为构建良好的组织形象的条件和基础。社会组织中的所有成员在与外部公众进行接触时,其言行举止、情感态度都代表着组织的形象。社会组织只有协调好员工关系,从而使员工在外部公众沟通中用最佳的表现和努力,才可能赢得外部公众的好感。否则员工关系不佳,良好的组织形象就失去了基石。

曾荣获中国12 家最佳企业公关奖的北京元隆顾绣绸缎商行,员工们有这样的切身感受:“元隆的员工,在北京人眼里代表元隆;在外地人眼里代表首都;在外国人眼里代表中国。”正是依靠这种形象意识,元隆赢得了海内外宾客的广泛赞誉。在美国,长期从事考察工业的专家发现,“顾客对 IBM 公司的忠诚是IBM 工人良好服务态度的结果”。美国的迪斯尼公司也非常重视协调好员工关系,在“使员工有高度的满足感”的宗旨下,该公司把每一位员工都称为“主人”,比如“饮食主人”、“保安主人”、“市容主人”等等。这样做为的是使员工热爱公司、热爱工作,从而善待顾客。因此,人们总结到:员工关系是整个公共关系工作的起点。

(三)员工关系协调是组织成功的根本条件

员工关系对于社会组织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良好的员工关系是社会组织获得成功的根本条件。员工关系协调,必然在社会组织中产生巨大的内聚力。只要关系融洽,员工就会心情舒畅、团结一致、齐心协力地发挥巨大的潜能,创造组织的业绩和财富。要达到这一目标,就必须将员工视作公关传播沟通的首要对象,尊重组织成员分享信息的权利,争取员工的理解和支持。如果员工对本组织的信息没有了解的优先权,甚至外部公众早已议论纷纷,自己的员工还一概不知,就会在组织内部产生焦虑不安、猜疑、传言等消极情绪和离心离德的现象。要避免这种状况的发生就要完善组织内部的沟通机制,处理好员工关系,使员工在信息分享和感情沟通上与组织融为一体。

二、员工关系的基本任务

员工关系的基本任务在于促进内部的团结与合作,使得每个员工在自己的岗位上以主人翁的姿态进行工作,使其关心企业生产,重视企业利益,珍惜企业的声誉和形象,从而调动企业内一切积极因素,促进企业高效益的产生。

(一)培养员工对组织的认同感

要使员工把企业真正看作“自己的组织”,就要培养员工对自己所在组织的认同感。在公关活动中就应该对此进行表述和强调。比如,强调利用组织内部的信息传播与沟通,经常、及时地向员工通报组织的有关情况,让他们由陌生的局外人变成熟悉情况的局内人。同时,要强调鼓励员工参加组织内的管理、决策活动。这可能从根本上把员工从服从决策、执行决策的被动地位放到参与决策、制定决策的主动地位上来,使员工很自然地产生“心理换位”,把组织的事看成自己的事情,这样就可望在员工心目中树立“自己的组织”的形象观念,培养起员工对组织的认同感。

(二)形成员工对组织的归属感

人总是社会的人,需要有所依托、有所归属。因为在社会化大生产的今天,没有一个人能孤立地生存,他必须依托一定的组织,归属一个团体,以满足物质的、心理的和社会的需求。员工对组织团体的选择,取决于人们对它的信任度。受人们信任的组织聚集了大批成员。这些成员将自己的现在和未来与这一组织联系在一起,结成命运共同体。因此,在公关活动中,应该对“可信任、可依托”的组织形象定位予以强调,以便组织通过实实在在的公共关系工作实现这一形象定位。

(三)提高员工对组织的自豪感

每一个员工都希望有值得自豪的地方,这样就可以以此为荣,产生心理的满足与愉悦。每一个员工都有被尊重的需要,希望得到他人的肯定与尊重,凡是能够引起他们羡慕的地方,都能从中得到一种满足感。因而,当员工觉得自己所处的组织有诸多值得骄傲的地方,他一方面会更加热爱自己的组织并为之积极热情工作,另一方面则能够使员工成为组织正面宣传的重要的、最权威的媒介。

(四)满足员工对组织的愉悦感

每一员工都希望在一个愉快、融洽的环境中工作、生活。在这种环境中工作和生活,可以大幅度地提高工作效率,能够充分地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更重要的是,在这种环境中工作可以使劳动过程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一种享受。因此,员工会对这一社会组织产生良好的感情。因此,在公关活动中,就必须强调创造愉快的、融洽的工作环境。

一个令人愉快的工作氛围的产生,首先依赖于该组织的团队精神。如日本好多的企业大多崇尚“和为贵”的古训,从员工教育到具体规章充分贯彻了这一原则,从而逐步形成一种和谐融洽的工作环境。如日本的松下电器公司,要求每位员工每天背诵的“松下信条”,就是以创造这种和谐的人际关系、愉快的工作环境为根本的:“唯有全部员工和睦相处、共同协力,才有进步和发展。”其次,一个令人愉快的工作氛围的形成,还需要使组织内部的各种信息、感情的交流渠道畅通无阻,建立健全各种对话制度,使组织中的每一个员工都能通过一定的渠道反映自己的意见,甚至发泄内心的不满。再次,经常举办一些有利于沟通员工之间、上下级之间、员工与领导之间关系的联谊活动,以创造一种充满“人情味”的组织文化。最后,努力改善员工工作环境的物质条件,使员工能在一个比较整洁、舒适、安全的环境中工作。

三、员工关系的沟通与协调

企业的壮大和发展,离不开员工的努力与付出。只有员工间关系的沟通与协调才能为企业发展提供动力。员工间关系沟通与协调的内容包括:

(一)保障员工的物质利益

利益是构成一切公共关系的基础。协调好组织与员工之间的关系,说到底,就要协调好彼此之间的利益关系。如何协调?简单地说,就是在满足员工利益的基础上予以协调。因为,只有成功地满足员工利益的社会组织,才会得到员工的理解、好感和支持。

员工关系作为社会组织的第一关系,其重要性应当受到社会组织的高度重视。然而,真正重视员工关系并视其为根本和神圣,绝不是一种空头许诺或表白,而应当是对员工利益的极大满足,真心诚意地为员工利益服务。

员工的利益主要包括:第一,稳定的就业和工作环境,公平的工资和福利待遇。第二,了解组织管理、发展的愿望,发表意见的机会以及民主的、畅所欲言的组织生活。第三,有成长和发展的机会,合理的人事政策,能够受到重视和赏识。第四,有理想与目标的现实,精神追求与自我完善,较好的退休及劳保等。

对待这些员工利益问题,需要社会组织在相关的政策中予以明确的反映。社会组织的人事政策、劳动政策以及专门的员工关系政策应当集中体现员工利益。

(二)满足员工的精神需要

获得尊重是员工在组织中生活的基本需要之一,公共关系中的员工关系正是以尊重员工为起点。

每一位员工都有自己的自由、尊严和荣誉上的强烈需求,对此,组织应予高度重视和切实地加以尊重。如果员工在组织中获得真正的尊重,他们就会感受到组织的温暖,从而对组织产生亲近、热情和忠诚的情感。反之,一个组织若不对员工予以起码的尊重,它就不可能换取员工的亲近感。

(三)关心员工的生活疾苦

在社会组织中生活,每位员工都有自己的期待和渴望。员工中集结了大量的物质利益需要和精神利益需要,员工还有各种各样的疾苦、困难和问题,这些,都需要组织给以真心诚意的关心和满足。了解员工的期待和渴望,真正将人情味、同情心施予对员工切身利益、疾苦的关心并妥善解决员工的问题,是“员工第一”哲学的集中表现。当员工的期待和渴望真正得到关心时,员工才能全身心地投入组织工作,焕发积极性和创造精神。因此,要给员工看得见的实际利益,而不能光许诺不兑现。

(四)创造和谐的家庭气氛

员工需要组织给以温暖,创造家庭气氛使员工置身社会组织犹如回到家里一样安全、舒适、轻松、愉快,这是员工得以心情舒畅工作的基础。家庭气氛是一种情感氛围,它使组织以感情为纽带团结每一位员工。创造家庭气氛是员工的深切期待,置身于这样的环境,员工才能紧张而愉快地工作,才能畅所欲言,才能对组织抱以深深的依恋,才会使组织产生凝聚力和充满活力。

(五)坚持与员工的双向沟通

美国一位公共关系学者曾提出公共关系的双向沟通模式,被公共关系学界普遍接受和采纳。实践证明,这种双向沟通对于协调组织与公众之间的关系是极为有效的手段。

首先,社会组织应当向员工全面传达和解释组织的信息,尤其是那些与员工利益有关的信息。对于这些,员工是急需了解的。员工关心一个组织的发展,关心组织在做什么样的满足员工利益的事情。

其次,组织应当认真听取员工的意见,员工在一系列利益问题上都希望向管理部门表达自己的看法、意见或建议。因此,组织应当在听取员工意见上大力投入精力。只有通过认真听取公众意见,才能够敏感地觉察到组织的政策和行为的偏差并予以及时调整。

(六)开发有效的沟通媒介

沟通也即交流、交往。开发有效的沟通媒介,将使员工关系协调,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实践中,人们总结了以下一些成功的经验:第一,员工会议。这是最直接的沟通媒介。通过它,一方面传达组织内情,另一方面征求员工意见,以及双方之间开诚布公地交流意见。第二,设立公告牌、员工意见箱。让员工有发表各种意见的有效媒介。第三,举办员工活动。包括各种竞赛、庆典、展览、表彰、交谊、文娱、旅游等活动。第四,通过闭路电视、广播、内部刊物、员工手册等东西扩大同员工间的交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