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本文开篇中提到的那样,读书大致分为两个方向:一个是以娱乐和打发时间为目的,一个是讲究实用,前者需要的只是阅读的过程过瘾即可,后者则需要提炼出有用的知识用于指导我们的生活和实践。
现实生活中这两个方向都有不少例子。
例如,玄幻神怪小说、都市情色文学之类,读者在阅读时往往会产生很多的幻想,把故事情节中的人和事想象成是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在阅读小说的过程中可以找到现实生活中绝对不可能体验到的刺激和满足,但是,不管你沉浸其中的时候是多么欢乐,有一个事实不容回避:是梦就会醒来!当阅读完毕之后,读者还得继续面对现实生活的压力和工作压力,这是无法逃避的,尽管每个人内心最深处或许都不想面对这些。
可见,这种阅读是一种基于娱乐和消遣的阅读,或许里面也有一些对你的生活和工作有启发的东西,但是不多。
再例如,某个程序员买了一本编程教科书,通过阅读和研究,可以学到一门新的编程技术,进而可以做出更加出色的程序。他本人正是因为掌握了这一门新的技能,不论是涨薪还是跳槽,压力都会小很多。
可见,这种阅读是一种以最终实践为目的的阅读,通过阅读可以提炼
出有用的知识用于指导具体的工作,说的更直白一些,可以涨薪、晋升,可以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这两种阅读的最根本区别在于,前者让你可以短暂地逃避现实,后者让你更加勇敢和强大地面对现实。至于哪种阅读更加务实,更加有意义,我相信读者您会有一个正确的判定。
明确了这两种阅读方向之后,我们不妨来讨论一个很有意思也很有意义的问题:我们这些非历史科班出身的为生活和家人而打拼的俗人们,应该以什么样的心态来阅读历史?
在此处,笔者强调的是“非历史科班出身”的人,因为对于历史专家们,人家是吃这口饭的,他们的职责就是尽量探究和还原历史真相,他们首先要对历史负责,对历史负责才是对社会负责,简言之,他们承担着巨大的学术责任。
而我们这些为生活而日日打拼的社会俗人,阅读历史的心态和视角就不能和历史专家们一样了,当然,我们也做不到跟人家一样,因为人家的专业性在那里放着呢。
简言之,我们这些“非历史科班出身”的人没有这个责任,关键的是,我们根本就没有这个能力可以像吃历史这口饭的行家那样去阅读历史。
于是乎,对于我们这些“非历史科班出身”的人,这里面就产生了一个比较积极的阅读观念和一个比较消极的阅读观念。
所谓的“消极的阅读观”就是拿历史当故事读,看里面的热闹,看各色人物的所作所为,读完了也就完了,或者以记忆各种琐碎而具体的史实、人名、时间为目的,力求让自己成为历史材料的百科全书。
所谓的“积极的阅读观”,就是阅读历史应该最终能够为我们在现实职场和生活中所用,能够将里面的精髓用在我们的职场实践上。简言之,不是为了阅读而阅读,而是为了实用而阅读。
在此,我们提倡大家以“积极的阅读观”贯穿阅读历史的全过程,可以不用把细枝末节都做到一一记忆,但是一定要深入,一定要多加体会和感悟,进而转化为你灵魂和血液中的能量,最终全面占领你的显意识和潜
意识,影响你的思维,进而改变你的性格,最终改变你的命运。
我们整天说“读史使人明智”,大家想,“明智”最终到底会体现在什么地方呢?读完之后,还是犯古人曾经犯过的错误,这就不叫明智;读完之后,凡是古人犯过的错误都尽量避免在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中再犯,这才叫明智。
“明智”不是说你记忆了多少史料,而是看你领悟了多少历史智慧和做人的道理,“明智”偏重悟性和实践的并重,但绝对不等同于只是强大的记忆力而已。
所以,有的时候笔者跟喜欢阅读历史的朋友开玩笑:你要是跟我谈历史,就不要扯那些细枝末节的史料,而要多谈谈对人物、思维方式、人性的理解,千万别列一个清单,告诉我慈禧太后某年某月某日半夜某时辰起来撒尿两次、秦始皇是不是真的得过脚气、朱元璋青春发育期的时候有没有梦遗之类的。
渊博的本质是基于史料的深刻洞察,而非停留在谈资层面的旁征博引。
在探讨如何阅读才能把所学的历史智慧真正用于实践前,我们有必要先解决一个很常见的问题。
当今社会上,浮躁的年轻人往往持有这样一种观点:中国古代传统文化正是耽误中国近现代发展的根本原因所在,要想进步必须革除掉这些糟粕。
甚至他们有一套貌似很无懈可击的诡辩:“有本事你拿着《道德经》去炸美国的航空母舰啊?”
其实很简单,大家只要弄明白一个逻辑即可:学习古代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就一定和学习西方现代科技是矛盾的吗?是必须二者取其一吗?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所以这一问题根本没有太多的反驳的必要。
至于什么“拿着《道德经》无法炸毁美国的航空母舰”这种诡辩也就更不值得去反驳了,因为同样的,拿着美国的《独立宣言》和霍金的《时间简史》,你也照样打不过喝得醉醺醺的拿着砍刀、啤酒瓶、板砖的小流氓——当试图用抬杠这种胡搅蛮缠的诡辩方式为自己的立场袒护时,你就已经在对手面前认输了。
最后,我们解决一个终极问题:到底做些什么,才能够让我们把阅读来的历史智慧真正地用于指导我们的现实工作呢?
关于这个问题,想必每个人都有属于他自己的答案,笔者试图用最简练、最直接的语言来试着给出自己的答案。
第一,读书时必须做读书笔记。阅读时必须手里拿着笔,读到哪里受到启发了就要标注下来或者在书的空白部分写下来,及时写下你的总结和个人看法,也就是所谓的“把薄书读成厚书”。
第二,遇到有实用价值的好书,一定要反复阅读多遍。结合第一点,如果你读第一遍的时候真的做了读书笔记,你读第二遍、第三遍的时候就会对你做过的笔记和标准有了更进一步的强化记忆和理解,会产生大量新的想法,这时也一定要记录下来。这就是所谓的“把厚书读得更厚”。
第三,继续反复阅读,但是不再读书的原文,而是反复阅读你标注的部分和你当初做的那些读书笔记。这样相当于你把整本书的最有营养的“干货”进行反复强化吸收,这就是所谓的“把厚书再读薄”。
第四,及时复习,不要再复习书的全部原文,只复习你标注的部分和你当初做的那些读书笔记。如此一来,你当初总结出来的干货就已经慢慢进入了你的潜意识,并提高了你看待周围一切人和事物的思维方式与视角的整体水平。
第五,做好了前面四步之后,把书扔掉即可,继续选择下一本你要去疯狂吸收的书去学习。
第六,特别注意的是,不要在乎数量,只在乎深入的程度。我们的口号是“数量算个屁,深入是第一”!
读到这里,很多人肯定会说:这样读书太累了,付出的代价也太大了,有没有什么捷径,可以不用投入那么多也能让自己快速强大的读书方法?
答案很明确:没有。
一方面看到人家开宝马、奔驰流哈喇子,一方面又想着最好别下太大力气去努力,不好意思,这种想法天理难容。
你可以回忆一下你曾经读过的全部书中,哪一本真正给了你很多的干
货而你又把这些干货真正地用到了你的工作实践中?
如果得到的结论是“非常多”,那么想必你也是现实职场中的高手,因为你有一个很强大的学习能力,当今社会竞争激烈,既没亲爹可拼又没干爹可拼的人归根结底需要拼的是学习能力。
如果得到的结论是“很少”,那么你得需要注意按照上面的六点对自己进行一个读书方法的革命。
综上所述,把历史知识和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的精髓部分切实可行的体现在自己行动中的诀窍只有一个,那就是通过扎实的、持续的、重复的学习,来强化自己的思维,进而修正和树立新的思维方式,这样便可改变行动,从而改变性格,最终潜移默化而又非常明显地改变你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