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香港十大企业家财富传奇
6485000000013

第13章 中国管理哲学 西方管理方式

现代商业管理发端于西方,但是“中国式管理”的提出,显示了中国本土管理文化的勃兴。那么,如何在二者之间有效取舍呢?商业人士怎样从古今中外的大智慧中汲取商业理念呢?

对本土的儒学,李嘉诚很是推崇,并有独到的见解。因此,在他的公司内部,带有比较明显的儒教色彩。当然,对儒家思想的运用,他是有选择性的吸收:“我看很多哲理的书,儒家一部分思想可以用,但不是全部。”

作为中西文化交汇之地,香港这片热土上随处可见西方先进的管理思想和文化。对此,李嘉诚从中汲取营养,成就了自己的卓越。他说:“我认为要像西方那样,有制度,比较进取,用两种方式来做,而不是全盘西化或者全盘儒家。儒家有它的好处,也有它的短处,儒家进取方面是不够的。”

为了适应香港地区中西合璧的经商环境,李嘉诚摈弃传统的家族式管理,而采取将中西方的优点糅合一起的管理机制。早在20世纪60年代初期,他就敏锐感觉到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性和互利性。于是,当时李嘉诚开始注意回避东方的家族化的企业管理,并在当时就开始大胆起用洋人。这显示了他高超的战略眼光。

在李嘉诚这里,根本没有两种文化的第一第二问题,他只善于从中学习自己需要的东西:“看到了美国科学化的管理有它的优点,可以应付急速的经济转变,但没有人情,业绩不太好时进行大规模裁员。我们做不出,因为会令员工没有安全感,也会导致许多人突然失业。我们揉合两者的优点,以外国人的管理方式,加上中国人的管理哲学,以保存员工的干劲和热诚。我相信可以无往而不利。”

香港作家何文翔,曾这样评论李嘉诚:“任人惟贤,知人善任,既严格要求,又宽厚待人。李嘉诚成功的关键,是他融汇了中西文化的精华,采用西方先进的管理方式。”

无论来自传统的优秀文化,还是来自西方的管理理念,在李嘉诚这里都得到了推崇,并被融入到日常管理和商业活动中去。这种包容性的学习态度,并非李嘉诚独有,但是他学得最坦诚、运用得最好,是确定无疑的。

“创富经”打造中西结合的管理方式

做生意,可以说是“无法无天”,不能受太多的限制和约束。在管理上,尤其需要坚持为我所用的原则,兼收并蓄,才能达到目标,离成功越来越近。

李嘉诚带领的长江实业集团,增长得如此快,其背后的推动力,当然离不开这位当家人有特色的领导艺术和先进的管理方法。

不过,李嘉诚因为自少就深受中国儒家思想的熏陶,虽然他在管理大企业时会运用上最先进的西方管理方法,但他的管理精神,仍然是以中国儒家思想作为纲领,以西方管理方法去运作。

具体来说,在对儒家思想的运用上,他吸收了宽厚为怀的“仁爱”思想,并与西方的民主自由思想整合。这种中西结合的企业管理方式,既确保了企业的高效运转,又能促使企业像一个大家庭一样,充满温情和仁爱,是一种独特的企业文化。

看到两种文化的长处和短处,融合二者的长处,并为我所用,这是李嘉诚厉害的地方。那么,这两种文化的互补性主要体现在哪里呢?

其实,西方管理学的优点主要是:强调制度,强调规则,强调指令的执行;重视系统;强调科技的运用;强调企业的效率和效能;讲求以达到目标为准。这恰恰是中国传统管理文化所欠缺的。

另一方面,西方管理学也存在不足之处,即过于强调制度,企业易变得冷冰,变成了一个无情的机体;不够体恤员工们的工作情况,在沟通上会引起问题,也不能够做到集思广益。西方的管理强调目标的达到,但有时力求达到目标,就要不择手段。在这方面,中国传统管理艺术恰恰多了温情的一面。

由此可见,在当代商业管理中,注意把中国传统管理文化与西方现代管理方式结合起来,取长补短,更能获得良好的效果。

14.发展中不忘稳健,稳健中不忘发展

◎进入新领域务必要谨慎

李嘉诚进入房地产的时候,已经出现了楼花、按揭等营销方式。作为一个新进者,他冷静地研究了楼花和按揭,最后得出结论:地产商的利益与银行休戚相关,地产业的盛衰直接影响银行。因此,过多地依赖银行未必就是好事。

于是,李嘉诚根据高利润与高风险同在的简单道理,诚制订了新的经营方略。

(1)资金再紧,宁可少建或不建,也不卖楼花以加速建房进度。

(2)尽量不向银行抵押贷款,或会同银行向用户提供按揭。

(3)不牟暴利,物业只租不售。总的原则是谨慎入市,稳健发展。

1961年6月,廖创兴银行挤提风潮证实了李嘉诚稳健策略的正确。瘳创兴银行由潮籍银行家廖宝珊创建。廖宝珊同时是“西环地产之王”。为了高速发展地产,他几乎将存户存款掏空,投入地产开发,因此引发存户挤提。这次挤提风潮,令廖宝珊脑溢血死亡。

一向谨慎的李嘉诚从自己所尊敬的前辈廖宝珊身上,更加清醒地看到地产与银行业的风险。他深刻地认识到投机地产与投机股市一样,“一夜暴富”的背后,往往是“一朝破产”。

1965年1月,明德银号又因为投机地产发生挤提宣告破产,全港挤提风潮由此爆发,整个银行业一片凄风惨云。广东信托商业银行轰然倒闭,连实力雄厚的恒生银行也不得不出卖股权给汇丰银行才免遭破产。

结果,靠银行输血的房地产业一落千丈,地价楼价暴跌。脱身迟缓的炒家,全部断臂折翼,血本无归。地产商、建筑商纷纷破产。而在这次大危机中,李嘉诚损失甚微。这完全归功于他稳健的策略。

经商时,最怕急速扩张,不顾实力盲目做大。在扩展业务、扩张公司规模时,应该先确切了解公司在技术、资金、销售等各方面具有多少实力,在实力范围内经营,这样成功的几率会更大,商业运作才会安全。

◎所有的鸡蛋不放在一个篮子里

“发展中不忘稳健,稳健中不忘发展”,是李嘉诚一生中最信奉的生意经。遵循这一原则,他把自己的生意做得足够大,并且坚如磐石。

1979年9月25日晚上,李嘉诚在香港皇后大道中华人行21楼会议室,兴奋地宣布:“在不影响长江实业原有业务的基础上,本公司已经有了更大的突破——长江实业以每股7.1港元的价格,购买汇丰银行手中持有占22.4%的9000万普通股的老牌英资财团和记黄埔有限公司股权。”

凭借沉稳的经营策略,李嘉诚成功收购和记黄埔,成了首位收购英资商行的华人。时至今日,李嘉诚仍然认为这是他创业生涯中最成功、最漂亮的一仗。

李嘉诚是一个“很进取的人”,但是又强调:“我着重的是在进取中不忘稳健,原因是有不少人把积蓄投资于我们公司,我们要对他们负责任,所以在策略上讲求稳健,但并非不进取,相反在进取时我们要考虑到风险和公司的责任。”因此,稳健一直是李嘉诚经商哲学的重要内容。

想当年,离开塑胶花而投资地产,但李嘉诚却没有关闭塑花厂;其后,香港形势一直不太明朗,李嘉诚就坚持“所有的鸡蛋不放在一个篮子里”的哲学,开拓了向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的投资市场,后来他搞起了股票,却同时投资债券。凡此种种,无不显示了他两条腿走路才不会摔跤的商业投资理念。

“创富经”

商业投资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它不仅涉及到你的经济状况,其结果还会影响到以后的发展。既要投资,想赚钱,风险不可避免,但可以尽力减少风险。比如说调查市场,比如说研究政策,采取合适的、合理的扩张方式等。

对经营者来说,认识自己和公司成员的能力是很重要的。有了准确的判断、相应的能力,才能在规模扩张中获得发展,有效地行使各种经营技巧,避免发生错误。

李嘉诚向来以稳健著称,他既看到巨大利润的诱惑,又意识到诱惑面前埋伏着可怕的陷阱。因此,在商业投资活动中,他时刻提醒自己别失去了应有的理智,如果变成“投资狂”,其危险无异于“盲人骑瞎马”。

对此,香港锦兴集团总裁翁锦通,也说过这样一段话:“生意越大,越要谨慎,因为一旦遭遇危机,整个基业都有倒下的危险,损失太大了。”后来,翁锦通总结自己的创业经验,其中有一条是:计划要缜密,处事要周详。不可轻举妄动,意气用事。

在未来无疆界经济中,企业就是要追求成长。规模不重要,不是“大”是美、“小”是美,而是“成长”就是美。否则,你就会成为恐龙。

有这样一种情况,一些经营者在拥有50位员工时能经营得很好,当员工数量增加到100位时,由于没有那份能力,业绩不但没有增加,公司还可能陷入危机。因此,扩张的时候要坚持谨慎的原则,在各个方面做好充分准备,顺利地将众多的业务得以消化、扩大,直至获得成功。

由此可见,企业发展应该采取“积木式”的成长战略——每搭建一块积木都是扎扎实实,而不是通过一步到位的资本运作提升公司的竞争力。过分追求规模,追求发展速度,忽略了企业的承受能力,就会带来不适应,这对企业的健康成长没有任何好处。从战略高度上把握企业成长步伐,保持合适的发展速度,是每一位经营者必须坚持的商道真经。

§§第二章“红色资本家”霍英东——义薄云天赢得身前身后名

从一个贫困潦倒的打工仔,到拥有百亿元的超级富豪;从处于社会最底层的流浪汉,到走进京城共商国事的人大常委。他是第一位到大陆投资的港商,他对中国的经济发展介入最早,他对中国的老百姓贡献最大,他向大陆无偿捐款10多亿元。这就是“红色资本家”霍英东。

霍英东的发达历来被认为是个谜。不过,这并不影响他身上闪耀的迷人光彩。他的胆识、他的气派、他的赤诚、他的慷慨,摄人心魄,使人动情,令人折服,催人奋发!他是香港商界的真君子。

有人评价:“上帝把霍英东送到这个世界上来,就是让他做生意的。他是一个天生的商人。他的头脑就象一台运转得十分灵敏的电子计算机。”他本人则说:“江山百年一轮转。轮也要轮到我们霍家出头了。要发财、要发大财!”霍英东胸怀大志、抓住机遇、敢冒风险,他成功了!

◇档案

中文名:霍英东

出生地:香港

生卒年月:1922年

毕业院校:香港皇仁英文书院

主要成就:霍兴业堂置业有限公司、有荣有限公司◇年谱

1922年,出生在香港台北县新店。

1945年,抗日战争爆发辍学,先后当过船上的烧煤工、糖厂的学徒、修建机场的苦力,开过小杂货店。

1948年,远赴东沙岛与人合股做打捞海人草生意。

1949年,从事海上驳运业务,开始创业生涯。

1953年和1954年,分别创立立信置业有限公司和有荣有限公司。

1955年起,先后创办霍兴业堂置业有限公司、信德船务有限公司等,业务广泛。

1965年至1984年,任香港地产建设商会会长。

1981年起,先后任国际足球联合会执委,世界羽毛球联合会名誉主席,世界象棋联合会会长,亚洲足球联合会副会长,香港足球总会会长、永远名誉会长。

1984年至1988年,任香港中华总商会会长

1990年至1994年,任香港中华总商会永远名誉会长。

1986年,获中山大学名誉博士学位。

1994年,获美国春田大学人文学名誉博士学位。

1995年,获香港大学社会科学名誉博士学位、国际奥委会奥林匹克银质勋章。

1997年7月,获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颁授的大紫荆勋章。

2006年10月28日,在北京协和医院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