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非常梦
6480300000015

第15章 浮生如梦:关羽猪咬足之梦

(关)羽初出军围樊,梦猪啮其足,语子(关)平曰:“吾今年衰矣,然不得还!”

——《三国志》注引《蜀记》

入选理由:带来刘备夷陵大败和三国鼎立。

当关羽发动襄樊战役的时候,他绝对没有想到自己将来会被人们称为“古今来名将第一奇人”、“武圣”和“三界伏魔大帝”,还会享受到比孔夫子高得多的帝王待遇。因为,他没有预料到襄樊战役一开始会进行得如此顺利,和他自己在大军出发前的一个恶梦的预兆完全相反。

关羽这个“梦猪啮其足”的梦本身并不很出奇,但是它背后的历史却是非常之重要——是赤壁大战拉开了三国鼎立的序幕,是关羽襄樊之战的败亡基本确立了三国疆域,是夷陵之战最终形成了三国鼎立,这就是三国确立的三个关键点。

三国第一名将

说起遍地香火的“关帝庙”,中国可谓无人不知。不过许多人对关羽的印象是从巨著《三国演义》里来的,里面有许多精彩片段都来自于罗贯中的妙笔生花,事实上,诸如关羽“温酒斩华雄”、“过五关斩六将”等都是虚构的。现在颠覆成风,许多人仅仅抓住这些,就说关羽是个高傲又好色的人,两次兵败被俘,还是“三英战吕布”才把吕布打败的,不足称勇,这些和封建社会大封特封的圣人相比,完全是两码事。真实的关羽到底如何,他是否为一代名将?是否是三国第一名将?

历史上的关羽,其战绩虽然没有《三国演义》里面说得那么光彩照人,但绝对是一代名将——《三国志》里说“威震华夏”的只有关羽。

关羽(?—219年),字云长,并州河东解县人,因杀人逃亡到刘备老家涿郡,并在这里结识了刘备、张飞,随刘备先后投奔校尉邹靖讨伐黄巾起义、投奔中郎将公孙瓒等,不避艰险。《三国志》中称三人“恩若兄弟”(不是结义兄弟),他对刘备也很敬重,大庭广众下侍立终日。

武将自然要以战绩说话。《三国志》中《蜀书》是最简略的,但在不多的史书里,我们仍然依稀可见关羽的叱咤风云:

斩杀颜良。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正月,曹操在官渡大战前,置临阵的袁绍大军于不顾,以“闪电战”东征刘备。此战刘备惨败,不仅丢了老婆孩子,连关羽也被曹操所擒。《三国演义》中写了关羽在下邳城外被曹军围困,以“降汉不降曹”等三个条件为关羽修饰,这虽然未见正史,但以关羽后来走得光明磊落看,有言在先也很有可能。曹操敬重关羽,想以厚待感化关羽,封为偏将军,“礼之甚厚”(此时曹操手下许多名将如徐晃还只是校尉)。四月,袁绍遣名将颜良等攻东郡太守刘延于白马。颜良素称“骁勇”,被孔融称为“颜良、文丑,勇贯三军。”曹操派关羽和张辽为先锋击之,“羽望见(颜)良麾盖,策马刺良于万众之中,斩其首还,(袁)绍诸将莫能当者,遂解白马围。”此战使袁绍出师不利。整个三国里,像关羽这样潇洒地在万军之中取上将首级的战例是非常罕见的(三国的战斗很少武将单挑),他也因功被曹操表为汉寿亭侯。

明辞曹操。以杀颜良报答了曹操的恩情后,在曹营前后待了大约四个月的关羽就谢绝了曹操的重赏辞别了,他是在阵前投奔了袁军中刘备的。之前,曹操发觉关羽有走意,就派张辽去问,关羽叹曰:“吾极知曹公待我厚,然吾受刘将军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吾终不留,吾要当立效以报曹公乃去。”张辽以关羽之言回报曹操,曹操也是英雄爱英雄,说“事君不忘其本,天下义士也”,就拒绝了派人追杀关羽的建议。当时曹军和袁军很近,所以没有《三国演义》里脍炙人口的关羽“过五关、斩六将”。

赤壁立功。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发生了扭转历史的赤壁大战。当时,孙刘联盟五万人里,刘备有两万,其中关羽的一万水军是刘备的中坚力量。赤壁大战发生后,刘备给关羽和张飞二千人马和周瑜一起,追击曹军。此时关羽有绝曹操北道、与徐晃战于襄阳、与满宠等战于汉津、与文聘战于寻口等战斗,关羽在赤壁之战中为联盟破曹立下汗马功劳,是无可置疑的。

镇守荆州。刘备取得荆州的武陵等四郡后(《三国志》中没有关羽长沙战黄忠的记载),拜关羽为襄阳太守、荡寇将军(荆州的襄阳、樊城等重镇还在曹操手中),驻扎江北。从此关羽一直在荆州镇守。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刘备取得益州,因为庞统被流箭射死,诸葛亮、张飞等入四川,关羽是这里的唯一主将。这期间,作为大后方的荆州没有大的战事危局,为刘备无后顾之忧取得益州立下大功。

二十年(公元215年),孙权因忿刘备不还荆州,派吕蒙等袭夺长沙、零陵、桂阳三郡,刘备亲领五万人下公安,后因曹操攻汉中,刘备怕益州有失,于是与孙权和好,以湘水为界平分荆州,引军还江州。

水淹七军。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因黄忠斩杀夏侯渊,刘备取得汉中被推为“汉中王”。刘备拜关羽为前将军,张飞为右将军、马超为左将军、黄忠为后将军,加上赵云,这就是俗称的“五虎大将”,其中关羽所授予的“假节钺”比张飞和马超的“假节”地位高,意味着他可以代表刘备杀除刘备以外的任何人,权力极大,超过了刘备手下任何人(诸葛亮是在刘备称帝后才以丞相录尚书事“假节”的)。

同年,发生了关羽进攻樊城曹仁之战。他同时派别将围襄阳将军吕常。荆州的襄、樊是天下中心,是洛阳、许都的屏障,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曹操派左将军于禁率领七军支援曹仁。当时正值秋天,大雨淋淋,汉水暴涨,平地的水也有数丈,于禁所督七军皆被淹没(仅被俘送江陵的步骑就有三万之多)。于禁无奈降关羽,大将庞德不降被关羽斩杀。关羽围攻樊城,也差点就攻破。

荆州的一仗使得天下震动,曹操亲封的荆州刺史胡修、南乡太守傅方都投降了关羽。梁、郏、陆浑等地起义军遥受关羽印号,为之支党;此前还有曹魏宛城守将侯音起兵,与关羽连和。于是关羽“威震华夏”,连曹操都感到恐惧,议徙许都以避其锐。这是关羽一生最辉煌的时刻。

有些人评价关羽的成名是运气好:是马快杀颜良、天降大雨助淹七军,不见得关羽是大将。其实关羽的坐骑不是“马中赤兔”的赤兔马,杀颜良也不是《三国演义》里的马快和突袭,而是武艺高强,像他这样的斩杀一流大将,三国除了黄忠斩夏侯渊外并无几个。对于天气的变化,对双方来说是一样的,正如《三国演义》里诸葛亮草船借箭后说的“为将而不通天文,不识地利,不知奇门,不晓阴阳,不看阵图,不明兵势,是庸才也”。善于利用天气,也是将军的一大本领,这也充分说明关羽的军事素质一方面。至于迫使强敌议徙迁都,则更非一般将军能为。所以关羽绝对称得上是“一代名将”,他的威名是靠自己实打实拼命挣来的。

历史上,刘、关、张没有所谓的“三英战吕布”记录,即使是真的,关羽也绝不会引以为荣——三个打一个,值得称赞吗?凭关老爷的骄傲,又怎么会以之为荣呢?

关羽无愧于三国第一名将,敌方程昱曾说“关羽、张飞皆万人敌也”,刘晔说蜀之“名将唯羽”,周瑜也说“关羽、张飞熊虎之将”,都说明关羽的大名绝非浪得虚名。后人评价一个猛将,都是必推“关张”。

败走麦城

襄樊之战的辉煌犹在眼前,但失败也来得太快。关羽虽暂时得胜,其实环境非常恶劣。

正面战场上,准备弃城的樊城守将曹仁听了满宠之劝沉白马与士兵盟誓坚守,关羽久攻不下。同时,曹操不断加派徐晃等援军,又从合肥抽调夏侯惇、张辽这样的名将和精锐赶赴樊城,而且曹操不顾从汉中回师的劳顿,亲率大军前来。

暗藏的敌人才是最可怕的:背面,东吴贪图荆州小利,违背和刘备的盟约向关羽背后捅了一刀。

司马懿、蒋济以为关羽得志,孙权必不高兴。于是建议曹操割江南为条件诱孙权偷袭其后——占取荆州是孙权的宿愿,孙刘双方几乎还因此动手。孙权为了夺取全部荆州,早在两年前就令都尉徐详向曹操请降,曹操为了分化孙刘联盟,也“报使修好,誓重结婚”。孙权果然与曹操联合。吕蒙先是托病,以“书生”陆逊代位,使关羽掉以轻心,又乘关羽大量抽调人马进攻樊城,防守空虚之机,白衣渡江偷袭成功占据了荆州。州治公安守将士仁、南郡(治江陵)太守麋芳不战而降。

此时,在前线的关羽也战事不利,与徐晃交战失败。曹操先后派殷署、朱盖等共十二营支援徐晃,关羽自带步骑五千出战,被徐晃击退。这时关羽已经五十八岁,而且以前手臂受过箭伤,曾经“刮骨疗毒”,所以战斗力下降,加上临阵轻心,被徐晃阵前先谈友情后搞突然袭击,故有此败。

曹操想使关羽与孙权相斗而坐收渔人之利,就驿传孙权的信,让曹仁射给关羽看。得知樊城将破,关羽犹豫了。形势进一步恶化,这时又传来江陵被占的消息,关羽军心大坏,于是不得不退军。在退军江陵的途中,许多部队逃散。关羽派人责问吕蒙违背同盟,吕蒙乘机展开攻心战术,厚待使者,并使其周游城中,家家问侯,使者回营,私相传闻,“咸知家门无恙,见待过于平时”,致使关羽军心被彻底瓦解。关羽回到当阳,西保麦城。孙权以使诱之,关羽伪降,立幡旗和假人于城上,突城而走,兵皆解散,只有十余骑。孙权先派朱然、潘璋断其归路。十二月,潘璋的司马马忠在章乡捕获关羽及其子关平、都督赵累等。

孙权还想劝降关羽,左右都极力反对:“曹公不即除之,自取大患,乃议徙都。今岂可生!”乃斩之。关羽被杀后,孙权将其头颅送给曹操,曹操心知其意不善,以诸侯礼葬之,把矛盾巧妙地转移到孙权身上。

据《蜀记》记载:关羽初出军围樊时就做了一个恶梦,他梦见有猪咬其足,梦醒后就对关平说:“吾今年衰矣,然不得还!”不想噩梦竟然成真。关羽之死,带来了三国形势的巨变,接着就发生了曹丕称帝、张飞被刺、夷陵之战、刘备托孤等重大历史事件。

性格决定命运

性格决定命运,这在关羽身上体现得十分充分。关羽正面的性格有勇敢、信义、忠诚等,这是他流芳千古的原因。 而他致命的反面的性格就是骄傲。

人不可无傲骨,但不可有傲气,而关羽恰恰有不可原谅的傲气。《三国志》说“羽善待卒伍而骄于士大夫”,他常常喜欢没事就看《左传》,也算是半个儒将。从来文武大臣就不易相处融洽,而且他自视甚高,可以说是性格的缺陷导致了他最后的败亡。

荆州之失,是一段历史公案。谁对此负主要责任?事实上,这不是一两句话可以说清的,我们可以大致分析如下:

外因上:毫无疑问,敌军之强,是失败主要的原因。据研究,由于刘备和诸葛亮两次入川,都带走了不少的人马(仅第一次就有数万),留守荆州的大将仅关羽一人。经过多次大规模的战乱,此时的荆州早已不是刘表时的一方绿洲,而是凋零破碎,三方各占其一。

当时关羽只有号称三万的人马,西线要防孙权,北方要攻曹魏樊城,还分兵围襄阳。当曹、孙合流南北夹击后,关羽就处于绝对劣势。同时,孙权的违背联盟搞突袭,也是关羽失败的重要外因。

内因上: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正月,刘备与曹军对峙于汉中,约在五月左右,曹操失利退军。这时汉军正需要休整。关羽樊城战争在七月之前就打响了,两翼的时间相差就一个多月。虽说汉军需要休整,而且汉中距离荆州也实在遥远,援军非短时间能到。但在关羽与曹军对垒长达半年的时间里,援军一直没有到来,对此刘备要负很大的责任。而离荆州最近的刘封、孟达也按兵不动,不救关羽,也是要负很大责任的。

人们常说“关羽大意失荆州”,关羽自己在外交和防守也有很大的失误。他违背了诸葛亮东和孙权的战略,公安、江陵两城的投降就是源于关羽内部的不和,这也是和他的性格缺陷决定了的。我们看看他的表现:

一、关羽对外之骄。主要体现在与东吴方面的外交失策。关羽这种失策不只是对一般人员,对孙权也是如此,且至死未改。

孙权久有夺荆州之心,关羽是知道的,正因为如此,他才对孙权特别反感。孙权曾经想为儿子娶关羽之女,以亲上加亲(刘备娶了孙权之妹),关羽好言谢绝还罢了,但他却“骂辱其使,不许婚”,于是“权大怒”。不仅如此,他还曾经骂孙权是“狢子”,这是当时一个非常侮辱人的骂人语,这使得关羽与孙权关系彻底恶化,导致后来东吴不但不可以为援,反而成为致命的一击。关羽对孙权尚且如此,其他人更不在话下。

在围攻樊城曹仁的关键时刻,关羽也没有注意维持与东吴的关系。他擒获于禁后,由于俘获了许多魏兵,粮食异常匮乏,关羽便擅自派兵夺取东吴湘关的粮米。关羽此举更加增添了东吴的愤恨,给东吴以借口,直接导致了吕蒙渡江。

而关羽在和曹魏徐晃交兵时,过于自信,在阵前和徐晃大谈旧情,不谈军事。不料一会儿,徐晃就出人意料地下马宣令:“得关云长头,赏金千斤。”关羽很惊怖,对徐晃说:“大兄,是何言邪?”徐晃却说:“此国之事耳。”结果关羽被打个措手不及。

二、关羽对上级、同僚之骄。关羽矜于士人,在诸葛亮刚加入刘备阵营时,因为刘备与诸葛亮情好日密曾经不悦,认为是有了仅二十七岁还无寸功的诸葛亮,才使得自己和刘备的关系不如过去亲密,从而心理上有失落,在刘备劝解说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诸君勿复言”之后才止。

由于武功盖世,他可以说对所有的武将都看不起。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有“(韩)信、(英)布之勇”的马超从张鲁处来降,关羽没有见过他,就给诸葛亮一封信,问马超的人才谁可类比。诸葛亮知道关羽素来骄傲,就书答:“孟起兼资文武,雄烈过人,一世之杰,黥、彭之徒,当与益德并驱争先,犹未及髯之绝伦逸群也。”关羽胡子很美,故诸葛亮以“髯”代关羽,说马超比不上他。关羽看信后“大悦,以示宾客”。可见,关羽的虚荣心是很强的。

汉中王刘备所封的官中,以关羽为首。犍为人费诗奉令去拜关羽为前将军,关羽听说黄忠为后将军,就大怒说:“大丈夫终不与老兵同列!”不肯受拜。费诗一方面讲事实、摆道理、一方面戴给他高帽子,关羽这才勉强接受。连主公刘备的命令也敢不听,可见关羽之骄到了何种地步。

三、关羽对部下之骄。陈寿评价关羽“善待卒伍而骄于士大夫”,也有人说关羽傲上而悯下。但从历史记载上看,关羽对部下也未必厚道。

关羽的大本营是江陵,由南郡太守麋芳镇守。他是刘备的小舅子,早年与哥哥糜竺一起倾家荡产资助刘备干大事业。他虽然才能不高,但“没有功劳有苦劳,没有苦劳有疲劳”,曹操曾经表糜竺领嬴郡太守、糜芳为彭城相,皆去官而随刘备逃难。就是这样的两个人,为什么会放着刘备的重用不用,不顾可能的灭族之罪偏要不战而降?对此关羽的确要负很大责任:“又南郡太守麋芳在江陵,屯公安,素皆嫌羽轻己。羽之出军,芳、仁供给军资,不悉相救。羽言‘还当治之’,芳、仁咸怀惧不安”,结果二人在孙权的引诱下都投降了。

仔细分析起来,如果不是关羽平素对部下不好,又怎么会无人出手相救呢?《三国演义》里说:“潘濬平生多忌而好利,不可任用。”实际上据《三国志·潘濬传》:“沙羡长赃秽不修,(潘)濬按杀之,一郡震竦。”潘濬是个正直的人,刘备领荆州,以他为治中从事,“亦与关羽不穆”,可见关羽处理和部下的关系有不小的问题。

所谓“关羽善待士卒”,由于史料少而事迹不详。但从关羽败军之快,似乎看不出这个优点。“(孙)权已据江陵,尽虏羽士众妻子,羽军遂散”。关羽有军约三万,又得于禁七军步骑三万,人马只会比三万多,而几个月后他失败时居然只有十几骑跟随,他爱护的那些士兵到哪里去了?看看三国里面多个下属为主将倾心奉死的事例,我们不能不很遗憾地下一个结论:关羽对待士兵也“骄”,士兵自然不愿为其死命。

四、关羽对友军之骄。关羽围樊城、襄阳时,连呼刘封、孟达,令发兵相助,“封、达辞以山郡初附,未可动摇,不承羽命”。关羽和宜都太守孟达关系不好是一个原因,但刘备的义子、副军将军刘封也不听拥有生杀大权的“假节钺”关羽节制,可见刘封对这个“叔父”有多大的意见。关羽在败亡时,为什么不早点去投奔刘封?估计也有这方面的尴尬原因。后来,刘封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也让人们知道了关羽在刘备心目中的地位。

五、关羽因骄送命。如果说关羽前面的骄只是导致自己失败的话,那么他自己的命可以说也是葬送在“骄”字上面了。

关羽曾经是可以全身而退的。据《董昭传》记载:孙权谋攻江陵、公安,叫曹操保密,不让关羽有备。而董昭劝曹操:“宜答应孙权以密,而实际公开。关羽闻孙权北上,若退军,襄、樊之围则速解,可使两贼对峙,坐待其弊。秘而不露,使孙权得志,非计之上。而且关羽为人强梁,自恃二城守固,必不速退。”董昭可谓看透了事机,关羽因为樊城将破,江陵守固,怕退军被人耻笑,所以退军不速,直到孙权占领江陵、公安二处,退军无门,才在章乡被捕。

关羽之骄,细说起来,刘备的“私其旧,骄其勇”,也不能免责。后来诸葛亮在《将骄吝》一文中曾尖锐地指出:“将不可骄,骄则失礼,失礼则人离,人离则众叛。”这大概是对关羽失败的沉痛总结。

历史的挽叹

诸葛亮在隆中规划大计说:“待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对于这个上将,毫无疑问,论地位、忠心、资历、能力,蜀汉没有任何一个比得上关羽。但是,天下有变是指何意,却众说纷纭。最可能的,应该是曹操之死——关羽败亡后仅一个月曹操就在洛阳病死。继承曹操的是军政能力很一般的曹丕。在仅仅面临关羽一军曹魏就慌乱不已、内部争论不休甚至几乎迁都的情况下,没有了曹操这个“军人恃之”的大军事家,如果刘备、孙权再进军,曹丕领导下的曹魏能否坚持得住,还是个极大的疑问。事实上,孙权的确曾经讨论过进军徐州。种种迹象表明,如果襄樊之战推迟半年,结局会大不同,历史将因此而改观,可惜历史不能假设。

关羽本身死得壮烈,其家族命运也很悲惨。关羽之子关平(不是演义说的义子)和他同时就义,后主时追谥“壮缪侯”,另一个儿子关兴嗣爵。关兴少有学问,早死。兴子关统嗣,娶刘禅的公主,官至虎贲中郎将,死后无子,以关兴庶子关彝(不是演义说的关羽之子,而是孙子)续封。后来庞德之子庞会随钟会、邓艾伐蜀,蜀亡后尽灭关氏家。

如果关羽地下有知,知道后代会有如此的悲惨命运,知道他的死会带来张飞的死、带来夷陵之惨败和刘备之死,导致刘备和诸葛亮复兴汉室的全盘失败,会不会心有愧疚、后悔,在地下修改自己的“矜骄”性格?

“护法伽蓝”关羽

史载关羽只读过《左传》,而后世的释儒道却都争相拉他入伙,他于是成了“三界伏魔大帝”,香火遍及全世界有华人的地方,实在是历史的奇观。

关羽是如何成为“护法伽蓝”的呢?

读过《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关羽有个同乡普净和尚,在关羽“过五关、斩六将”路过汜水关时,正是普净透露卞喜的阴谋救了关羽一命,后来在关羽“大意失荆州”成为无头将军后普净又显灵去点化了他,让他皈依了佛门。

据《佛祖统记》记载,隋开皇十二年(公元592年),天台宗创始人智颛来到荆州,想在当阳建庙传教,看中了玉泉山创建精舍。一天夜里智颛梦见了两个人,其中一个长髯的自称是蜀将关羽,原来是关羽和关平父子显灵,说愿舍此山舍给大师作道场,并愿永远护卫佛法。智颛奏于晋王杨广同意后,便在寺院建成后为关羽受五戒,于是关羽就成了佛教的迦蓝护法神了。

其实,这是佛教利用本土人物来普及推广教义的一种手段。“将军禀天姿,义勇冠今昔。走马百战场,一剑万人敌”的关羽在三国当时就有“万人敌”之美誉,是忠勇诚信的化身,是无人不知的最适合“代言”佛教的 “大明星”,自然佛教要竭力利用关羽为自己壮声威了。

此例一开,儒教、道教也纷纷群起效仿,你封他是迦蓝护法神,我就封他为帝,于是关羽的名号渐渐被封得大得吓人,一直到了和孔子并称 “关西夫子”的地步,而其待遇更是远远超过了孔子,到了“县县有文庙,村村有武庙”的地步。清人赵翼曾惊叹道:“今且南极岭表,北极寒垣,凡儿童妇女,无不震其威灵者。香火之盛,将与天地同不朽。”这是中国历史上普遍祭拜关公的真实反映。

尽管关羽有不少的缺点,但是他身上的优点更多,如忠、义、信、勇,他不是完人,更不是神,他在历史上的武圣地位是个人努力和时代的需要共同形成的,这点无论如何是颠覆不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