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非常梦
6480300000014

第14章 日思夜梦:曹丕梦中杀曹植

(魏文)帝复问曰:“吾梦摩(磨)钱文,欲令灭而更愈明,此何谓邪?”(周)宣怅然不对。帝重问之,宣对曰:“此自陛下家事,虽意欲尔而太后不听,是以文欲灭而明耳。”时帝欲治弟(曹)植之罪,逼于太后,但加贬爵。

——《三国志·魏书·方技传》

入选理由:中国最著名的兄弟不和故事,魏国覆亡的根源221年。洛阳。

一场致命的诗考正在进行。一个儒雅年青的王子,在皇帝哥哥冷酷眼睛的严密注视下,旁若无人地踱着缓慢的步伐,口中念念有词:“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这就是以聪明机智闻名的曹植那首著名的《七步诗》,这满含悲愤之句“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活脱脱地描写出了魏文帝曹丕迫不及待杀弟的心情,这也是他梦里流露出的心思。

曹植将诗缓缓赋完,大臣们满座皆惊,一边惊叹曹植的才思,一边把紧握的手松开。曹丕也听出了其中的怨讽之词,满脸羞愧。

此时,二人共同的母亲卞太后已经匆匆赶来,斩钉截铁地对曹丕说:“你已杀我曹彰,不得复杀我曹植!”

曹丕目瞪口呆:“这周宣,为什么占梦占得这么准?”

心胸狭窄的曹丕

“七步诗”的名气是如此之大,越发显得曹丕是阴险小人,加上《三国演义》里刘备临死前对诸葛亮说的那句“君才十倍于曹丕”,所以在许多人的心目中,曹丕无疑是个庸才。其实,曹丕并不简单。

曹丕(公元187—226年),字子桓,曹操第二子。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21年)被立为魏太子。在曹操死后继位丞相、魏王。公元223年曹丕废掉汉献帝,自立为帝。

历史上的曹丕,文治还算过得去。当然,他政治上影响最大的不是他的政绩,却是谬误的“九品官人法”和所谓的“汉魏禅让故事”。

真正让曹丕青史留名的还是他的文学,他和曹操、曹植一起列为“三曹”,开一代建安文风,在文学创作和理论研究上都颇有成就。他的《典论·论文》是我国最早的文艺理论批评专著,而他最为文人所感恩戴德的是以帝王之尊说了这么一句话:“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曹丕虽是开国之君,却缺乏开国君主之气度,他不仅继承了曹操的王位,也继承了他的心胸狭窄,“七步诗”就充分体现了他对亲弟弟的冷酷无情。实际上,魏国最后就亡于这一点。

关于曹丕心胸狭窄的故事很多,他曾经逼死了以前在宛城杀死自己大哥曹昂的张绣,还画于禁降关羽的图画气死了于禁。此外,还有一个极端例子:他的族叔曹洪为曹魏天下立过很多汗马功劳,还曾经在反对董卓失败时,给曹操让马救过曹操的命。曹洪家很有钱,曹丕曾经去借绢百匹未得(非用于制衣,实际是为了倒卖),从此一直记恨在心。曹丕为帝后,就以曹洪的舍客犯法为由,将曹洪逮捕下狱,准备处死,还是非常重情的卞太后对当时受宠的郭皇后说:“令曹洪今日死,吾明日敕帝废后矣。”郭皇后于是多次在曹丕面前泣涕求情,曹洪这才得免官削爵以逃一死,但其财产被没收。

对于一点财产尚且如此睚眦必报,可以想象这样的一个人,对于几乎取代自己太子之位的对手,会是如何的残酷无情了。

曹丕是个真正的幸运儿。原来曹丕之上还有个哥哥叫曹昂,不幸在宛城时因曹操与已降张绣的婶婶邹氏的一夜风流迫使张绣再反,被乱兵杀死。曹操死前在遗书中叹道:“我前后行意,于心未有所负也。假令死而有灵,子修(曹昂)若问‘我母所在’,我将何辞以答?”由此可见曹昂在曹操心中的地位。

曹丕还有个神童弟弟曹冲,就是以“曹冲称象”闻名的那位,不幸早死,他死后曹操十分悲痛,“文帝宽喻太祖,太祖曰:‘此我之不幸,而汝曹之幸也’。” 曹丕后来自己也常常说如果曹昂和弟弟曹冲在世,都不会有自己的机会。而曹丕和曹植的夺嫡,也是曹丕幸运地胜出。

二曹争嫡

曹丕曾经作《奸谗》一文理直气壮地批判何进和何苗、袁谭和袁尚、刘琦和刘琮兄弟的不和致败。他自鸣得意式的批判,听起来是言之有据,确有道理。不过他只是一个手电筒——“只照别人,不照自己”。历史上,曹丕和曹植算是最著名的不和兄弟之一了,而曹丕防范诸兄弟手段之恶劣,在史上也并不多见。

具有叛逆精神的曹操在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左右曾经下了一道《诸儿令》:“儿虽小时见爱,而长大能善,必用之。吾非有二言也,不但不私臣吏,儿子亦不欲有所私。”这实际说明了其立嗣的标准并非“立长不立幼”。因此,虽然曹丕在四年前已经是副丞相了,地位却很不巩固。曹操曾经对曹植寄予厚望,称他“儿中最可定大事”。曹丕听说了,自然是如鲠在喉。

正是由于曹操立嗣的不确定,才有了多来年曹丕和诸弟尤其是曹植明争暗斗,上演了历史上十分灰暗的一幕。

曹操听说丁仪有才,虽未亲见,欲以爱女妻之,因其一眼是瞎的,被曹丕劝许给了夏侯惇之子夏侯楙。不久曹操辟丁仪为掾,与他接触后,很欣赏其才华,后悔说:“丁掾真是好士啊,即使其两目都盲,尚当嫁与女,何况只是一眼?是吾儿误我。”丁仪亦恨不得娶公主,而与曹植亲善,和其弟丁廙力劝曹操立曹植。

曹植既以才见重,又有丁仪、丁廙、杨修等为之羽翼,帮他出谋划策。按理说,争嫡曹植应该胜出。不过“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既然曹植是个“任性而行,不自雕励,饮酒不节”的才子,那他周围聚集的也都是不拘小节的文人雅客。颇有些聪明的杨修就是其中一个。

《三国演义》中说曹操嫉杀杨修,是因为假传退军口令等小聪明,其实不然。虽然杨修也有该死之罪(除了和袁术是亲戚,身为曹操的丞相主簿,他却违令与诸侯交通,泄露机密),但最关键的还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不幸卷入了“立嗣之争”。

争嫡过程中,杨修为曹植出谋,却弄巧成拙。杨修在曹操身边,常常揣测其意,预先为曹植作答教十几条以应付曹操的考察。很多次曹操的问题才出来,而答案就已经送进去了。曹操奇怪曹植答题如此的迅捷,一问就泄。

还有一次,曹操叫曹丕和曹植各出邺城一门,密令门守不得放他们出去,以观其所为。曹丕不得出而退还,杨修却先告诉曹植:“若门守不放您出去,您受王命,可斩之。”曹植从之,结果被曹操知道内幕,其心中的震怒可想而知!本是欲试儿子的才干,却被杨修出的馊主意破坏,一来二去曹操对曹植的印象就差了。

曹植虽然文采很高,也有大志,但他的确不是玩政治的料,因其性疏大意,率性而为,还曾经违令私自开司马门纵马至金门,被曹操“异目视此儿矣”。于是逐渐以骄纵见疏。

后来曹植之妻身穿绣衣,被曹操登台看见,以违节俭之命“还家赐死”——这已经是明确的信号:曹植已经渐渐失宠了。

在外部有蜀、吴两强虎视眈眈,内部特别是与忠于汉献帝的势力矛盾重重,边境时有叛乱的非常时刻,以曹操从政的非常经历,心中自然有一把秤,知道政治要由城府极深的政客来玩,而不是放纵旷达的文学家,而曹丕的心计正好符合他“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的性格。

曹丕治国没什么大的本事,玩弄心计倒是一把好手。因此这段兄弟斗智精彩异常。曹丕虽有不凡的文采,但自知比起弟弟仍是望尘莫及,于是“御之以术,矫情自饰”,并屈身结交宫人左右,使他们为自己说好话,以达到影响曹操的目的。工于心计的曹丕,处处费尽心思,一次曹操出征,二子并送。曹植称述曹操功德,发言有章,左右瞩目,曹操也很高兴。而妒火丛生的曹丕怅然自失,吴质乃附耳为之计,及辞别,曹丕大泣而拜,曹操及左右都唏嘘不已,认为曹植比其兄文辞多华,而诚心不及。这样,曹植又输一着。

还有一次,曹丕违令以车载废簏,把时任朝歌县长的吴质送入府中议事。杨修发现后告诉了曹操。曹丕马上就告诉了吴质。吴质说:“何患?明日再装绢以迷惑之,杨修再告,发现不是,则他将受罪。”果然第二天曹操去查发现车中并没有人,“太祖由是疑焉”——这和当年曹操假装中风欺骗叔父,导致父亲对叔父的不信任何其相似!

除了吴质,曹丕的羽翼还有贾诩。在定夺的关键时刻,曹操一次曾经密问贾诩,贾诩欲擒故纵,故意不答。曹操追问,他才说:“下属刚才有所思,故没有马上回答。”曹操问是何思,贾诩说:“思袁绍、刘表父子也。”袁绍、刘表二人都是废长立幼导致内部混乱的。曹操大笑,“于是太子遂定”。(《三国志· 贾诩传》)贾诩因此在曹丕登基后位至三公之首的太尉。

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曹丕被立为魏国太子,此时他是欣喜若狂,竟然忘乎所以,抱住辛毗的脖子:“辛君知我喜不?”(这个辛毗,就是仗节司马懿营门不许出战诸葛亮的那位) 辛毗就将曹丕此举告诉了女儿辛宪英,她叹曰:“太子是代君王主持宗庙社稷者的。代君不可以不戚,主国不可以不惧,宜戚而喜,何以能久?魏其不昌乎!”辛宪英可谓旁观者清——魏国的命运果然被她不幸言中。

常言道:轻易得到的就不会珍爱,只有经过艰难得到的东西,才会真正地去珍惜,特别是曹丕面对的对手绝非“乐不思蜀”的刘禅,而是广有众望的一代文杰曹植,胜利后的曹丕有如此异常的表现,也是人之常情。我们也可以理解、揣度出曹丕为争嫡付出了多少心血、多少汗水,贵为王子却甚至为宫女等“下人们”付出了多少笑脸?

曹丕梦磨钱文

文人皇帝曹丕一上台,小人之心毕露,为巩固权位大开杀戒。曹植的羽翼,除了杨修已经被曹操帮他杀了,劝立曹植的丁仪、丁廙马上被诛。

对倾向曹植的曹彰(曹丕之弟,曹植之兄),曹丕则马上解除其兵权,勒令去所封的鄢陵侯国。黄初四年(公元223年),曹彰朝京都时“疾薨于邸”。据《世说新语》记载,曹丕忌恨曹彰骁壮,就乘在卞太后处一起下围棋之机,以毒置诸枣蒂中,自选可食者而进,曹彰不知,遂杂食中毒,太后索水救之,而瓶罐早被曹丕令左右毁了,太后光脚到井边却取不出水,“须臾,(曹彰)遂卒”。曹丕下手之狠,可见一斑。

消除了武力的隐患,曹丕可以轻松对付曹植这个毫无兵权的文士了。此时的曹植,真正是“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了。多年咬牙切齿的明争暗斗,曹丕怎能轻易放过?此时曹丕做了一个“磨钱文”的梦。

曹丕问占梦家周宣:“我梦见磨钱上的文字,想令它磨灭,但它却而更清晰,这是什么道理?”周宣明知曹丕说的是什么,却不想惹火烧身,装傻不回答。好奇心很重的曹丕再问,周宣只好说:“这是陛下家事,这件事陛下虽然想这样干而太后不愿,所以您欲磨灭钱上的文字而更明啊。”

原来这是曹丕欲杀其弟曹植的梦!难怪周宣支支吾吾,这可是要掉周宣脑袋的问题!以前公孙圣为夫差解梦见三只黑狗叫的梦,因直言被杀,前车有覆,周宣怎敢乱言?

这个梦之后不久果然发生了要命的七步诗故事。曹植是卞太后最爱的少子,当时若非母亲出面,他早为刀下之鬼了。惊心动魄的“七步诗”固然体现了曹植的多才,给文坛留下“佳话”,更体现了曹丕的冷酷无情和心胸之狭窄,实非大器所为,所以他始终只能天下三分居一。

曹植被贬为安乡侯的当年再改封鄄城侯。黄初三年(公元222年)曹植又被立为鄄城王,曹丕的诏书称:“(曹)植,朕之同母弟。朕于天下无所不容,而况植乎?骨肉之亲,舍而不诛,其改封植。”他说得冠冕堂皇,亦可见刻骨仇恨。

四年(公元223年),曹植在徙封雍丘王后朝京都。据《魏略》记载:曹植按礼应当谢帝,曹丕使人阻止。卞太后等了很久不见他,甚至以为他自杀了,对着曹丕哭泣。“会植科头负鈇锧,徒跣诣阙下,帝及太后乃喜”。及见之,曹丕仍冷若冰霜,不与他说话,又不叫他戴冠履。曹植伏地泣涕,卞太后见状很不高兴,曹丕这才让他穿上王服。久别的兄弟见面,竟是如此冷酷场景。一句“帝及太后乃喜”其实也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感情:曹丕是幸灾乐祸之喜,而太后是以为曹植重生之喜。这时的曹植,早已经没有了当初的意骄气胜,而不得不委屈自己以求自保。真是可悲可叹这扭曲人性的政治之丑陋!

争嫡后遗症

由于争嫡的后遗症,曹丕、曹叡父子“待遇诸国法峻”,史难有匹。《三国志》作者陈寿评称:“魏氏王公,既徒有国土之名,而无社稷之实,又禁防壅隔,同于囹圄。”《袁子》亦有几乎相同的评论:“诸侯游猎不得过三十里,又为设防辅监国之官以伺察之。王侯皆思为布衣而不能得。”

好一个“王侯皆思为布衣而不能得”!其“峻”到了什么程度呢?

简单地说,在政治上,一是“虚封”,诸王仅有爵位名号,而无军政权力。曹植初封时仅有军队一百五十人,且皆为老弱病残,至明帝时只剩下行将朽木者五六十人。二是经常迁徙。曹植在十一年中,三迁封国,实际与颠沛流离的囚徒无异,其生活之艰难,不足为外人道也。这种诸侯几乎年年改封、迁转,居无定所的待遇,在整个中国历史上都是罕有的,曹丕的目的就是要他们远离权力中心。三是诸王不得朝觐,严禁交结。《资治通鉴》也载:“黄初以来,诸侯王法禁严切,至于亲姻皆不敢相通问。”这使诸王完全与世隔绝,连起码的人伦亲情也不能满足,即便是在恩赐的朝觐期间,对诸王仍有诸多限制,动辄便遭削封之惩,如中山王曹衮、楚王曹彪等,都曾受到削县、减户的处罚。四是几乎没有人身自由。诸侯不仅游猎不得过三十里,还专门设“吹毛求疵,千端万绪”的防辅监国之官以监视之。诸王可谓动辄受咎,时刻生活在恐惧之中。曹植就曾经多次被告发——“不自由,毋宁死,”常人尚且如此,何况志向高远、不愿受任何羁绊的曹植呢?

弊政里最为严重的是限制诸王任职。这也是孙资、刘放等不要燕王曹宇托孤而让司马懿得以辅政的借口。这就出现了如宗室曹冏上书所言的外人兄弟并据重位,而“宗室子弟曾无一人厕其间”的局面,使得魏国宗室面对新崛起的司马势力,毫无还手之力。这与后世的“宁与外人,不与家奴”的政策颇有“异曲同工”之妙。魏国之颠覆,这个政策无疑影响巨大。当然,晋朝“吸取”魏的教训重用宗室,最终引发“八王之乱”,也是错误的。用和不用宗室或者大臣,始终是“家天下”无法平衡的两端。

曹丕为巩固权力,可谓使尽了各种防范措施,但与其初衷相比,结果却是“南辕北辙”,他削弱宗室力量正好给了司马懿可乘之机,曹丕立国后仅二三十年,曹魏就名存实亡了。

至于在经济上,从曹植的许多文章中抱怨“连遇瘠土,衣食不继”、“桑田无业,左右贫穷,食裁糊口,形有裸露”都可看出诸王的生活窘状,而与其他诸侯王相比,“又植以前过,事事复减半”。曹丕苛待众兄弟可谓“铁石心肠”,特别是曹植,更是“另眼相看”,令其生不如死。

兄弟二人的最后一面是黄初六年(公元225年),曹丕东征东吴,在江淮见东吴军队严整,于是他知难而退。回军途中路过雍丘,曹丕到了曹植住所,可能是见到曹植的生活水平确实低下,于心有愧,给他增加五百户封户,并前三千户。七年(公元226年)五月,曹丕去世,时年四十岁。过了六年,即明帝太和六年(公元232年),“常自愤怨,抱利器而无所施”的郁郁寡欢的曹植也去世了,时年四十一岁。一代文宗,英年早逝,岂不令人唏嘘!

曹丕之对曹植,可见的全是猜忌、仇恨,完全看不到一丝的骨肉之情,岂不令人怜叹!《三国演义》里毛宗岗先后对此感叹评论道:“试观桃园三义,各自一姓:可见兄弟之约,取同心同德,不取同姓同宗也。”“刘、曹之相形,何厚薄之悬殊乎!玄德以异姓之兄,而痛悼其弟之亡;曹丕以同胞之兄,而急欲其弟之死。”高下立判。

相争尾声:兄弟异梦甄后

今天如果谁有顾恺之《洛神赋图卷》,一定过的日子就是“数钱数到手抽筋,睡觉睡到自然醒”的神仙日子。这幅画就是根据曹植的《洛神赋》来的。

《洛神赋》原名《感甄赋》, 后明帝见之,才改为《洛神赋》的。甄即曹丕甄皇后。这个姿貌绝伦的甄皇后,原来是袁绍中子袁熙之妻。建安九年(公元204年), 二十四岁的甄氏被曹军俘获。因甄氏具有绝世美色,时为五官中郎将的曹丕立其为后。据《世说新语》,曹操本来也很想得到她,破邺城后马上下令召甄氏,不料曹丕行动更早。

甄氏受曹丕之宠,生下了魏明帝曹叡。但和所有的“美人迟暮”故事一样,曹丕移情别恋,郭氏争宠,甄氏受到冷落,有怨言,曹丕大怒,于即位后的第二年赐死。赐死甄氏前一夜,曹丕做了个奇梦:

帝复问(周宣)曰:“我昨夜梦青气自地属天。”宣对曰:“天下当有贵女子冤死。”是时,帝已遣使赐甄后玺书,闻宣言而悔之,遣人追使者不及。(《三国志》)曹丕梦见有青气自地上天,以问周宣,周宣就回答 “天下当有贵女子冤死”。当时曹丕已经派人去甄后住所赐死,听说后马上就后悔了,赶紧派人去追回赐死令,但此时没有发生“刀下留人”的戏剧性情节,反而因为郭后的挑拨,甄氏死时“被发覆面,以糠塞口”,境况凄恻。

三曹争甄后,一直是电视剧的焦点,传说曹植一直暗恋着这位嫂子,其实曹植比甄后小十一岁,这完全是“戏说三国”似的附会。其来源是黄初中曹植入朝时,曹丕送给他一个甄后的玉镂金带枕,此时甄后已为郭后谗死,曹植见之泪如雨下。当曹植凄楚满怀地从京城返回封地时,路过洛河之畔,就在恍惚之间,做了一个白日奇梦:

冥冥之中,他仿佛遥见一个绝世女子正在山崖之旁,是甄妃凌波而来,与他相会。多愁善感的曹植因情感积聚,喷薄而出,写下了一篇传世之作《洛神赋》,文中写道:“襛纤得衷,修短合度。肩若削成,腰如约素。延颈秀项,皓质呈露。芳泽无加,铅华弗御。云髻峨峨,修眉联娟。丹唇外朗,皓齿内鲜,明眸善睐,靥辅承权。瑰姿艳逸,仪静体闲。柔情绰态,媚于语言。”这是古今对“梦中情人”的绝佳描写,蕴含了曹植无比的深情和绝妙的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