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塘潮是我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涌潮之一。历史上曾有三大潮涌之说,即春秋时,潮盛于山东的青州涌潮;汉及六朝潮盛于广陵的广陵潮涌;再就是唐、宋以后,潮盛于浙江、名闻天下的钱塘潮涌了。
东晋时,已有钱塘观潮的风俗。唐代钱塘观潮风俗很盛,规模空前。唐《元和郡县志》记载“江涛每日昼夜再上。常以月十日、二十五日最小,月三日、十八日极大。小则水渐涨不过数尺。大则涛涌高至数丈。每年八月十八日,数百士女共观,舟人、渔子溯涛触浪,谓之弄潮”。到五代时,十国之一的吴越钱武肃王为修筑钱塘江海塘,组织士兵射潮的传说,正说明当时钱塘潮十分猛烈。
唐代不少大诗人到过杭州,观赏过钱塘江怒潮,留下了赞美的诗篇。白居易腳诗云:
早潮才落晚潮来,一月周流六十回。
不独光阴朝复暮,杭州老去被人催。
刘禹锡的《浪淘沙》更是直接描写了钱塘潮的壮观:
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
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
宋代,钱塘观潮之风更盛,弄潮活动更具规模。宋代不少大文学家到过杭州,留下赞美钱塘潮的作品。“弄潮儿向潮头立,手把红巾巾不湿”(《酒泉子·长忆观潮》潘阆)的壮景曾让无数人赞叹。多年前,长江口是喇叭形的河口,一直到扬州附近,才见收缩,扬州以下,骤然开阔,散布沙洲,海潮上溯,奔腾澎湃,形成涌潮。
唐宋以后,钱塘观潮风俗持续不断,直到今天,有关观潮的诗词作品也层出不穷。然而由于江道变迁,钱塘观潮的最佳地点不断下移,近年来潮涌的规模也小了。
根据新闻报道,2004年国庆,恰逢农历八月十八,正是钱塘潮到来的日子,钱塘江从钱江四桥到珊瑚沙沿江两岸防洪堤及钱江一桥上,满站了十多万名从各地赶来的观潮人,简直是人山人海,观潮的人像潮水一样,可是苦等了一个下午,就是没有等到潮来,往年的潮涌澎湃今已不再,冷风中,十多万人眼巴巴望向钱塘江,最终却都失望而归。除了平静的江水,他们什么也没看见。
苏轼诗中说“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催试官考较戏作》),闻名天下的钱塘江大潮自古很少不在农历八月十八来临。唐诗人李益《江南曲》有“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的名句,可是现在大潮也不讲信用了。
据说江潮不来的原因是很多的,江道淤积是其中最主要的一个,不知改造大自然能力已比古人强了无数倍的现代人,能不能像古人疏浚西湖那样,再为我们修浚出壮美的钱塘潮来。
不知道今后的钱塘潮还来不来,但愿钱塘潮不只是存在于前人的诗文之中。不再,冷风中,十多万人眼巴巴望向钱塘江,最终却都失望而归。除了平静的江水,他们什么也没看见。
苏轼诗中说“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催试官考较戏作》),闻名天下的钱塘江大潮自古很少不在农历八月十八来临。唐诗人李益《江南曲》有“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的名句,可是现在大潮也不讲信用了。
据说江潮不来的原因是很多的,江道淤积是其中最主要的一个,不知改造大自然能力已比古人强了无数倍的现代人,能不能像古人疏浚西湖那样,再为我们修浚出壮美的钱塘潮来。
不知道今后的钱塘潮还来不来,但愿钱塘潮不只是存在于前人的诗文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