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皇家画院以古人诗句为题作画,立意在“藏”字上,构思巧妙者胜出。结果优胜者不落俗套,画题目为“深山藏古寺”,但画中并不画古刹一角,只画一个小和尚在溪边担水足矣。“藏”让整幅画“玄妙顿生”,耐人寻味。画者技艺之高超,让我们为之称绝。
其实,生活中无处不有“藏”的处世方式,时隐时现,欲露还藏,就是对社会和人生的一种哲理思考。老子《道德经》主张有与无的统一,认为“有无相生”,其实就是对藏与露的最初阐释,更是给古今多少人以睿智的启迪。诸葛亮躬耕于南阳是藏,受命于危难之际是露;邓小平在“文革”中下放是藏,春雷一声,开启改革开放的序幕是露……在藏和露之间,要掌握一个度,也就是该藏的时候要藏,该露的时候要露。适时而藏,顺时而露,准确把握时机,天地自然一路宽广。
现如今,工作不只是为填饱肚子,职场竞争本来就是“名”和“利”的争夺战,身处职场的我们,免不了要卷入利益的纷争,除非你想当圣人,否则你应当习惯职场的功利争取。但我们在追求和争取的过程中要学会拿捏分寸,知道什么时候该露,什么时候该藏,这样你才能更融洽地与大家相处,才能在职场上游刃有余。
所谓该藏,就是说要“才华内敛,韬光养晦,不要刻意去表现自己,以免招来妒忌”,该露是说“要懂得把握机会,该出手时就出手”。听说过这样一句话: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每个单位都免不了人际矛盾和利益纷争,若是锋芒过于显露,不小心触犯了别人的利益,很可能树敌,威胁自己的职场生存。特别是刚到一个新单位时,对领导、同事的社会背景和处事风格都缺乏了解,此时若不多观察、摸清单位的人际脉络,就会陷入利益纷争,影响以后的发展。因此,此时务必学会“藏”,做到谨言慎行。
当然,“藏”并不等于压抑自己。相反,这是个人蓄势和韬光养晦的绝佳机会。因此,处在潜伏期的你,应该摆正心态、积极学习,充实个人的专业知识,为将来适时展现自己的才能、承担更大的责任做好准备。
如果习惯了“藏”,总是默默无闻,不仅会埋没个人才干,还会影响个人职业的发展。因此,在一些关键节点,比如项目遇到难点,单位发展到了转折关口时,一定要像电视剧中的李云龙那样及时“亮剑”,果断施展特长、崭露头角,将会使你赢得广泛的人心,为职业发展创造良好的机会。
董军和向宁是办公室里的好同事,情同兄弟,两个人在工作上常常互相协助,业余时间也常待在一起。但总是董军说得多、做得好。而向宁是他最好的听众,看似不太作声,其实一直在默默修炼自己的“内功”。
一次,公司在一个项目的用料上和客户发生了争议,导致已经进展的项目暂停。对于这个棘手的事,平常活跃的董军也沉默了。向宁知道这件事后,主动向老板请缨去说服客户,经过努力,终于使客户同意公司的方案,项目得以顺利进行。这件事让老板更加器重向宁,不久就提升他当了部门主管。
董军也为向宁把这件事圆满解决感到高兴,他以调侃的口吻笑着说:“哥儿们,看不出来啊,你还藏了一手。”两个人笑着握手,以示加油。
身在职场,总不免枕戈待旦。因为这是一个练兵选将的“战场”。带“戈”上阵不仅带着你的知识、技能等武器,还有你的一颗心。这颗心是露着的“功利心”还是藏着的“平常心”就需要你认真拿捏了。藏得太深容易错过机会,露得太过又招人反感。那么,何时才是合适的时机?什么时候该“藏”还是该“露”?这里面没有规则可循,只能靠你的感觉把握,看时机行事。藏与露都应该随时而变,随地而化,一味地藏或露,皆非智者之举。
纵然处世的方式多种多样,但无外乎两种,一种是外露型的,另一种是内敛型的。外露型的处世者一般生性耿介,心直口快,这种人自然不失其热心肠,但缺少婉转回旋,尤其在机智上稍逊一筹。而内敛型的处世者则深沉许多,心里装得住事,喜怒不形于色,比较圆通,能屈能伸。这种人在为人上比较随和,可是害起人来也是不动声色。通常人们对这种人警戒颇多,认为他们城府太深,不易看透。
一藏一露,关系重大,可以把强变弱,可以把弱变强,一切的秘密都在于你是否吃透藏与露的做人之道。
古语所说的“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显然已不能适用于目前的职场。你除了要有真本事之外,心中还要时刻装着一个天平,这个天平的一端是功利心,另一端则是平常心。这个天平一直保持平衡,你就不会藏得太深也不会露得太过,客观真实地为人处世,如此就可以在职场上如鱼得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