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常,我们在夸奖一个优秀的人时,会习惯地用到“博学多才”,而这也成了一个人成功的条件,很多人认为只有博学才能出众,才能在竞争中胜出。
然而,随着社会分工越来越具体化、精细化,企业在招聘人才时更注重选择有相对专业特长和能力的员工,而不会偏注一个博学的多才多艺的员工。实际上博学多才和“精专”有着很大的矛盾,尤其是在当今社会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一个人如果同时兼顾很多学业或职业,可能样样都做不好。
俗话说“术业有专攻”,大部分人的智力都差不多,如果在各方面都去涉猎,难免会分散精力,不能专注,而影响你本应取得的成就。而如果没有在一个岗位或工作上进行沉淀和积累,是无法在行业或专业上取得显著成绩的。职场中,企业更欢迎基础扎实的专才。尤其是在岗位职责明确、人才和职位匹配度较高的大型公司里,在某个行业或某个职位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就是这方面的资深人士,能在短时间内为公司创造更高的价值,也能让自己的人生价值得到最充分的展现。
尽管在目前的职场上,一生只挖一口井的时代已过去,但不辨别方向,盲目到处挖井终究会导致浪费时间、浪费精力而不能达到自己理想的目标。
许多人见到周围的同学或朋友有这样那样的东西,做这样那样的事,得到这样那样的好处,就想自己也样样都做,样样都拥有,最终却是什么都没有。
苏珊曾觉得自己的未来有无数种可能,多得不知往哪儿走,好像什么都能干,又好像什么都干不了。她学的是中文专业,但因为担心这个专业工作不好找,她相继参加了经济学、会计、法律专业的培训。可当她把简历投出之后,却没有一个有兴趣的工作青睐于她。不得已她到一家小型贸易公司做销售,虽然薪水不高,但是她认为工作比较轻松。
几个月后,苏珊在电话里告诉我说:“我不想在这干了,我想辞职。”
我心急地问道:“你不是说工作很轻松吗,是不是领导批评你了?”
“那倒不是,我只是发现没法做好这份工作,我一个好同学在一所学校当年级组长,她介绍我到她们学校当老师,工资比我现在高好多呢。”
我想了想说:“你学过中文,可以去啊。”
可是半年后她又来找我,说已经从学校辞职了。我惊诧地看着她,不知说什么好。她却无所谓地说:“我没有教学经验,专业知识也不足,学校安排我教最低年级的课,工资也没有想象的高,我看不到未来。”
后来她相继做过记者、销售员、公关接待,但时间都不长,最短的只干了一个月就跳槽了,直到现在还在为找工作的事发愁。
苏珊可谓兴趣广博,什么都试,但是却无一精通,所学的东西浅尝辄止,就像狗熊掰苞米,掰一个扔一个。学的专业不少,却没有一样精通,这是她一直处于找工作状态的原因。
博学的人往往没有一项特别有作为的专长,这样的人注定一无是处。一个人的一生中通常要从事一个或多个职业,但无论你从事什么职业,专业的特长是你成为一个职业化人士的基本条件。只有把精力用在专长上,才更容易取得成绩。
有位诗人曾说:左手拥抱了一堆东西,右手拥抱了另一堆东西,但是地上还有一堆东西。我想伸手再取一些,结果所有的东西都洒满了一地。什么都能做的人,必然不能集中精力做好其中的任何一样,这样的人任何一家企业也不会聘用,即使聘用了也不会重用。
古训教我们“取长补短”,这种虚心的态度和进取的精神无疑是正确的。然而遗憾的是,在现实生活中,真正靠“取长补短”来成就一番事业的人并不多见,很多人往往是眼睛一辈子都在盯着别人的优点,努力地在和自己的缺点较劲,结果浪费了时间,消耗了精力,最终却什么建树也没有。
现在职场竞争激烈,机会往往稍纵即逝,没有时间给你补短。你所能做的就是了解自己的特长,做到“扬长而避短”。经济的发展、高科技领域的不断扩充,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才。与其艰难地“补短”,不如轻松地“扬长”。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是不明智之举,要适应现代职场环境,在竞争中实现自我发展,扬长避短是最佳途径。
世上没有万能的人,结合实际,集中精力发展特长的人才能有所作为。人切记对他人和自己求全责备,没有人可以成为真正的“万能人才”。
韩寒的故事大家都听说过,他在大学时代酷爱语文,其他学科不及格自然是家常便饭。但他在语文,特别是写作上灵感喷发、才华横溢,在文学上显露出极高的天赋。功成名就之后,虽然社会各界对他的评价褒贬不一。但我认为,既然没有其他方面过人的天赋,为何不充分挖掘自己的特长?如果强求韩寒兼备他不擅长的数学、物理,那么,他极有可能在补充这些短项的同时也淹没了他独特的文学才能,我们今天也就不可能知道文学界还有个韩寒。
马库斯·白金汉在他的一本书中说:“生活的真正悲剧并不在于我们每个人都没有足够的优势,而在于我们未能使用我们的优势。”这句话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取长补短”悲剧的原因所在。但这句话并不是说不去补短,而是要在提高专业技能的条件下,在精力允许的前提下,通过合理安排,使所补之短能服务于你的长项,使你的长项更加突出,更具竞争力,你就不会是一个博而不专的庸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