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6471800000042

第42章 加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

1.中国人民解放军是保卫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力量

中国人民解放军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武装,是人民子弟兵。紧紧地和中国人民站在一起,全心全意为中国人民服务,是这个军队的唯一宗旨。毛泽东指出:“没有一个人民的军队,便没有人民的一切。”中国人民解放军既是国家政权的重要支柱和国家安全统一的重要屏障,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是保卫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力量。

第一,中国人民解放军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坚强柱石。在我国,虽然阶级斗争已经不是主要矛盾,但阶级斗争还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有时可能还会激化。为了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稳定,为了切实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对极少数敌对分子实行专政,必然要以人民军队作为坚强后盾。

第二,中国人民解放军是捍卫社会主义祖国的钢铁长城。和平与发展虽然是当代世界的主题,但是国际环境复杂多变,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仍然存在,战争的威胁并未从根本上消除。为了维护国家的独立和主权,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必须加强和巩固国防。人民解放军担负着保卫国家领土、领空、领海主权,维护祖国统一和安全的神圣使命。我国的神圣领土台湾还没有回归祖国,国家统一大业还没有完成,人民军队在这个神圣大业中承担着重要的责任。

第三,中国人民解放军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力量。人民军队是国防现代化的主要承担者,搞好军队建设,增强国防实力,是全面增强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内容。同时,人民军队也服从和服务于整个国家经济建设的大局,积极支持和参加国家建设,为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作出贡献。

2.建设巩固的国防是国家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任务

国防和军队建设是国家现代化的组成部分,是构成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对于新时期的军队建设,有两个最重要的问题必须始终加以关注:一个是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我军能不能跟上世界军事发展的趋势,打赢未来可能发生的高技术战争;一个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条件下,我军能不能保持人民军队的性质、本色和作风,始终成为党绝对领导下的人民军队。“打得赢”、“不变质”这两个问题,是当前和今后很长一个时期我军建设所面临的两大历史性课题。新时期的军队和国防建设,必须紧紧围绕着解决这两大历史性课题。

(1)按照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的要求加强人民军队建设。

人民军队建设是国防建设的主体。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提出了将人民军队建设成为一支强大的现代化、正规化的国防军的思想。新的历史时期,邓小平明确提出了把我军建设成为一支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的人民军队的总目标。江泽民依据毛泽东军事思想、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结合不断发展的军队建设实际,从增强国防实力和履行军队根本职能出发,提出了“政治合格、军事过硬、作风优良、纪律严明、保障有力”的总要求,强调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依法从严治军,加速推进军事斗争准备,不断提高军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水平。

坚持把革命化建设放在第一位。革命化始终是我军建设的旗帜和灵魂,决定着军队现代化的性质和方向。我军要经受住各种复杂情况的考验,解决好打得赢、不变质两大历史性课题,必须始终把革命化建设放在第一位。军队革命化建设的核心是始终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坚持党指挥枪而不是枪指挥党,这是我军建军的根本原则和制度,是我军永远不变的军魂。加强军队革命化建设,必须始终把思想政治建设摆在全军各项建设的首位,始终坚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必须加强军政军民团结,加强军队内部团结,保持军队良好的内外关系。军队思想政治建设的历史使命,是为打赢未来高技术战争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为保持人民军队的性质、本色和作风提供可靠的政治保证。

坚持抓好现代化建设这个中心任务。邓小平指出:“我们一定要在国民经济不断发展的基础上,改善武器装备,加速国防现代化。”现代化是我军建设的中心任务,是革命化、正规化建设的实践基础。军队的现代化建设包括武器装备、军事人才、后勤保障、编制体制和军事理论的现代化等基本内容。牢牢抓住现代化建设这个中心,通过提高官兵的科技素质,改善武器装备,优化编制体制,加强后勤保障,大力提升军队的现代化水平,才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潮流,提高应对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的能力。当前,我军建设的主要矛盾是现代化水平与打赢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的要求还不相适应,军事能力与履行新世纪新阶段我军历史使命的要求还不相适应。解决这个矛盾,要求我们必须更加自觉地坚持以现代化建设为中心,军队方方面面的工作都要切实围绕这个中心、体现这个中心、服务这个中心。

坚持打牢正规化建设这个重要基础。正规化反映了我军建设实践的基本经验,是军队建设的重要基础,是完成革命化、现代化任务的重要保证。军队的正规化建设就是要实行统一的指挥、统一的制度、统一的编制、统一的纪律、统一的训练,依照条令条例和规章制度规范军队各项建设和工作,从而使军队建设切实转入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加强正规化建设,就要把从严治军、依法治军贯彻到军队建设的全过程和各项工作的方方面面,加大从严治军的力度,不断推进我军建设向更高水平发展。

(2)贯彻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

中国的军事战略是积极防御的军事战略。以毛泽东为代表的老一辈无产阶级军事家从中国的国情和敌我双方的客观实际出发,在领导人民军队胜利地进行了国内革命战争和反侵略战争实践的基础上,创造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积极防御的战略思想。在新的历史时期,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积极防御的战略思想,并赋予其新的内涵。

实行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从根本上讲,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国家的性质所决定的。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我国都不谋求世界或地区范围内的霸权,不参加任何军事集团,不进行任何形式的军备竞赛,不在外国派驻一兵一卒或建立军事基地,更不会发动战争去侵略别的国家。正是从这种立场出发,我国从来就把反对霸权和实行防御性战略,看作自己在安全保障方面唯一正确的战略选择。我们国防政策的基本目标是巩固国防,抵御外敌入侵,捍卫国家领土、领空、领海主权和海洋权益,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全。

实行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是保卫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在当前和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仍将在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中进行,因此,必须把人民解放军建设成为强大的现代化、正规化、革命化的军队,不断增强国防实力,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强有力的安全保障。这决定了我们的防御不能是被动挨打的“消极防御”,而应该是“积极防御”,就是说,坚持“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的自卫立场和战略上后发制人的原则。

现代条件下科学技术在战争中的地位更加突出,高技术局部战争成为现代战争的基本形态。在这种情况下,对我国安全构成重大威胁的未来战争,不可避免地将是高技术局部战争。因此,我军新时期的军事战略方针是:必须把军事斗争准备的基点从立足于打赢一般条件下的局部战争转变到立足于打赢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上来。这一方针的确立,是对积极防御战略思想的重大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在整个军队建设指导上,必须更新观念,增强忧患意识和紧迫感,增强战略的预见性和主动性,紧紧围绕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的要求,以打赢可能发生的现代技术特别是高技术条件下局部战争为目标,以提高部队战斗力为根本标准,坚持科技强军战略和质量建设的方针;以优化军队结构、发展高技术武器装备、加快人才培养为主导,大力推进我军现代化建设;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把我军建设成为数量规模适度、体制编制科学、人才素质较高、武器装备优良、军事理论先进的精锐之师。

(3)坚持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方针。

正确处理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是中国共产党一贯坚持的一个重要战略思想。20世纪50年代中期,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一文中,对正确处理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问题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强调加强国防建设“首先要加强经济”,“只有经济建设发展得更快了,国防建设才能够有更大的进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科学分析和准确判断了国际战略总体形势和我国国家安全环境的重大变化,提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国防建设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大局的思想。进入20世纪90年代,江泽民把处理好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作为带有全局性的重大问题,提出了经济建设与国防现代化建设两头兼顾、协调发展的方针。新世纪新阶段,胡锦涛强调要自觉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各个领域和全过程,实现国防和军队建设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国防建设必须服从国家经济建设的大局。保持经济的持续发展,大大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是解决包括国防现代化在内的所有问题的基础,也是我们提高国际竞争力,顶住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压力,维护国家独立和主权的关键所在。国防建设要紧密配合这个大局,而不能妨碍和影响这个大局。

实现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协调发展,使国防和军队发展战略与国家发展战略相适应。在集中力量进行经济建设的同时,努力加强国防建设,使国防建设在国家财力增长的基础上不断有所发展。国防现代化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巩固的国防是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的基本保障。如果不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努力加强国防建设,提高军队武器装备的现代化水平,一旦发生战争,我们就可能陷于被动,就难以有效地维护国家安全。国防建设和军事斗争准备,必须能够确保国家的利益与安全。形成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机制。国防建设不仅要服从而且要服务于经济建设,军队要为国家的经济建设积极贡献力量,通用性较强的军事设施要实行军民合用,国防科技工业要能军能民。

3.新世纪新阶段人民军队的历史使命

新世纪新阶段,胡锦涛站在国际战略格局和时代发展的高度,精辟分析了国际形势和我国安全环境,提出了“三个提供、一个发挥”的人民军队历史使命,新世纪新阶段我军要为党巩固执政地位提供重要的力量保证,为维护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提供坚强的安全保障,为维护国家利益提供有力的战略支撑,为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共同发展发挥重要作用。“三个提供、一个发挥”历史使命是科学发展观在军事领域的重要体现,是党的军事指导理论的重大创新。

新世纪新阶段人民军队历史使命的提出,科学揭示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军队职能任务必须与党的历史任务相一致、军事战略必须与国家发展战略相协调、军队建设和改革必须与世界军事发展趋势相符合的基本规律。为党巩固执政地位提供重要的力量保证,是军队历史使命的核心,反映了我军是党绝对领导下的人民军队的政治属性和军事服从政治的根本要求;为维护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提供坚强的安全保障,是军队历史使命的主体,反映了我军担负的根本职能和完成党的中心任务对军队建设提出的时代要求;为维护国家利益提供有力的战略支撑,是军队历史使命的拓展,反映了我国安全和发展利益变化对军队履行职能提出的新任务;为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共同发展发挥重要作用,是军队历史使命的延伸,反映了我国和平发展、维护大国地位对军事力量建设的客观要求。“三个提供、一个发挥”更加明确了我军在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促进国家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地位和作用。

完成新世纪新阶段我军历史使命,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作统领。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方针,也是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的重要指导方针。履行“三个提供、一个发挥”,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等各个领域,涉及国防和军队建设的方方面面,有许多关系需要协调,有许多矛盾需要理顺,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统筹、科学组织、科学实施军队建设,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加快发展步伐,努力把军队建设推进到一个新阶段。

4.积极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

随着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新技术的发展,自20世纪下半叶开始兴起了一场世界性军事变革浪潮。其总体发展趋势是军事技术向信息化迈进,武器装备向精确化过渡,军队体制向合成化发展,战争形态向信息主导转型。我军要勇敢迎接世界军事变革的挑战,积极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

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必须坚持用科学理论武装全军,帮助官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不断提高他们投身中国特色军事变革伟大实践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进一步强化军魂意识,始终不渝地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确保党在思想上、政治上牢牢掌握部队,确保部队的高度稳定和集中统一。

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必须按照信息化要求,积极发展军事理论。发挥军事理论的先导作用,创新军事理论和作战思想,更好地指导和推动我军信息化建设和军事斗争准备。

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必须抓住信息化这个本质和核心,在新的起点上谋划和推动我军现代化建设,走跨越式发展之路。要按照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的目标,积极推进我军由机械化半机械化向信息化转型。要根据信息化战争和信息化军队建设的规律,加紧推进我军武器装备机械化和信息化的复合式发展,不断深化以体制编制调整改革为主体的综合性改革,推动我军力量结构的协调发展和基本作战形式、作战方式的转变。要加强战略筹划,明确发展思路,突出建设重点,加速推进我军现代化建设进程。

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必须抓住人才这个关键,努力铸造优秀人才群体和队伍。培养大批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是中国特色的军事变革的重要内容,也是推进这一变革的重要保证。必须下大气力抓好人才战略工程,重点抓好指挥军官队伍、参谋队伍、科学家队伍、技术专家队伍和士官队伍的培养,为我军现代化建设和军事斗争准备提供强大的人才和智力支持。

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必须抓住质量建设这个根本,走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走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核心是一个“精”字。精,既是对“量”的要求,更是对“质”的要求。控制数量,提高质量,是军队现代化建设的一条基本方针,必须实行科技强军战略,实现军队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能型、由人力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的转变,坚持“精兵、利器、合成、高效”的原则,进一步提高军队建设的质量,全面提高部队的实战能力,履行好党和人民赋予我军的神圣使命。

思考题

1.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理解工人阶级是我们国家的领导阶级?新出现的社会阶层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吗?

2.如何理解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内容和根本任务?

3.如何理解“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

4.在新世纪新阶段加强国防和人民军队建设有什么重要意义?

阅读书目

1.毛泽东:《论联合政府》,见《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2.邓小平:《建设强大的现代化正规化的革命军队》,见《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3.邓小平:《新时期的统一战线和人民政协的任务》,见《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4.江泽民:《爱国主义和我国知识分子的使命》,见《江泽民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5.江泽民:《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跨世纪发展的战略目标》,见《江泽民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6.胡锦涛:《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第十四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要点提示]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党的领导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

●坚持党的领导必须改善党的领导。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

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根本政治立场和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中国共产党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要充分认识按照“三个代表”要求,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为重点,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现实途径和重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