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五年,太宗谓侍臣曰 :“然安不忘危,治不忘乱,虽知今日无事,亦须思其终始。常得如此,始是可贵也。”
——《贞观政要·慎终第四十》
唐太宗为了治理好国家,自己一直小心翼翼,居安思危,并且告诫他的臣下不得有丝毫松懈。然而,这道理容易懂,但是做起来却难,要坚持下去就更难。正如魏徵在贞观十三年上谏所说的:“非知之难,行之为难;非行之难,终之斯难。”魏徵在感叹:知道容易做到难啊。
到贞观十三年间(639年),魏徵就看出了唐太宗近来的奢纵,于是向他上谏,谏篇中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唐太宗建业以来到今的十种反差,唐太宗阅读之后,顿然大吾,不但没有怪罪魏徵,反而向魏徵承认了自己的错误,奖赏了魏徵。并把这谏篇作为屏障,以时刻提醒自己,还把它载入历史。贞观五年(631年),太宗对侍臣说:“然而安全不要忘了危险,太平不要忘了祸乱,虽然知道今天没有出事,也必须考虑它的从始到终。经常能够这样,才是最可贵的。”魏徵也说过:“现在天下虽然太平,但我等臣子还不能以此为喜,只希望陛下能居安思危,孜孜不倦,不要懈怠,要有始有终。”
国君贤明,克己俭约,臣下忠心,一心为公,君臣互勉互励才能把国家管理好。现今的管理者亦唯有严格要求自己,洁身自好才能慎始、慎终、慎欲,并始终如一的享有清名,而那些慎始不能慎终的人最后往往都落到晚节不保的地步。
曾子说“日三省其身”,才不容易犯错。而唐太宗登上帝位后,时刻不敢松懈自己,他以史为鉴,牢记隋朝灭亡的教训,无时无刻不如履薄冰,居安思危。贞观六年,他说:“我不敢依仗天下安宁,而是常常考虑到危险败亡来使自己警戒害怕,以此来保持到终。”正是因为唐太宗的励精图治,居安思危的意识,才让唐初在大乱时得到大治。
一般有高尚情操的人和明智的人都能做到慎始慎终,像明代的张瀚在他的文集《松窗梦语》中记载一个“新鞋踩泥”故事:一天,张瀚去拜见大思想家王廷相。王廷相没有大谈为官之道,只给张瀚讲了一则坐轿的见闻。说他有一天坐轿进城,从他的住地灰厂到长安街,有一个轿夫穿了双新鞋子,途中遇雨。轿夫“择地而行”,生怕弄脏了新鞋。进城后,路面泥泞渐多,轿夫一不小心,双脚踩进泥坑里,于是他“不复顾惜”……王延相说:“为官之道,亦犹是耳,倘一失足,将无所不至矣?!”
张瀚听了这个“新鞋踩泥”的故事后,“退而佩服公言,终生不敢忘”。此后多年,他严谨从政,廉洁为官,后来升任被称为“朝中第一官”的吏部尚书,建树颇多,名留青史。
这个故事可以推想到现在的管理者的作风问题。尤其是那些位高权重的管理者更需要克己守法才能慎终。古语说:“欲善终当慎始”。所以慎始是非常重要的,像那个车夫,一失足,最后就不可收拾了。而那些起初在工作中兢兢业业,廉洁奉公的人,由于经不住金钱的诱惑,第一道防线被突破便一发不可收拾。潘多拉的魔盒一旦打开,想要关就难了。可见,在“不义之财”面前慎重对待“第一次”非常重要。
管理者在各种诱惑面前,必须以坚决的态度、坚定的立场对待之,锁牢“第一次”的闸门,自觉抵制各种诱惑,就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慎始,就要谨防“第一次”。管理者常告诫自己要慎始,慎始实际上是一个人品德修养的体现,也是保持自身廉洁的关键。把好了“始”,就掌握了主动,就能在各种腐蚀诱惑面前立于不败之地。
当然,新上任的管理者大多数都会充满激情,极具进取精神,对工作勤勤勉勉,要防止的是慎终要慎终,谨防晚节不保。善始不易,善终更难。要做到善始善终,始终如一,必须要防止灰暗心理的滋生。有些管理者想着马上要退休了,如不趁此时捞一些财,以后就没机会了,于是无心工作,心思都放在怎么谋私的事情上,工作交给下属做,做决策也不严肃对待了。害得机构效益每况越下。人心散漫,更有甚者是把机构搞垮,最终自己也脱不了关系,落入法网。从一些领导干部蜕变的过程中来看,堕落无不起始于不健康的心理。因此,管理者要始终保持高昂的革命意志,不要在成绩和功劳面前沾沾自喜,更不能以此为资本来谋取私利,要慎始敬终,为自己的一生画上一个完满的句号。
管理者要想慎终,就得注意以下三点,一是注意在“隐”上下工夫。无论在何时何地何种情况下,管理者都要坚守自己一尘不染的思想阵地,都能自己管住自己,努力在那些看不见的事情上做到固本守节,清正廉明。二是注意在“慎”上下工夫。一个高尚的管理者要经常提醒自己:要多为机构做贡献,清白做人;做人,职务越高,越要做一个真正的人;钱是身外之物,不能成为钱的俘虏,做堂堂正正的人。三是注意在“见贤思齐”上下工夫。以高尚的人为榜样,时刻提醒自己要做一个对机构对他人有贡献的人。
管理者要慎始虑终,因善而始,为善而谋,择善而行,从善如流,方能逢山开路,遇水架桥,逢凶化吉,遇难呈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