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曰:“君无为则人乐。”魏徵说:“无为而治,德之上也。”宫中嫔妃也知道“为政之本,贵在无为”。
——《贞观政要》
管理的最高境界就是不用管理,古代叫做“无为而治”。老子在《道德经》里提出“无为而治”这一治国理念,尽管这种境界不容易见到,但这是我们追求的目标。当所有的员工都不用管了,各司其职,都能自动自发、称职地干着自己的活儿,岂不更好。
唐太宗的管理思想是与老子的思想分不开的。唐太宗治天下奉《道德经》为指导标准。唐初君臣是十分重视“清静无为”的。唐太宗说:“君无为则人乐。”魏徵说:“无为而治,德之上也。”宫中嫔妃也知道“为政之本,贵在无为”。
唐太宗告诫朝臣们说:“我从早到晚努力不息,只希望清静无为而治,使天下平安无事,终于得以不再大征徭役,年年五谷丰登,百姓安居乐业。治理国家就像栽树,只有树根坚固不动摇,枝叶才会茂盛。因君能够清静无为而治,百姓为什么不能过安居乐业的生活呢?”
据《贞观政要》记载:魏徵告诉唐太宗:“尧舜在位的时候,老百姓说‘耕田而食,凿井而饮’。受到天子含养,吃饱喝足,却说‘帝王有什么功劳’。如今陛下这样含养百姓,百姓也是日日享用,却不认为是你的恩德。”在魏徵看来,唐太宗的“贞观之治”已达到了“无为而治”的最高境界。民众过着自由、富足的美满生活,却感觉不到领导者的存在,这是管理的最佳状态。
“无为而治”是道家的政治哲学,主要是说统治者应尽量克制欲望,不要劳民扰民,对政事少干预,顺其自然,垂拱而治,这样做就会收到“无为而无不为”的效果,使社会得到大治。
老子把管理境界分为四种类型,即“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意思是说,最好的统治者,人民并不知道他的存在;其次的统治者,人民亲近他并且称赞他;再次的统治者,人民畏惧他;更次的统治者,人民轻蔑他。统治者的诚信不足,人民才不相信他,最好的统治者是多么悠闲。他很少发号施令,事情办成功了,老百姓说“我们本来就是这样的。”
在老子看来,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相互“侮之”的混乱状态,是最低层次也是最糟糕的管理境界。所谓“侮之”,是说管理者依靠权势任意羞辱被管理者,从而激怒被管理者对管理者亦以“侮之”的方式加以报复,使彼此处于严重的对立与仇视之中。
这一境界中的管理者,或因世袭特权或因某种机遇,发财升官后而处于管理者地位。他们既无能又腐败,既淫乱又浅薄,既愚蠢又自负,既不懂“依法治人”,亦不懂“以德感人”,他们错误地把“管理”视为“修理”之学。所以,他们不仅以高压管理法、囚徒式管理法“修理”他人,而且还以诡诈手段蒙骗被管理者,使被管理者不仅在经济上得不到任何实惠,还在人格上经常遭受迫害(例如私设公堂、毒打员工等),受侮辱。他们俨然是“棍棒式”、“家长式”的独裁主义者。
在这一管理境界中的人,是最不会管理的一类,在这种忍无可忍的情况下,“民不畏威,则大威至。” 被管理者对管理者恨之入骨,民怨沸腾,纷纷起来反对他,任意地侮辱他,甚至欲以暴力驱之而后快。正如严复所说:“将亡之民,无不侮其政府者。”蒋锡昌亦说:“为君者见刑罚不足以立威,则以巧诈为事,故下侮之也。”在这里,老子从“无为而治”的理念出发,无情地揭露和鞭挞了历史上由昏君、贪官的贪婪无能而造成的这种“侮之”的对立管理状态。
这一境界中的管理者,我们将他称之为“草商”。他们对于管理缺少起码的理性认识,主要的是依靠某些人生经验实施管理,管理还处于盲目的无序的“管理实践”境界,有待于进一步从盲目的无序的实践层面向智性的有序的理论层面升华。
法家针对“草商”的盲目而无序的混乱管理,从制度层面提出了“循法而治”的刚性管理,进入了制度化、规范化的“管理科学”境界。
在这一“管理科学”境界中,管理者不再停留在盲目而无序的实践层面,已从理论上懂得了“循法而治”的科学管理道理。在治理中,圣明的君主紧握“赏”与“罚”的权柄,使四方臣民不得不忠心于他,竭力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这是法家以“循法而治”手段造成的“畏之”的社会效果,使无序走向有序,具有一定的科学管理意义,较之盲目而无序的“管理实践”是一种社会进步。
但是,在这种“权力控制式”的管理境界中,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关系,犹如猫与鼠的关系一样,彼此既无相互关爱,亦无信任可言。他们之间只是一种“恃势而不恃信”、“恃术而不恃信”(《韩非子·外储说左下》)的冷酷的利害关系。
管理者傲视群小,虎视眈眈,被管理者畏首畏尾,唯命是听。管理者的虚荣心和成就感虽得到了极大的满足,但被管理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却受到了极大的压抑。管理者整天疲于奔命,处于高度紧张状态之中,组织一旦离开管理者,被管理者便手足无措,整个管理系统就有可能停止运转。组织若有成绩和荣誉归功于管理者,一旦出现失败和错误,则归罪于员工,毫无君臣共享管理成果之可言。由于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缺乏最起码的仁爱与信任,从而造成了人际关系的疏离和对抗,使被管理者“身在曹营心在汉”,一旦有机会便立刻跳槽。“循法而治”的刚性管理,只能管住员工的“身”而管不住他们的“心”,得不到臣民发自内心的真正拥护。正如孟子所言:“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足)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孟子·公孙丑》)。这是法家“循法而治”刚性管理的一个致命的弱点。
所以,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道家,立足于他们的“无为而治”的理念,对法家的“循法而治”的刚性管理,提出了尖锐的批评。老子认为“以智治国,国之贼也。”都是外在于人性的异己力量,都是违背“自然无为”法则的。
由此证明,法家所提倡的“循法而治”的刚性管理,是有害的,应当绝对的废除。
而最好的管理就是无为而治,管理者通过制定完善的规章制度来约束人,用科学有效的制度来规范员工的行为,来约束和激励大家。用人性化的情感来关心员工,感动员工。用好的文化、理念来统领员工的行为。机构在运行的过程中,要总结提炼自己的经营理念系统,包括价值观、使命、企业宗旨、企业精神、人才观等等,通过组织活动、制度等形式灌输和传播给企业内外的公众、员工,形成一种健康的、积极向上的氛围,让员工不单单为一份薪资而工作,工作的开心,玩得开心。
对于组织机构的管理,“无为而治”是最理想的管理方式,“无为而治”的管理境界,是古今中外管理者所追求的最佳管理目标。